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评

《伯牙绝弦》评课稿《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
仅仅只有77个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一、课前词语练习,做好铺垫一开课,教师出示词语“皎皎明月”,并引导学生打开思维,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说出这种形式的词语,让学生以轻松的节奏走进课堂,在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并巧妙的给课文接下来的学习环节做好铺垫。
二、以读代讲,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这堂课从开始到最后都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
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大声朗读,争取读流利”、接着继续接触课文“找出停顿,读出节奏”将文言文的陌生和晦涩化解、到“再将文章读一遍,借助注释,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和穿插在理解中的一次次“引读”,以及在“善哉”处的对读使理解水到渠成,最后的课外拓展“伯牙在钟子期墓前写下的词”的配乐读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知音难觅等。
每一次朗读并不是一味地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层层递进,步步提高。
教师意在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点燃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紧抓“知音”,品出意境。
整节课,教师引着学生静下心来,在这短短的77个字中品读、想象、感悟。
让学生品味“善”字的不同意思,以现代人的角度解读“善哉”;查找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并在此处对“善鼓琴”“善听”进行了拓展,使学生个性化得到体现,由而使“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
25《伯牙绝弦》教学课件.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擅长,善于。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好
子期去世,伯牙做出了什么样的举 动?(原文)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子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 一抔(póu) 土,惨然伤我心!伤 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 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 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鼓:弹 善:擅长,善于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 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 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善哉, 兮若明月!”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清风!”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小语六年级上册
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查字典 看注释 看插图 联系上下文理解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一 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 成名大作《水仙操》。他的琴声把红日、云霞、山林、 海浪,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这 样一首绝妙的乐曲,楚王听后却连连摇头说:“太嘈 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这时, 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 昏昏入睡了。伯牙又气又悲,他想,在这所谓的上流 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天底下究竟有没 有我的知音?自此,他经常独自一人在山间排遣内心 的孤愤与寂寞。
人生短暂,真情无价, 懂得理解,珍视友情!
六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绝弦

善哉 !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吗
——《列子·汤问》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善哉乎乎 鼓琴,巍巍乎乎 若太,终身/不复 / 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方鼓琴而志在____,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乎若____。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21.文言文二则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孔子游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 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 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 众多,他却始终觉得没人真正 听懂他的琴声。
他万万没想到,锺子期, 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 的琴声!
(可插入 伯牙画像)
少选之间而志在____,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乎若____。”
……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5伯牙绝弦

25 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人教版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
这是一篇文言文,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钟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全文共77个字,5句话。
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勃勃。
教学文本,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感受朋友间相互欣赏,理解纯真友情。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重点】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朋友间相互欣赏,理解纯真友情。
3.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难点】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音乐或视频;PPT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伯牙、子期相关资料及伯牙绝弦的故事。
搜集写景的ABCC式词语及描写高山、江水的词语或诗歌。
2课时第课时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重点】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意味。
【难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课前欣赏风景图片导入:同学欣赏图片中都画了些什么呢?如果给这幅图命名你会叫它什么?(引出高山流水图,这不仅是一幅画的名字,也是一首乐曲的名字),播放音乐《高山流水》这首动人的曲子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伯牙绝弦》。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课后习题含答案

第25课《伯牙绝弦》课后习题含答案一、语音标注(给下列汉字注音)弦()兮()哉()谓()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峨()弦()谓()泰()娥()眩()渭()秦()蛾()舷()猬()奏()三、各就各位(选择字义,填序号)。
善:①擅长,长于②好,表示赞同③言行、品质好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⑥熟悉1.伯牙善鼓琴。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这个叔叔很面善。
()4.心怀不善。
()5.他这个人狡猾善变。
()6.要想办法做好善后工作。
()四、字词解释(解释加点的词)。
1.洋洋兮若江河。
()2.峨峨兮若泰山。
()3.伯牙所念。
()4.乃破琴绝弦。
()5.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6.志在高山。
()五、一一对应(古字与今义连线)。
曰好像绝再,重新鼓于是,就复断若弹乃说,道六、古句今译。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择优录取(选出停顿正确的项,打“√”)。
1.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峨峨兮∕若泰山!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八、佳句赏析。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从上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伯牙琴技__________,钟子期欣赏水平__________。
《伯牙绝弦》说课稿15篇_2

