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文化简介
布达拉宫的藏医药知识

布达拉宫的藏医药知识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老宫殿之一。
作为西藏文化的象征,布达拉宫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藏医药的重要研究与传承中心。
藏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布达拉宫,探寻藏医药知识不仅可以了解其发展和传承情况,还能领略到其独特的医药理念和疗法。
一、藏医药的发展历程藏医药起源于古代吐蕃王朝时期,经过历代医学家的继承、整理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法方法。
布达拉宫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藏王朝以来,布达拉宫就设立了藏医院,聚集了大量的医学家和药物专家,开展了广泛的医学研究和实践。
这些医学家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医学交流和合作,吸收外来的医学经验,为藏医药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二、藏医药的特色理念藏医药的特色理念主要包括整体观念、平衡观念和个体化治疗观念。
在藏医药中,医生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身体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因此治疗疾病时注重全面的调理。
而平衡观念则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等理论,认为人体健康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平衡紧密相关。
而在个体化治疗观念方面,藏医药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都是独特的,因此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藏医药的独特疗法藏医药的独特疗法主要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和藏药疗法。
草药治疗是藏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中草药进行药物疗法,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五行的效果。
针灸疗法则是利用针刺经络来调理人体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的流通,以起到平衡阴阳、滋养气血的作用。
而藏药疗法则是以藏区特有的药材制成的药物,通过药物的内服和外敷来治疗疾病。
四、布达拉宫对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布达拉宫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中心,对于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布达拉宫设立了藏医学院,培养了大批的藏医学人才,促进了藏医药的研究和传播。
此外,布达拉宫还收藏有大量的医学典籍和文物,为后人研究藏医药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资料。
藏 药 文 化

藏药文化一、藏药起源:举世无双、雄伟壮观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北起昆仑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自喀喇昆仑山,东至横断山脉,幅员辽阔,地势高亢,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复杂的地理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许许多多耐寒、抗缺氧、生物活性高的药材。
青藏高原是藏医学发生、发展的摇篮,几千年来,为藏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的繁衍生息、生产活动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藏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完整的科学体系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由于其历史悠久、理论完整、用药考究、疗效独特,故位居藏、蒙、维、傣四大民族医药学之首。
藏医药学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1300余年,而其真正的起源则要追说追溯到更为久远的史前年代。
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藏族同胞便已懂得初步的医药道理,发现有些植物、动物和矿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譬如:酥油可以止血,能治疗烧伤、烫伤,青稞酒舒经通络、活血散瘀,柏树枝叶、艾蒿烟熏防治瘟疫等方法。
这些经验通过言传口授世代相传,必是传少漏多,甚至以讹传讹。
公元四世纪,天竺的著名医学家碧棋嘎齐和碧拉孜入藏,传播了《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五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公元六世纪以来,从内地传来了医学和天文历算;七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四百零四种病方,五种诊断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如《门介钦莫》(即《医学大全》)等。
八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并把其中一些著作译成了藏文,如《索玛拉扎》(即《月王药珍》)等等。
