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指南

合集下载

《ASA成分输血指南》课件

《ASA成分输血指南》课件

一、课件简介1.1 课件目的:使学员了解并掌握ASA成分输血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提高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2 课件内容:本课件包含ASA成分输血的基本概念、输血指南、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等内容。

1.3 适用对象:临床医护人员、医学检验人员、输血科(室)工作人员。

1.4 授课时间:90分钟。

二、ASA成分输血基本概念2.1 ASA成分输血的定义:ASA成分输血是指将血液分离成不同的成分,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性地输注相应的血液成分。

2.2 ASA成分输血的优点:提高输血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减少血资源的浪费,提高利用率。

2.3 ASA成分输血的分类:红细胞输血、血浆输血、血小板输血、冷沉淀输血等。

三、ASA成分输血指南3.1 输血适应症:贫血、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严重感染等。

3.2 输血禁忌症:严重过敏体质、严重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3.3 输血前评估:了解患者病史、输血史、过敏史等,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4 输血过程中注意事项: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观察患者输血反应,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四、ASA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4.1 常见不良反应:发热、过敏、急性肺水肿、枸橼酸盐中毒等。

4.2 不良反应的处理: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激素治疗等。

4.3 紧急情况处理: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报告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五、总结与展望5.1 总结: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使学员掌握ASA成分输血的基本概念、输血指南、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等内容。

5.2 展望:随着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ASA成分输血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医护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

六、ASA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6.1 适用病症:详细介绍ASA成分输血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如手术患者、创伤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

ASA输血指南

ASA输血指南

A S A输血指南-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指南2006 年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指南是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以1995年《成分输血指南》为基础,分析近期的大量相关文献制订的。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科学合理用血、保证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

与1995年指南相比,本指南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输血技术,输血规范更加科学合理。

本指南应用对象是手术病人或因有创操作而大量出血的病人,包括:(1)体外循环或心脏手术、急诊、产科、器官移植以及非心脏大手术病人;(2)血液病及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继发大出血病人; (3)危重病人; (4)拒绝输血病人。

1术前评估1. 1病史回顾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疾病,如Ⅷ因子缺乏、镰状细胞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肝病等。

1. 2病人本人或其亲属述说是否存在相关危险因素 1)器官缺血如心肺疾病,可影响红细胞转运; (2)凝血功能障碍如应用华法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可影响非红细胞成分的转运;(3)是否应用维生素及中草药; (4)是否用过抑肽酶等药物(再次应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1.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凝血测定,可估测输血需求和大量失血可能。

如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还应进一步评估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1. 4告知病人输血利弊2术前准备2. 1调整或终止抗凝治疗择期手术前停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手术延期至抗凝药作用消失。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作用时间大约1周。

华法林作用持续几天,逆转药物有维生素K、凝血酶原复合物、重组活化Ⅶ因子和新鲜冰冻血浆。

改变抗凝状态减少血栓形成会同时增加失血,应权衡利弊。

2. 2预防性应用药物术前应用抗纤溶药物(如抑肽酶、6-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可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手术失血。

但是应用抗纤溶药物应考虑到潜在的不良预后,如移植物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罕见的大块血栓形成。

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稀释技术

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稀释技术

石龙人民医院麻醉科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稀释技术培训Blood transfusion,Autohemotransfusion and Hemodilution第一节输血一、现代输血观念和指征输血的主要目的是:1.维持组织的氧供;2.维护机体的止血、凝血功能;3.维持有效的容量负荷。

以上功能由血液的不同成分完成,故从节约用血及治疗有效性的角度考虑,在有条件的地区应不遗余力地推行成分输血。

此外,关于输血还有其他一些观念上的改变,比如:限制输血适应征;提倡使用浓缩红细胞;慎重使用血浆;提倡自体输血;钙剂及碳酸氢钠不应作为输血常规; 血液中不能随意加用药物。

2000年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输血规范》是我国输血指征的第一部法规,该规范指出:Hb >100g/L不必输血;Hb<70g/L应考虑输入浓缩红细胞;Hb为70~100g/L,则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病变决定,出血量>30%可输入全血。

1996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制定的成分输血指南指出:1.Hb>100g/L时极少需要输血,当Hb<60g/L时,几乎都需要输血,特别是急性贫血时;2.当Hb为60~100g/L时是否需要输入红细胞取决于病人乏氧状态下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大小;3.不建议对所有病人均用某一特定Hb浓度作为“扳机点”来判定输血指征,或者应用其他判定方法却忽略了影响氧合的所有重要的病理和外科影响因素;4.为减少输血风险,适当的术前自体血采集,术中和术后血液复苏,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以及可以减少失血的措施(控制性降压和药物应用)都可能是有益的;5.自体红细胞输注的指征可以比异体红细胞输注的指征更宽松,因为出现输血风险的可能性较低。

