藏 药 文 化

合集下载

藏药说明

藏药说明

1.二十五味松石丸:病种:肝病成份:绿松石.珍珠.珊瑚.朱砂.天然黄牛.麝香.五灵脂.藏红花等二十五味纯天然名贵藏药材精制而成。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化瘀。

用于肝郁气滞.血瘀.肝中毒.肝痛.肝硬化.肝渗水及各种急慢性肝炎和胆囊炎,特别对乙型肝炎疗效显著。

2.任青芒觉:病种:百病。

组成:佐太.青金石.松石.珊瑚.天然牛黄.麝香.犀角熊胆.藏红花等七十余味纯天然名贵药材精制而成。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益肝养胃.愈疮.明目醒神.滋补强身。

用于各种中毒症及各种性病;用于糖尿病.腺大;隐热.陈热及血胆.培根“木布”等疾病;各种病引起的疖痈疮疡 .水肿.腹水;顽固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肠炎等。

无病服用可增强抵抗力,敏锐器官,抗衰老,强健筋骨。

3.二十五味珍珠丸:病种:新脑血管.组成:珍珠.牛黄.麝香.檀香等组成。

功能与主治:安神开窍.用于中风.癫痫.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昏迷不醒.神志紊乱.谚语发狂.白脉病及外伤引起的神经损伤,筋腱断伤。

4.十三味祈冥丸:病种:前列腺组成:哲尕.芒果核.蒲桃.诃子.波棱瓜子.山矾叶等十三味天然藏药材料精制而成。

功能与主治:清热,通淋,消炎止痛。

用于淋病.急慢性膀胱炎.前列腺肥大.腰肾疼痛.浮肿等。

5.安神丸:病种:安神组成;广酸枣.当归.野牦牛心.丁香.沉香.阿魏等十五味纯天然藏药材精制而成。

功能与住治;养心安神.抑风。

用与隆失调引起的风入命脉,神经衰弱,神昏谚语,多梦,耳鸣,心悸颤抖,癫狂,哑结等。

6.二十味沉香丸;病种:心脑血管。

组成;沉香.犀角.珍珠母.牛黄.野兔心.红花等二十味纯天然藏药材精制而成。

功能与主治:调和气血.安神镇惊.用于神经系统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气血紊乱.昏厥.癫狂.哑结.四肢麻木.高血压.神经衰弱.口眼歪斜.失眠.风鼓热邪流窜等。

7.二十五味鬼臼丸:病种:妇科。

组成:鬼臼.石榴.桂皮.诃子.余甘子.熊胆粉等二十五味纯天然藏药材精制而成。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养血调经.祛斑润肤。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和促进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和促进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和促进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9.29•【字号】藏政发[2010]68号•【施行日期】2010.09.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和促进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藏政发〔2010〕68号二0一0年九月二十九日)各行署、拉萨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为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十一部委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中医药发〔2007〕48号)要求,结合西藏实际,现就进一步扶持和促进藏医药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藏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藏医药学是我区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

藏医药起源于西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浩瀚的文献典籍,是祖国医药学宝库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为完整、最具影响的民族医药学之一。

继承、发展藏医药事业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祖国医药学体系,造福各族群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藏医药是我区重要的医疗卫生资源。

长期以来,我区的藏医药、西医药和中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任务。

藏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法灵活、费用低廉,是我区医疗卫生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促进藏医药发展,是我区医疗卫生事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服务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藏药业是我区有开发潜力的经济资源。

独特的高原药材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传承赋予了我区藏药产业面向区内外发展的巨大市场空间。