赤松德赞时期,藏医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九大著名医学家,即宇妥•元丹贡布、碧棋列贡、吾巴曲桑、齐齐谢布、米娘绒吉、昌提杰桑、聂巴曲桑、冬门塔杰和塔西塔布。
其中宇妥•元丹贡布最为有名。
直至公元八世纪《医学大全》、《无畏的武器》、《月王药珍》等一系列藏医药著作的相继问世,才标志着藏医药开始进入有文字记载的系统发展时期。
非遗系列之藏医药PPT

本世纪下半叶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2006年藏医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非
藏医药科研工作被列为青海省医学科研重点之一,成立了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和州县藏医药研究机构。
先后整理、翻译、出版了《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藏医药选编》等10余部藏医药经典著作。
遗
“《帝玛·丹增彭措医著选集》整理研究”被评为1995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二等奖。 系
元)作为建设费用。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国
家对藏医事业的重视和关怀。
列
非
遗
0 2
前景展望
系
列
02 前景展望
藏医药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世世代代的生 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进行斗争中, 积累了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学 体系,涌现了许多医学贤圣,丰富了藏医理论,同时又由 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也出现了发展极其缓慢的局面,直到 本世纪下半叶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20治06区年区藏藏医医药教被育国逐务步院走列向入正第轨一,批以国正家规级学非历物教质育文和化在遗职产进修培训为主、民间师带 徒带教为辅的格局已经名形录成。。1983年,该区建立了第一所专门培养藏医药人才的自治区藏医学校,1985 非 年,西藏大学又设立了藏医系。1989年,藏医学校与藏医系合并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该院设大 遗 专、中专两部,每年为全区各地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新疆等成为该区藏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系 1990年至1995年间,在瑞士红十字会、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和外籍人士的援助下,分别成立了学制6年
名录。
在天津河东区中医院开设了藏医门诊。藏医独特的秘方, 非 精湛、良好的疗效,博得京津二地及国内外广大患者的好
藏医藏族医药简史

藏医-藏族医药简史藏医-藏族医药简史藏医药是一门历史悠久,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药。
千百年来,它广泛吸收汉族医学和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民族医药学的精华,对某些疾病有独特见解和疗效,使其在祖国民族医学之林独树一帜,同其他民族医学一样,成为祖国文化宝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藏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原始社会,藏族先民就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极为原始的医疗卫生经验。
据藏族史书记载,聂赤赞普在位时,他的心中存在一些疑虑的问题,包括盗贼、敌人、野牛,毒物和咒诅。
当时,他的臣下集拉嘎玛月德对他说:"可以用赔偿的办法来对付盗贼,用亲友来对付敌人,用药物来对付毒物,用禳解来对付咒诅".这表明,在二三千年前的西藏地区,尽管当时的生产水平还十分落后,但人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药物,用来治疗中毒和其他病症。
这段时期估计是在由原始社会制度向私有制过度的时期。
大约在这个阶段,人们由图腾崇拜而产生原始的宗教观念,这是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进步。
高原上的原始宗教是本教。
本教的教旨认为,世界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上、中、下三个世界,上界为天神所居,中界为念神,下界为龙神。
本教徒为人们卜卦祈福,上观天象、祀天神,下镇鬼魔,还能预卜吉凶,为病人乞求神药,息灾送病,为死者营建墓穴。
这种巫术与医术混为一体的现象,表明医术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例如从敦煌出土的藏文卷就有“人神不悦,引来魔怪、妖精、瘟疫、厉鬼等。
国王与尚论生命危险,凶”;还有“属于‘火土’,身无病,生命平安,吉;……病人无须服药能愈”。
史料还表明,公元前1、2世纪的统治者巩杰赞普也请本教巫师卜病:“囊辛百脱坚以卜卦召福,祈神乞药……楚辛百村坚息灾送病……”。
这表明本教徒确是用祈卜与医药合用的方法来为人治病的。
本教不仅相信多神,而且认为人体的疾病与“龙”神有关,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龙”,这些“龙”能引致癞病、水疱、疱疮、痘疮、瘟疫、跛子、梅毒等,病种可多达400种以上,而引致这些病的“龙”也各不相同。
藏医学的认识

