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一)

合集下载

国外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与服务机构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与服务机构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维普资讯
国卜车 程 术 究 服 机 发 经 与 示 夕 工 技 研 与 务 构 展的 验 启 汽
口 王 今 侯 玉 辉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与服 务机构产生 的背景及其对 汽车工业发展 的作用 ,然后概述 了国外主 要机构 的基本情况 ,最后总结 了国外该类机构 的发展经验以及对我 国同类机构发展的启示 。
N T A C,即 美 国 内华 达 州 汽 车 检测 中心 ( eaaA t oi et N vd uo t eT s m v C ne) etr ,成 立于 15 9 7年 ,位 于 内
英格 兰的 中部 ,占地 77英 亩 ,最 3 早 由英 国政 府和 英国汽车 工业界共 同 出资建设 ,自 17 95年开 始 ,MI —
下 ( 部 或 部 分 ) 业 务 :接 受 政 全 府委托 从事 产品 认证 和 质 量 检 测 、
标准 法规 研 究和政 策咨询 ;行 业共
各 国政府 主管 部门 对汽车行业
的管理 是通过 制定政策 、法规 ,对
境污染加剧 ,交通事故引起人员伤 亡和 经济损 失 。但 是 由于 汽车对 人 类经济和 生活有着不可 替代 的作 用 ,因此 ,世界各 国在大 力发展 汽
构的作 用主要 体现在 :
1 1 协 助 政 府对 汽 车产 品进 行 管 . 理 。是 各 国政 府汽车产 品管理体 系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是以服务政府 、服务行业、服务企 业和保证 社会 公共利 益 ,为 汽车 工 业可持续发展提 供服务 的技 术机 构 。按 核心能 力分类 ,主要 从事 以
车产业 的 同时 ,都在 积极探 索汽车 新能源 技术 、汽车环 保技术 和 汽车 安全技 术 ,而且 ,各 国政府 都制定 了汽 车安全 、环保和 节能 的相应技 术法规 ,实施 对 汽 车 产 品 在安 全 、 环保 、节能方 面的控 制 ,并 实行产

谈日本汽车工业对我国的启示

谈日本汽车工业对我国的启示

谈日本汽车工业对我国的启示作者:徐永红来源:《科学与管理》2008年第04期摘要:本文阐述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和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为我国汽车工业走上自主创新的健康发展道路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发展启示一、日本车工业发展的模式日本汽车工业为了促成国产汽车的发展,1946年日本通产省内成立了专门负责汽车工业的“自动车课”。

1951年9月,为了制定一系列有效的优惠和保护政策来促成国产轿车的发展,根据企业的要求,制定了促进国产汽车发展的一系列扶持保护政策。

首先是严禁“官用车”的进口,各政府机关用轿车必须使用国产轿车。

通产省对“民用车”的进口也同样采取极其严格的限制措施。

当时除了美国驻军的家属、外国人、使领馆外,本国人想进口外国汽车几乎不可能。

虽然这种极其严格的限制措施,招来了很多非难,但通产省仍然严格地执行进口轿车的限制。

在保护国产轿车的同时,通产省研究了力争在5年之内开发研制出具有与外国轿车竞争抗衡能力的国产轿车以建立起本国独立轿车工业的方案。

一是由国内的技术力量自行开发研制,但这样需要相当的时间,成功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二是从先进国家招聘技术人员来日本指导轿车技术的开发,如二战后法国就招聘德国的技术人员,取得了成功;三是从国外引进轿车生产线和主要零部件,在日本组装生产,在组装生产的过程中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步实现零部件的国产化,最后实现完全国产化。

1951年底,日产公司选择“引进技术”的第三个方案,认为这是最保险,最可能实现的方案。

而丰田公司却选择了“自力更生”的第一个方案,希望政府给予贷款的支援。

通产省同意了丰田公司和日产公司所选择的不同道路,于是日本的轿车工业在“引进技术”和“自力更生”两条道路上同时推进。

在日本国产轿车占领国内市场以后,日本政府及时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出口创汇,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以后,省油、廉价的日本小型轿车开始风靡世界,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

