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重 建 结 构 趋 势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
指二战以来,对现代主义文学继承发展, 同时又超
越和悖离的席卷欧美的文学现象。它 在70——80年代达
到高潮,主要包括存在主义 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 派、垮掉的一代、 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等。
(二)产生背景
形式上:
后现代 主义 内容上: 剥夺人的主体性
源自 既继承又反叛
现代主义
后现代 主义
批判与解构
感觉人的死板僵化
机械划一的整体性
代表人物
莱斯利· 费德勒 阿瑟· A· 伯格 伊哈布· 哈桑
特 征
•不确定性 •反讽
•零乱性
•非原则化 •无我性、无深度性 •卑琐性,不可表现性
解 结 构 趋 势
•种类混杂
目 录
一、后现代主义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 三、批评方法 四、作品解读
时空穿越
精分失忆
虚拟世界
文学流派
垮掉的一代
《在路上》
《第二十二条军规》 《百年孤独》
黑色幽默
魔幻现实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于20世 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于欧美, 后延续至今影响全球的文化思潮。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 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 性上的快乐主义。
二、戏仿:电影文本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如果 上天能够再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 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将这份爱 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如果记忆也是一罐罐头的话,我希望 它永远都不会过期;如果真的要加上一个 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对传统文学规范和结构进行颠覆和重构,强调个体感知和多样性。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定义、主要特征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主张紧扣现实、反映不确定性和混乱的文学形式。
它对传统文学规范进行挑战,拒绝线性故事叙述,而是采用碎片化、拼贴化的手法,破坏了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的连续性。
二、主要特征1. 语言实验:后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传统语言的约束,采用流畅的句子、独特的修辞手法和创新的语言形式,旨在通过语言呈现复杂的现代社会和人类经验。
2. 反叙事性:后现代主义文学拒绝传统线性故事叙述,倾向于以非线性、循环、多线索的方式组织故事,使读者对时间、空间和情节的认知产生迷惑和混乱。
3. 混沌和矛盾:后现代主义文学展现了现代社会的混乱和矛盾。
它以多元的视角和观点揭示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探讨现代性与传统、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关系。
4. 元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将幻觉、梦境和现实融为一体,使人们面对现实世界的模糊性和无常性,进而质问现实和真实的界限。
5. 反正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以一种反叛的姿态,对权威和传统进行关切和反思,重新建构文学的制度与规范。
三、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使作家们更加自由地表达个体的情感和思想,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学也让读者对文学的理解和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和结构复杂性,读者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解码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
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也催生了一批批具有创造力和独特性的作家。
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字突破传统文学的边界,为文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总结: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实验、反叙事性、混沌和矛盾、元现实主义以及对正统的反叛,成为20世纪后半叶以来文学领域的重要流派。
它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

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
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风格,该风格主张摆脱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束缚,尝试在文学中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主题。
这种文学风格的代表作品包括韩少功的《黄金时代》、余华的《活着》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多元化和超越性。
在这种文学中,传统的线性叙事形式被颠覆,时间、空间和身份等概念被打破和重新定义,同时,文学作品的意义也变得更加模糊和多义。
这些特点使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作品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读者可以在其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和意义。
后现代主义文学还表达了作家对现代性的不满和反叛,对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文化碎片化、价值观混乱和人性扭曲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后现代主义文学也间接地成为了对现代化进程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尽管后现代主义文学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但是它依然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一股新的热潮,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后现代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它的主要特征是对现代文学和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传统的文学理论和艺术形式的否定。
后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但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相比,后现代主义文学更多地关注人类存在的超越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意义和结构,探讨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演变等。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文学的意义和价值观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受到了多种理论、观念和文化的影响。
文学作品的形式、语言、主题和情节等方面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反思,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文学风格。
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学研究、文化评论和日常生活中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推动了对现代文化和人类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哲学和心理学基 础,除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和弗洛伊 德影响外,主要是海德格尔、萨特的存 在主义哲学,弗罗姆、马斯洛的人本主 义心理学。另外,诸如现象学、阐释学、 分析哲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等,都不同程度上对后现 代主义文学流派作家,产生过一定影响。
