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课程简介
人类学专业

人类学专业人类学专业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人类社会和人类生物学等方面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的起源、进化以及人类的文化表现形式和社会结构。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人类被视为一种具有独特社会性和文化创造能力的生物。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变化被广泛关注。
人类学家通过实地考察、民族志的编写、口述历史记录、考古发掘等方式,来了解人类社会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变迁。
例如,人类学家可以观察和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人类学专业的学习一般包括人类学理论、人类学方法、田野调查技巧、人类学民族志学、比较人类学等课程。
在学习中,学生还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和实践,亲自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和社会结构。
通过实际体验,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
人类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很多就业机会。
他们可以选择从事教育、社会工作、文化遗产保护、人类学研究和社会调查等各个领域的工作。
人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相对较好,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
总之,人类学专业是一门关注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起源、进化,以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人类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以及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篇人类学专业是一门涉及人类行为、思维和文化的研究学科。
它的目标是揭示人类的起源、演化和文化变化,以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组织,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是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指人类学家亲自进入研究对象所在的社区或文化中,通过观察、交流和参与等方式,深入了解和研究当地的人类行为和文化表现形式。
通过田野调查,人类学家可以收集到大量的实证数据和资料,用于研究和分析。
人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和生物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
《人类学概论课件》

人类学的方法论
介绍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参与观察、访谈和文献研究等,并 讨论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
田野调查与人类学研究
深入探讨田野调查在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包括如何选择研究场所、与研 究对象互动和记录数据等方面的挑战与方法。
文化遗产与人类学
探索文化遗产研究在人类学中的作用,包括保护文化遗产、文化认同和文化 遗产旅游等方面的重要性与挑战。
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介绍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人类生物学、语言、社会结构、文化与艺 术等方面,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关联。
人类学分支学科
探索人类学的不同分支,例如物质文化人类学、民族志学和考古学等,以及 它们所关注的特定主题和研究方法。
人类学理论的演变
追溯人类学理论的历史发展,从功能主义到符号学,探索不同理论在解释社 会文化现象时的观点和方法。
人类学概论课件
欢迎来到《人类学概论课件》!本课程将带您探索人类学的历史、研究对象 与方法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人Hale Waihona Puke 学的历史与发展了解人类学的起源,从早期探险家到现代学者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人类 知识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人类学的定义与意义
探究人类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领域,并讨论人类学在理解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变革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意 义。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生物、社会、文化及历史之研究,是一门教育学科,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研究人类跨越地域、时间、文化和性别的联系的学科。
人类学概论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让学生们了解自身文化,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质和内容的有效工具。
人类学概论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在于,学习了人类学概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多元性,深入了解文化共存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查阅、分析、比较、综合运用各类文化资源,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此外,在学习人类学概论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灵活性、逻辑推理能力都有一定的提升。
人类学概论的核心内容有三点:第一,了解人类的进化史,包括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第二,研究外部世界的当代社会;第三,研究不同文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
学习的目的是:协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论网,合理地分析人类文化的行为特征,培养学生比较文化特点,培养学生利用文化元素建构社会新解释模型的能力。
教育部及各高校应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开设人类学概论这一重要课程,使学生可以准确地了解当今世界需要学生有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有同情心和尊重他人,才能够准确地加以判断和理解,并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
人类学教学大纲

人类学教学大纲一、前言本课程旨在介绍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类文化、生物、语言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对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熟悉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法论;3. 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学的定义和分类- 主要人类学家及其代表作品2.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文化:文化的定义、要素和功能- 人类生物学:人类的起源、进化和遗传3.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的定义、重要性和步骤- 档案研究:档案研究的意义和技巧4. 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结构功能主义:马尔库斯、杜尔凯姆- 文化相对主义:马尔萨斯、梅德- 解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柯斯特拉5. 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比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性-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田野调查、观察实验等活动,体验人类学研究方法;3. 讨论演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加深对人类学理论的理解;4. 作业考核:布置阅读、写作、展示等形式的作业,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20%;2. 期中考试占总评成绩的30%;3.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
六、参考教材1. 《人类学概论》,作者:玛格丽特·米德2. 《人类文化:一种涉足》, 作者:豪伊格尔·约翰逊七、教学安排每周一、三、五上午8:00-10:00,地点:人文楼302教室。
八、教学团队主讲教师:李教授助教:王老师以上为本学期人类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认真对待,共同进步。
大四人类学教案人类学理论与实地考察研究

