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24课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共83张PPT

饮酒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东篱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 篱 ——白居易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 盈袖 ——李清照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 手扣东篱
真意指自然之趣人 生真谛。
检测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 水田园风光,抒发作 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 句是 2、诗歌中表达作者 对理想的追求 诗句 是
二、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 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 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 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 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 美。
——《红楼梦》
菊的意象
何宁 曾可 吹枝 落头 北抱 风香 中死 ,
菊荷 残尽 犹已 有无 傲擎 霜雨 枝盖 。,
1、想想这首诗讲了 几层意思,分别写的 是什么? 2、居住在喧嚣的尘 世,为什么生活是如 此的平静、心灵是如 此的安宁呢? 3、选出你喜欢的诗 句读一读,谈谈你喜 欢的原因
1至4句为第 一层, 作者因为 能够超脱现实纷 扰,有高尚的精 神境界,所以觉 得所在的地方也 偏僻幽静了。 叙结庐之事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 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 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 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 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 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 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 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 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 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 写《饮酒》诗20首 是其 中的第五首。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美课件

课文导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王昌龄)
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王翰)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
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悠然自在!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春望
课文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
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
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 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 赏名作之境界。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 第二十四课
赤壁
课文导入
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
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 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
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
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 ”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 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 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
爱国之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雁门太守行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28共83张PPT29

▲合作探究
➢ 试概述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 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 国思家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热爱 祖国,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
望岳
春望
“望”的对 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 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 象不同 奇秀丽、巍峨高大 池和遍地荒草
远望:一脉青色横亘于 近看:城池残破,
稀少
简直
“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 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 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 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 来难以排遣的愁苦。
▲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 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 非。杜甫的《春望》开头 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合作探究1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 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春望》 杜甫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 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 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 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 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 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 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 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 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 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情感表达的思考,他们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新课讲授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解释诗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课堂上,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词情感上还存在一定难度,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历史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了解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诗词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本节课将围绕以下五首诗词展开教学:
1.李白《望庐山瀑布》
2.杜甫《春望》
3.王之涣《登鹳雀楼》
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王维《山居秋暝》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特点、诗词意境、表现手法等,指导学生品味诗词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同时,通过学习这五首诗词,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诗词创作和小组讨论都表现得积极主动。他们在创作中尝试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虽然有些作品还不够成熟,但这种尝试和探索的精神值得鼓励。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很不错的。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24.诗词五首饮酒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导入: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八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语文课件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课件共28张

品读悟梦
请用下列句式说出词人内心的感慨。
哎! 我 …… 哎!我虽有才华,但……
品读悟梦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我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风不要停止,把我的轻快小舟吹到 仙山去,让我去过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化用《庄子·逍遥游》句 子,对风进行烘托描绘,境界宏阔。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敢借鹏抟 九天的风力,吹到仙山。体现了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
作者名片
李清照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清丽明快。 如:《如梦令》。后期变为凄凉悲痛。 如:《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 等。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称“ 易安 体 ”她居_婉__约____派之首, 她的《 词论 》,主张“词,别是一 家”。
文体常识
词:又称长短句,隋唐兴起,宋代进入全 盛,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每首词 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是词的调 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 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资料助读
她非凡的才华和勤奋,让她在词艺上达到空前的高 度,但是在那个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专制社 会社会却把她当做异类、叛逆、多余。
她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欲将血泪寄山河”,但 身为女子,不能驰骋沙场,也不能上朝议事,也没有朋 友能够倾吐心声。
资料助读
李清照心系天下,心忧国家。 “欲将血泪寄山河”, “位卑不敢忘忧国”, “横戈(gē,指兵器)木兰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 相将过淮水!”
拓展延伸
婉
早
约
期
风
作
格
品
拓展延伸
婉约风格
帘莫有东玉佳瑞薄
卷道暗篱枕节脑雾
西不香把纱又消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质课件

R·八年级上册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 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 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这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诗,是中国古代文艺文字的总称。汉代以后
《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 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由此而专指 于散文相对的韵文形式。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
起,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 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 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其实是借题发挥。
2.怎样理解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叙史点题, 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诗人 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3.诗中三、四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这样写 的目的是什么?说说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句句景语皆情语。昔日繁华的长安,竟被毁到 残破不堪的地步,实在令作者痛彻心扉。首联在内 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颔联在上联描写的基础上,运用了拟人的修
辞方法,抒发了对离别的伤感,字字痛彻心扉, 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3.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
【句解】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
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即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句解】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
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抵达。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天寒霜降,战鼓声 沉闷而不响亮。
“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 品格。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 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 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 怡然自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春江花月夜》学案1