藏医学的概述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藏族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由藏族医师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和世代相传而形成的,是藏族人民治疗疾病和保护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藏医学综合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了藏族特有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藏医学的理论基础藏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五行学说:藏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五行(金、木、水、火、土)构成,人体也是如此。
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保持了身体的平衡。
疾病的发生和治疗都与五行关系密切。
2.三气理论:藏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三种基本气体,分别是“温气”、“冷气”和“病气”。
温气和冷气的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而病气则是疾病的根源。
3.三个体液理论:藏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胆液”、“黏液”和“气液”三种体液,它们的平衡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当体液失衡时,就容易引发疾病。
藏医学的诊断方法藏医学的诊断方法与中医学有相似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眼底、舌苔等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性质。
2.闻诊:通过嗅闻病人体味来判断病情,例如体味中是否有腐败味或草木味。
3.问诊:通过与病人的交流,了解病情的发生过程、主观感受等信息。
4.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腹部等部位,来判断病情的变化和分析病因。
藏医学的治疗方法藏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草药疗法:藏医学注重使用植物草药进行治疗,认为植物草药具有特定的药性,并能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
2.饮食调理:藏医学强调合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材,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3.针灸疗法:类似于中医学的针灸疗法,藏医学使用针刺或热敷等方法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
4.外治疗法:包括外敷药物、熏蒸等方法,用于治疗皮肤病、创伤等疾病。
藏医学的特点和研究现状藏医学在医学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它通过对藏族医生的实践经验和世代相传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科学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藏医药文化的总结

藏医药文化的总结引言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一支,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藏医药文化。
本文将对藏医药文化进行总结,从其起源、基本理论、疗效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藏医药文化的独特之处。
藏医药的起源藏医药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藏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
藏医药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多年,受到了印度传统医学、波斯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在长期的实践中,藏医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法。
藏医药的基本理论藏医药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三因素学说”、“藏医六淋”和“藏医四治”等。
其中,“三因素学说”认为人体健康与外界环境、个体生理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藏医六淋”是藏医药理论的核心之一,指的是六种病邪的侵袭和人体精气的淋失。
“藏医四治”是指四种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内科和外科手术。
藏医药的疗效藏医药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尤其在治疗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据统计,藏医药的总有效率在80%以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中,许多中药方剂和针灸疗法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藏医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藏医药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医学的理念和技术,形成了现代藏医药体系。
现代藏医药在医疗设备、疗效评价以及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与此同时,藏医药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结论藏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在医学界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藏医药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实践中,藏医药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特别是在治疗慢性病和疑难病症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藏医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藏医药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发。