主要影响的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 (1905─1980)提出了存在主义的 三大哲学命题:“存在先于本质”、 “世界 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人的自由选 择”。 德里达(1931- )法国后现代主 义哲学家,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核心 代表人物。其主要理论主张:解构中心、解 构结构、解构文本、解构阅读。表现出彻底 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特征,被公认为是后 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
加尔散一进入这间房子,就注意到“这儿 没有镜子”; 后来当伊内丝称他为“刽子手”时,他又 说,“要是能照一下镜子,我什么都舍得 拿出来”; 艾丝黛尔更是急切想找到一面镜子:“您 要是让我一个人呆着,至少得给我一面镜 子呀。”镜子在这里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艾丝黛尔说,“当我不照镜子时,我摸自 己也没用,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存在。”
加缪
1957年作品《局外人· 鼠疫》 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 由: “由于他重要的著作, 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 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 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萨特
法国 文学家 哲学家 社会活 动家
萨特之墓
Hale Waihona Puke 主要文学作品长篇小说《厌恶》(1938)、短篇小说集《墙》(1939)、 多卷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1949), 剧作《巴厘奥纳》(1940)、《苍蝇》(1943)、《禁闭》 (1944)、《死无葬身之地》(1946)等。 主要文论著作有:《什么是文学?》(1947)、《答加缪书》 (1952)、《境遇集》(1947—1976)、《〈局外人〉诠释》 (1947)、《家庭的白痴》(1971—1972)、《提倡一种境 遇剧》(1947)等。 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力》(1936)、《存在与虚无》 (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马克 思主义与存在主义》(1957)、《辩证理性批判》(1960) 等。他的自传性回忆录还有《七十岁自画像》(1975)。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在文学领域展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对传统文学规范和结构的颠覆和颇有,通过采用多样的叙述手法和混合多种文体来展现对现实的重新解释和对故事的复杂性探索。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读者被引导进入一个充满模糊、复杂和多义的文学世界,挑战其对线性故事叙述和固有规则的认知。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1. 破碎性叙事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采用破碎性的叙事结构,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通过碎片化的故事片段和不连贯的结构展现散乱的叙事。
这种叙事手法使作品充满错综复杂的情节和事件,需要读者自行拼凑、解码,参与更为积极的阅读体验。
2. 元小说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常常出现元小说(metafiction),指小说自觉地揭示自己的虚构性质,引导读者对小说的构成、叙事方式及虚构性进行反思。
这种自我意识的叙事手法让读者置身于一个充满意识形态挑战和自我解构的世界中。
3. 各种文体的融合后现代主义文学更倾向于将不同的文体、语言和体裁进行混合,并在作品中展现出多元的文化元素和风格,扭曲传统文学的分类和归属。
这种混合与融合不仅表现出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呼应了当代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探索。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为当代文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拓展了文学创作的空间和想象力。
它打破传统的文学规范和结构,让人们重新审视故事叙述的可能性和观念固化的限制,激发了对文学语言、形式和意义的思考和实验。
结语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个多样化和引人深思的文学流派,它对传统文学的挑战和创新为文学发展带来了新的视野和前景。
通过破碎性叙事、元小说和文体融合等手法,后现代主义文学揭示了故事背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读者和作家提供了更为开放和富有挑战的文学空间。
以上是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思考和观点,希望能够带给读者新的启发和思考。
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

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后现代主义文学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文学界的新宠。
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吸引了众多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学有什么特点和意义呢?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和超越。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的界限,摒弃了线性叙事和逻辑结构,追求非线性、多元和混杂的叙述方式。
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对语言和符号的重构,以及对权力、真理和历史的怀疑。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常常出现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以及模糊的边界和混乱的时间线。
这些特点使得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实验性和反传统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对现实的解构和重构。
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描绘一个复杂、多元和混乱的现实世界,通过叙述的碎片化和错综复杂的结构来展现现实的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使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时间和空间进行错位和交叉,以此来突显现实的多维和多面性。
除了对现实的解构和重构,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强调对语言和符号的重构。
后现代主义作家通过对语言的玩弄和符号的重新组合,试图打破传统的符号系统和语义结构,以此来反映现实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常常出现语言游戏、谐音和隐喻等修辞手法,以及符号的滥用和滑稽的象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对权力、真理和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文学认为权力是构建现实的关键要素,而权力的运作常常伴随着压迫和剥削。
后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对权力关系和权力机构的揭示,试图唤醒人们对权力的警觉和批判。
真理是另一个后现代主义文学关注的焦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认为真理是相对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理。
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打破传统的真理观念,追求个体的真理和多元的真理。
历史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关注的另一个话题。
后现代主义文学认为历史是主观和不完全的,不同的历史叙述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打破传统的历史观念,追求多元的历史和历史的重构。
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有争议,以前常常不分,“后什么现代还主义”。
区别特征和实质都不同,但是现在逐渐认可。
王岳川、张颐武都已“后”学闻名。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社会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延伸。
