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迎宾竹》的阅读及答案
2017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1

2017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满分: 12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1. 把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填在指定方格内。
(2分)“融”()获选2017年“一带一路”主题汉字。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汉字对更好地诠()释“一带一路”战略所倡导的共融共赢的精神内hán()有天然优势。
为了追sù()仓颉造字以来的汉字历史, diàn ()定“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基础, 举办者发起了这次年度汉字征选活动。
(改自《半月谈》)【答案】róng quán涵溯奠【解析】此题考查对汉字的正确认读和书写汉字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 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 尤其要注意一些常见字、多音字及生僻字的读音。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 养成熟练地语感, 多积累词语, 多读课下注释, 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注意同音字的区别和生僻字的写法, 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题时, 汉字书写要注意工整, 注音要注意声调的位置。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 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A. 《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神魔小说, 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过程, 歌颂了取经人百折不挠的精神。
B. 取经成功, 观音菩萨授唐僧为“金蝉子”, 孙悟空为“金身罗汉”, 猪八戒为“天蓬元帅”, 沙僧为“斗战胜佛”。
C. 宋江怒杀阎婆惜之后, 被发配到江州, 一日乘酒兴写下“反诗”, 因此被抓, 下到死囚牢中, 最后梁山好汉劫了法场, 救出宋江。
D.鲁达打死镇关西后东奔西逃, 智真长老收留了他, 赐他法名“智深”, 为了更好地保护他, 智真长老又将他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
E.格列佛为利立浦特王国立下了大功, 但后来得罪了皇帝, 皇帝坚持要将他砍头, 还对他用可耻手段扑灭寝宫大火的事怀恨在心。
迎宾竹阅读理解答案

迎宾竹阅读理解答案转眼间期末考试又要到了,同学们都在紧锣密鼓的复习着,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精心为大家迎宾竹阅读理解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能有所帮助。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
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
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高三语文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小说教学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文学类文本阅读)三
1.含义:①“雁阵〞象征人的价值无比崇高,是表现人性的主题、促使狗娃人性复苏的重要形象;
②它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主题的表现由隐而显;
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矛盾冲突。
1.〔4分〕最后写郑副长在家里发现获奖证书一事,一方面暗示郑副长的竹画确有程度,使情节波澜再起,给人留下
无穷韵味,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原来妻子说的一切只是一个好心的谎话,这又使副长妻子这一人
物形象显得更加鲜明,让人不能不为副长妻子的贤慧聪颖而折服。
〔每方面2分,大意相近即可〕
【答案】(2)(6分)①具有仁慈、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妙的向往和期待。
【考点】考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解析】小说中的人物的分析要根据故事情节、事件,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肖像〕角度入手分析。
【思路分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格式是:性格+身份。
统编版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解答参考

统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竹林深处有人家”——中国竹文化探源千百年来,竹子不仅扎根在独属于它的那片山岭,还扎根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竹子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更像一种精神的象征,在不同历史年代里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为人们所向往并借鉴。
自古以来,中国人喜爱竹子所蕴含的“正直”“虚心”等品质,因而将其视为君子品格的象征。
提到竹子,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子具有强烈的生存意志和厚重的文化意蕴,其忍寒冬而生、历暴雨不倒、甚冬夏而常绿,其精神品质成为了传统文人所追求的高洁和刚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士大夫多以庄重整饬的笔调来描绘竹子的种种美好与高洁。