藏医药文化数字化基地建设构想

藏医药文化数字化基地建设构想

学者研究认 为, 古籍数字化工作应从简单的文献揭示
向有 序 的知 识 组 织 发 展 , 为此 , 有 必要 确 立藏 医药 文化 数字 化基 地建 设 的 目标 、 内容 、 技 术路 线 。
1建设 目标
大开发潜力的经济资源 。长期 以来 , 藏医药与西 医、 中医等其他医疗方式一起 , 共同担负着维护 和保障人
当今世界已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普及到每个家庭如何把传统藏医药文化与网络信息高科技手段完美结合使高校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希望了解藏医药文化的人们不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可以直接登陆网站进行学习了解为爱好藏医药文化的群众和青少年提高科普知识藏医药文化数字化基地建设过程中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保护提供了保障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提供了支撑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共享提供了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提供了空间学者研究认为古籍数字化工作应从简单的文献揭示向有序的知识组织发展为此有必要确立藏医药文化数字化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药 也 是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一 部 分 , 对于如何继承 、 发 展藏 医药 事 业对 弘扬 优 秀传 统 文化 , 丰富 和发 展祖 国 医药 学 体 系 , 造 福各 族 群众 具有 十 分重 要 的意 义 。 当
流为一体的一流的藏医药文化数字化基地平台。
2建设 内容
以资料库为 中心 , 分为藏医药史 、 藏医药基础理 论、 藏医药标本展览 、 道地药材 、 药食 同源 、 藏医药故
以图片 、 文字 、 动画等形式 , 阐述藏医药 的性能 、 产地 、 炮制 、 贮藏 、 配伍 、 用药禁忌 、 藏医药分类等基本 知识 , 介绍藏医药的基本理论。

弘扬藏医药文化促进藏医药发展(端智)

弘扬藏医药文化促进藏医药发展(端智)

弘扬藏医药文化 促进藏医药发展青海省藏医院 端智藏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医药学宝库中的璀璨瑰宝,是藏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伟大文化遗产之一。

多年来,青海省藏医院始终坚持将保护、传承和弘扬藏医药文化作为最高宗旨和神圣使命,长期不懈、持之以恒,在藏医药文化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现就这些年藏医院在藏医药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与各位医药界同仁做一交流,敬请大家多多指教。

一、 在藏医药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长期致力于藏医药古籍的抢救性挖掘。

藏医药典籍浩瀚,古籍文献数目不下3千部(函)。

由于历史久远、分布散乱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之保护意识淡薄,大量珍贵藏医药古籍文献损毁严重,甚至已经或濒临失传。

为了挽救和保护藏医药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青海省藏医院历时30余年,投入100多人次,先后从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等省区及蒙古、印度、俄罗斯、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抢救挖掘藏医药古籍文献3000余部,为藏医药传承与发展挽回部分损失。

在藏医药文献编纂出版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青海省藏医院先后启动实施《藏医药经典文献集成丛书》(100卷4000万字)、《藏医药大典》(60卷6000万字)、《四部医典挂图大详解》(18卷600万字)编纂出版工程。

《藏医药经典文献集成丛书》对自公元前800年到建国以来的藏医药经典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成为广大藏医药工作者理论学习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书。

《藏医药大典》囊括了藏医药学从理论到实践几乎所有的内容,系统完整的介绍了藏医药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总结了藏医药学几千年来的发展成果,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藏医药文献编纂项目。

《四部医典挂图大详解》首次采用藏、汉、英、日四种文字对《四部医典系列唐卡》进行编译注解,使《四部医典系列唐卡》这一藏医学奠基之作焕发异彩,走向世界。

着力拓展藏医药文化阵地。

2005年,斥资1.2亿元建成世界上唯一一座以藏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藏医药文化博物馆。

藏医药文化简介

藏医药文化简介

藏文化、藏医药文化培训手册一藏医药基本理论藏医药学迄今有近4000多年历史,其医学风格独特、理论完整、实践丰富,强调整体观念与平衡协调,具有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

他不仅是藏族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讲授藏医药的基本理论。

第一是藏医药的发展历史;第二是藏医药的理论的三大学说,它构成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第三个方面讲一下藏医药学独特的树喻图,树喻图是藏医药学的医学挂图,又被称为曼唐,它形象而生动地讲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与疾病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历史萌芽藏医药学萌芽时期是指从远古到公元6世纪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是原始藏药和医疗经验积累阶段。

