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合集下载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具体内容 实质 教学组织模式 学习过程 学习结果的注重点
布鲁纳
奥苏贝尔
认知表征
意义学习
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发现学习
新旧知识之间形成实 质性非人为的联系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情景的结构性
发现错误与正确同样 重要
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 调原则
建立正确知识体系
03.03.2020
制作/Make 纯小孩 设计/Design 纯小孩
新学习的观念 A
a1 a2 a3 原有的观念
例:白菜、菠菜、胡萝卜等→蔬菜
03.03.2020
同化的三种形式
3、组合关系:新学习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 的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 但它们之间仍然具有某些共同的关键特征。
新学习的观念 A
B
C
D
原有的观念
例:质量与能量,冷热与体积,遗传与变异
03.03.2020
先行组织者策略
作用: 1、使学生注意到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概念 2、为新知识提供手脚架 3、稳定清晰,使学生不必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
学习新知识前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 识之间架设起桥梁。
03.03.2020
先行组织者策略
说明性组织者:用于提供适当的类属者,它们与新
03.03.2020
学习中的动机因素——成就动机
附属驱力: 外部动机 学习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学习的需要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动机的重要性日趋降低
03.03.2020
评论
对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之间的区别提出了 独到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意义接受学习的准则和条件 更加关注把心理学原理运用于课堂教学实施,他对概念学习和概 念同化的阐述,更具有指导意义。 对先行组织者、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等原则的分析有助于教学。 对学习动机的看法也有与众不同之处。

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行为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认知同化的过程,它通过操纵、分析和组合视觉、听觉、触觉以及主观感受对现有知识进行改造和组合,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的关键是认知同化,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把所接触到的信息内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并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从而适应新的环境。

根据他的理论,学习者从信息中寻找结构,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相结合,以满足学习任务所需的信息特征。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概念被视为一种有效的理论,他基于以下几点来证明其有效性:首先,学习者在不断认知同化新知识时,会在现有认知结构中发现有用的线索,这有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认知同化的过程可以有效减少学习者的负担,这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记忆新知识;第三,认知同化的过程可以改善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从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新的环境。

同时,奥苏贝尔也认为,学习有其特定的动机背景,而认知同化的过程不论从结构上还是记忆上都受该动机紧密控制。

也就是说,学习者会选择具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结构,以满足他们特定的动机需求。

例如,有人喜欢挑战自己,他们利用认知同化把复杂的信息转化为浅显的知识结构,通过不断地复习、试验和调整,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自从奥苏贝尔提出认知同化理论以来,学习理论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认知同化理论也为许多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总之,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认知同化的过程既可以减少学习者的负担,也可以改善他们的认知能力,同时还受到动机的紧密影响。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探讨认知同化的动因和机理,并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贡献。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引言认知同化论是由法国心理学家让·皮雅杰·奥苏贝尔(Jean Piaget)提出的,他认为儿童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整合来适应和理解新的信息。

本文将深入探讨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并探讨其对教育和发展的影响。

奥苏贝尔的认知理论概述奥苏贝尔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儿童通过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框架来理解世界。

这个认知框架就像是一种“模式”,帮助儿童处理和解释不同的感知和思维经验。

认知同化的定义和作用认知同化是奥苏贝尔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它指的是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相结合,使之符合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

这个过程是通过将新的知识和经验与已有的模式进行对比和整合来实现的。

认知同化的作用是帮助儿童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境。

通过将新的经验纳入已有的认知框架,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这种认知同化的过程促使儿童发展和改变他们的认知框架,进一步推动认知的进步。

认知同化与教育的关系教育是一种促使儿童认识世界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1. 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的融合奥苏贝尔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将新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连接,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2. 提供适应性挑战奥苏贝尔认为,在适宜的认知冲突下,学习和发展才能够得到促进。

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当的挑战,使学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情境,从而激发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 鼓励自主学习和探索认知同化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负责自己的学习。

教育者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将新的知识纳入他们的认知框架,从而推动他们的认知发展。

认知同化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为幼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认知发展和学习效果。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奥苏贝尔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了认知同化论(cognitive assimilation theory)的观点。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人们通过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从而进行认知的同化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并探讨它对认知心理学的意义和应用。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同化是一个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理解和解释外界信息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新的信息时,他们会试图将这些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信息。

例如,一个人在学习新的科学理论时,会将这些理论与已有的科学知识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

奥苏贝尔强调认知同化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

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主动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

这种主动性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信息,同时也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变化。

奥苏贝尔还提出了认知冲突(cognitive conflict)的概念。

他认为,当个体遇到与已有认知结构不一致的信息时,会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促使个体重新调整和重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认知冲突的出现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它推动了个体的认知结构向更加复杂和成熟的方向发展。

基于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几个重要的结论。

首先,个体在认知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他们通过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来理解和应用这些信息。

