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完美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爱的奉献》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爱心人士的赞美之情。
(2)学会通过议论中的记叙方式,表达自己对身边人物的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议论与记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关爱他人,乐于奉献。
(2)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爱的奉献》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爱心人士的赞美之情。
2. 学会通过议论中的记叙方式,表达自己对身边人物的评价。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议论与记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爱的奉献》的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传达的爱心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爱心人士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议论与记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写作手法,并进行展示。
4. 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爱的奉献”为主题,运用议论中的记叙方式,写一篇作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创作过程。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课文《爱的奉献》的内容,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2. 结合课文所学,观察身边的人,选取一个具有爱心的人物,试着用议论中的记叙方式写一篇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爱的奉献》,使学生了解了议论与记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爱心人士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
在写作实践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议论中的记叙特点,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记叙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议论中的记叙特点2. 爱心故事分享3. 写作练习三、教学重点1. 议论中的记叙特点及运用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四、教学难点1. 如何在议论中运用记叙表达自己的观点2. 写作练习的指导与评价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议论中的记叙特点及运用2. 案例分析法:分析爱心故事中的记叙手法3. 实践训练法:进行写作练习4. 小组讨论法:分享写作心得,互相评价六、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讨论爱的奉献的意义2. 讲解议论中的记叙特点3. 分析爱心故事中的记叙手法4. 写作练习:以记叙表达爱的奉献5. 分享写作心得,互相评价6.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7. 布置课后作业:修改并完善写作练习8. 教学反思与改进六、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讨论爱的奉献的意义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爱的奉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分享一些实际的爱的奉献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
2. 讲解议论中的记叙特点解释议论中的记叙是指在表达个人观点时,通过记叙手法来支持观点。
举例说明记叙手法在议论中的作用和效果。
3. 分析爱心故事中的记叙手法选取一些爱心故事,分析其中的记叙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手法如何突出故事中的爱心奉献。
4. 写作练习:以记叙表达爱的奉献布置一道写作题目,要求学生以记叙的方式表达一个爱的奉献场景。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
5. 分享写作心得,互相评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讨论其中的记叙手法和爱的奉献表达。
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学生在议论中运用记叙手法的准确性及自然度。
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察学生对爱的奉献的理解和表达。
3. 评价学生对爱心故事中记叙手法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爱的奉献的意义。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议论中的记叙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爱的奉献》的阅读与理解。
议论中的记叙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爱的奉献精神的探讨和领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议论中的记叙方法。
理解和表达爱的奉献精神。
2.2 教学难点如何在议论中运用记叙。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悟爱的奉献精神。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爱的奉献》的作者和背景。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讲解议论中的记叙方法:教师讲解并示例。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议论和记叙。
爱的奉献精神的探讨: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强调爱的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3.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议论中的记叙方法和爱的奉献精神。
阅读理解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分析课文内容。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对议论中的记叙方法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爱的奉献精神的理解和表达。
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工具5.1 教学资源课文《爱的奉献》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PPT或教案手册。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PPT或教学内容。
教学用具:如黑板、粉笔等。
学习平台:用于学生提交作业和进行互动。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课前准备教师熟悉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和教学案例。