约公元前1900年以苯教为主的象雄文化已臻于成熟。

藏医学界公认的第一位藏族医家的杰普赤西用象雄文总结苯教医师经验著成《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解毒疗法》等藏医学的奠基医典。

继后,木杂扎海、色妥介普等苯医学家在《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的基础上编著成另外三部苯医著作,统称为《苯医四续》,这是现行《四部医典》的母本。

奠基藏医药学奠基时期是指公元6世纪到9世纪中叶这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名医,藏医药得到空前发展,众多博大精深的医学典籍流传至今。

这一时期藏医药学上最重要的发展是公元8世纪末《四部医典》的问世。

《四部医典》作者是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九大名医中最著名的宇妥·元丹贡布。

宇妥·元丹贡布在总结苯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和中医学、阿拉伯医学以及印度医学,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著成举世闻名的藏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广泛,从人体卫生保健、胚胎发育、分娩、生理、解剖、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从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从药物到方剂、治疗原则、疾病分类等都有详细叙述,是藏医药的奠基之作。

后经历代藏医药名家不断整理和发扬,藏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举世罕见。

可以说《四部医典》的诞生,使藏医药学成为具有独立理论体系、临床各科齐全、经验丰富的一门医学,从此奠定了藏医药学的基础。

文旅融合背景下甘孜州藏医药文化保护研究

文旅融合背景下甘孜州藏医药文化保护研究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第29卷第2期2020年4月JOURNAL OF SICHUANVol.29No.2Apr.2020 MINZU COLLEGE★康藏研究★文旅融合背景下甘孜州藏医药文化保护研究泽翁拥忠降拥四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1137)【摘要】甘孜州地处川西高原,是西藏和内地交往的重要门户,有着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南派藏医药后期发展中心。

本文以文旅融合为视角,以甘孜州旅游产业和藏医药文化资源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策。

通过打造康养旅游、创建文化博物馆、体验南派藏医药之旅、研发藏医药特色产品等,保护与发展甘孜州藏医药文化,丰富甘孜州旅游文化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甘孜州;藏医药文化【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24(2020)02-0001-06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人文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

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可以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内涵,这符合当下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适应消费升级的蓬勃势头曲。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属横断山系北段,是西藏通往内地的重要门户,是康巴文化的腹心区域和南派藏医药后期发展中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人文景观。

随着全域旅游、全民旅游热的兴起,旅游产业成了甘孜州的重要经济来源,若能有效整合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并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注重产业品牌升级,必将有助于提升区域旅游文化软实力,激发旅游市场生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本文围绕甘孜州藏医药文化特色资源和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以文化旅游融合为主题探讨甘孜州南派藏医药文化如何与区域旅游融合,有效保护和发展南派藏医药文化传承,更好地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一、甘孜州旅游业发展现状甘孜州位于康巴藏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藏医药、宗教、艺术、民风、习俗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成为藏学研究者的重要考察基地之一。

多样的气候环境和险峻的地理环境繁衍了甘孜州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目前甘孜州已建成了47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8个省级“非遗”体验基地⑵,拥有情歌故乡、南派藏医药发展中心等美誉。

藏医药在传承中走向世界

藏医药在传承中走向世界

19藏医药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疗效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一发源于青藏高原的诊疗方式正走出高原,广医世界患者。

文| 本刊记者 李 媛藏医药在传承中走向世界黄涵是重庆人,今天她感觉身体有些发冷,“觉得自己要感冒”。

她拨通了楼下一家名叫“无域宝藏”会所的电话,预约了一次藏药浴。

黄涵和她16岁的女儿都是这家藏药浴会所的常客,她们认为“藏药浴对解决很多亚健康问题十分有效”。

已在青藏高原传承2000多年的藏医学,与中医学、印度吠陀医学、西方传统医学并称世界四大传统医学。

藏医药浴法是藏医学的一种传统治疗方式,2018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一名藏医背着行囊在西藏林芝的原始森林寻找藏医药材FOCUSFOC 今日视点20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科学性和医疗价值得到国际认可。

