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班级:78班姓名:毛煜学号:完成日期: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中信泰富于08年的巨亏事件做一个案件分析,并以此引出外汇期权合约并对此进行简单介绍与认知。

关键词:引言:中信泰富在08年时的巨亏事件,再次警示我们经融市场风险极大,进入需慎之又慎。

关键词:巨亏,accumulator,金融风险正文:一:中信泰富巨亏事件始末1:案件概括:2008年10月20日香港恒指成分股中信泰富突然惊爆,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而巨亏155亿港元!其中包括约亿港元的已实现亏损,和147亿港元的估计亏损,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

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即时辞职,包括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集团财务总监周至贤。

莫伟龙获任集团财务董事,负责集团财务及内部监控。

2008年10月21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港元,跌幅超过%,当日收报于港元,跌幅达%,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右的跌幅。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确认,已经对中信泰富的业务展开调查,而由于中信泰富的股价在两天内已经跌了近80%,联交所公布的公告显示,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及母公司中信集团,于场内分别增持100万股及200万股,来维持股价稳定。

2008年11月香港中信泰富在炒外汇衍生工具录得巨额亏损后,终于获母公司北京中信集团出手相助。

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授出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认购中信泰富发行的可换股债券,以及承担中信泰富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

2009年3月26日中信泰富公布08年全年业绩,大亏亿港元,董事会主席荣智健强调集团财政状况仍稳健,暂时无供股需要。

2009年4月3日中信泰富继早前被香港证监会调查后,3日再度接受警方调查。

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前往中信泰富总部调查,在逗留一小时之后运走大批文件。

2009年4月8日中信泰富在港交所网站发布公告称,荣智健卸任中信泰富主席,北京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接任。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事件分析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事件分析

10月沽空规模剧增
❖ 有香港媒体报道称,中信泰富炒外汇期货 出现巨额亏损的消息可能提前透露,从而 使事先获取信息的内幕人士提前沽空,而 支撑这种猜测的证据之一是自10月份澳 元大跌以来,公司股票的沽空规模急剧上 涨,甚至是出事前的十几倍。
❖ 港交所的有关沽空数据也显示,中信泰富股 票在9月份的沽空数量日平均约十多万至数 十万股;但10月份股份沽空规模显著增加, 多个交易日出现逾百万股的沽空,如10月 10日沽空数量便高达340多万股,停牌前 的10月17日也达128万股。 因此市场人士质疑,为何在公司尚未公布投 资外汇亏损期间,沽空活动会大幅上升,会 不会存在内幕资金先知先觉而提前布局的嫌 疑。
2、信息披露不及时,是否涉嫌内幕交易?
❖ 据荣智健透露,该公司高管从9月7日开始 发现了有关情况,随后公司召开了特别董 事会,而审计委员会也被授权开始进行独 立调查,同时中信泰富开始向母公司中信 集团求助。
香港《星岛日报》分析文章认为,中信泰富作 为蓝筹股,外间对中信泰富的企业管治质素要 求较高,集团高层行事不仅要公正,更要让人 看到其公正。此次引致重大亏损的事件,从哪 一个角度看都绝对是股价敏感消息,没有理由 延迟六周才披露。假如为了方便处理部分外汇 合约而暂不公布消息,最低限度要把公司停牌, 待消息公平地向外公布后才复牌,免让人质疑 有人可以从中取利或规避损失。
三、几点启示
❖ (一)对我国存在外汇敞口企业的警示 (二)中国企业家和CFO需要学习如何 管理外汇风险
❖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中信泰富涉及的衍生产品有两个特点
❖第一 复杂性 ❖第二 合约的收益与风险完
全不匹配
பைடு நூலகம்
(三)业界的几点质疑
❖ 1、中信泰富为什么做如此复杂与高风险 的交易呢?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一、公司背景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

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

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

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中信泰富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并为恒生指数成分股之一。

其最大股东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

二、案例背景2006年3月底,中信泰富与澳大利亚的采矿企业eralogy Pty Ltd达成协议。

以4.15亿美元收购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炖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 Iron的全部股权。

