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电子教案
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定稿)

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定稿)第一篇: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定稿)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
按照这一精神,我们应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把品德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与方法。
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我们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在物理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掌握好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总结自己十几年来从事物理教学的经验和体会。
我认为应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一、在物理学史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要善于发掘有关内容不适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物理教学内容中,适当地、有选择地引入我国古代物理学发展史和现代我国物理学家(包括外籍华人)的成就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史上有过光辉灿烂的篇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我国物理学史上一些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插入教学内容。
(1)如:在讲力学时,不妨先给学生讲一下公元前四世纪的《墨经》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观察研究事实。
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励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作贡献。
(1)当教学进行到“机械运动”这部分知识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体育大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如:在1993年第25界奥运会女子游泳比赛中,我国获金牌选手杨文意在女子50米自由泳以24秒79的成绩创造了世界纪录等。
以激发学生感于拼搏、为国争光的热情,使他们为我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而感到骄傲。
(2)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到《物体的浮与沉》、《杠杆的平衡条件》、《多彩的光》这几部分知识时,可向学生讲述我国古代人民对物理现象的研究及其成就和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巨大贡献。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的任务是针对初中物理课程,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物理教学中,使学生不仅掌握物理知识,还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
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同时强调科学精神与道德规范的结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和道德成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此外,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德育渗透的物理教学中受益。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如力学、光学、电学等;(2)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3)了解物理学史,认识科学家们为人类进步所做出的贡献;(4)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弘扬科学家精神,学习他们的严谨态度、奉献精神和道德品质;(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信、尊重、合作、责任感等;(5)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社会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6)通过德育教育,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七章第一节《力的作用》,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和力的合成。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力的合成原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定义,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识别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2. 使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合成原理及计算方法。
重点: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力的合成装置、多媒体设备。
学具:弹簧测力计、三角板、直尺、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力的现象,如拉车、推门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效果。
2. 新课导入:讲解力的定义,阐述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学习力的测量和合成。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观察力的合成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合成原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和计算。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力的合成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 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单位为牛顿(N)。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
两个力分别为30N和40N,方向分别为东和南,求它们的合力。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力的应用。
2. 答案:(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合力的大小为50N,方向为东南方向。
(3)例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德育渗透教案高中物理

德育渗透教案高中物理
1. 了解德育渗透在物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如何通过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通过讨论物理中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物理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例如科学家应如何正确使用科学知识。
2. 探究: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看法,并结合物理知识,探讨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3. 实践:设计实验或活动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道德选择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强调道德在物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实践表现,评价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态度。
延伸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物理问题,如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通过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物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二章《力和运动》的第三节“牛顿第一定律”。
详细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惯性的概念,以及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了解惯性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认识到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惯性的概念。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牛顿第一定律演示器、小车、滑板、木块等。
学具:学习笔记、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例题讲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解释惯性现象。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
4. 知识拓展: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前倾和后仰现象。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 惯性的概念3.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1)汽车急刹车时,乘客为什么会向前冲?(2)投掷实心球时,为什么球出手后会继续向前飞行?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航天、汽车安全等。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与操作。
2. 例题讲解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深入解析。
3. 教学过程中对惯性的概念及其影响的阐述。
4. 作业设计中问题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尽性。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与广度。
2024年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2024年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四节,详细内容围绕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进行展开。
内容包括:理解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数学表达式,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体会作用与反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能运用作用与反作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作用与反作用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牛顿第三定律实验装置,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作用与反作用实例分析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挂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在划船时,船会前进?”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新课展开:(1)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基本概念,阐述作用与反作用的相互关系。
(3)分析生活中作用与反作用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作用与反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2. 数学表达式:F12 = F213. 实验现象及结论4. 作用与反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在划船时,船会前进?a. 拉伸弹簧b. 踢足球c. 摩擦力2. 答案:(1)因为人划船时,桨对水施加一个向后的力,水对桨施加一个向前的力,这个力使船前进。
(2)a. 不是;b. 是;c. 是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2024年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2024年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第二章第4节“力的作用”,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涉及的教材章节为《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4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
3. 通过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组、细线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组、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拉力器、弹簧秤等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新课讲解:(2)力的作用效果: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3)力的测量: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4)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 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三要素2. 力的作用效果3.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与使用方法4.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定义及三要素。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如何使用?(4)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是什么?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分组实验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但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斜面、滑轮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学习习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一、引言:在我们物理课本当中,有哪些发明创造是属于我们中国人?二、共同探究(一)、介绍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1)我国古代人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介绍四大发明对生产、生活、军事、航海方面的作用。
指南针的发明,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在航海、军事上作出过重要贡献。
造纸、印刷术使书写、记录、复制的工作量减少很多,使“汗牛充栋”成为了历史。
火药的发明,至今还在军事、生产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介绍沈括发现的磁偏角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的、准确的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这比西方哥伦布1429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的磁偏角早400多年。
(3)介绍张衡的地动议。
构思巧妙,堪称世界之最。
(4)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在以邓稼先、钱学深为首的科学家协手努力下,我国先后试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并把卫星送上太空。
今天更是实现了中国人的太空行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月球或其它星球的表面也将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我国从古至今的发明创造(二)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介绍“两弹一星”功臣邓稼先的事迹邓稼先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教学目标: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学习习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引言:在我们物理课本当中,有哪些发明创造是属于我们中国人?
二、共同探究
(一)、介绍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1)我国古代人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介绍四大发明对生产、生活、军事、航海方面的作用。
指南针的发明,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
用,而且在航海、军事上作出过重要贡献。
造纸、印刷术使书写、记录、复制的工作量减少很多,使“汗牛充栋”成为了历史。
火药的发明,至今还在军事、生产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介绍沈括发现的磁偏角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的、准确的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这比西方哥伦布1429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的磁偏角早400多年。
(3)介绍张衡的地动议。
构思巧妙,堪称世界之最。
(4)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
在以邓稼先、钱学深为首的科学家协手努力下,我国先后试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并把卫星送上太空。
今天更是实现了中国人的太空行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月球或其它星球的表面也将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我国从古至今的发明创造
(二)、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介绍“两弹一星”功臣邓稼先的事迹
邓稼先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
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介绍钱学森的事迹
钱学森,中国科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
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
为了报效祖国,放弃美国给于的各种优越条件的诱惑,励志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才回到祖国。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
为我国火箭技。
术的腾飞,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我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
(三)、通过特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速度——超速的危害。
(2)压强——超载的危害
(3)惯性——超载、超速的危害
(4)能源——节能的意识
(5)噪声的危害——在公共场所如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学生讨论,补充,畅谈物理知识对我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影响(四)、通过危害社会的现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1)次声波——地震的危害。
结合5.12地震测感受地震带给人类的危害是毁灭性,当地震发生时,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应该挺身而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献出我们的一份爱心,帮助受灾人民度过难关。
(2)避雷针——通过讲解它对高大建筑物的保护作用,平时我们在楼顶上看到的一圈钢筋,也就是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所以不能破坏这些设施。
(3)能量守恒——针对目前我市农民对桔杆焚烧的危害认识不到位,我们加强相关知识的宣讲,让学生把焚烧桔杆的危害传达到每一个家庭,特别是借助能量守恒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节约能源和有效利用能源的必要性。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我们应该怎样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师总结
从物理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很多以外的东西。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你最崇拜哪位科学家?他有哪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