如今,以藏药浴为代表的藏医药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疗效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一发源于青藏高原的诊疗方式正走出高原,广医世界患者。

藏药有疗效王婉琳是“无域宝藏”藏药浴会所的创办者。

10年前,藏医疗法治好了她的妇科疾病,她认可藏药疗效,看好藏药浴的发展前景,于是开办了这家藏药浴会所。

“刚开始客人不多,近几年生意越来越好。

我们也没打过广告,都是亲朋好友推荐来的。

”她说。

“泡完藏药浴会出很多汗,感觉浑身通透,特别有精神。

”黄涵描述自己的泡浴感受。

她说,每次自己在感冒初期泡上一二次药浴就能痊愈。

据史料记载,藏药浴从理论上说是藏族沐浴节文化习俗的延续和深化。

它综合了水浴、药浴、熏浴、蒸气浴的特点,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

如藏药浴中最普通的“五味甘露汤”,就是将圆柏叶、黄花杜鹃叶、水柏枝、麻黄、丛生黄菊等五种药用植物放在一起煎煮成汤,选择适当温度,洗浴全身或患部。

药物透过皮肤毛孔、穴位等直接进入经络、血脉、分布全身,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驱风散寒、濡养全身等功效。

为了扩大藏药浴的治病范围,历代藏医经过不懈地努力探索和临床实践,在藏药浴这一领域,已研制成功多种配方,分别针对五脏六腑的疾病和关节、皮肤、神经等病症进行治疗和预防。

五藏用药@五行分类

五藏用药@五行分类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入肺经性温类:麻黄(3-9克),桂枝(3-9克),紫苏(6-9克),白芷(6-15克),细辛(有小毒,1-3克),杜衡(有小毒,3-6克),辛夷(6-15克),生姜(6-15克),葱白(2-8枚),香薷(6-15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苍耳子(有毒,6-9克),鹅不食草(6-9克),厚朴(3-9克),豆蔻(3-6克),丁香(1-3克),红豆蔻(3-6克),陈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檀香(1.5-3克),乌药(3-9克),紫苏梗(6-9克),黄芪(9-30克),饴糖(30-60克),紫河车(1.5-3克),钟乳石(3-9克),五味子(1.5-6克),半夏(有毒,3-9克),天南星(有毒,3-9克),旋覆化(3-9克),金沸草(6-9克),芥子(3-9克),猪牙皂(有小毒,1-1.5克),白前(3-9克),猫爪草(15-30克),苦杏仁(有小毒,6-9克),紫苏子(3-9克),紫菀(6-9克),款冬花(6-9克),百部(3-9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

性热类:干姜(3-9克)。

性凉类:薄荷(3-6克),淡豆豉(6-12克),薏苡仁(9-30克),竹茹(6-9克),连翘(6-15克),鱼腥草(15-25克),拳参(6-9克),虎杖(9-15克),土贝母(6-9克),银柴胡(3-9克),天花粉(9-15克),儿茶(1-3克),罗汉果(9-15克),白芨(6-15克),沙参(9-15克),天冬(6-12克),麦冬(6-12克),玉竹(6-12克),玄参(9-15克),木蝴蝶(1.5-3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前胡(3-9克),川贝母(3-9克),马兜铃(3-9克),枇杷叶(6-9克),伊贝母(3-9克),冰片(0.15-0.3克)。