二.失血量的估计(一) 在手术麻醉前,需估计病人的创伤失血量,以判断病人对手术麻醉的耐受力,制定节约用血措施或准备输血量。

正常人体血容量在性别和年龄上有差异,男性平均为75ml/kg,女性65ml/kg ,新生儿85ml/kg ,其中红细胞占2/5,血浆占3/5。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2006 新版输血指南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2006 新版输血指南

严把输血指征关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美国麻醉医师协会2006新版输血指南评介邓硕曾叶菱刘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2006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公布了“围术期输血和辅助治疗指南”[1],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是10年来第一次修订,它不仅再次确认1995年版指南的输血指征[2],而且取得了更多的证据支持和广泛的共识。

一、指南的代表性和科学性为什么ASA如此关注围术期的输血和治疗,因为手术输血有2/3要经麻醉医师之手,有了指南才能有效规范麻醉医师的临床工作,作好围术期的血液保护。

为什么指南的修订必须有外科医师的参与,因为有2/3的输血是他们下达的指令,没有他们的输血指征共识,就不能有效降低同种输血量和输血的病人数。

因此,修订指南的10人工作小组除麻醉医师之外,还有一名外科医师、一名产科医师、一名输血有关的病理学家和两名方法学家参与,使指南更具有代表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近10年来输血学的发展,尤其是循证输血(evidence-based transfusion medicine)和输血指征的研究,使指南的更新有了严格的方法学程序,如指南将证据的强度分为支持(support)、提示(suggest)和可疑(equivocal)三个层次。

为使指南更贴近临床,小组对ASA会员展开调查,将正式收集回答的结果用5分制进行表述(即50%回答是),按5分到1分划分为强烈赞同(strongly agree),赞同(agree)、可疑(equivocal)、反对(disagree)强烈反对(strongly disagree),因此指南更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二、术前评估与准备小组成员和ASA会员都强烈赞同:术前要复习医疗文件、访视病人和复习血红蛋白(Hb)及血球压积(Hct)结果。

小组成员强烈赞同而ASA会员赞同:术前应该复习凝血状况。

在择期或非急症手术前应该停用抗凝剂(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斯匹林),或在抗凝剂作用消退后再行手术。

血液保护

血液保护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李民写在课前的话血液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

血液安全对于卫生服务非常重要,它既可以挽救大量的生命,但也可以因为通过输入不健康的血液传播许多疾病,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疟疾和梅毒等。

因此,可靠和安全的血源对公共健康至关重要。

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情况已有明显改善,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国家缺乏适当的政策、经验或资源以确保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2000年的世界卫生日将唯一的关注焦点放在了输血安全的问题上,通过“血液挽救生命,安全血液从我做起”的主题,把血液安全提上更广泛的议事日程。

随后,世界卫生大会决定把每年6月14日正式定为世界献血者日(World Blood Donor Day,WBDD)。

2004年和2005年的WBDD依然聚焦于献血者个人,其主题分别为“血液,生命的礼物。

感谢您”和“赞颂您血液的礼物”。

目前世界上的输血形势仍然较为严峻,如血液的供需存在极大矛盾,每年五十万因怀孕和分娩死亡的孕产妇,大出血是最主要的死因。

发达国家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以及输血医疗技术的发展,也增加了血液和血液制品的需求量。

全球越来越多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烧伤等的发生也增加了对血液的需求。

此外,输血也存在各种风险和并发症,如各种血液传染病通过血制品的传播,以及各种输血不良反应和免疫抑制作用。

为鼓励更多的健康人无偿献血,宣传和促进全球血液安全规划的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将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日”,感谢那些为拯救生命而自愿献血者的无私奉献,宣传无偿献血的重要性,鼓励更多的人成为自愿献血者。

那么作为医务工作人员,我们为保护血液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大量输血后,即一次输血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可发生各种并发症,如供氧能力降低、出血倾向、枸橼酸中毒(低钙血症)、高钾血症、低体温、酸碱平衡紊乱、微小血栓等。

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售货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术中血红蛋白的监测