《伯牙绝弦》说课稿15篇《伯牙绝弦》说课稿1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和各位考官分享一下我对《伯牙绝弦》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文言文。
__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二人是知音。
当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
__虽然短小简洁,却用寥寥数语写出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感人故事。
学习本篇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从而感悟到要珍惜友谊的道理。
二、说学情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更要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我所教授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__大致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了解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认识主人公的交往过程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通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角色扮演。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从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三个维度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伯牙绝弦》优质课教学PPT课件--统编教材·部编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 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 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 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此子 曲期 终子 兮期 不兮 复, 弹你 ,我 三千 尺金 瑶义 琴; 为 君 死 !
课后作业: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 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这本书中,课 后去读读。《列子》《吕氏春秋》也是千古传唱的 经典之作,课后也去读一读吧。
2.搜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佳 句。
统编教材·部编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5 伯牙绝弦
25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 兮若清风!”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在 ,钟子期曰:“善哉,
!”
!”志
波光粼粼 白雪皑皑 炊烟袅袅 雨雪霏霏 杨柳依依
潺潺流水 绵绵细雨 皎皎明月
……
志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 善哉! 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 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关于俞伯牙、钟子期的诗句: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课件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 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 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 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 /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
伯牙绝弦
炊烟袅袅
清风 徐徐 春雨 潇潇 芳草 萋萋 云雾 蒙蒙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 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 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荀子·劝学篇
注释: 秣——牲口的饲料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 若泰山!”
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 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 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 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 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 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 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 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 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 江河!”
徐徐清风 袅袅炊烟 灼灼霞光 潇潇春雨 声声燕啼
依依杨柳 流水淙淙 萋萋芳草 皎皎明月 霏霏雨雪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 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 复鼓。
伯牙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 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听到的 都是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 空虚的、肤浅的赞美,他始终觉得无 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独自一人 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 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疑。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弦:xián)
2、“绝”是什么意思?“绝弦”就是(把琴弦弄断),意味着什么?(以后
再也不弹琴了)
是谁把琴弦弄断?(伯牙)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一名顶尖的宫廷乐师,琴技非
常高超,被人们誉为琴仙,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要把琴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读占鳌头,读通读顺。
(一)一读,读得正确流利。
1、打开书,把课文大声地读两遍,要求读正确、通顺。
2、指名读全文,正音。
3、全班齐读。
(二)二读,读出节奏韵味。
1、读古文光正确流利还不行,还要有停顿、有韵味。
瞧,老师给你们画好节奏,这样就能读得更好了。
自由练读。
2、师生分角色配合读。
3、全班齐读。
三、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读到这,你知道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的故事吗?(板书两人名)课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他们的关系?(知音)我们先来看看伯牙、子期是何许人也?
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在你眼前时,你有什么疑问?
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了知音?(琴、音乐)他们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琴。
也就是文中的哪句话?(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齐读一遍。
哪些句子能让我们具体感受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
2、汇报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①这句中有两个“善”,和前面的“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
②“善哉”是钟子期对伯牙由衷地赞叹。
如果是你,听到一个人弹琴弹得非常好,你会怎样赞叹?(弹得真好啊!真好听啊!)在古代就化作两个字:善哉。
③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是怎样赞叹?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④当你读着“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把这种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
⑤第二句谁来读。
谁知道在古代,江河具体指什么?(长江、黄河),想到长江黄河,你脑中立刻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诗句?读出这种气势。
⑥拓展:
是啊!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钟子期,看你们是否能听出伯牙心里所想。
说话训练: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春雨绵绵、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
不论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够懂得,这就是文中写的,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3、两个人之间的这种默契我们可以用哪种成语来说?(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人,才可以叫做自己的(知音)(板书),如果你是伯牙,终于得到这样一位知音,心情如何?
4、(配乐《高山流水》)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必得之。
”
5、同学们,刚才的琴声,就是伯牙创作的《高山流水》片断,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出示字幕、录音)
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
于是他的老师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
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志向像泰山一样高远,胸怀像江河一样宽广,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6、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想通过琴声表达怎样的志向、怎样的胸怀吗?
5、伯牙的这种志向、这种胸怀那些达官贵人能得之?(不能)唯有谁能得之?(钟子期)唯有谁必得之?(钟子期)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钟子期相见恨晚、欣喜若狂,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
终于,约定的日子到了,伯牙兴致勃勃地赶来与子期
相会,可是天意弄人啊!(音乐)伯牙再次见到的不再是钟子期的人,而是他冰冷的墓碑,此时,伯牙的心情又该如何啊?读:子期死。
2、从此以后,还有人知我所念吗?(擦去所念)
我的志向、我的胸怀,还有人必得之吗?(擦去必得之)
3、子期已死,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掉知音)
4、伯牙觉得这世上再也找不到他的知音了,于是做了什么?(乃破琴绝琴,终身不复鼓。
)怎么理解?
四、回味诵读,升华中心。
同学们,虽然子期已死,知音不再,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却成为千古佳话,传诵至今。
让我们在《高山流水》那优美的旋律结束今天的课。
下课!
板书:伯牙绝弦
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必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