性寒类:牛蒡子(6-12克),菊花(6-9克),桑叶(6-9克),蝉蜕(3-6克),升麻(3-9克),浮萍(3-9克),藜芦(有大毒,0.3-0.6克),食盐(10-30克),牵牛子(有毒,3-6克),甘遂(有毒,0.5-1.5克),红大戟(有小毒,1.5-3克),芫花(有毒,1.5-3克),商陆(有毒,3-9克),滑石粉(9-24克),车前子(9-15克),川木通(3-6克),通草(3-4.5克),三白草(15-30克),石韦(6-12克),防己(6-9克),灯心草(1-3克),冬瓜子(9-30克),黄芩(3-9克),石膏(15-60克),知母(6-12克),芦根(15-30克),栀子(6-9克),金银花(6-15克),忍冬藤(15-30克),胖大海(2-3克),射干(3-4.5克),半枝莲(15-30克),穿心莲(3-9克),金果榄(3-9克),苦木(有小毒,1-3克),地骨皮(9-15克),郁金(3-9克),白茅根(9-30克),侧柏叶(6-12克),铁苋菜(15-30克),西洋参(3-6克),百合(6-12克),五倍子(3-6克),葶苈子(3-9克),瓜蒌(9-15克),瓜蒌皮(9-15克),瓜蒌子(9-15克),浙贝母(6-9克),蛤壳(3-6克),桑白皮(6-12克),羚羊角(1-1.5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药文化一、藏药起源:举世无双、雄伟壮观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北起昆仑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自喀喇昆仑山,东至横断山脉,幅员辽阔,地势高亢,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复杂的地理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许许多多耐寒、抗缺氧、生物活性高的药材。

青藏高原是藏医学发生、发展的摇篮,几千年来,为藏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的繁衍生息、生产活动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藏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完整的科学体系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由于其历史悠久、理论完整、用药考究、疗效独特,故位居藏、蒙、维、傣四大民族医药学之首。

藏医药学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1300余年,而其真正的起源则要追说追溯到更为久远的史前年代。

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藏族同胞便已懂得初步的医药道理,发现有些植物、动物和矿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譬如:酥油可以止血,能治疗烧伤、烫伤,青稞酒舒经通络、活血散瘀,柏树枝叶、艾蒿烟熏防治瘟疫等方法。

这些经验通过言传口授世代相传,必是传少漏多,甚至以讹传讹。

公元四世纪,天竺的著名医学家碧棋嘎齐和碧拉孜入藏,传播了《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五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公元六世纪以来,从内地传来了医学和天文历算;七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四百零四种病方,五种诊断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如《门介钦莫》(即《医学大全》)等。

八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并把其中一些著作译成了藏文,如《索玛拉扎》(即《月王药珍》)等等。

赤松德赞时期,藏医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九大著名医学家,即宇妥•元丹贡布、碧棋列贡、吾巴曲桑、齐齐谢布、米娘绒吉、昌提杰桑、聂巴曲桑、冬门塔杰和塔西塔布。

其中宇妥•元丹贡布最为有名。

直至公元八世纪《医学大全》、《无畏的武器》、《月王药珍》等一系列藏医药著作的相继问世,才标志着藏医药开始进入有文字记载的系统发展时期。

二、藏医始祖:藏传佛教和藏医始祖宇妥.元旦贡布对藏医药的发展具有不可泯灭的贡献。

在富有神秘色彩的藏传佛教中,几乎每位高僧活佛都深谙藏医药学,藏区许多神秘庄严的寺院都建有“曼巴扎仓”——医药学院,神圣的佛经楼中珍藏着大量的医药学著述。

藏医药在这种佛教寺院文化的背景和氛围中通过严格的师徒传承被完好地保留继承下来,避免了由于战争、动乱、历史更迭等浩劫造成珍贵的民族民间医药玉石俱焚,毁于一旦。

正是这种局部的封闭维护了其独特的深度和完整。

例如;五世达赖时期由格鲁派曼巴扎仓(医药学院)研制的名贵藏药“然那桑培”(七十味珍珠丸)就是靠师徒相传而得以延续至今,并以它的疗效而久负盛名。

宇妥.元旦贡布公元八世纪出生在一个御医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学医。

他勤奋好学,十岁时在医术方面就崭露头角。

当时吐蕃最高统治者赞普闻其名后特意召请他入宫与当时西藏的名医进行辩论。

小宇妥在这些名家面前毫不胆怯,滔滔雄辩,结果大获全胜。

从此,他声名远播并成为王子的御医。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医学理论,他又多次赴天竺、尼泊尔、内陆,广投名医,四处游历。

