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语文第24课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6张PPT)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6张PPT)

理解性默写:
7、写出了诗人在傍晚与飞鸟结伴的诗意生活的诗 句是:_山__气_日__夕__佳_,飞__鸟__相_与__还__。 8、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 受的句子是:__问_君__何__能_尔__?_心__远__地_自__偏__。 9、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__山_气__日_夕__佳___,__飞_鸟__相__与_还___。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 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 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 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 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 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 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 “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 现。
质疑探究:
苏轼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时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 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 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 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 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 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 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 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 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轻声读,结合注释,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1-4句:建造房屋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 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ppt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ppt精品课件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 。21.4.2321.4.2309:39:3509:39:35April 23, 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 育好, 他就不 能发展 培养和 教育别 人。2021年4月 23日星 期五上 午9时39分35秒09:39:3521.4.23
重点词语
①恶:wù,憎恶。 ②是故:因此,所以。 ③谋闭:奸邪之谋。 ④乱:指造反。 ⑤贼:指害人。 ⑥作:兴起。 ⑦外户:泛指大门。 ⑧闭:用门闩插门。 ⑨大同:指理想社会。
1.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
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 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 社会。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 下)。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 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 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 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 (读ɡ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 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 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 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1.4.2321.4.23Fr iday, April 23, 202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精品课件

(2)作者命名时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 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 “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 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色 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3)“愚公”的“公”和“智叟”的“叟” 也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公”是敬称,相当于 “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 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暗示了 作者的情感倾向。
古时候,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的家门 口有两座大山。苦于大山的阻塞,愚公决定率 领全家人移走大山。最终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 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移走了大山。
品读课文
分析情节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
的遥远,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情
第1课时
作品简介
《列子》,旧说为列子所著。原书已散佚,今 存《天瑞》《仲尼》《汤问》等八篇,为后人收集 有关资料汇编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 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纪昌学射》《夸父逐日》 《杞人忧天》等。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 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终 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
23 愚公移山
第1课时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 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是应该勇敢克服,还是 选择逃避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生路上, 遇到困难这座大山,只有移平它,才能够顺利地 继续前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 中的主人公愚公,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让我们 一起走进课堂,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吧!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是在严厉责备;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语含轻 蔑,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就是赤裸裸 的嘲讽讥笑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第24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知识点 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第24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知识点 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知识点+同步练习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悠然:自得的样子。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全面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全面版

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
在现在山西省。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 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 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 自由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作者简介
李贺( 790 ~ 816 ),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
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27岁病卒,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 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 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 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 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 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 有《陶渊明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建造、构筑。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 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 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 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 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 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 ,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 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 五言律诗--《春望》。
春望/杜甫
少陵野 作者 杜甫 字 子美 号 朝代 唐 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评价
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 作品风 挫为主;诗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 格 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 《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三 代表作 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 品 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 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分层作业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分层作业解析版)

第24课《愚公移山》分层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万仞.(rèn)豫.南(yù)箕畚.(fèn)山北之塞.(sè)B.魁.父(kuí)智叟(sǒu)叩.石(kòu)出入之迂.(yū)C.始龀.(chèn)朔.东(sù)雍.南(yōng)一厝.朔东(cuò)D.始龀.(chèn)冀.州(jì)穷匮.(guì)孀.妻弱子(shuāng)【答案】B【解析】A.箕畚(fèn)——běn;C. 朔东(sù)——shuò;D.穷匮(guì)——kuì;故选B。