日韩汽车的发展之路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日韩汽车的发展之路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政 策提 出 自己的 思路 。
[ 关键词]自主品牌 日韩汽车业

政府政策
政府 采购
日本 汽 车发 展之 路
虽然现 在 作 为日本 第一 大汽车 生产 厂家 的丰 田公 司早在 13 年 3 9 就 已成立 .但是 日本 的汽 车工 业一 直到 2 世 纪 5 O O年代 才开 始形 成 完整 的体 系 . 正是 从此 时 . 也 日本汽 车开 始一 步步地 走 向成功 。 1 16 9 年 日本汽 车产 量 超过意 大利 跃居世 界第 五位 .16 年超 过法 国居第 5 9 四位 . 6 超过英 国 升为第 三位 . 9 8 16 年 9 16 年追 上西德 居世 界第 二位 , 18 年 日本汽 车产 量首 次 突破 10 万辆 大 关 .达 1O 万 辆 .占世 0 9 00 14
维普资讯
海 外 链 接
获得。消费者可 以查证交易的细节 .根据查证 的结果还可以决定 是 否 取 消 交 易 .对 于 这 点 。只 需要 消 费 者 向 支付 网关 和 电 子商 店
发 送 取 消 交 易 的信 息 即可 。 四 、系 统 分 析 1 系 统 的 安全 性
造 事 业法 》 汽 车补 助 法》 主要是 对 汽车 制造 者和 消费 者都 给与补 。《 贴 .从 而 刺激 了汽 车产 业 的发展 :而 商工 省 则制订 了一 系列 的保 护 政策 ,比如提 高进 口汽 车关 税 、限B S资 汽车 公 司进 入 .在 汽车 产 Uh 业 中实行 许可证 制 度 。对发 动机 等零 部件 实 施高 关税保 护等 等 ,保
2 系统 的 可用 性 SE T P系 统 中 电子 商店 采 用 了 中间 件作 为电 子 商店 和 支付 网 关

美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经验和启示

美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经验和启示

美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经验和启示作者:张小兰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1年第3期●张小兰当今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汽车轮子之上的,这已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够直接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从戴姆勒发明第一辆汽车以来,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美国作为汽车强国,其在创新发展汽车产业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汽车产业是美国经济的脊梁和工业的带头羊,有“汽车开动,美国便前进”之说。

同时,美国作为汽车生产强国,在世界汽车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20世纪的历史中,近乎十分之九的时间里美国汽车产业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引领着世界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

一、美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历程(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一20世纪初19世纪,汽车在欧洲起源,后经过民间的贸易和博览会等中介渠道,其制造技术由欧洲扩散到美国。

到19世纪末,通过对欧洲汽车技术的消化、吸收以及本土化创新,美国制造汽车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到1899年,美国已经有30个汽车制造商。

到了20年代头十年里,美国汽车产业已经有几百家公司,并孕育着四个未来的汽车工业巨头:福特、别克、卡迪拉克和Maxwell-Briscoe。

1905年,汽车年产量达到25 000辆,位居世界第一,从此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中心。

(二)第二阶段:20世纪10年代一二战时期这一阶段是美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时期,并实现了三次里程碑式的创新:一是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建立。

1908年,福特在吸收前人关于流水线和互换性的设计和制造思想的基础上,推出了T型车和流水线装配,缩短了工作周期,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使汽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交通工具。

二是斯隆的创新。

一方面,斯隆对福特的流水线进行了改进,使之针对不同价格范围提供不同类型的汽车产品,而且首先推出了每年改换车型的概念;另一方面,斯隆通过保持分散经营灵活性优势,以及内部各个管理层次的激励机制,解决了通用汽车公司的管理问题,这种管理方式也迅速地扩散到美国各个汽车公司。