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6.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
学生复习相关的记叙文知识。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重点。
第七章:教学环境与氛围7.1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简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掌握议论中的记叙方法。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2. 议论中的记叙方法3. 爱心奉献的主题讨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议论中的记叙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表达出爱心奉献的主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议论中的记叙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记叙文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议论中的记叙技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爱心奉献的主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讲解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掌握记叙方法。
3. 讲解议论中的记叙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议论中运用记叙,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4.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记叙文作品,让学生体会议论中的记叙技巧。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围绕爱心奉献的主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后作业:让学生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写作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记叙文特点和议论中记叙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创作的记叙文,检查其运用议论中记叙技巧的情况。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爱心奉献主题的表达。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及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扩展活动1. 组织一次爱心奉献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经历。
2. 开展爱心公益活动,如捐款、捐物等,让学生将所学化为实际行动。
九、教学资源1. 记叙文样本:提供一些优秀记叙文作品,供学生分析和学习。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议论中的记叙手法。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能力。
1.2 教学内容《爱的奉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议论中的记叙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掌握议论中的记叙手法。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美好品质。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议论中的记叙手法。
如何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议论中的记叙手法。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议论中的记叙手法。
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关于爱的名言或故事,引出本课的主题《爱的奉献》。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4.3 课堂讲解与讨论对文章中的议论中的记叙手法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手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4 案例分析与实践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议论中的记叙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4.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收获。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做一个有爱心、乐于奉献的人。
第五章:作业布置与评价5.1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议论中的记叙手法,写一篇关于爱的奉献的短文。
5.2 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作业是否能够准确、生动地运用议论中的记叙手法。
评价学生的作业是否能够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爱。
第六章:教学评价与反思6.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议论中记叙手法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爱的奉献主题的感悟和表达。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2.学习“爱的奉献”这个主题的叙述方法和表达手法;3.提高学生木棉语、抒情言语的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命,更好地发现和抒发爱的奉献。
教学重难点1.听/read/echo “爱的奉献”的基础上,理解记叙的情感表达方式,采用叙述法完成一篇简短的名言名句或者其他短文《我是那个孩子》等;2.分析《爱的奉献》中的许多精彩语言表述,深刻体会爱与奉献的内涵;3.在感受和理解爱与奉献的基础上,理解记叙文并进行讨论;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5分钟)1.让学生自己看1994年上海语文教材(中学部分)中的《爱的奉献》并理解爱的奉献;2.学生回答问题:哪种表达方法更加生动,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你有哪些情感?听/读/跟读(15分钟)1.教师读《爱的奉献》片段,让学生跟读并感受其中情感,尤其要注意语音语调、停顿和轻重,诵读出丰富的情感;2.与学生分享听读感受,提问学生何为奉献?奉献最大的意义是什么?辨析记叙文和议论文(10分钟)1.教师介绍记叙文和议论文的不同点,看学生是否理解,并让他们以文章为例子选择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2.带领学生举例说明记叙和议论的相互配合。
讨论(30分钟)1.把学生小组设置为4~5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并要求每个小组都要有一位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讨论成果。