藏医药的研究与发展

藏医药的研究与发展藏医药是西藏地区传统的医疗体系,其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自古以来,藏医药一直扮演着西藏地区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藏医药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并且吸收了现代医学的一些成果,深受广大群众和学者的关注和喜爱。
一、藏医药的历史和文化特点藏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源远流长。
古代的藏医学典籍《四部医典》是藏医药的起源,它包括了《丹珠尔》、《罗布沙》、《尼沙》、《玛依》四部书,是藏医药学的经典之作。
藏医药学是从藏族文化和哲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科学,它以自然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为基础,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医学体系。
藏医药的特点是重视整体观念,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在藏医药的理论体系中,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外感、内伤、六情六欲、五气六味以及同病异治等因素都能引起疾病的发生。
藏医药强调疾病的防治,重视平衡调和,提出了“调和平衡”作为治疗原则。
二、藏医药的临床应用藏医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表现出了其的独特优势。
例如,在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中,中药的组方和药物选择都是根据疾病的表现和病情分型来实施的,在药物组合的过程中注重治疗病因和病理机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此外,在对抗癌症等危重疾病时,藏医药疗法的综合性和个性化特点也表现出了重要的地位。
在同样的情况下,与成药相比,病人更愿意选择藏药中医疗卫生药的口服制剂,这些藏药中的中药具有化瘀散结、行气化痰、清热解毒等功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三、藏医药的科学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藏医药的研究也获得了巨大的进展。
目前,在藏医药学的研究中,社会热点问题和关注的重点基本集中在药物资源开发、药物活性成分、中药制药技术及药物安全性等方向。
例如,藏药中含有众多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如多糖、黄酮、皂苷、蒽醌等,它们对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肿瘤等多个方面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因此,如何提取、鉴定、纯化和利用这些活性成分以获得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是藏医药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藏医简介

诞生于雪域高原的藏医,天生就有得天独厚的资本。
由于在肝胆、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妇科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藏医已成为全世界医学关注的焦点。
而堪称珍宝的藏地药材,便是成就藏医传奇的关键。
¤最高大的“聚宝盆”
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是藏药的摇篮与主产地,现代藏药应用的地域,除了西藏外,还包括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和自治县。
据调查,藏药资源有2400多种,其中植物类2172种、动物类214种、矿物类50种。
藏区自古以来便是我国药用植物的“聚宝盆”,贝母、三七、天麻、灵芝、红景天、冬虫夏草等数百种珍贵药材畅销海内外,而鬼臼、红豆杉、八角莲、软紫草等抗癌药用植物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应用。
¤精雕细琢的藏药
正因为藏地药材的名贵,藏医对于藏药的采集加工都极为重视。
藏药一般要求色鲜味艳、无虫害、无损伤,甚至未被阳光、阴影或水侵害过。
药材的花蕾、茎枝一般在旺盛时采,根、种子在秋季时挖,叶子要在夏季采,果实则在秋天收,树皮在冬春秋时采集,树脂在春秋采集。
藏地药材除了在采集时要“适地,适时”外,挑选时也要“干燥拣选,分清陈旧”,最后还要经过“炮制去毒,调伏增效,适当配制”等严格工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文化、藏医药文化培训手册一藏医药基本理论藏医药学迄今有近4000多年历史,其医学风格独特、理论完整、实践丰富,强调整体观念与平衡协调,具有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
他不仅是藏族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讲授藏医药的基本理论。
第一是藏医药的发展历史;第二是藏医药的理论的三大学说,它构成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第三个方面讲一下藏医药学独特的树喻图,树喻图是藏医药学的医学挂图,又被称为曼唐,它形象而生动地讲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与疾病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历史萌芽藏医药学萌芽时期是指从远古到公元6世纪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是原始藏药和医疗经验积累阶段。