术中血红蛋白的监测
2. 微量法操作简单,时间短(5min),有利于及时了解术 中变化,可指导术中输血,并且价格便宜,有利于临床推 广使用。
3. 现有国产微量离心机在高速运转(>10000rpm)时噪音 较大,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手术室工作人员包括手术医师、 麻醉医师及手术护士的正常工作。同时由于噪音分贝的增 加,长期使用将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随着相对离心 力的增加,对离心机内电动机性能要求也相应增高,因此 现有的高速离心机费用较高。如果降低相对离心力且基本 不影响Hct测定结果,既可保持手术室安静的环境,又能 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全国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BV:血容量ml 成年男性:kg 新生儿:85ml/kg
BV=H28.5+bw31.6-2820(男) =H16.25+bw38.46-1369(女)
4.对出血后Hct的估计 Hct出血后=(1-出血量/2BV)*Hct基础/(1+出血量/2BV)Hct基

五、输血指南
1.国家卫生部2000年颁布的新输血指南,采用患者的血红蛋 白浓度作为输注红细胞的指标。
⑴.患者一般情况良好,Hb>100g/L,不必输血
⑵.Hb<70g/L的急性贫血,应考虑输注浓缩红细胞
⑶.70<Hb<100g/L,根据患者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其它脏 器的病变程度而定(心血管系统的状况,年龄、预测血液 可能进一步丢失,患者的氧合状况)
凝血液经过一定的速度和时间离心沉淀后,沉下压实的红 细胞体积与全血体积之比,也称为红细胞压积,或红细胞 比容。
2.温氏法测定Hct
3.微量离心法测定Hct
温氏法
器材主要有: (1)红细胞比积管(Wintrobe
管),为一长11cm,内径 2.5mm,容量约0.7ml的平底厚 壁玻璃管,管上有100mm刻度, 其读数一边由下而上,供测红 细胞比积用,另一边由上而下, 供测血沉用。(见图1); (2)长毛细吸管,吸管的细长部 分必须超过红细胞比积管端方 能到达其底部。(见图2)。

内科输血指南

内科输血指南

四、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 ------------血小板 ------------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和临床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 注血小板,输注指征: 注血小板,输注指征: 1.PLT > 50×109/L,一般不需要输注 50× /L, 2. PLT 10×109/L~50×109/L,根据 10× /L~50× /L, 临床出血情况决定 3.PLT < 5×109/L,应该立即输注预 5× /L, 防出血
普通冰冻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普通冰冻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新鲜冰冻血浆(FFP) 新鲜冰冻血浆(FFP) FFP含所有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 FFP含所有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 含所有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 70 kg病人给予1U FFP(250 ml~300 ml) kg病人给予 病人给予1U 可提高PT 1%。 可提高PT 5%~6%,APTT 1%。 ml/kg)可以达到和维持凝血 输FFP(5~20 ml/kg)可以达到和维持凝血 因子浓度在临界水平以上。 因子浓度在临界水平以上。
洗涤红细胞
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免输 人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 人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 等, 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 贫血患者、 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 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二、输血的成分
浓缩红细胞 ( RBCs ) 血小板 新鲜冰冻血浆(FFP) 新鲜冰冻血浆(FFP) 冷沉淀 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Fib)
各种血液成分保存的条件/ 各种血液成分保存的条件/时间
红细胞: 4~6℃ 4~6℃ 血小板: 22~24 ℃ FFP: FFP: -20 ℃以下 冷沉淀: -20 ℃以下 普通冰冻血浆: -20 ℃以下 粒细胞: 室温 35天 35天 5天 1年 1年 1年 24小时 24小时