奇瑞汽车国际化战略研究及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启示

奇瑞汽车国际化战略研究及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启示
关键词:奇瑞汽车;国际化战略;汽车产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际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品牌的跨国际流动,在国际上建 立起自己品牌的强势地位的战略过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 断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也在稳步推进。当前,中国 已有汽车制造商 100 余家,涵盖了外资、合资与中国自主品牌三 大种类。在本土品牌与跨国品牌共存的情况下,汽车企业从产品 的研发、品牌的推广到国际化战略,竞争日益激烈。作为本土品 牌的奇瑞汽车,曾连续 11 年成为中国最大的乘用车出口企业, 连续 9 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销量冠军,成为中国自主品牌中的 代表和精品。奇瑞汽车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人不能造轿车”的历 史,以其崭新的车型、良好的性能创造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使 其在国际汽车市场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东,东南亚市场成为“高实用性、高性价比”的代表。市场竞争上, 采取“差异化,低价格,高技术”的做法。对出口不同目标市场的 车型进行强化,迎合目标市场国家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也成功达 到出口的目标。
3.奇瑞汽车国际化战略的成功经验 奇瑞汽车国际化发展除了政府的支持外,企业自身国际化 战略的正确实施是关键。首先体现在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 国际化,奇瑞汽车十分注重海外市场的经销网络和生产基地建 设。特别是近几年,海 SDK/CKD 工厂建设的速度明显加快,不仅 有力的支持和促进了奇瑞的海外市场开拓进程,也成为其海外 销售规模快速扩张的基础。其次,售后服务国际化。奇瑞汽车已 在其主要出口国家,建立了一整套适应品牌国际化发展的售后 服务保障和培训体系,该体系使其在国际市场的扩张有了保证, 也为其品牌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实现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最后,信 息平台建设国际化。奇瑞通过整合网络及电商平台,创新线上线 下营销模式,实现了精准营销、高效营销,使其整车在海外的销 量不断增加。 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初步形 成了产品种类完备、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配套齐全的产业体 系。在商用车、乘用车各领域有了快速的发展,产品体系逐渐健 全,逐渐融入全球化生产体系中。尤其是近几年,汽车产销快速 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得到改善,汽车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向好,在 中低端市场形成了局部竞争力。2015 年中国汽车制造业主营业 务收入 70156.9 亿元,同比增长 4.8%;全年利润总额为 6071.3 亿 元,同比增长 1.5%。然而作为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中国尚缺少世 界级的自主汽车品牌。在品牌、技术、品质、运营管理等方面都与 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巨头有较大差距,海外市场的拓展也还处于 初级起步阶段。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 渐进的过程。在汽车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多元化、 细分化、专业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快,并且在竞争日益白炽化的 形势下,中国汽车企业如何突破低端形象的困境,在国际化进程 中更好的获得自身发展,将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奇瑞汽车对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启示 通过对奇瑞汽车国际化进程的研究,本文发现奇瑞汽车之 所以能成为中国目前自主品牌中的代表和精品,离不开政府的 支持和企业自身国际化战略的正确实施,其国际化进程对中国 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强化企业创新思维,推动汽车产业与国际接轨

对我国汽车工业的些许思考

对我国汽车工业的些许思考

对我国汽车工业的些许思考王喜明,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机械与车辆学院摘要:汽车工业作为很多国家的先导产业之一,被称为“工业中的工业”,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不仅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程度,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该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

当前,我国已是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汽车市场,并且还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但是,市场上外国品牌大行其道,占据着主要市场,相比之下,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只能在低端市场互相厮杀,在中级车市场与外国品牌无力抗衡,在附加值较高的中高级、高级和豪华车市场更是空白,更没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汽车品牌。

然而,和我国一样同属于汽车工业后进国家的日本和韩国则靠着“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早已迈入了汽车强国行列。