比如白居易在《题令狐司繁厅前竹》中写到“独有秋风好,萧萧满步廊”,表现了竹子在秋风里的飒爽英姿。
又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适。
约窗竹疏满,冷落讼户白。
”在这里,无肉意味着饮食上的瘦弱,而无竹则意味着精神上的空虚。
苏轼言“可以食无肉”,却谓“不可居无竹”,足见他对竹子的喜爱。
同样,元代杨载在《庚子夏同程伯纯履行者赋二咏其一》中赞美竹林的清雅:“生来本无肉,肯使食有皮。
英英新篁,绝寿信无欲。
”对竹子这一特点进行具体描述,赞美竹子不沾尘俗、天马行空的精神境界。
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出,在古人的描绘中竹子不仅是坚韧不拔的生命写照,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自魏晋以来,由于士人群体觉醒而产生的隐逸与独立的文人生活方式,对竹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竹子文化内涵更倾向于一种返璞归真的精神归宿,即构造出竹子与隐士形象的统一。
元代方回的《简郑子开三首》中“画心有风竹,吟思无云林。
为君和逸士,卧见长年心”、“伊余久寂寞,回首一洗清。
吾以伊庞约为平生,与君若竹林之遗类”,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淡然与世外的宁静,而竹子更是成为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与外化的载体。
江苏省常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汉字,创造于三千年前,它是巍然独存的唯一古文字。
②从méng()芽到襁褓,经历甲骨文的青涩童年,钟鼎文的执着印记,小篆的开枝散叶,____,在演进过程中涵养着人的心性。
③山川河流入字,文墨精神入字,铮铮铁骨入字,朗朗乾坤入字,涓涓潺潺,潜移默化。
④它以无穷的魅力____(承转/承担/承载)了灿烂的古代文明,yán()续了薪火相传的中华文化,维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éng)芽(yán)续2.结合语境,从第④句中的括号内选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3.将下列语句填入第②句中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A.隶书的温润平和,楷书的端正严谨,草书的狂放不羁,行书的洒脱通透B.隶书的端正严谨,行书的狂放不羁,楷书的温润平和,草书的洒脱通透C.楷书的端正严谨,隶书的洒脱通透,草书的狂放不羁,行书的温润平和D.行书的洒脱通透,草书的狂放不羁,楷书的温润平和,隶书的端正严谨学校组织大家到常州“三杰”纪念馆开展“承‘三杰’志·逐青春梦”系列沉浸式体验活动,你也参与其中。
【注释】“三杰”:指翟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这三位革命人物。
4.活动前,要进行方案设计,请你再另外设计一项活动,填入表格。
5.活动中,大家纷纷在馆内留言板上写下体会,请你仿照小语的话也写一句留言。
小语:先烈如明灯,引领着我们去“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6.活动后,小文代表学校给纪念馆常老师写了一封感谢信,但有一些错误,请你修改。
①画线A句中“光明之路”标点误用,应改为:。
②画线A句中“闲暇之余”用语不得体,可改为:。
③画线B句有成分残缺的毛病,应改为:。
④感谢信的格式不规范,你的修改建议是:。
7.默写。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2),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3)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再而衰,三而竭。
小说阅读专题

小说阅读专题学习提要现代文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三个意识1、强化文体意识现代文的阅读考查,综合性强,虽说是能力的考查,但基础知识仍然是核心。
现代文阅读全面涉及了语文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以及个人的文化素养。
备考中要全面、熟练掌握文体的基本特征,认真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加强知识贮备是完成阅读的前提。
2、强化文本意识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解题依据文本,从文本出发。
3、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
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评分办法一般是“要点给分”,而考生在现代文阅读上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只答一鳞半爪,不全面,所以掌握进行全面解答的一些要领,至关重要。
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揭示。
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因为文章文体的不同,内容的不同,因而考查的要求不同、题型也有不同,在备考的过程中,要学会总结归纳,摸索答题的规律,掌握答题的技巧。
一、小说基础知识提要二、考点阐释三、基本题型及解题指导(一)要点概括题概括文章要点几乎所有现代文阅读题中都会涉及,必须高度重视,实质上就是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它要求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归类。
概括题解题基本要求★认真审读题干,确定有效答题区域,在答题区域内梳理层次,采用摘要法、归纳法,摘取关键词语或语句做答。
★依据原文找依据,找答案。
★答题时注意根据要求分点答题,结合分值判断答题的要点数目,一般而言,3分的题目答三个要点,4分的题目答两个要点或四个小点,6分的题目一般答三个要点。
