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有感
《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7篇

《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7篇《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1《宋诗纪要》里这么写道:“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史明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而《资治通鉴》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哪怕是这个信息流飞速的时代,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师一样,教会我们信义、勇敢、执着等道理。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著的一本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多的一部巨著!在秦纪中,我看到了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壮举;在汉纪的泱泱文风中,我知道了两汉的兴衰;在三国纪中,我看到了乱世的演进;从唐纪中,我看到了国家的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看到了五代十国的更迭......它记录了各个王朝从繁华到衰败的印痕;它记录了各位优秀的帝王,如“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等;它记录了各位贤明的臣子,如商鞅等;它记录了各位英姿飒爽的武将,如霍去病等......可见它的知识范围多么的广泛。
各个朝代,各位名人,在这本书中为我们编织出一个真实的世界,让我忍不住为它沉醉,为它痴迷。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家住坟墓附近,孟子就学着做丧事的人装神弄鬼,孟母见这情景觉得这里不适合他们居住,于是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孟子学着商人买卖的样子吆喝,于是孟母觉得这里也不适合孟子居住,就搬迁到书院旁边住,孟子学着学生们的样子读书写字、彬彬有礼。
于是孟母认为这里适合居住便定居在这里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家庭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就像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长大后的性格也就不同了。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多去对我们身心有帮助的地方,例如图书馆、运动场等等,而不是网吧、游戏厅等不良场所。
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时间很快会过去,等到了人生的结局时才想到读书,纵使是后悔也没用了。
我们能从这本书中看到智慧、阴谋、勇武,也能在其中看到残忍、人性的挣扎与固守。
读《资治通鉴》心得体会(8篇)

读《资治通鉴》心得体会(8篇)读《资治通鉴》心得体会篇1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这本书是宋朝的司马光编写的。
简单地说,《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书,它所记载的历史,从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时间跨大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还包括了战国时代、秦朝、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
它是按时间先后记录历史,所以称为编年史。
其中我感觉最有趣的是《孟母三迁》。
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小时候住在墓地旁边,他天天学别人装神弄鬼。
孟母觉得很不好。
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
可是孟子又学小贩们吆喝叫卖。
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孟子也跟着学生们学习知识和礼节。
孟母很高兴,便不再搬迁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得到启示,一个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环境以及理想有着很大的关系,就像《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长大后性格就相差很大。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去对我们身心健康有帮助的地方,例如图书馆、科技馆、运动场等等。
不要去网吧、游戏厅等不良场所。
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资治通鉴》这本书里的故事很好看,并能让我们增长历史知识,建议大家去看这本书。
读《资治通鉴》心得体会篇2近日读《资治通鉴》读至《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中亦有此篇)一篇,颇觉其实为营销术中经典一例。
读史本为鉴今,于是自为品析一番,望能于读后有所用处,不至于掩卷而忘。
话说战国中期,秦国日趋强盛,秦、齐两国并雄于天下。
此时的赵国新君主初立,赵太后执掌朝政。
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开了一个条件: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国便发兵救赵。
于是赵国朝堂内讨论起来,由于畏惧战事,卿大夫们纷纷要求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去。
赵太后当然就很不高兴了,说道:“你们有谁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老妇我就向谁脸上吐唾沫!”赵太后显然已经怒极。
案例的背景介绍到这里,可以看出,赵太后是一位极难搞定的客户,所以只有派出像触龙这样的高级客户经理,才能出色完成任务。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10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10篇《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篇1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一书。
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知道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
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
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
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
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可以让人志存高远。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篇2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这本书是宋朝的司马光编写的。
简单地说,《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书,它所记载的历史,从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时间跨大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还包括了战国时代、秦朝、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
它是按时间先后记录历史,所以称为编年其中我感觉最有趣的是《孟母三迁》。
这个讲述了:孟子小时候住在墓地旁边,他天天学别人装神弄鬼。
孟母觉得很不好。
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
可是孟子又学小贩们吆喝叫卖。
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孟子也跟着学生们学习知识和礼节。
孟母很高兴,便不再搬迁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得到启示,一个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环境以及理想有着很大的关系,就像《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长大后性格就相差很大。
资治通鉴读后感8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8篇《资治通鉴》是北宋着名史学家司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编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
成书目的主要是透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
成书目的主要是透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有符号的网名近来,有幸在局图书室借到台湾黄锦?等27位教授撰译的《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秦、西汉)和第五辑(隋、唐)。
闲暇之时,认真进行了阅读,对秦-汉、隋-唐朝代更替时期统治阶段执政政策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国家兴衰感想很多。
纵观秦朝、隋朝统治史,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短命的王朝。
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但秦王朝统治仅持续十五年;隋朝也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建国初期,也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但统治时刻也仅有37年。
秦朝、隋朝迅速灭亡,究其原因,与秦朝、隋朝统治阶级实施苛政,毫无限制地奴役劳动人民有直接关联。
秦朝在统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养,国力尚未得到恢复的状况下,就大兴徭役,仅建造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所征发的民工就达300万人以上,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征缴。
隋炀帝统治期间,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征伐高丽,每年役使民众数百万人,弄得“耕稼失时,田畴多荒”。
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官逼民反。
西汉、唐两朝统治阶级在总结吸取秦朝和隋朝灭亡的的历史教训基础上,施行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注重节俭,实现统治分别到达210年、289年,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
2021《资治通鉴》读后感5篇(最新)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1《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
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
泱泱华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皇帝,公其借鉴。
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
书中精湛之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例如楚汉之争,网,作为象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倚策。
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的英勇谋略。
《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
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
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北。
《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弃,反而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
在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大将之间的君臣关系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曾经显赫的卫家光芒渐渐衰退。
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纯,和汉武帝性格大异。
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一《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
司马光自幼酷爱史学,“嗜之不厌”。
全书一共294卷,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4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全面展示了几十个政权的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
这294卷为>5卷、>3卷、>60卷、>10卷、>40卷、>16卷、>10卷、>22卷、>10卷、>8卷、>81卷、>6卷、>8卷、>6卷,>5卷。
另外>30卷,>30卷。
我花了不少时间把这本厚厚的书看完了,看了这本书,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奸臣:周幽王点烽火戏诸侯,失去诸侯的信任,最后断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为马的赵高;诸吕之乱,霍光揽技、王莽代汉、窦氏欺主,董卓入京卧龙床,不视天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昭大权在握,傀儡皇帝刘协,残暴无比隋炀帝,杀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乱安录山,杀李坤自立朱温……同时,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统一中国秦始皇,建立汉高祖,精励图治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仁君刘备,强者关羽、张飞,奇才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卢史皇上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国土面积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宁,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贪污……我看完了这本书,让我知道历史上有多少明君圣主,还让我知道有多少奸诈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为能写史书的人,我一定像司马迁一样,用手中的笔,公正地写出事实,讴歌英雄,鞭挞小人。
让忠良名垂千古,奸贼遗臭万年。
这是我的理想,我要为这个理想而学习。
《资治通鉴》读后感700字篇二悠悠中华史,上下五千年。
读《资治通鉴》心得(精选8篇)