ASA美国麻醉医师学会产科麻醉临床指南

ASA美国麻醉医师学会产科麻醉临床指南
加阿片类药物可以降低局麻药的浓度、改善镇痛质 量、还能减少运动阻滞。
推荐二:
蛛网膜下腔单次注射阿片类药物,无论加或不加局 麻药,都可以为阴道分娩产妇提供有效的分娩镇痛。
由于这种镇痛方法持续时间有限,如果估计的产程 长于蛛网膜下腔所给药物镇痛作用时间,或者很有 可能改为剖宫产分娩的,应当考虑留置导管,而不 采用这种单次注射的方法。
镇痛时机
A.椎管内分娩镇痛时机与产科临床结局:现 有文献荟萃分析支持椎管内镇痛时机不影响 剖宫产率。文献也提示它不影响其他的分娩 方式(即顺产或器械助产)的比例。
推荐:如果可能,应该在分娩早期(即宫口<5cm之前)给予椎 管内镇痛。不应该根据一个随意想象出来的宫颈口大小拖延椎 管内分娩镇痛,开始实施的时间应该根据产妇个体的需求。
镇痛药物及其途径
A持续硬膜外镇痛与静脉/肌注阿片类药物: 文献提示局麻药加或不加用阿片类药物的持 续性硬膜外镇痛比全身使用(静脉/肌注)阿 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好。
荟萃分析显示硬膜外持续使用局麻药物比静脉使用阿片类药物 镇痛的第二产程平均延长24分钟,且阴道分娩率降低,但两者 的剖宫产率相同。
镇痛药物及其途径
谢谢!
Ⅳ、胎盘滞留清宫术
麻醉技术 子宫肌松弛剂的应用
麻醉技术
没有某种特定的麻醉方法能作为胎盘滞留清宫术的 首选。
然而,已经放置了硬膜外导管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 产妇,应该选择硬膜外麻醉。还应考虑使用预防误 吸药物。
应谨慎地给予静脉镇静/镇痛药,以避免产后可能出 现的呼吸抑制或肺误吸。
遇到产后大出血的情况,选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 椎管内麻醉更为合适。
美国麻醉医师学会产科麻醉临床指南
Ⅰ、麻醉前评估
病史和体检 分娩期血小板计数 血型-抗体筛查 围麻醉期胎心监测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评价PDF来学习
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指南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点击数:186更新时间:2007年07月20日
2006年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指南是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以1995年《成分输血指南》为基础,分析近期的大量相关文献制订的。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科学合理用血、保证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

与1995年指南相比,本指南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输血技术,输血规范更加科学合理。

本指南应用对象是手术病人或因有创操作而大量出血的病人,包括:(1)体外循环或心脏手术、急诊、产科、器官移植以及非心脏大手术病人;(2)血液病及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继发大出血病人;(3)危重病人;(4)拒绝输血病人。

1术前评估
1.1病史回顾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疾病,如Ⅷ因子缺乏、镰状细胞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肝病等。

1.2病人本人或其亲属述说是否存在相关危险因素1)器官缺血如心肺疾病,可影响红细胞转运;(2)凝血功能障碍如应用华法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可影响非红细胞成分的转运;(3)是否应用维生素及中草药;(4)是否用过抑肽酶等药物(再次应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1.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凝血测定,可估测输血需求和大量失血可能。

如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还应进一步评估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1.4告知病人输血利弊
2术前准备
2.1调整或终止抗凝治疗择期手术前停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手术延期至抗凝药作用消失。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作用时间大约1周。

华法林作用持续几天,逆转药物有维生素K、凝血酶原复合物、重组活化Ⅶ因子和新鲜冰冻血浆。

改变抗凝状态减少血栓形成会同时增加失血,应权衡利弊。

2.2预防性应用药物术前应用抗纤溶药物(如抑肽酶、6-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可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手术失血。

但是应用抗纤溶药物应考虑到潜在的不良预后,如移植物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罕见的大块血栓形成。

而再次应用抑肽酶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抗纤溶药物适用于大量失血病人,但是不应作为常规治疗。

术前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可避免或减少特殊人群(如肾功能不全、慢性病贫血或拒绝输血病人)的异体血输入。

但促红细胞生成素价格昂
贵,而且起效慢,使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增加需要几周时间。

2.3术前收集自体血在需要时回输收集的自体血,可减少或避免异体血输入。

但这样可引起术前贫血,并使术中自体血或异体血需要量增加,费用也相应增加,其可行性尚待探讨。

2.4预计出血量大而须输血时应确保病人及时获得血液和血液成分。

3术中术后失血和输血的管理
3.1.1监测失血量定时观察术野,与术者沟通,及时发现弥漫性微血管出血(凝血功能障碍)。

应用常规方法计算失血量(如统计吸引器吸引血液量和纱布吸血量)。

3.1.2监测重要器官灌注和氧合常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尿量和心电图。

必要时应用特殊监测,如超声心动图、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

3.1.3监测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压积大量失血或出现器官缺血征象时监测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压积。

血红蛋白<60g/L,特别是急性贫血须输入红细胞。

血红蛋白>100g/L通常无须输入红细胞。

血红蛋白60~100g/L是否须输血应根据是否存在进行性器官缺血、进行性出血、血管内容量不足和氧合不佳等危险因素决定。

3.1.4异体红细胞或自体血输入在输红细胞之前先应用晶体或胶体维持充分的血管内容量和血压,再输入足量的红细胞维持器官灌注。

如果需要输入自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和术中(或术后)红细胞回输是较好的选择,可减少异体血输入量。