后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体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
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传统,这种情况实质是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形象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两者的关系。
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续反传统。
另一种认为,是决裂和反叛,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抛弃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企图,因为在他们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变得日益陈旧。
现在普遍认为,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判然有别,表现出新的文化倾向和文学思潮,无中心,平面化,零散化。
二、词源学解说(曾15)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首先出现在1870年,由美国画家查普曼提出。
后现代主义的提出如下:⏹1934年,奥尼斯《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首次使用Postmodernism一词。
⏹1957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用于《历史研究》⏹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理论家奥尔森经常运用。
⏹之后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哲学、文化、文学、文论等。
⏹(曾16)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范围多有争论,通常认为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正式出现是二战后50年代末,鼎盛时期是70-80年代,90年代声势大减,余波到20世纪末。
却在中国并存。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二战及战后的社会环境;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当代哲学和心理学;表征危机的再认识1、二战及二战后劫后余生的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直接诱导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化倾向,它在70至80年代达到了高潮。
重要流派和作家: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兴起30年的法国,流行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各国。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法国作家萨特是其创始人,他的理论著作《存在与虚无》提出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这一哲学体系。
存在主义否定客观事物独立存在,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张“重在行动”、“自由选择”和“积极进取”。
但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多描写世界的荒谬和现实的肮脏,表现荒诞世界中孤独的人的失望和不幸,基调悲观。
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力求寓哲理于作品,强调叙述的客观冷漠。
存在主义文学主要是小说和戏剧。
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彼伏瓦等。
法国,萨特《禁闭》,加缪《局外人》《鼠疫》,波伏瓦《女客》《他人的血》《一代名流》,梅勒《白色黑人》《一场美国梦》。
萨特
短篇小说《墙》,长篇小说《厌恶》,《哲学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三幕悲剧《苍蝇》,代表作独幕悲剧《禁闭》,四幕悲剧《死无葬身之地》,独幕剧《恭顺的妓女》,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三幕哲理论证剧《魔鬼与上帝》,最具争议的7幕悲剧《脏手》,自传性回忆录《七十岁自画像》。
思想倾向:表述存在主义的人学主张。
“存在先于本质”
“文学介入论”
1.创作是为阅读而设的引导
2.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
萨特的艺术风格:
1.极限境遇
2.自由选择的人物
《禁闭》最初取名《他人》
全剧只有四个人物,一个是不参与剧情的侍者。
报社男编辑加儿散生、邮政局女职员伊内丝(同性恋)、贵妇艾丝黛尔(色情狂)。
名言“他人即地狱”的三层含义:
1.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
2.如果你不能正确对他他人对你的理解,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
3.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禁闭》艺术特征:
1.题材的荒诞性
2.境遇的极限性
3.哲理的深刻性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出现于50年代法国文坛,后波及欧美各国,是二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
它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认为既然现实生活内容是荒诞的,那么其表现形式也应该是荒诞的。
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人物虽有反抗,但方式消极。
荒诞派戏剧强调
表现抽象的主观感受,喜欢采用漫画式的夸张和比喻,情节没有连贯性,人物缺乏鲜明个性,常用东拉西扯的对话表现人的孤独。
剧作还根据舞台特点,借助各种怪诞、不合逻辑的灯光和场景,使得整个舞台成为荒诞世界的象征性场景。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贝克特和尤奈斯库、英国的品特、美国的阿尔比等。
法国,尤内斯库《秃头歌女》《椅子》《犀牛》
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艺术特色:
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人物的动作被压缩到最低限度
独特的结构形式——循环式结构。
人物语言荒诞不经,能真实地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
新小说
萨洛特,论文集《怀疑的时代》(新小说的宣言书),代表作《无名氏肖像画》
罗伯-格里叶,《橡皮》《窥视者》
布托尔,《变》
西蒙,《弗兰德公路》
“垮掉的一代”
凯鲁亚克《在路上》
金斯堡《嚎叫》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文学是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黑色幽默又叫黑色喜剧,深受存在主义思潮影响,长于用夸张、反讽的手法揭示社会和人生荒诞乖谬的本质,故意用轻松调侃的态度面对悲剧性的事件,因它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类同于荒诞戏剧,所以也常被称作荒诞小说。
代表作家有:冯内古特、海勒、巴思和品钦等。
海勒,美国作家,《第二十二条军规》
冯尼格特,《第五号屠场》《顶呱呱的早餐》
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巴斯,《烟草经纪人》
巴塞尔姆,短篇小说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于30-40年代的拉美,60年代以后成为拉美文学主潮。
它的特点是把现实与神话、真情与梦幻巧妙结合,给现实披上光怪陆离的外衣,使现实具有浓郁的魔幻色彩。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从古代印第安文学、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吸收了奇幻、怪诞的成分,创造出似真似幻的境界,以这种表现手法来更真实地反映现代化大都市与刀耕火种并存的拉美现实。
在表现技巧方面,魔幻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广泛地运用了象征、荒诞、意识流、时序颠倒等现代派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结构多变、语言新颖,富有浓烈的地方色彩。
代表作家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等。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的魔幻性特征:
1.通过描写人鬼混杂、生死交融的奇异世界表现魔幻性特征
2.通过生活中千奇百怪、似是而非的神奇事物的描写,显示魔幻性特征
3.通过运用神话、传说显示魔幻性特征
4.采用一些很有特色的艺术手法,加重了小说的魔幻色彩,如循环往复的叙事方法和结构、象征和隐喻、夸张和讽刺
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
卡彭铁尔《人间王国》
胡安·鲁尔弗《佩德罗·帕拉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