其次,认知冲突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它促使个体不断调整和重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最后,认知同化论对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深入了解个体的认知过程和认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实际应用中,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个体的学习和思维过程。

例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简述奥苏贝的认知同化理论

简述奥苏贝的认知同化理论

简述奥苏贝的认知同化理论奥苏贝的认知同化理论(Ausubel’sCognitiveAssimilation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avidAusubel于1960年提出的。

这一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将新学习的知识与其有关的既有知识结合起来。

Ausubel称之为“认知同化”,他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关的已有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对新的知识建立起一种“同化”的框架,从而能更容易地理解新知识,并将其融入既有体系中。

同样,当学习者将新知识回顾、反复复习时,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新知识,并把它们同化到已有的体系中。

Ausubel最初提出的这一理论,有助于改善了当时的许多教育理论,特别是科学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基于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它将知识学习与心理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并在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共同学习的机制,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者更容易掌握内容,也更容易在学习者之间交流知识。

一般而言,奥苏贝认知同化理论 c认为,学习新知识的有效方式是将其与已有知识相结合,从而建立一种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结构,这样就可以理解新的知识和把它们融入既有的体系中。

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依据认知同化理论的原则,捕捉新的知识,并将它们与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学习者还可以采取一些技巧,比如反复复习,思考等,以加强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并将其同化到其有关的既有知识体系中。

摘要奥苏贝认知同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avid Ausubel于1960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将新学习的知识与其有关的既有知识结合起来,通过捕捉新的知识和将它们与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以及采取一些技巧,如反复复习,思考等,以加强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并将其同化到其有关的既有知识体系中,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龙: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龙: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邹龙思政0903班 0120919630307✧主要观点1、有意义的学习,即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

其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这是奥苏贝尔理论体系的核心。

而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

他指出了划分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即: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学习者的学习心向、已有有知识结构以及学习的积极主动作用。

2、接受学习,即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

他把这种强调接受学习的方法叫做“讲解教学”,这种学习主要是适合于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其认为学校主要应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尤其是意义言语接受学习。

3、认知结构同化论,这是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4、教学原则。

强调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模式,即在教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知识更抽象、概括和综合,并且能清楚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与新学习任务的联系。

✧存在的局限1、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偏重知识掌握,忽视能力培养。

即适合于解释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如言语技能、操作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学习过程。

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适用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上却显不足;2、教学思想不符合程序性知识的掌握;3、没有给发现学习应有的重视。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两种便捷之法,其一是上课听教师讲授,其二是自己阅读教材。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3、布鲁纳关于类别及其编码系统
“分别对待各种相同的事物,对周围的各种物 体、事件和人物进行分类,并根据这一类别的成 员关系而不是他们的独特性对他们做出反应。”
4、布鲁纳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人关于现实
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
4、奥苏贝尔的教学原则(p170)
逐渐分化原则
(principles of progressive differentiation);
整合协调原则
(principles of integrative reconciliation) ;
先行组织者原则(advance organization) .
请分析: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
3、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在奥苏贝尔看来,认知结构指学生现有的知 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 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1、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观念 是否可以利用;
2、这些观念与学习的新观念之间区别的程度如何; 3、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清晰。
2、布鲁纳关于儿童的智力发展阶段论
再现模式(model of representation):就是人们 再现自己关于世界的知识经验的方式。 动作性模式 (Enactive Representation); 映像性模式(Iconic Representation); 符号性模式(Symbolic Representation)。
会 列 出 : x2+2x+1= ( x+1 ) (x+1) ; x2+4x+4= ( x+2 )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 奥苏贝尔的认知— 同化理论
认识— 认识—奥苏贝尔
1918年10月25日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中产家庭 1918年10月25日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中产家庭 1939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39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4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 194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 1943年获布兰迪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43年获布兰迪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5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0年后先后在美国伊里诺斯大学教育研究部、加 1950年后先后在美国伊里诺斯大学教育研究部、加 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和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应用 心理学系任教 1968年后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任教,曾在该校师范 1968年后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任教,曾在该校师范 教育部任研究和评价的主管,后来又在该校的研究 生院和大学中心工作过。 卒于2008年 卒于2008年7月9日 ,享年90岁。 ,享年90岁。
戴维· 戴维·奥苏贝尔是与布鲁纳同时代的一位美 国教育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现代 认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同时也是一 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在发展心理学、理 论医学、精神病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领域 颇有建树。但就其主要贡献和影响而言, 还是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内最大。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理论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理论
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知 识,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内化,把要认识 的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以便将来再现或 者派作他用。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其一, 就是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 堂上最重要的就是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以有的知识之 间的跨度不能太大,不能超过学生的认识范围,也就是不 能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能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二,就是符合学生的认 知发展规律,所学的知识能够同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从而使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的意义。也就是说 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关键在于学习者,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 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学习,也都有可能是机械学习。 因此我们不能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来判断学生学习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