收购之后它将成为中国未来巨大的铁磁矿石供应商。

中信泰富大股东是国企中信集团,属红筹股,而香港恒生指数的成分股都属蓝筹股,中信泰富恰是恒指成分股,所以中信泰富集红蓝一身,加上澳大利亚的收购项目是目前澳洲已规划开发的规模最大的磁铁矿项目,中信泰富的资金实力可见一斑。

然而,这只香港红筹股却于10月21日曝出155亿美元巨额外汇交易亏损的噩耗,当日股价下挫55%,累及恒生指数下挫1.84%。

使中信泰富遭受巨亏的则是为其在澳洲的磁铁矿项目规避风险而购买的杠杆式外汇期权合约——Accumulator。

三、案例分析(一)杠杆式外汇期权合约Accumulator意为累计期权,属于杠杆式期权的一种,所谓杠杆合约则是收益放大同时风险也放大的合约。

中信泰富购买的为变种累计期权,英文全称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KODA)。

最初Accumulator是投资者与私人银行订立股票累计期权合约,也就是投行设定一个股价,当市场价高于这个价格时,则可以规定价买入股票以套利,但是当市场价低于这个规定价格时,却需要投资者买入双倍的股票,一般最低认购额是百万美元。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滨江学院课程论文题目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课程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专业 2013级金融工程学生姓名吴欣怡学号任课教师李长青二O一六年六月三日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一、案例简介2008 年 10 月 20 日,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泰富召开新闻发布会。

中信集团主席荣智健表示,由于中信泰富的财务董事越权与香港数家银行签订了金额巨大的澳元杠杆式远期合约导致已经产生 8 亿港元的损失。

由于这笔合约的期限为二年,荣智健说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147 亿港元的损失关键词:中信泰富;外汇;远期杠杆二、案例的具体内容中信泰富的公告表示,有关外汇合同的签订并没有经过恰当的审批,其潜在风险也没有得到评估,因此已终止了部分合约,剩余的合同主要以澳元为主。

管理层表示,会考虑以三种方案处理手头未结清的外汇杠杆合同,包括平仓、重组合约等多种手段。

荣智健在发布会上称该事件中集团财务总监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

他同时宣布,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已提请辞职,并获董事会接受,而与事件相关的人员将会受到纪律处分。

自即日起,中信集团将委任莫伟龙为财务董事。

由于这笔合约的期限为二年,荣智健说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 147 亿港元的损失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SINO—IRON铁矿投资项目,亦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

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至少每年投入10亿澳元,很多设备和投人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

为降低澳元升值的风险,公司于2008年7月与13家银行共签订了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对冲澳元、欧元及人民币升值影响,其中澳元合约占绝大部分。

由于合约只考虑对冲相关外币升值影响,没有考虑相关外币的贬值可能,在全球金融危机迫使澳大利亚减息并引发澳元下跌情况下,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公告因澳元贬值跌破锁定汇价,澳元累计认购期权合约公允价值损失约147亿港元;11月14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中信集团将提供总额为15亿美元(约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用于重组外汇衍生品合同的部分债务义务,中信泰富将发行等值的可换股债券,用来替换上述备用信贷。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内部控制角度一、公司简介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

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获得上市资格,同年2月,泰富发行亿股新股给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股权。

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

而后,中信(香港集团)通过百富勤配售部分泰富股份,使中信(香港集团)对泰富的持股量下降至49%,目前已降至%。

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另外,透过其全资附属机构大昌贸易行有限公司及慎昌有限公司进行贸易及分销业务。