★找准陈述的对象,一般用主谓句的形式陈述,注意保持陈述角度及结构形式的一致。
★概括力求简练、全面、准确,但也不能把简答题答成填空题。
1、概括小说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小说四级概念整合法

小说题型建模(四级概念整合法)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有它独特的艺术规律和特点。
在小说阅读答题训练中也存在着有别于其他文本而附着于小说独立、独特艺术之中的答题方法,这就是广大师生摸索出来的“小说答题四级概念整合法”。
大家知道,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是小说赏析的四大要素,也是一个统一体。
因此,小说的命题重点也正是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的。
当我们透过林林总总的答题步骤和方法而试图寻找小说答题的规律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小说的答题也是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的。
抓住了这四个关键词,可以迅速切入思路,保证基本不遗漏要点,因此,我们称之为“小说答题四级概念整合法”。
具体如何运用呢?题型一——人物题[ 题型示例 1]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
(2009·宁夏、海南卷《孕妇和牛》阅读题)[参考答案] 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 答案分析 ]答题点①是从小说相关情节——婆婆让孕妇骑牛而孕妇没骑得出的,答题点②是从小说中孕妇临摹石碑上的文字情节得出的,答题点③是从小说的一段心理描写文字得出的。
这样,分析人物形象是运用人物 (直接或间接描写文字 )→情节→环境(如果需要)→主题(如果需要)的思路和要素答题的。
题型二情节题 [题型示例 2]这篇小小说的结尾写郑副市长在家中发现获奖证书,主要有什么作用?(小说《迎宾竹》阅读题) [参考答案] ①使情节波澜再起。
②使郑副市长妻子的形象更加鲜明。
原来郑副市长妻子说的一切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让人不能不为郑副市长妻子的贤惠、聪颖所折服。
③使小说主题得到升华,突出了“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都离不开一个贤内助的支持和帮助”的主题,给人留下无穷韵味。
[答案分析] 答题点①是从情节本身答题,答题点②是从人物形象角度答题,答题点③是从主题角度答题。
这样,分析情节作用是运用情节→人物→主题→环境(如果有这方面作用)的思路和要素答题的。
小说情节

作用:起到制造悬念作用。
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如《侯银
匠》就属于此类。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式,留下空白。
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一个贤内助的支持”主题,给人留下无限韵味。(指 向主题)
补充: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情节
的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
二次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
4.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在结尾处出其不意的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 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
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5.辐射型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整篇小说的情
节围绕着一个集中的“焦点”呈放射状展开,它具有打
破时空界限的跳跃性。其结构形式线索是心理流程。
3、第3节,见三姐妹
4、第 4节,见众人 5、第5-6节,见王熙凤 6、第7-10节见二位舅父未谋面 7、第11节,听王夫人说宝玉(侧面见宝玉) 8、第12节,见贾府礼节 9、第13-14节,见宝玉
10、第15-16节,贾母安排黛玉住宿
全文共17节,可概括如下: 1、第1节,侯银匠店铺出租花轿 2、第2节,侯银匠中年丧妻,父女相依为命 3、第3节,为女儿选女婿 4、第4节,陆家催婚
小说故事情节
定义: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绘的事件发生发展、演
变的全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迎宾竹》的阅读及答案
现代文《迎宾竹》的阅读及答案江南小雨行
迎宾竹
齐运喜
郑副市长喜欢舞文弄墨,尤爱画竹,工作之余总爱操起画笔涂涂抹抹地忙乎一阵。
这天,郑副市长正在家中画台上创作"百竹图",红尘宾馆的马经理来了。
他似乎特别喜欢"百竹图"。
眯着眼睛点着头,绕着画台转来转去,不时用手指指点点评论着。
马经理不是门外汉,他的评论和夸赞都很中肯,还指出了不足之处,郑副市长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不知马经理是不是有备而来,他欣赏过这幅画后,当即表示花两万元买回去,放大后镶嵌在总台大厅里。
郑副市长一怔,心想:前天我在红尘宾馆,看见总台大厅里挂着一幅迎宾松,马经理为何还要再花钱买?
未等发问,马经理就向郑副市长作解释:那幅迎宾松档次太低,昨天他下令撤了。
许多宾馆落俗挂这个,他们则挂幅迎宾竹,新颖雅致,别具一格。
郑副市长笑笑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的画不值那么多,只收2000元,我多一文也不要。
你先回去,我正儿八经画一幅迎宾竹,晚几天给你们送去。
"
马经理走后,妻子淑芬买菜回来。
郑副市长乐呵呵地迎上去,叫淑芬给他炒几道好菜。
淑芬见他一脸喜气,问:"有客人用饭?"
郑副市长笑道:"客人走了,就咱俩,小饮几杯酒,庆贺第一次获得润笔费。
"
淑芬先是一怔,问明事情经过后,微笑道:"老郑,的确该给你炒几道好菜,你的墨宝的确够水平。
不瞒你说,前不久省里举办书画赛,我从你的作品中挑了最好的一幅竹图,化名给他们寄去,结果你的那幅......"
