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

合集下载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一)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基本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其中,乳腺疾病手术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3)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管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2、清洁污染手术(II类切口):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药物。

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In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三)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1、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抗菌药物三级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抗菌药物三级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抗菌药物三级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确保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三、组织机构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监督和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处理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问题。

四、三级管理制度1. 一级管理: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管理(1)科室负责人应组织全科医务人员学习抗菌药物相关知识,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2)科室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记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用药原因、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用药效果等。

(3)科室应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二级管理: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小组(1)制定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并监督执行。

(2)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组织抗菌药物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3. 三级管理: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1)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政策,指导临床科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五、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药,以确保手术部位达到有效药物浓度。

3.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ml,应追加一次抗菌药物。

4. 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为24-48小时。

5. 特殊患者(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等)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一、引言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手术患者安全、减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重要措施。

然而,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不仅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还会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因此,建立健全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至关重要。

二、管理原则1. 预防性使用:仅在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如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或涉及重要脏器、异物植入手术等。

2.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最小有效剂量:根据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最小有效剂量,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风险。

4. 适当用药时间:一般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2小时,术后用药不超过24小时。

5. 监测与评估: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管理措施1. 制定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南和规范,明确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等。

2.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掌握。

3.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登记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

4. 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

5.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质量控制体系,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四、监控制度1.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控组织,负责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

2. 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3.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包括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等。

4. 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干预和纠正,必要时进行教育和培训。

5.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提高透明度和监督力度。

五、结论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对于保障手术患者安全、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了规范,提高手术患者治疗质量,减少感染风险,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包括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

二、管理原则:1. 根据手术类型、部位和感染风险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种类和剂量;3. 限制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防止滥用和不必要使用;4. 加强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三、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抗生素预防应尽可能选用剖腹手术常用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2. 手术部位、程度及输血次数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生素类型和用药时长;3. 定期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4. 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及时停药,以避免抗生素滥用。

四、使用禁忌:1. 存在明确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2. 已经使用抗生素治疗或预防其他感染的患者;3. 弥漫性腹膜炎、脓毒症等全身性感染的患者;4.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的患者。

五、药物使用监测:1. 对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包括用药剂量、频次及疗程;2. 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评估抗生素使用的效果;3. 定期召开多学科会诊,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六、培训和教育:1. 对医疗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对手术患者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和理解;2. 加强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认识;3. 定期开展临床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抗生素使用规范的理解和掌握。

七、监督和评估:1. 设立药学医师团队,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评估工作;2. 定期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3. 监督患者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做好用药记录和追踪。

八、其他:制度的具体执行细则由医院制定,确保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本制度经医院相关部门讨论通过,并于 2022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如有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将依据医院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目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促进合理用药,降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三、组织机构成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

四、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1. 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优先选择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2.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3.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根据实际情况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五、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1.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进行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2.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医嘱,不得擅自更改药物种类、剂量或用药时间。

3.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进行必要的监测,包括药物浓度监测、肝肾功能监测等,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4.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进行必要的评估,包括药物疗效评估、不良反应评估等,以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

六、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处理1.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手术科室,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等。

三、定义1.围手术期:指手术预约的时间,手术开始的时间到手术结束后24小时的时间段。

2.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或者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应用。

四、抗菌药物选择1.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切口分类和感染危险度进行,遵循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2.应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尽量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在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需经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审批。

五、使用原则1.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在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并在手术后继续应用24小时。

2.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应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3.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可以是口服、静脉注射或外用,具体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决定。

4.应遵循使用规范,避免超量或者错误使用抗菌药物。

5.应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温、感染标志物等指标,及时调整和终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六、抗菌药物管理1.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

2.医生应严格按照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开展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及时报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抗菌药物应由医院药房统一采购,不得由医生私自购买和使用。

4.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库,定期检查库存情况,并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出库和使用流程。

5.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包括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时间、疗效等信息。

七、教育和培训1.医院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的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2.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认识。

八、违规处理任何违反本管理制度的人员,医院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将违规行为记入人员档案。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为了规范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一、目的和原则1. 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保障患者手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2. 原则:(1)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循药品说明书和临床指南。

(2)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评估,合理选择。

(3)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二、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

三、抗菌药物选择1. 清洁手术(I类切口):一般不推荐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如确需使用,可选择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林)或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

2. 污染手术(II类切口):推荐使用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或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

3. 感染手术(III类切口):根据手术部位、患者病情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选择相应的广谱抗菌药物,如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或碳青霉烯类(如美罗培南)。

四、用药时机和疗程1. 用药时机:一般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开始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ml,可在手术期间给予第二剂。

2. 疗程:清洁手术(I类切口)一般术后24小时内停药;污染手术(II类切口)一般术后48小时内停药;感染手术(III类切口)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

五、用药注意事项1. 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避免使用过敏的抗菌药物。

2. 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过敏反应、感染等情况,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 用药期间应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提高患者免疫力。

4. 用药期间应加强患者口腔、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的护理,预防感染。

六、监督管理1. 医务科、药剂科等部门应加强对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管理。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加强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范围内Ⅰ类切口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二、管理原则(一)预防为主: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三)规范用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药品说明书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误用。

(四)监测与评估: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定期评估预防用药效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管理措施(一)抗菌药物选择1.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为主要选择。

2. 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感染风险、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虑。

(二)用药时机1. 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2.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术中可追加一次用药。

(三)用药持续时间1. 预防用药的持续时间一般为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停药。

2. 对于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但不超过48小时。

(四)用药剂量1. 预防用药的剂量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患者体重和肾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

2. 避免使用大剂量抗菌药物,以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五)用药记录与监测1. 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预防用药的品种、剂量、给药时间等信息,并纳入病历管理。

2. 定期对预防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包括药物使用量、药物敏感性、不良反应等,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四、培训与教育(一)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

(二)加强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预防用药重要性的认识。

五、违规处理(一)违反本制度规定,擅自使用抗菌药物的,将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
监控流程
为了规范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减少手术部位的感染,根据原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方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监控流程。

一、管理制度
1.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领导下,开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控工作
2.日常监控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联合进行
3.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是监控的重点,主要监控指标是:①l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②术前预防使用时间窗(0.2~2h)合格率③围手术期预防使用疗程的合理率④手术时间超过3h,或失血量超过1500ml,术中追加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⑤品种、剂型、溶媒和给药途径选择的合理性。

4.处方点评工作组定期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点评和公示。

5.各科室对监控出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反馈至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二、监控流程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控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