集团在港拥有多项物业项目,包括大型住宅及优质商用物业。

于一九九七年,公司的总部大楼“中信大厦”更于海旁落成,为香港海滨的重要标志。

中信泰富现上市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是恒生指数的成份股,属于蓝筹股。

此外,因为其大股东是国企中信集团,中信泰富也被视为红筹股。

红加蓝就是紫色,于是,一些香港的分析师把中信泰富戏称为“紫筹股”。

公司业绩优良,2007年年报显示公司盈利高达亿港元。

早在2006年,公司董事会主席荣智健曾展望了中信泰富的三大主营业务:钢铁、航空、地产。

在荣智健看来,未来几年中信泰富将把钢铁业务作为主要增长动力的核心业务,而航空、地产成为了“守成”式的日常营收业务。

为了拓展核心业务,中信泰富曾先后收购了内地三家龙头特钢企业。

2008年中信泰富全年特种钢业务净利润大幅提升68%,盈利达亿港元,成为对中信泰富利润贡献最大的业务。

二、中信泰富前董事长简介荣智健,1942年出生于上海。

荣智健可谓衔玉而生,他的爷爷荣德生是中国棉纱大王,百年前,无锡荣宗敬与荣德生两兄弟,白手创业,贵为中国面粉和棉纱大王。

他的父亲荣毅仁,着名“红色资本家”,曾任国家副主席,其爷爷是中国棉纱大王,百年前,荣宗敬与荣德生两兄弟,白手创业,贵为中国面粉和棉纱大王。

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案分析

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案分析

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案分析摘要:2008年中信泰富集团外汇合约曝光,产生高达155.07亿港元的巨额亏损。

本文通过研究中信泰富签订外汇合约的公司背景和国际背景,详细分析中信泰富签订的Accumulator合约,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投机行为、内部控制失效阱是导致中信泰富套期保值失败的重要原因,最后针对公司投资金融外汇衍生品交易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累计股票期权;外汇远期;套期保值;内部控制前言2008年10月20日,香港中信泰富(00267)发布公告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实际已亏损8.07 亿港元。

至10 月17 日,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 亿港元。

相关外汇合约导致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总额为155.07 亿港元,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

当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6.47港元,跌幅超过55.4%,当日收报于6.52港元,跌幅达55.1%。

本文通过研究中信泰富签订外汇合约的背景和合约金融衍生品的权利义务,分析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案背景中信泰富是中国大型央企中信集团在香港上市的6家子公司之一。

其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

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

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

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中信泰富签订外汇合约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06年3月底。

当时,中信泰富与澳大利亚的采矿企业Mineralogy Pty Ltd达成协议,以4.15亿美元收购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 Iron的全部股权。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等)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等)

一、案例背景2008 年10 月20 日,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泰富召开新闻发布会。

中信集团主席荣智健表示,由于中信泰富的财务董事越权与香港数家银行签订了金额巨大的澳元杠杆式远期合约导致已经产生8 亿港元的损失,他说,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147 亿港元的损失.中信泰富的公告表示,有关外汇合同的签订并没有经过恰当的审批,其潜在风险也没有得到评估,因此已终止了部分合约,剩余的合同主要以澳元为主。

管理层表示,会考虑以三种方案处理手头未结清的外汇杠杆合同,包括平仓、重组合约等多种手段。

荣智健在发布会上称该事件中集团财务总监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

他同时宣布,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已提请辞职,并获董事会接受,而与事件相关的人员将会受到纪律处分。

自即日起,中信集团将委任莫伟龙为财务董事.由于这笔合约的期限为二年,荣智健说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147 亿港元的损失。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SINO—IRON铁矿投资项目,亦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l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至少每年投入10亿澳元,很多设备和投人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为降低澳元升值的风险,公司于2008年7月与13家银行共签订了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对冲澳元、欧元及人民币升值影响,其中澳元合约占绝大部分。

由于合约只考虑对冲相关外币升值影响,没有考虑相关外币的贬值可能,在全球金融危机迫使澳大利亚减息并引发澳元下跌情况下,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公告因澳元贬值跌破锁定汇价,澳元累计认购期权合约公允价值损失约147亿港元;11月14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 称中信集团将提供总额为15亿美元(约ll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用于重组外汇衍生品合同的部分债务义务,中信泰富将发行等值的可换股债券,用来替换上述备用信贷。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 随着澳元持续贬值,中信泰富因外汇累计期权已亏损186亿港元.截至2008年12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5.80港元,在一个多月内市值缩水超过2l0亿港元.另外,就中信泰富投资外汇造成重大亏损,并涉嫌信息披露延迟,香港证监会正对其展开调查.二、中信泰富得衍生品合约性质中信泰富结构化衍生品合约条款分析合约名称:AUD 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合约实质:Accumulator -- —--- 谐音(I kill you latter)合约标的:澳元/美元汇率合约期现:24 个月交易方式:当澳元/美元汇率市价高于协议汇率时,中信泰富可按协议汇率兑换1000 万澳元.当澳元/美元汇率低于协议汇率时,中信泰富须按协议汇率兑换2500万澳元杠杆率:2.5结算方式:每月结算敲出条款:累计盈利350 万签订日汇率现价:0.9740 美元/澳元加权协议汇率:0。