读《资治通鉴》心得(精选8篇)读《资治通鉴》心得篇1《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着,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刻。
这本书透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
这是品质,在这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
英雄们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
匈奴汗国最终向中国臣服,并不是全正因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分裂。
而这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
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也不会悬挂高竿。
然而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
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
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我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我触目。
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
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
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
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读《资治通鉴》心得篇2“历史虚无主义”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要求史书所载百分之百真实可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要求。
毕竟,史家们正努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虽然这是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
但我相信,史家们所记载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读《资治通鉴》心得(精选5篇)

读《资治通鉴》心得(精选5篇)读《资治通鉴》心得篇1我早就听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十分有趣,所以我利用寒假剩余的时间,将《资治通鉴》这本书读了一遍。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
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但书中在叙述历代统治阶级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可是,为什么司马光要写这本书呢?我带着问题来到网上寻找答案,原来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
除《史记》之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有感
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有感
秋,收获的季节,黄金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同冬一样迷人。
秋天,属于每一个人;收获,属于每一个勤奋的人。
伴着无数个秋天夜里蛐蛐清脆的鸣唱,奶茶的清香,我在这个季节最大的收获就是阅览了《资治通鉴》这本举世著作。
“MsoNormal” style=““>《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而成,书成后即被皇太子奉为“第一必读治国教材”,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吸收历代兴衰成败的经验
教训,作为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借鉴。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名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资治通鉴》成书以来,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上宝典,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乃至普通百姓争读不已。
不仅如此,《资治通鉴》文字生动流畅,朴质精炼,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
“MsoNormal” style=““>通览全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要属三国分晋里的那段:“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
何谓分?君、臣是也。
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敢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
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
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谓心腹,支叶之庇本根。
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MsoNormal” style=““>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指导我们不断向前的还是那个“礼”字。
《资治通鉴》里所指的“礼”是这样解释的: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就不能表现。
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教的根本所在。
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么礼教又怎么单独存在呢。
“MsoNormal” style=““>在我读完《资治通鉴》后,我觉得全书的核心就在一个“礼”字。
它不仅是全文的精髓所在,还是指导在我们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理念。
“礼”字有礼貌的意思,也有规矩的
含义,即“无规矩不成方圆”。
上到每一个国家,下到每一个家庭,都离不开“礼”字。
如果不分尊卑,不分上下,那么再强大的国家都会被击溃,再和睦的家庭也会被拆散。
“MsoNormal” style=““>一个“礼”成就了多少个朝代,同时也毁了多少个朝代。
在周朝后期,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君德,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
礼纪朝纲土崩瓦解,下欺凌、上衰败,诸侯国君恣意征讨他人,士大夫擅自干预朝政,礼教从总体上已经有十之七八沦丧了。
有人认为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而晋国三家力量强盛,就算周王不想承认他们,又怎么能做得到呢?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晋国三家虽然强悍,但他们如果打算不顾天下的指责而公然侵犯礼义的话就不会来请求天子的批准,而是去自立为君了。
不向天子请封而自立为君,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一定会尊奉礼义对他们进行征讨。
现在晋国三家向天
子请封,天子又批准了。
他们就是奉天子的命令而成为诸侯的,谁又能对他们加以讨伐呢?所以晋国三家大夫成为诸侯,并不是晋国三家破坏了礼教,正是周天子自己破坏了周朝的礼教啊。
呜呼!君臣之间的礼仪既然崩溃,于是天下便开始以智慧、武力相互争雄,使当年受周先王分封而成为诸侯国君的圣贤后裔以及江山相继沦亡,周朝先民的子孙灭亡殆尽,岂不哀伤。
“MsoNormal” style=““>一代伟人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
这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
可以说,一本《资治通鉴》伴随毛泽东走过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由此可见,这本巨作在中国文化领域里的地位是实至名归。
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伟人固然如此,作为新时代的我们,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女性,更应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MsoNormal” style=““>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忠臣魏征死后对身边的大臣说过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个人要发展要有自己的榜样,这样才能辨别自己的优缺点,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才能改变和提高自己。
一个企业乃至国家要向前进步,就要知道历史的发展趋势。
“MsoNormal” style=““>古人有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相信只要以此为纲,下至我们任何一个企业,上至我们的国家,都会欣欣向荣,繁荣发展,我们的家园也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