约公元前1900年以苯教为主的象雄文化已臻于成熟。
藏医学界公认的第一位藏族医家的杰普赤西用象雄文总结苯教医师经验著成《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解毒疗法》等藏医学的奠基医典。
继后,木杂扎海、色妥介普等苯医学家在《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的基础上编著成另外三部苯医著作,统称为《苯医四续》,这是现行《四部医典》的母本。
奠基藏医药学奠基时期是指公元6世纪到9世纪中叶这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名医,藏医药得到空前发展,众多博大精深的医学典籍流传至今。
这一时期藏医药学上最重要的发展是公元8世纪末《四部医典》的问世。
《四部医典》作者是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九大名医中最著名的宇妥·元丹贡布。
宇妥·元丹贡布在总结苯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和中医学、阿拉伯医学以及印度医学,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著成举世闻名的藏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广泛,从人体卫生保健、胚胎发育、分娩、生理、解剖、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从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从药物到方剂、治疗原则、疾病分类等都有详细叙述,是藏医药的奠基之作。
后经历代藏医药名家不断整理和发扬,藏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举世罕见。
可以说《四部医典》的诞生,使藏医药学成为具有独立理论体系、临床各科齐全、经验丰富的一门医学,从此奠定了藏医药学的基础。
顾名思义《四部医典》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称为《根本医典》、《论说医典》、《秘诀医典》和《后续医典》,每个部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全书囊括了藏医理论和实践的全部内容。
争鸣公元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是藏医药学的百家争鸣时期,这一时期藏医学中出现了许多不同学派争鸣的局面。
这些学派中以强巴学派和苏喀巴学派的影响最大,由于强巴学派主要活动于拉萨西北高寒干燥地区,所以被称为北派,北派的代表人物是南杰札桑;而苏喀巴学派主要活动于拉萨东南地区,被称为南派,南派的代表人物是年尼多杰。
藏医南、北两派及其支派虽然各有专著,但均捧《四部医典》为主要经典,只是某些学术观点不同,对《四部医典》某些内容的解释也有一些差别。
藏医各大学派的竞相争鸣活跃了医药学术思想,丰富了《四部医典》的具体内容,也促进了藏医药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繁荣藏医药学在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繁荣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方面。
19世纪,藏医药史揭开了新的一页,13世达赖十分重视藏医药学的发展,下令恢复和加强以前建立的药王山利众院、重新印刷藏医药经典著作、出巨资修订《四部医典》。
1897年委派强巴派名医夏吾丹却华旦和苏喀派名医羌青巴·强巴图昂主持药王山医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培养出大量学员。
1835年,帝玛·丹增彭措所著藏药经典《晶珠本草》问世。
《晶珠本草》分上下两部,共收载药物2294种,除去重复部分,共收载药物1220种。
这部本草巨著内容丰富,分类科学,至今仍是研究藏药的重要参考书。
《晶珠本草》被誉为藏医中的《本草纲目》,而其实际收录的药材比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要多出423种。
藏药材藏医药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疗效。
青藏高原共有天然藏药材2300种,其中植物药材2085种,动物药材159种,矿物药材50余种。
常用的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动物类40余种,矿物类40余种。
由于青藏高原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特殊,高寒缺氧,阳光辐射强,空气新鲜,纯净无污染,使得那里的植物具有耐寒、抗旱、光合作用强、有效物质积累高等独特的生物特征,药效特别好。
加上独特的理论和炮制工艺,使藏医药在多种疾病领域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日益显现出独特的医疗价值和应用前景,为世界医学界所瞩目。
三大学说五源五源学说是古代藏文化中一个朴素的哲学观念。
五源学说认为,土、水、火、风(气)、空是器世(物质世界)和情世(人和一切生物)产生的五大根源,故称五源。
五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要素。
五源学说将构成世界的基础物质土、水、火、风和物质存在、增长和运动的空间等五源相互滋生、演变、发展的关系,进行抽象的推衍、释译、归类,用以解释事物的结构和运动形式,是一种具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方式。
当这种朴素的哲融入到藏医的发展过程中时,就形成了藏医药理论。
所以说,五源哲学是藏医学的理论根基。
藏医认为,人也是有很精微的五源所构成的。
人体先天源于父精母血,又在胚胎发育阶段得以母体营养而增生。
五源不齐全,精血则不能受孕生胎。