中信泰富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是中信集团在香港的龙头公司,主要经营特钢制造、铁矿石开采和房地产,是香港股市的一大蓝筹股。

中信泰富董事会主席荣智健曾是“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首富。

2006年3月底,中信泰富与澳大利亚的采矿企业Mineralogy Pty Ltd达成协议,以4.15亿美元收购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 Iron的全部股权。

SINO-IRON铁矿项目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总投资约42亿美元,原计划于2010年内投产,产品全部供应国内钢厂。

据中信泰富的公告称,该项目的诸多费用需要用澳元支付,集团为了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以对冲风险。

中信泰富买入远期外汇金融衍生产品,是为了对冲投资澳洲矿业一个涉及16亿澳元矿业项目的外汇风险,但在外汇衍生投资,实际上最终持有90亿澳元,炒汇金额比实际矿业投资额高出四倍多。

自2008年7月份以来,澳元汇率波动加大,持续贬值。

从7月中旬到8月短短一个月间,澳元开始出现持续贬值,澳元兑美元跌幅也高达10.8%,这几乎抹平了今年以来的涨幅。

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中信高达200亿港元的损失。

根据案例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中信泰富巨亏的原因是什么?2、什么叫套期保值?什么叫投机?3、套期保值与投机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4、在实际操作中,套期保值应该注意什么?5、实体企业可以选择哪些外汇(金融)衍生品来做套期保值?6、从这次事件中得到启示,实体企业应该如何进行外汇风险管理?1、中信泰富巨亏的原因是什么?一、直接原因是由于澳元汇率走低而引起的巨损。