淑芬稍一停顿,郑副市长便接过话茬儿:"不是自吹自擂,我的作品肯定名列前茅,我是专门研究画竹的,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
淑芬长叹一口气,脸上露出淡淡的苦笑:"评委们给每幅作品逐一打分,结果你的作品排名109位,108将里没有你。
"
"这不可能!怎么会这样?"郑副市长一脸惊疑再三摇头。
淑芬语音不高,却声声入耳:"实话告诉你,前不久,我特意拿你的一幅墨宝到书画市场去试价,有给5元的,有给10元的,最高的一个给20元,这才是真实的价格真实的你!你以为2000元出售是物有所值,是你应得的报酬?其实你出售的不是才华和艺术,而是官衔和权利!"
郑副市长脸色通红,默默地坐在沙发上,点燃一支烟,一口连着一口地抽起来。
淑芬瞥了他一眼,转身到厨房炒菜去了。
不一会儿,淑芬炒了几道菜,又取出一瓶酒。
郑副市长慢腾腾地来到餐桌前坐下,发现几道菜都是他最爱吃的,不禁叹息一句:"唉,可惜无喜可贺!"
淑芬朝他点头一笑:"人如其竹,高风亮节,闻过则改,还有比这更值得庆贺的喜事吗?"
郑副市长点点头,眉毛往上扬了几下,说:"我想通了,还是你做的菜最干净,吃得心安理得,不生病。
"
第二天,郑副市长给马经理挂了个电话,谢绝了他买画的要求。
从对方说话的语气上听出,马经理显然很吃惊,说是嫌价钱低可再加钱。
几天后,淑芬告诉老郑:"我打探过了,红尘宾馆撤下的那幅迎宾松,是赵副市长画的,上个月赵副市长已退居二线。
"老郑听后,自然几多感慨。
半年后,郑副市长在家中无意间翻到一个获奖证书,打开一看,他的"百竹图"在省里举办书画赛中获得二等奖呢。
1.这篇小说的结尾写郑副市长在家里发现获奖证书,主要有什么作用?(4分)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郑副市长什么样的情感?(4分)
3.请概括郑副市长这一形象的特点,并谈谈这篇小说塑造这一形象在给人真善美的启迪方面的价值。
(6分)
4.这篇小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6分)
1.(4分)最后写郑副市长在家里发现获奖证书一事,一方面暗示郑副市长的竹画确有水平,使情节波澜再起,给人留下无穷韵味,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原来妻子说的一切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这又使副市长妻子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鲜明,让人不能不为副市长妻子的贤慧聪颖而折服。
(每方面2分,大意相近即可)
2.
(4分)(1)为自我评价和实际价值之间的落差而沮丧、失落,为自己对手法隐蔽的行贿警惕性不高而惭愧。
(2)拒腐防变的决心,对妻子的感激。
(两处各2分)
3.(6分)形象特点:(1)清廉,洁身自好(2)勇于接受批评,闻过即改(3)对手法隐蔽而多样的拍马、行贿等不良不法行为警惕性不高(4)自我感觉良好,过分自信。
(3分,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1)这一形象,是虚构出来的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但他并不是高、大、全的伟人,既有优点,又有不足,让人觉得他就是生活中的"市长",充分体现了艺术的"真";
(2)小说中的"郑副市长",洁身自好,勇于接受批评,闻过即改,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是导人向"善"的;
(3)塑造这一形象意在说明,领导者要洁身自好,廉洁奉公,更要警惕手法隐蔽而多样的拍马、行贿等不良不法行为,同时要勇于接受批评,闻过即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充分体现了艺术的"真";
(4)塑造郑副市长的形象,可以从侧面烘托淑芬的贤慧聪颖,使形象更鲜明,有艺术的美。
(3分,答对一点即可)
4.(6分)主题理解参考:
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一个贤内助(好妻子)的支持和帮助。
领导者要洁身自好,廉洁奉公,更要警惕手法隐蔽而多样的拍马、行贿等不良不法行为,同时要勇于接受批评,闻过即改。
领导者的亲属,对领导的工作既要支持和帮助,更要勇于监督,对其错误要敢于批评等)看法或理由示例:
我认为小说表现的主题是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一个贤内助(好妻子)的支持和帮助。
首先,人物关系上,主人公是郑副市长的妻子淑芬,郑副市长的洁身自好,知错能改,都是从侧面烘托淑芬的形象,从而表现主题的。
其次,情节安排上,小说前半篇虽然主要写郑副市长和"红尘宾馆"的马经理,但小说的转折和重点是妻子淑芬"买菜回来"怎样做丈夫的思想工作。
最后,郑副市长婉拒马经理更体现了淑芬思想工作的成效。
(评分要点:小说主题探究合理3分,结合文本作恰当分析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