大四人类学教案人类学理论与实地考察研究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起源、演化和多样性的学科,它以观察和解释人类文化和生物学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大四的人类学课程中,理论与实地考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教案将介绍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一、人类学的基本理论人类学主要包括四个子学科:物理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和语言人类学。
物理人类学研究人类的生物学特征和进化;考古学研究人类的物质文化遗存;民族学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语言人类学研究人类的语言和语音。
1. 物理人类学物理人类学关注人类的生物学特征和进化。
它研究人类的遗传变异、人类遗骸的解剖学特征以及人类的进化历史。
通过对人类遗传物质的研究,物理人类学可以揭示人类的遗传关系和迁徙历史。
2. 考古学考古学研究人类通过考古遗存来了解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组织。
通过挖掘和研究古代遗址、文物和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考古学可以揭示人类的起源、发展和灭亡等历史问题。
3. 民族学民族学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
它关注人类社会的各种形式,包括家庭、亲属关系、村落、城市、国家等。
通过对不同民族和社会群体的田野调查,民族学可以揭示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共性。
4. 语言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研究人类的语言和语音。
它关注人类语言的起源、发展和演化。
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和研究,语言人类学可以揭示人类的语言能力和语言变化的规律。
二、理论与实地考察结合人类学是一门实证的学科,理论与实地考察是不可分割的。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加深对人类学理论的理解。
1. 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实地考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技巧。
在实地考察中,学生可以观察和记录实际的人类行为、文化特征和社会组织,从而深入了解人类学理论的应用与局限。
2. 实地考察的组织与实施为了组织实地考察,需要提前确定目的地和研究主题,制定考察计划,包括调研内容、采集数据的方法和技巧等。
《医学人类学》教学大纲

《医学人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医学人类学是应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医学和健康领域的文化、社会、历史和现象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医学人类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其在医学和健康领域中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医学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了解医学和健康领域中的文化、社会、历史和现象;3. 能够运用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医学人类学概述医学人类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医学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2. 文化与健康文化对健康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文化与疾病认知和治疗的互动关系3. 社会与医疗体系医疗体系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医疗资源分配与社会不平等4. 历史与医学发展医学技术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医学知识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5. 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医学人类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案例分析:特定文化、社会或历史背景下的医学和健康现象6. 伦理与跨文化沟通医学研究和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跨文化沟通技巧在医学领域的应用7. 讨论与展望当前医学人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医学人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共计32课时,分为8周进行。
每周安排4课时,每周完成一个主题的学习。
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五、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部分:1. 课堂参与度(占总评分的20%):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和建议。
2. 期末考试(占总评分的40%):考试内容涵盖整个课程的知识点,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题型,重点考察学生对医学人类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研究报告(占总评分的30%):学生需选择一个与医学人类学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研究报告。
报告需按照规范的学术论文格式编写,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等部分。
《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

《人类学》课程简介一、课程号:04110190二、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三、周学时:2-0 学分:2.0四、预修课程:世界古代史五、教学内容简介:本课程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简史和主要理论学派三部分。
介绍人类学学科体系,人类起源、人类和猿类的异同。
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作为人类规范文化创造的婚姻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制度等以及作为精神文化的宗教艺术等形态进行考察。
讲述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学派及其研究方法。
六、推荐教材:《现代人类学》,周大鸣、乔晓勤编著,重庆出版社,1990《人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一、课程号:04110190二、周学时:2-0 学分:2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人类学课是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相关学科课程,也是文物及博物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要求学生通过听课、阅读讨论、实地调查、写读书报告,了解并掌握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其研究方法。
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每周3学时,共17周主要内容:(一)人类学研究对象、相关学科、人类学产生简史3学时(二)灵长目、人猿异同3学时(三)人类在自然界位置、人类起源理论3学时(四)人类进化谱系、化石证据、人种3学时(五)文化的基本特征3学时(六)作为研究方法的实地调查3学时(七)婚姻的性质、功能,婚姻形态,其演变3学时(八)家庭的性质、功能3学时(九)亲属制度、亲属称谓3学时(十)讨论课3学时(十一)宗教的起源、性质3学时(十二)艺术3学时(十三)参观3学时(十四)人类学理论、学派6学时(十五)应用人类学3学时(十六)课堂讨论、报告实地调查有关内容3学时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周大鸣、乔晓勤编著,《现代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03)《人类学词典》,吴泽霖总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4)(英)A. C..哈登,谬泗友译,《人类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5)(美)F.博厄斯,金辉译,《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6)(英)B.K.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7)(美)R.本尼迪克特,张燕译,《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人类学概论目录及简介