二、间接原因是监控制度严重渎职。

三、根本原因是经受不住金融市场的投机诱惑,公司打着外汇套期保值的旗帜,而实际上做的操作是外汇投机!2、什么叫套期保值?什么叫投机?套期保值(hedge):就是买入(卖出)与现货市场数量相当、但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以期在未来某一时间通过卖出(买入)期货合约来补偿现货市场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实际价格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21
从1992年开始,荣智健一直吸纳中信泰富的股票,期望完全控制这家 紫筹股。他曾略带委屈地对香港媒体表示:“那时候中信香港集团成 立以后,总公司调拨给我们3000万美元的开办费,这3000万美元我 早就还了,我还交给了总公司110亿港币现金。”可是每当公司遭遇 危机之时,他又常常是直飞北京求援。1998年如此,2008年亦如此。
Page 15
2、合约签定当时已造成中信泰富亏损,这些合 约规定中信泰富的向上利润有敲出封顶,而向下亏 损却是加倍且无敲出的。如图二所示:
Page 16
也就是说,如果汇率保持在0.87 美元/澳元以 上,中信泰富会获得有限利润,敲出障碍期权便利 总利润最多为5150万美元(由表1可知),约合4亿 多港元,而且若每月利润超过一定额度,投行即可 选择取消合同,则以后有限利润也无法取得;而极 不对称的条款是当汇率低于0.87美元/澳元时,中 信泰富需要加倍以0.87美元的高价接澳元仓位直至 合约日期结束。所以这些不对称的条款意味着中信 泰富利润空间极其有限,但亏损则可能是巨大的。 据蒙特卡罗方法定价测算,按汇率历史波动率模拟, 中信泰富在签订这单笔外汇合约当时就亏损了 667 万美元。
Page 26
二、深层原因 1、缺乏明确的授权。据中信泰富审核委员会的调 查结果,此事是由于财务董事未遵守集团对冲风险 政策,且在进行交易前未按规定取得主席批准,超 越其权限所为而导致的。然而,作为一个具有相当 规模的上市公司,为何一个财务董事在未取得主席 批准的情况下竟能签署如此巨额的合约?此外,在 衍生工具交易中,前台、中台、后台部门必须相互 牵制,而不能有少数人掌控整个交易过程。这是否 表明,中信泰富内部缺乏起码的授权于职责分离机 制呢?
Page 20
中信泰富与中信集团的关系
剪不断,理还乱。
一方面,荣智健想摆脱中信泰富与中信集团 的关系,想证明自己单飞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中信泰富遇到危机的时候,荣 智健第一时间想到的又是中信集团,希望中 信集团能搭救中信泰富一把。而中信集团 也不负“荣”望,在中信泰富遭遇的两次危 机之中,都扮演了施救者的角色。ຫໍສະໝຸດ Page 12事件过程
2008年10月20日 香港恒指成份股中信泰富突然惊曝,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巨亏155亿 港元!其中包括约8.07亿港元的已实现亏损和147亿港元的估计亏损,而且 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即时辞职,包括集团财务董事张立 宪和集团财务总监周至贤。莫伟龙获任集团财务董事,负责集团财务及内部 监控。 2008年10月21日 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6.47港元,跌幅超过 55.4%,当日收报于6.52港元,跌幅达55.1%,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 右跌幅。 2008年10月22日 香港证监会确认,已经对中信泰富的业务展开调查,由于中信泰富的股 价在两天内已经跌了近80%,联交所公布的公告显示,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 及母公司中信集团,于场内分别增持100万股及200万股,来维持股价稳定。
凭借着深厚的背景,荣智健长袖善舞。 “公私分明、公私混合、共同投资、 共同发展,”与大股东中信集团若即 若离,这是中信泰富独特的经营方式。
Page 5
中信泰富澳元巨亏事件起因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西部经营着一个铁矿, 到2010年的资本开支中澳元需求为16亿,外 加每年的营运开支约10亿澳元。为了防范 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前几年澳元兑美元一 直在大幅升值),中信泰富开始购买澳元的 累计外汇期权合约,也就是做了一笔外汇 衍生品的投资。
Page 7
Accumulator
累计期权,英文名称Accumulator,是一种以合约形 式买卖资产(股票、外汇或其它商品)的金融衍生工 具,为投资银行(庄家)与投资者客户的场外交易, 一般投行会与客户签订长达一年的合约。 涉及股票 的累计期权称为累计股票期权,简称累股期权。 “Accumulator”(累股证),因其杠杆效应,在牛 市中放大收益,熊市中放大损失,被香港投行界以谐 音戏谑为“I kil you later(我迟些杀你)”。
Page 19
更重要的是,中信泰富的复杂衍生产品根本不能“规避澳 元上涨风险”,如果澳元大幅上涨,也就是中信泰富最需 要依赖此合约时,交易对手却可以通过“敲出障碍期权” 而取消合约,使得“套期保值功能”终止。可以说,中信 泰富无疑是由国际投行坐庄的赌场,为了有限的利润玩起 了复杂金融衍生品,高杠杆投机。
11月12日,母公司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 美元。
Page 13