2.下列文段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A.惠:同“慧”,聪明 B.毛:草木 C.固:坚固D.彻:通达,这里指改变【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C.固:应该是顽固。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告之于.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而.山不加增博学而.笃志C.以.残年余力以.顺为正者D.虽我之.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答案】D【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项中两个“于”分别为“向”“到”的意思;B项中两个“而”分别表转折关系和并列关系;C项中两个“以”分别为“凭借”“把”的意思;D项中两个“之”都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故选D。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B.始一反焉C.惩山北之塞 D.无陇断焉【答案】C【解析】A.“惠”同“慧”,聪明;B.“反”同“返”,往返;D.“陇”同“垄”,田埂;故选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
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 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 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 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这句中 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因受到社会的 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 “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 2、怎样实现和谐社会?(关爱他人、节俭奉献、 守信和睦)
• 3、怎样实现大同社会?(如果回答“大道之行”——什 么人、怎么做)(提问并让学生翻译) •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 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 信,培养和睦。 • 老师小结:只有权利属于人民,由德才兼备的人来代替人 民使用权利,社会风气良好,才是大同社会。 • 4、大同社会实现后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 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 “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
• 一、 导入 •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 源记》,桃花源里的人民生活怎么样? (幸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其实在陶渊明之前已经有人对社会提出了 构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道之行也》, 理解一下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贤人关于人 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 • • • •
• (四)课堂小结 • 向往美好的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大 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 蓝图。在那里,人们幸福的生活着。尽管 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 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 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让我们齐心 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 (五)作业设计:背诵、完成书后练习。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词意境、表现手法等,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内涵,提升思维品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词中的佳句,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饮酒·其七》、《饮酒·其十五》、《月下独酌四首·其三》、《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陶渊明、李白等诗人的生平事迹,感受古代文人的饮酒情趣。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饮酒诗词的基本概念。饮酒诗词是古代文人在饮酒过程中所创作的诗歌,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友情的独特感悟。这些诗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诗词,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饮酒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饮酒诗词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体会古人的人生观。
-例如:通过对比分析《饮酒·其七》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诗词的背诵与运用:如何将诗词中的佳句运用到日常写作和表达中,是学生面临的另一个难点,需要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和练习机会。
-例如:让学生仿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句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发展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知识
6.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谓大同(“谓”表示判断) 天下为公(“为”表判断)
作者作品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中国古 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 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 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 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其语言 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礼记》与《仪礼》 《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文言知识 3.一词多义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阻塞、杜绝) 闭 故外户而不闭(动词,用门闩插门)
为 天下为公(动词,是) 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故 故外户而不闭(连词,所以、因此)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缘故、原因)
文言知识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发生) 是
水波不兴(动词,起) 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谓 予谓菊(动词,认为) 修 讲信修睦(培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长)
理解文题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 行。题目的意思是“当大道施行的时候”。以此 为题,不仅揭示了文章内容,而且激发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
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 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 “天下为公”的思想,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宏伟瑰 丽的理想社会的蓝图,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年级语文·上 新课标[人]
大道之行也
——《礼记》
文言知识
1.生字注音
选贤与能( jǔ )
幼有所长( zhǎng )
男有分( fèn )
矜( guān )
恶其弃于地也( wù ) 讲信修睦(mù )
废疾( jí )
文言知识
2.通假字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选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2)联系本课内容,简单说说这幅宣传画的含义。
示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建设我们的和谐社 会和美好家园而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 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 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按照要求填空。
(1)《大道之行也》选自《 礼记·礼运 》,相传为
西汉 戴圣 所编撰,我们还学习过他编撰的另
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今义:宽阔的路)
5.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亲:以……为亲;子:以……为子) 选贤与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品德高尚的人;能:能干的人)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老年人;壮:中年人;幼:儿童) 故外户而不闭 (外:名词做状语,从外面;户: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关门)
重点探究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在概括“大同”社会的体制上构想出来的, 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可以透过“桃源”中的生活 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 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得极其幸福,这就是“大 同”社会中所说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一篇课文《 虽有嘉肴
》。“大道”指古代
政治的 最高理想

(2)请从课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天下为公 老有所终 。
5.请欣赏右面的一幅宣传画,然后按要求答题。 (1)这幅宣传画是由图案和文 字两部分组成的,请用说明性 的文字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进行描述。 示例:这幅宣传画上面是图案,画的是相互连接在一 起的手,围着一幅中国版图。版图上有一间房屋,屋 旁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下面有两行字:和谐社会、 美好家园。
表面现象相似,而本质是不一样的。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是理论 上的东西,是用“大同”社会揭示人类社会所应普遍遵守的法则,是经过 加工提炼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世外桃 源”只是一种生活现象,是陶渊明为了躲避现实而虚构出来的理想中的
社会,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C ) A.选贤与能( jǔ) B.矜、寡、孤、独、废疾者(guān) C.男有分,女有归(fēn) D.是故谋闭而不兴(xīng) 〔解析〕“分”读“fè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大道之行也 施行。 (2)不独亲其亲 前一个,以……为亲,意动用法;后一个,亲人。 (3)不必藏于己 私藏。 (4)谋闭而不兴 发生,产生。
文言知识
选贤与能(能干的人) 能
能以径寸之木(能够) 分 男有分(职业)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女有归(女子出嫁) 归
归来见天子(回)
文言知识
4.古今异义 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到本处)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古义:老而无子的人;今义:单一,只有一个) 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兴起;今义:作为)
脉络梳理
重点探究
1.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构想?“大同”社会的理想在当时 的社会条件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那么这种“大同”理想有什么积极 意义呢?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 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 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 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 的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尽管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思 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思想家、政治改革家上下求 索的动力和奋斗目标。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才由茹毛饮血的古代社会发 展到今天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一个“大同”社会,在不远的将来将在 真正意义上呈现在人类面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