春江花月夜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自主翻译解读课文。
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一幅清幽静谧的春江月照图。
看题目,春、江、花、月、夜是五种景物。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茫茫江月使诗人这一部分诗句未见一个“思”字,诗人是如何描写月下思妇的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为了表达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诗人借,教学后记翻译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4、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7、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8、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9、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10、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11、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知识 3.一词多义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阻塞、杜绝) 闭 故外户而不闭(动词,用门闩插门)
为 天下为公(动词,是) 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故 故外户而不闭(连词,所以、因此)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缘故、原因)
文言知识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发生) 是
水波不兴(动词,起) 谓 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一篇课文《 虽有嘉肴
》。“大道”指古代
政治的 最高理想
。
(2)请从课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天下为公 老有所终 。
5.请欣赏右面的一幅宣传画,然后按要求答题。 (1)这幅宣传画是由图案和文 字两部分组成的,请用说明性 的文字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进行描述。 示例:这幅宣传画上面是图案,画的是相互连接在一 起的手,围着一幅中国版图。版图上有一间房屋,屋 旁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下面有两行字:和谐社会、 美好家园。
予谓菊(动词,认为) 修 讲信修睦(培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长)
文言知识
选贤与能(能干的人) 能
能以径寸之木(能够) 分 男有分(职业)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女有归(女子出嫁) 归
归来见天子(回)
文言知识
4.古今异义 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到本处)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古义:老而无子的人;今义:单一,只有一个) 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兴起;今义:作为)
文言知识
6.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谓大同(“谓”表示判断) 天下为公(“为”表判断)
作者作品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中国古 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 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 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 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其语言 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礼记》与《仪礼》 《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联系本课内容,简单说说这幅宣传画的含义。
示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建设我们的和谐社 会和美好家园而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脉络梳理
重点探究
1.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构想?“大同”社会的理想在当时 的社会条件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那么这种“大同”理想有什么积极 意义呢?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 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 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 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 的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尽管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思 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思想家、政治改革家上下求 索的动力和奋斗目标。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才由茹毛饮血的古代社会发 展到今天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一个“大同”社会,在不远的将来将在 真正意义上呈现在人类面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 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 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按照要求填空。
(1)《大道之行也》选自《 礼记·礼运 》,相传为
西汉 戴圣 所编撰,我们还学习过他编撰的另
表面现象相似,而本质是不一样的。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是理论 上的东西,是用“大同”社会揭示人类社会所应普遍遵守的法则,是经过 加工提炼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世外桃 源”只是一种生活现象,是陶渊明为了躲避现实而虚构出来的理想中的
社会,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C ) A.选贤与能( jǔ) B.矜、寡、孤、独、废疾者(guān) C.男有分,女有归(fēn) D.是故谋闭而不兴(xīng) 〔解析〕“分”读“fè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大道之行也 施行。 (2)不独亲其亲 前一个,以……为亲,意动用法;后一个,亲人。 (3)不必藏于己 私藏。 (4)谋闭而不兴 发生,产生。
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今义:宽阔的路)
5.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亲:以……为亲;子:以……为子) 选贤与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品德高尚的人;能:能干的人)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老年人;壮:中年人;幼:儿童) 故外户而不闭 (外:名词做状语,从外面;户: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关门)
理解文题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 行。题目的意思是“当大道施行的时候”。以此 为题,不仅揭示了文章内容,而且激发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
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 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 “天下为公”的思想,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宏伟瑰 丽的理想社会的蓝图,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年级语文·上 新课标[人]
大道之行也
——《礼记》
文言知识
1.生字注音
选贤与能( jǔ )
幼有所长( zhǎng )
男有分( fèn )
矜( guān )
恶其弃于地也( wù ) 讲信修睦(mù )
废疾( jí )
文言知识
2.通假字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选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重点探究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在概括“大同”社会的体制上构想出来的, 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可以透过“桃源”中的生活 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 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得极其幸福,这就是“大 同”社会中所说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