他一边到各地行医治病、传授医术,把学到的医学理论用于实践,一边广泛搜集民间验方。

四十五岁时,他开始著书立说。

他以吐蕃医学为基础,归纳总结前人的医疗经验并借鉴吸收汉地、天竺、印度等相临民族医学的精粹,花费十年心血,终于撰成名传千古的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

该书记载药物1002种,并分为珍宝、土、石、树、汁液精华、湿生草、旱生草、动物等八大类,提出药物的性味源于五大(土、水、火、风、空)和六味、八性、十七效的理论,这是一部相当于《黄帝内经》的经典著作,它奠定了藏医药学的基础,其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是研习藏医药学的必读书目。

宇妥.元旦贡布为藏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深受藏族人民的尊敬,被誉为“罕见的圣人”、“医圣”,并成为后世藏医药研究者的楷模。

三、独立医学体系:藏医药通过长期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博采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和古阿拉伯医学之长,逐步积累、完善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

早在2000多年前在藏族人民开始于高原雪域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就逐步掌握一些食物的医药性能,早期的药物如酒糟、热酥油止血和治外伤等等,都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学会的,这是药物知识的积累过程。

在此基础上,公元8世纪,藏医鼻祖宇妥•云登贡布在总结藏族本土医疗经验时,广泛吸取和借鉴了当时中医、古阿拉伯医和印度医的发展成果,编著了较为完整的藏医藏药理论巨著《四部医典》。

人们或许无法想象,藏医早在公元八世纪就揭开了人体胚胎学的奥秘,在人体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和药理学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藏医药是融古代哲学、天文历算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于一炉,并同藏传佛教紧密结合的人文医学,这是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医学领域的反映。

藏医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藏药产自号称地球四大超纯净地区之一的青藏高原,所用药物大多采自高海拔、大温差、强日光的高原地带,其有效成分和生物活性大大高于同类药物,具有独特疗效;而且藏药材几乎没有污染,不会产生药源性疾病,符合当前人们追求健康,崇尚天然药物的时尚。

青藏高原共有2000多种植物,159种动物和80多种矿物可入药,这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民族医药都难以比拟的。

藏医认为,一切药物都来自五源,即土、水、火、风、空。

土为药物生长的依靠和根本;水为药物生长所必需并使其潮湿;火为药物生长之热能;风是药物活动和运行的动力;空为药物生长发育所必需之空间。

而药物的六味,即甘、酸、苦、辛、咸、涩,也来自这五源的不同结合。

传统藏药在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运动系统、皮肤疾病方面有着奇特功效。

但千百年来,制药方式一直处于手工阶段,剂型陈旧。

如今,藏药企业已发展到几十家,这些企业借助先进的制药工艺,使传统的藏药以全新的剂型、品种走出雪域高原,走向海内外,仅云南香格里拉藏药厂就能够生产近100多个藏药品种,有多个品种被选入国家基本用药目录、国家医疗保险用药目录。

藏医药以其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和诊疗风格,丰富的成药方剂和药品品种,独到的临床疗效和药物的纯正性,卓然成为中国民族医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并越来越多的受到世界医学界的关注。

四、《四部医典》简介:公元8世纪末,藏区名医宇妥.宁玛元丹贡布各处游学,广泛吸收前人的经验,并经过20多年的实践,著成了藏医学的奠基之作《四部医典》。

全书共156章,由四部分构成:总则医典6章,主要介绍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论说医典31章,主要介绍人体解剖构造、疾病发生的原因,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秘诀医典92章,主要介绍诊断方法(如尿诊、脉诊),各种方剂的配合及其功用、用途以及外治疗法等等。