⼈类学概论⽬录及简介内容简介编辑推荐⽂化⼈类学是⼀门以⽂化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于⽂化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研究来理解⽂化的本质(进⽽理解⼈)的学问。
编著本书的⽬的是向没有任何民族学和⼈类学基础的同学尽可能全⾯地介绍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使学⽣在通过⼀段不长的时间的学习后,能够初步掌握⽂化⼈类学的基本历史、主要的议题、重要的观点和理念。
内容简介本书以⽂化多样性为基本的叙述视⾓,简洁⽽系统地介绍了⽂化⼈类学的学科历史、研究对象、研究⽅法,以及⽂化⼈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结合诸多民族志资料,扼要地介绍了⽂化⼈类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如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语⾔、宗教信仰等等。
本书既可作为⾯向⼤学本科⽣进⾏⼈⽂素质教育的⼊门教材,也可供⼈类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录前⾔第⼀章导论第⼀节何为⽂化⼈类学⼀、⼈类学的诞⽣及⽂化⼈类学的学科地位⼆、⽂化:⽂化⼈类学的核⼼概念三、⽂化⼈类学的研究对象:他者的⽂化四、理解⽂化:学习⽂化⼈类学的意义第⼆节如何学习⽂化⼈类学⼀、⽂化⼈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关于⽂化⼈类学的⽅法论三、⽂化⼈类学课程学习的具体⽅法第⼆章符号、⽂化与⼈类社会第⼀节⼈与符号⼀、⼈的符号性⼆、符号的功能三、⽂化⼈类学视野中的公共符号第⼆节⽂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化的差异性及其理解⼆、⽂化的相似性及其理解三、⽂化是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统⼀第三节⽂化的特性及其结构功能⼀、⽂化的特性⼆、⽂化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第三章⽂化⽣成的基础第⼀节⽣境、适应及⽂化的⽣成⼀、⽂化与环境关系的不同界说⼆、⽣境与⽂化的⽣成三、经济⽂化类型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第⼆节⼈类社会的⽣计⽅式⼀、狩猎与采集⼆、园圃农业第四章⽥野调查与民族志第⼀节⽥野调查及其历史⼀、什么是⽥野调查⼆、⽥野研究⽅法的确⽴三、中国⼈类学家进⾏⽥野调查的历史回顾第⼆节⽥野调查的基本⽅法及过程⼀、⽥野调查的基本⽅法⼆、调查课题的选择及提纲拟定三、调查前的准备⼯作四、进⼊⽥野五、⽂化震撼六、价值中⽴与⽥野伦理第三节民族志及其反思⼀、什么是民族志⼆、西⽅科学主义民族志的确⽴三、民族志的反思第五章语⾔与⽂化第⼀节语⾔的本质和功能⼀、语⾔的本质⼆、语⾔的功能第⼆节语⾔与⽂化的关系⼀、语⾔与⽂化的关系⼆、语⾔与⽂化结构的关联第三节语⾔濒危与⽂化多样性危机⼀、世界濒危语⾔现状⼆、濒危语的成因及抢救第六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第⼀节性别与社会性别⼀、性别与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理论三、性的禁忌第⼆节婚姻、家庭和亲属制度⼀、婚姻⼆、家庭第七章族群与族群认同第⼀节族群概念⼀、西⽅族群概念的认知历史⼆、中国学术界对族群概念的界定第⼆节族群与民族的关系⼀、族群与民族的学术论争⼆、族群与民族的区别第三节族群认同研究现状⼀、族群认同的基本特点⼆、族群认同的基本理论第⼋章宗教与仪式第⼀节宗教的含义及类型⼀、作为⼀种⽂化现象的宗教⼆、超⾃然存在的类别三、宗教中介第⼆节仪式与巫术⼀、仪式⼆、巫术第九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第⼀节濡化、社会化与涵化⼀、濡化——⽂化传递的⽅式⼆、社会化三、涵化——⽂化输⼊的⽅式第⼆节⽂化中断与⽂化适应⼀、⽂化中断⼆、⽂化适应第⼗章⽂化⼈类学理论与流派第⼀节范式与理论流派⼀、起源——历时阶段⼆、结构——共时阶段三、意义——互动阶段第⼆节⼈类学中国化⼀、何为“⼈类学中国化”?⼆、中国⼈类学的实践三、⼈类学的中国经验译名对照表书摘插图第⼀章导论⽂化⼈类学:⼈及其⽂化的理解第⼆节如何学习⽂化⼈类学作为⼀门课程的学习⽅法,与作为⼀门学科的研究⽅法在侧重点上肯定有所不同,尽管⼆者之间有许多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10190
二、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三、周学时:2-0 学分:2.0
四、预修课程:世界古代史
五、教学内容简介:
本课程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简史和主要理论学派三部分。
介绍人类学学科体系,人类起源、人类和猿类的异同。
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作为人类规范文化创造的婚姻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制度等以及作为精神文化的宗教艺术等形态进行考察。
讲述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学派及其研究方法。
六、推荐教材:《现代人类学》,周大鸣、乔晓勤编著,重庆出版社,1990
《人类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一、课程号:04110190
二、周学时:2-0 学分:2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人类学课是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相关学科课程,也是文物及博物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要求学生通过听课、阅读讨论、实地调查、写读书报告,了解并掌握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其研究方法。
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一)人类学研究对象、相关学科、人类学产生简史3学时
(二)灵长目、人猿异同3学时
(三)人类在自然界位置、人类起源理论3学时
(四)人类进化谱系、化石证据、人种3学时
(五)文化的基本特征3学时
(六)作为研究方法的实地调查3学时
(七)婚姻的性质、功能,婚姻形态,其演变3学时
(八)家庭的性质、功能3学时
(九)亲属制度、亲属称谓3学时
(十)讨论课3学时
(十一)宗教的起源、性质3学时
(十二)艺术3学时
(十三)参观3学时
(十四)人类学理论、学派6学时
(十五)应用人类学3学时
(十六)课堂讨论、报告实地调查有关内容3学时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周大鸣、乔晓勤编著,《现代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0
3)《人类学词典》,吴泽霖总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4)(英)A. C..哈登,谬泗友译,《人类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5)(美)F.博厄斯,金辉译,《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6)(英)B.K.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7)(美)R.本尼迪克特,张燕译,《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