2009年1月2日:香港证监局确认对中信泰富展开正式调 查,共涉及公司17名董事高管。 2009年3月26日 中信泰富公布08年全年业绩,大亏126.62亿港元,董 事会主席荣智健强调集团财政状况仍稳健,暂时无供股需 要。当日主席荣智健在业绩发布会上称,暂时无退休计划。 2009年4月3日 中信泰富继早前被香港证监会调查后,3日再度接受 警方调查。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前往中信泰富总部调查, 在逗留一小时之后运走大批文件。 2009年4月8日 中信泰富在港交所网站发布公告称,荣智健卸任中信 泰富主席,北京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接任。
Page 18
4、中信泰富以套期保值为名行单边赌信汇率之 事事发后公司管理层曾声称,与国外投行签订澳元 外汇合约是为了套期保值,规避其在澳洲铁矿石项 目上的汇率风险。但是据公司预算显示其澳洲项目 的资本性支出加上未来的营运支出只有不到20 亿澳 元,远低于它在衍生产品中需要接收的94.4 亿澳元 总额,这显然有悖于该合约本身的财务性质。
中信泰富事件
组员:钟光耀、邵高杨、赵帅、李源、
马飞
赵丽莎、谷阿敏、胡芳、 马家启、宋长敏、廖丽 演讲者:赵帅
背景介绍 :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 1985年。 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 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通过 泰富发展向中信(香港集团)定向发行2.7亿 股新股,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 股权来实现的 )
Page 11
中信泰富10月20日停牌,21日复牌股价大跌。多家投资 机构纷纷下调其投资评级和目标价,其市值也严重缩水。 截至10月22日16∶10,中信泰富股价为4.91 港元,较10 月20日的收盘价14.52 港元跌幅达66.18%,股价已跌至 自1991 年1 月以来的低位,市值蒸发175 亿港元(约合 154 亿元人民币)。
Page 3
红色贵族:荣智健
荣智健,1942年出生于上海,中信泰富集团主席。 曾经三次荣膺中国首富。 其父是著名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曾任国家副主席, 其爷爷荣德生是中国棉纱大王。 1986年,荣智健加入中信在香港的子公司——中 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中信), 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后来,荣智健又买壳上市,香港中信收购上市公司 泰富发展,更名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 拥有中信泰富18%(3.8亿股)的股权资产是荣智健 的财富主体。 2008年因“澳元巨亏”事件辞去中信泰富集团主 席职务。 Page 4
Page 14
中信泰富巨亏
1、由表一可知,中信泰富投资的杠杆式合约主 要分为以上四种,其中金额最大的是澳元累计期权 合约,总额为90.5 亿澳元,锁定汇率0.87。合约 规定在此后两年多内,每月(部分是每日)以0.87美 元/澳元的平均兑换汇率,向交易对手支付美元接 收澳元,最高累计金额约94.4 亿澳元。
Page 24
2、存在风险敞口
中信泰富预计未来需要支付20多亿的澳元支出,然 而其却在衍生产品中需要接受94亿的澳元,企业进 行套期保值其现货与期货之间的金额大致相等,然 而中信泰富的套期保值存在较大的风险敞口,故而 为其巨额亏损埋下了一颗炸弹。
Page 25
3、套期保值工具选择不当
中信泰富选择的套期保值工具为Accumulator,是一 系列期权的组合,不同与传统的的衍生工具, Accumulator的机制更为复杂。几年前在香港的股票 市场上,Accumulator就曾风行一时。这种看似稳赚 不赔的创新工具,使人们忽略了它巨大的无底洞般 的风险敞口,一旦对标的资产的走势判断错误,面 临的就是加倍的损失。 Accumulator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风险与收益是严重 不对称的。
Page 10
公司与香港数家银行签订的金额巨大的澳元 杠杆式远期合约,与欧元兑美元、澳元兑美 元汇率挂钩,实际上是做空美元、做多澳元。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但仔细去读中信 泰富衍生产品条款,会发现很不平等的地方, 其中包括澳元和欧元两个货币,最终是以币 值较低的一个币种结算,这使得他们的风险 无法得到控制。如果澳元汇率不能升到公司 与银行事先约定的水平,中信泰富必须定期 购入大笔澳元,直到澳元汇率上升到有关水 平为止。
Page 22
三、中信泰富巨亏的原因
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1、汇率变化估计 失误 2、存在风险敞口 3、套期保值工具 选择不当
巨亏
1、缺乏明确授权 2、没有制定严格的 限额控制 3、缺乏有效的风险 识别和评估机制 4、风险管理机制不 健全
Page 23
一、表面原因
1、汇率变化估计失误
中信泰富过于相信澳元会不断升值,而美元会持 续走低,然而结果并没有按其所想的那样发展, 由于其投入过大,导致其亏损巨大。
3、2008年7月之后美元汇价开始持续升值。 到了10 月美元兑澳元的升值幅度便超过30%。10 月20 日中信泰富公告因澳元贬值跌破锁定汇价, 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 为147 亿港元,截至2008年末,巨额亏损已扩大 到186亿港元,短短30多个交易日内,中信泰富以 每天1.1 亿港元的惊人亏损快步冲刺。(注:中 信泰富获得一个向上敲出的看涨期权,约定两年 内每月以低于签约时市场价格的价格买入澳元, 同时送给银行2.5 个向上敲出的看跌期权作为对 价,即投行的陷阱所在。如澳元升值,公司可赚 取差价,但有一个敲出上限,而当澳元兑美元汇 率低于0.87时,中信泰富则必须以这一汇率买入 2.5 倍数额的澳元接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