藏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正是人体五源失去平衡的结果,所以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就是使人体五源失去平衡的异常现象归复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三因三因学说是藏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所谓三因,就是指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
藏医理论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物质,易引发疾病的三种因素。
其中隆是主导人体全身机能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气”的性质;赤巴是主导人体热能的一种因素,具有“火”的性质;培根与人体水液的物质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水”和“土”的性质。
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在人体各按其位、各具常量、平衡协调、相辅相成。
当正常发挥各自的功能时,则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等的生理功能旺盛,健康无病、充满活力。
但是一旦因外在因素的干扰,发生偏盛偏衰、太过不及,而相互失去平衡和协调,即发生病理变化之后,则引发各类疾病,成为发病的根源。
治疗疾病的过程,其实就是调节病理的隆、赤巴、培根三邪的过程。
因此,三因理论贯穿于藏医生理、病理和治疗的所有方面,藏医生理、病理和治疗无不以三因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三因学说是藏医学的根本和核心。
寒热寒热学说可以说是藏医学理论的总纲。
寒热学说将疾病、药物都分为寒热两种属性,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寒热属性,不同的药物也有不同的寒热属性。
人体内的隆、赤巴、培根三因素、疾病以及人的意识等都源于五源。
根据五源成分的多寡,人体疾病概括起来分为寒热两种。
藏医学将火源偏多者成为热性疾病,土、水、风源偏多者称为寒性疾病,空源寒热症兼有。
寒热学说用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被称为寒热辩证法,主要就是辩察疾病的寒热属性然后再对证用药治疗。
针对疾病具有不同的寒热属性,藏医学中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也有寒热之分。
基本原理就是热病寒治、寒病热治。
五源、三因与寒热的关系藏医学五源、三因和寒热三大学说有机结合、不可分割,是辩证施治的医学理论。
其关系体现在以隆、赤巴、培根三因学说为核心,与另外两大学说紧密相关。
生理状态下的三因素具有很多属性和特点,主要有寒、热属性和五源属性。
赤巴性热,培根性寒,隆的寒热属性也属寒。
赤巴和培根之间具有相克的关系;隆具有两重性,即:遇到赤巴将其鼓得更热,遇到培根将其激得更寒。
从五源属性来看,隆五源属风(气);赤巴五源属火;培根五源属水、土。
从寒热属性来看五源,土源、水源属寒,火源属热,而风源则是位于二者之间,为中性。
二、树喻图《四部医典》后来被第司.桑杰嘉措绘制成彩色医学挂图,藏族称“曼唐”,共80幅,曼唐上的医学理论常用愿望树来形象表达,形象生动,一目了然。
1、生理病理树第一幅的愿望树有两干,一干表示正常生理,一干表示病态的病理,代表正常生理的树干分三枝,分别表示人体的3大因素、7种物质基础和3种排泄物。
3大因素在正常情况下主宰着7大物质基础和3种排泄物的变化,维持平衡,一旦失衡,便导致病理变化。
代表病理的树干上的9个分枝及63片叶表达了疾病的病因、途径、规律以及转归、致死的原因等等。
人体三因:隆,赤巴,培根七大物质:藏医认为,人体内有七种基础物质。
这七种物质为食物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和精液,被称为人体七精华。
三种排泄物:藏医理论认为人体中除了七精华之外,还存在着三秽物,即粪便、尿液和汗液三种排泄物。
在人的生理病理图生理主干七精华的上面绘制的三片树叶表示的就是人体三秽物。
两花三果:这一部分主要的内容是藏医理论的一种哲学,即长寿之花结出无限安乐之果、健康之花结出虔诚信仰(真理)和财富之果。
这虽然是一种原始的朴素哲学观念,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我们现代的一些观点和理念。
我们现代人所认识的财富、安乐,健康、真理、财富之间相互影响制约和生成的关系,在古代的藏医理论中就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和体现。
疾病的根源:藏医理论认为贪(贪欲)、嗔(愤怒)、痴(痴呆)是引起人体疾病的总根源,其中贪欲能引起隆病的发生;嗔怒能引起赤巴病的发生;愚痴能引起培根病的发生。
发病的原因:发病的原因包括:季节影响、饮食不当、起居不慎和其他因素四种,其他因素为外力,鬼邪作祟等。
发病的途径:藏医理论认为疾病入侵人体是依靠皮肤、肌肉、脉络、骨骼、脏和腑一次侵入的六个途径,病邪通过这六个途径从表及里,从外到内,从浅入深,侵害机体而发病,影响健康。
发病的部位:培根病好发于上部,近头、脑。
赤巴病好发于中部,近肝、膈。
隆病好发于下部,近腰、髋。
发病的规律与年龄、地区、季节的关系:首先依年龄段分析,因为老年人有隆的体质,所以容易患隆病;而壮年人具有赤巴的体质,容易患赤巴病;儿童则是具有培根的体质,容易患培根病。
根据地区,高寒地区容易患隆病;干热地区容易患赤巴病;潮湿地区容易患培根病。
疾病与季节的关系体现在:隆病在夏季、夜晚、拂晓易发,赤巴病在秋季、中午、午夜易发,而培根病易发于春季、黄昏、清晨。
死亡——疾病的结果:藏医理论认为致死原因有:阳寿终结、三因相克、呼吸停止、用药失当、伤中要害、呼吸停止、发烧过度、体温耗尽、虚弱不堪和其他因素。
疾病的转化:隆病痊愈,转化为赤巴病;隆病痊愈,转化为培根病;隆病未愈,又增添赤巴病;隆病未愈,又增添培根病;赤巴病愈,转化为隆病;赤巴病愈,转化为培根病;赤巴病未愈,又增添隆病;赤巴病未愈,又增添培根病;培根病愈,转化为隆病;培根病愈,转化为赤巴病;培根病未愈,又增添隆病;培根病未愈,又增添赤巴病。
疾病的归类:藏医理论认为,不管何种疾病都可以被归类到寒热两种症中去。
2、治疗树饮食疗法:隆病患者,一般用下面这些食物来调节:马肉、驴肉、雪猪肉、隔年肉、人肉、菜籽油、隔年酥油、红糖、蒜、葱;隆病患者适宜的饮料之枝显示适宜隆病患者的饮料有:牛奶、藏当归叶加黄精青稞酒、红糖青稞酒、牛骨汤青稞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