3.2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
3.2.1观察术野和凝血功能检查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都应该观察术野是否发生弥漫性微血管出血(凝血功能障碍)。

还应观察吸引罐、手术纱布和引流量。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还包括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功能、血栓弹力图、D-二聚体和凝血酶时间。

3.2.2输入血小板在输血小板之前如果有条件应做血小板计数测定。

可疑血小板功能障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体外循环等)应作血小板功能测定。

如血小板功能正常,血小板计数>100×109/L,无须输血小板。

大量出血病人血小板计数<50×109/L是输血小板的绝对指征。

血小板计数(50~100)×109/L,是否需要输血小板应根据潜在的血小板功能障碍、预计或进行性出血、狭窄腔隙(如大脑和眼)出血等危险因素而定。

已知或可疑血小板功能障碍和微血管出血,即使血小板计数正常,也是输血小板的指征。

但如果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血小板破坏增多(如肝素引发的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预防性输入血小板无效。

3.2.3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出血病人在输注前如果有条件应行凝血功能监测(PT、INR和APTT)。

如果PT、INR和APTT正常,无须输新鲜冰冻血浆。

输新鲜冰冻血浆的指征
包括:(1)PT超过正常值1.5倍,或INR>2.0,或APTT超过正常值2倍,输新鲜冰冻血浆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2)病人输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大约70mL/kg),继发凝血因子缺乏,而又不能及时监测PT、INR和APTT,输新鲜冰冻血浆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3)紧急逆转华法林作用;(4)已知凝血因子缺乏而又不能获得特异的凝血因子;(5)肝素抵抗(抗凝血酶Ⅲ缺乏)。

3.2.4输入冷沉淀出血病人在输冷沉淀前如果有条件应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纤维蛋白原>1.5g/L无须输冷沉淀。

输冷沉淀的指征包括:(1)弥漫性微血管出血,纤维蛋白原<0.8~1.0g/L;(2)大量输血病人不能及时监测纤维蛋白原浓度,输冷沉淀以纠正弥漫性微血管出血;(3)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病人。

此外,纤维蛋白原浓度1•0~1•5g/L时是否需要治疗应根据潜在或进行性出血、狭窄腔隙(如大脑、眼)出血等危险因素而定。

血友病出血病人须用特异浓缩物治疗,如不能获得特异浓缩物,则输冷沉淀。

每单位新鲜冰冻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2~4g/L。

因此每单位新鲜冰冻血浆提供纤维蛋白原量相当于2单位冷沉淀。

3.2.5大量出血药物治疗大量出血时可考虑应用去氨基精加压素或局部止血剂(如纤维蛋白胶或凝血酶凝胶)控制出血。

3.2.6重组活化Ⅶ因子传统方法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无效时可考虑应用重组活化Ⅶ因子。

3.3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治疗输血不良反应包括细菌污染、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传播传染性疾病和输血反应。

见于血小板,可引起病人死亡。

如果病人输血小板后6h内发热,则提示败血症。

3.3.2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是输血后几小时特异白细胞抗体的免疫反应引起的非心源性肺水肿。

输血后1~2h出现症状和体征,6h内最明显,表现为低氧血症、发热、呼吸困难,甚至气管插管内液体(泡沫痰)。

应立即停止输血,加强监护,支持治疗。

TRALI是输血引起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但是大多数病人可在96h内恢复。

3.3.3传染病过去20年中输血引起的肝炎和自身免疫缺陷综合征较多,现在传染性风险已很罕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核酸技术的应用。

该技术可检测出人免疫缺陷病毒、丙肝病毒和WestNile病毒。

但至今疟疾、Chagas病、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变异的Creutzfeldt-Jakob病仍不能检出。

3.3.4输血反应全身麻醉能掩盖溶血和非溶血输血反应症状。

溶血反应的体征包括低血压、心动过速、血红蛋白尿和微血管出血,这些征象可能被错误地归因于全麻或其他因素。

清醒病人的非溶血输血反应最常见的体征有发热、寒战、荨麻疹。

然而在全麻过程中这些体征很可能被忽略。

因此输血的全麻病人应该定期观察是否出现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包括荨麻疹、低血压、心动过速、体温增高、尿量减少、血红蛋白尿和微血管出血。

在治疗输血反应前停止输血,进行诊断性检查。

注:该指南不适用于新生儿、婴儿及体重<35kg的儿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