2.以“奉献”这个主题,设计学生讨论题目并对他们的讨论进行引导。
3.教师可以在讨论结束后加以点评,让学生意识到一个成功的讨论的标准。
课堂落实(20分钟)1.让学生以“我和我的猫”、“我和我的宠物”或者“我的笔友”等主题,写一篇短文记叙形式或形成闪回,以彰显爱的奉献和感觉;2.每位学生组织好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表达,交末次于下课之前,然后给与对方反馈;课后作业1.记录自己的身边或许篇友情或爱情的动人故事,并以记叙形式记录下来;2.读一本有关友情和/或爱情的书籍,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然后写下自己对于爱和奉献的理解。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记叙文中的议论手法,能够运用议论手法进行记叙文的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会运用议论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感受到爱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记叙文中的议论手法,能够运用议论手法进行记叙文的写作。
2. 教学难点: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议论手法,使记叙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以生动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爱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记叙文中的议论手法,并以实例进行示范,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议论手法的运用。
3.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尝试运用议论手法进行记叙文的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议论手法的运用。
3.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所学内容,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3. 收集有关爱的奉献的感人故事,下节课分享。
第一章:爱的奉献的内涵与价值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爱的奉献的内涵,认识到爱的奉献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2.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爱的奉献的内涵,认识到爱的奉献的价值。
3.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爱的奉献的含义。
(2)讲解与示范:详细讲解爱的奉献的内涵,并以实例进行示范。
(3)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爱的奉献的理解。
(4)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议论中的记叙手法,理解记叙文的基本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范文,培养学生运用记叙手法表达情感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爱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选取具有爱心主题的记叙文,如《背影》、《慈善的母爱》等。
2.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记叙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记叙表达爱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一个有关爱心的真实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体会记叙手法在表达爱心方面的作用。
3.3 合作学习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强调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手法。
3.5 实践练习让学生动手写一篇以爱心为主题的记叙文,运用所学记叙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记叙手法的运用情况。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互借鉴,提高写作水平。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爱心的记叙作文题目,让学生课后完成。
5.2 课堂延伸组织一次爱心公益活动,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5.3 推荐阅读推荐一些关于爱心、奉献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准备《爱的奉献》等相关课文文本,确保文本质量及可读性。
6.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含课文内容、记叙手法解析、爱心主题延伸等。
6.3 视频材料搜集与爱心主题相关的视频材料,如慈善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用于课堂情感引导。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记叙手法及其在表达爱心中的作用。
7.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增强课堂互动性。
7.3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体验爱心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
【习作目标】
⒈从文体写作的目的入手,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⒉寻找写作实例,进行比较,总结写作规律。
⒊领悟爱的力量的伟大,懂得爱的教育的重要。
一、话题探讨
1、导入(多媒体)
卢刚枪杀案。
1991年11月1日,一名刚刚获美国爱荷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的中国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1位副校长和1位同样来自北京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
惨剧发生之后,当地的许多人开始对中国留学生产生了排斥心理。
然而,就在副校长安·柯莱瑞女士遇难之后的第三天,她的兄弟们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信件:
我们刚经历了突发的巨痛,我们在姐姐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候,失去了她。
我们深以姐姐为荣,她有很大的影响力,受到每一个接触她的人的尊敬和热爱。
我们一家人从远方来到爱荷华这里,不但和姐姐的众多朋友一同承担悲痛,也一起分享了姐姐在世时所留下的美好回忆。
当我们在悲伤和回忆中相聚一起的时候,也想到了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祈祷。
因为这周末你们肯定也十分悲痛和震惊。
安生前相信爱和宽恕。
我们在你们悲痛时写这封信,为要分担你们的哀伤,也盼你们和我们一起祈祷彼此相爱。
在这痛苦时刻,安是会希望我们大家的心都充满同情、宽容和爱的。
我们知道,在这时会比我们更感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
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
这样,我们就能一起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安也会希望是这样的。