这部医典涉及藏医基础理论、生理解剖、诊断、临床各科、治疗原则、方剂药物和预防等内容。

《四部医典》充分反映了藏医学是一个独特的医学体系,是藏族人民在与疾病进行斗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并参考了其它民族、其它地区的医疗经验所做的总结,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五、藏医学派别公元14世纪中叶,藏医学出现了以南派和北派为主要代表的不同学派,北派主要生活在北方高原地带,对常见病如风湿证有丰富的治疗经验,擅长应用温热药物,艾灸及放血疗法。

南方学派的出现较北派略晚一些,由于地处亚热带地区,善用草药。

千百年来,藏医学广泛吸取汉族医学和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民族医药学的精华,对某些疾病有独特见解和疗效,使其在祖国民族之林独树一帜,同其他民族医学一样是祖国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六、藏医药和藏传佛教:千百年来,藏医藏药和藏传佛都一直紧密出联系在一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医学伴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受到专门传授医药学知识的“曼巴扎仓”(藏医学院)。

藏传佛教的高僧活佛一般对藏医药学也有着很深的造诣,藏医药浓厚的宗教色彩实际上体现了藏医药学与藏族天文历算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包含了心理疗法,暗示疗法等现代医学和心理学内容。

藏医药学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门古老师新兴的民族医学,其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远非宗教色彩所包容的。

藏医药学亦是一门极其严谨科学的医学体系。

七、香格里拉藏药:“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

神奇、神秘的天堂圣境----香格里拉便属于这个吉祥如意的地方。

香格里拉位于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滇西北青藏高原东部藏区,东经90°35□~100°19□,北纬26°52□~26°16□。

北与西藏昌都地区相连,东与四川甘孜州和凉山州接壤,南与丽江地区相邻,西与怒江州山水相连,地处金沙江、澜沧江中上游,总面积23870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3380米,是云南海拔最高的地区。

境内的梅里雪山被称为“药王山”,山中药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

藏区药物在高寒、缺氧、紫外线光照时间长等特殊环境下生长、生存,具有独特、超常、持久的生命力。

在海拔2500米—5000米一带的高山、裸岩、灌木地带生长着数百种珍贵药材,如虫草、藏区延龄草、胡黄莲、天麻雪莲、红景天、高原灵芝、白花龙胆、诃子、余甘子、巴夏嘎、无茎芥、西藏棱子、藏茜草等,藏药材生长在纯净无污染的雪域高原,藏药剂全部采用100%的纯天然名贵藏药材精制而成。

以香格里拉藏区的社会背景和地形地貌作为蓝本,耸峙的雪峰百雪皑皑,冰川、峡谷、草荀、森林、蓝天、湖泊,迷人的草原牛羊成群,构筑的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久、知足、宁静、和谐等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这就是美丽的香格里拉,人类向往的香格里拉,世界的香格里拉,中国云南西北部的雪域高原。

香格里拉藏药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亦为藏医药发展史上的一部分,藏药事业在解放后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怀,有了长足发展。

成立于1995年的云南香格里拉藏药集团(前身为云南迪庆香格里拉藏药有限责任公司,后更名),立足于藏药的研制和营销。

公司拥有众多资深本土藏医专家,国家级藏医药专家向处称江初,藏医主任药师白玛仁曾:藏药副主任医师仁争。

那杰•鲁茸次称,并由活佛藏医主任医师洛嘎•仁波切(活佛)出任总经理,亲自监制,保证藏医药的本源及原创,保证藏药的一流品质。

公司拥有全国投资最大的藏药厂,也是云南省唯一的按GMP标准建成的藏药厂,且在玉溪、曲靖、迪庆等地建立了拥有数千亩专业藏药材种植基地,业已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体系,在国家、省市州领导的关怀下,在藏药集团公司全体同仁的努力下,一定会让最好的香格里拉藏药走出藏区,带着美好的健康祝福,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一、千年藏药热销带动系列产业发展4000多年前,藏医藏药起源于青藏高原,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博采祖国和世界传统医学之长,形成了拥有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民族医学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