安·柯莱瑞出生在中国上海,父母是美国传教士。
这段经历使她尤其喜爱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她一定没有想到自己会丧生在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枪口之下。
然而,安的惨死并没有动摇亲人们的信仰,并没有让他们以仇恨来取代爱。
他们向杀害亲人的凶手的家人伸出了温暖的双手;此后,一项以“安·柯莱瑞”命名的奖学金在爱荷华大学建立起来了,前后三名获奖者都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安·柯莱瑞的兄弟们的这封信件,应当被收入我们的中学课本中。
它启示我们,爱的力量是何等的伟大,爱的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2004年1月15日《南方周末》)
2、讨论:什么是爱?
①阅读教材第82页“话题探讨”部分的文字。
②讨论以上问题。
3、老师总结: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爱心就是将心比心。
二、写作指导
1、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的不同。
①不同之处。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它强调以理服人,通过分析事物的性质,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来提高人们的认识。
文体的这一特定目的决定了议论成为议论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记叙在议论文中无足轻重,相反,对议论文来说,记叙也是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之一。
记叙在议论文中必不可少,这是由议论文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议论文要“有感而发”、“持之有据”,这就要求议论文写作必须立足于社会、人生的具体现象、事实、问题,这是议论文的生命源泉所在;因而,记叙便成了议论文中的必要的一种表达方式。
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着很大的区别。
记叙文强调形象性,要求记叙细致入微、生动传神;而议论文的记叙则是为分析问题、论证观点服务,强调语言的概括性,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突显事实中与论点相联的规律、本质。
②举例(多媒体)
例1:《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段,原文是1400多字的故事。
为服从议论的需要,则有不同方向的转述。
先看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为了证明《水浒》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特点,茅盾这样定向转述:
“要说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
”
只用了70来字就转述了这个比武的故事,抓住故事发展的三个波折点:不比、假比、真比,这样的定向转述有力地证明了“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观点。
例2: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这里叙述朱自清的表现做论据,只有一句话。
再看下面这段文字:
朱思俞说:“从我懂事开始,直到父亲去世,全家就没有过过富裕日子。
”当时年仅四五岁的朱思俞至今记得,常被胃病折磨的父亲总披一件赶车人才穿的大袍子,他们几个孩子一年到头吃不上什么好饭,有一点肉就算打牙祭了。
为生活所迫,1939年,母亲不得不带着三个年幼的儿女离开父亲迁徙成都,一家人蜗居在寺庙的草房里。
抗战胜利,未及喘上一口气,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
朱自清愤懑,他发问“何时才会出现一个小康时代”。
1948年,国民党的法币一天天贬值,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
教授和广大人民一样生活难以为继。
国民党政府耍了花招,发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
也正当此时,美国政府要重新武装日本,中国人民群起抗议,美驻华外交官竟大肆侮辱中国人民,说什么“中国还在接受美援,无权对美国的行为说三道四”。
爱国的教授们愤怒了,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他们发表公开声明,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不买美援平价粮。
那时,朱自清胃疾已重,形销骨立,加上子女多,实乃贫病交加。
但他不惜损失全家收入的五分之二,毫不迟疑地签了名。
在他逝世的前一天,他还告诉夫人:“有一件事得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
(张宝敏《国强勿忘告乃翁》,2001年6月9日《中国教育报》)
2、议论文中记叙要注意的问题
①扣紧论点中的关键信息作概括叙述
议论文中运用的事例在生活中都是完整、充实,充满细节的,可是在写作过程中,却不能照搬照抄。
我们必须根据中心论点对事例进行恰如其分的剪裁,提炼事例中与论点相联的本质、规律加以叙述,为论证论点服务;而不能以详尽的叙述代替议论,喧宾夺主。
如课本中写作借鉴中所列举的几个例子,都很好得体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揣摩。
②作概括叙述时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
同学们在叙述事实论据时,常常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面无表情地客观叙述,显得呆板生硬,而我们倡导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与事实论据应是一种对话关系,要融入自己的爱憎分明之情,好恶之意,喜怒之色。
事实论据的生动性一在于事实本身的感人动情,二在于作者饱含深情地引述。
在饱含深情的引述中,尽展写作的文学才华,在别人接受你的观点的同时,一股浓浓的情韵也扑面而来。
三、写作借鉴
谈勤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在对人们诉说着勤奋的重要性,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最佳路径,我也赞成人人都要勤奋的学习,工作。
大家都知道车胤“囊莹夜读”的故事吧!因为车胤家境贫寒,没有钱来买灯油,他灵机一动,捉来一瓶子的萤火虫,在萤火虫发出微弱的光下学习,读书。
多么勤奋的车胤,虽贫穷,但仍然刻苦的学习,多么令人敬佩呀!
爱迪生,伟大的发明家,他为了研制灯,查阅近四万页资料,一天工作13小时,比常人多了一倍,尽管在小学时被老师说成“弱智”,而且上学三个月就退学了,但他仍坚持不懈的学习着,终于成为了发明家。
“业精于勤,荒于嬉”虽然他缀学了,但仍认真的学着,这也证明了勤奋出天才,勤奋出才华,勤奋能给人创造价值。
记住:“莫畏难,莫嫌天涯海角远,但肯摇鞭有到时”。
勤奋是到达成功彼岸的最近通道,成功来自于勤奋。
勤奋像只梭,使你的智慧越积越多;懒惰像把锁,锁住你大好的前途,锁住你人生中所有的光辉。
同学们勤奋起来吧!勤奋会让你尝到甜美的果实,会让你一生无悔。
四、写作练习
1、据报载:三名初中生对一个女乞丐长时间殴打凌辱,医生、警察、基层干部以及周围群众对此表现出惊人的麻木,最终导致女乞丐死亡。
对这样一件事,你有什么感想?请以“爱、同情与冷漠”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阅读下面的材料,以“牵挂”为话题,些一篇作文。
牵挂是人类从小到老贯穿始终的一种情绪。
它是感情的依托,心灵的闪电,精神的升华,是人生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及生活万象的折射与聚焦。
正因为有了牵挂,人类才有了众多动人心弦的历史,也正因为有了牵挂,生活中才涌现出许多缠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