本文回溯日韩汽车工业崛起历史,试图找到其中可借鉴的经验,以期对我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有所启示。

关键词:汽车工业;发展模式;后进国家引言自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以内燃机为驱动装置的第一辆汽车以来,至今世界汽车工业已经历了一百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汽车工业兴盛不衰,同时也强有力地带动了钢铁、石油、化工、橡胶、机械制造、公路、金融等等诸多产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把汽车工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

在1986年国家“七五”规划中第一次提出要把汽车工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发展,中央政府在以后的几个五年计划中一直对汽车工业寄以重托,再三明确其支柱产业的地位。

1994年把全国第一个有关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给予了汽车工业,随后又出台了多项扶持、引导汽车工业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

近些年来,我国的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2009年10月,我国的汽车产量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汽车年产量突破千万的国家,当年产销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汽车消费市场。

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一千八百万辆,打破了美国曾经创下的记录,创造了历史。

韩国汽车工业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韩国汽车工业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韩国汽车工业模式对中国的启示(1)独立发展本国汽车工业。

这是发达国家(美、英、法、德、意大利)的发展道路,即发展民族汽车工业——出口外销——海外合资或独资生产——建立国家性生产、销售网络。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形成了垄断性、高集中度的生产格局。

这些发达国家的的汽车工业技术发展主要是依靠自主研究开发和技术引进,即在自行研究的同时吸收其他国家、企业的先进技术。

(2)通过技术合作发展本国的汽车工业。

这种模式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韩国。

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是:KD组装——引进技术、提高国产化——国内自主生产、自主开发车型——促进大企业成为骨干企业集团——拓展国际市场。

在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中,每一阶段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给与支持。

(3)国内生产在跨国公司的控制之下。

最典型的国家是巴西和墨西哥。

巴西模式的特点,是对外资完全放开,只要能增加当地税收、提供就业岗位,在控股权、品牌、国产化率方面没有任何限制。

(4)国内生产以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主,并成为向国外提供零部件的基地。

印度汽车工业正是沿着这一道路发展起来的。

韩国汽车工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比中国汽车工业还要晚几年,然而,韩国汽车工业在经历了40年的发展后,却超越中国,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后起之秀。

韩国汽车工业从初期通过技术引进,再经过自己吸收和消化,然后进入创新阶段,现在已走上了独立设计和开发的发展道路。

在车型、主要汽车部件等领域独自开发设计,创出了本国的品牌汽车, 如“现代”、“起亚”、“大宇”和“双龙”等,并在国际车坛上大大提高了韩国汽车的知名度。

韩国的汽车业界和有关研究部门认为,现在韩国汽车的总体技术质量水平,已相当于汽车先进生产国日本技术水平的90%至95%。

这些事实说明,韩国的汽车工业用了仅仅大约40年的时间,走过了美欧等西方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百年的发展道路。

因此韩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经验值得立志于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值得中国的汽车业界参考学习。

欧美日汽车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欧美日汽车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欧美日汽车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启示汽车工业一直被公认是具有高度产业关联性的产业,很多国家将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

汽车产业的发展既能推动本产业与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又能给国内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用同时,汽车产品在2003年首次超过IT产品,成为全球贸易量第一大类产品。

由于汽车产业在一国经济发展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各国都积极采取一系列的产业扶持和保护政策,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出口。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代表汽车工业水平的轿车产品开发能力。

与国外高水平汽车开发技术相比,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开发的组织体系和人员、产品开发的组织治理工作、产品开发技术等方面。

因此,讨论欧美日韩的汽车业发展对我国汽车业的做大做强有着莫大的意义!美国汽车工业从20世纪开始,它不仅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傲居“世界500强”前列的最强有力的民间企业——通用汽车公司,更拥有以发明福特生产方式而蜚声全球的亨利·福特创立的福特汽车公司,还拥有以生产大众化车、微型货车和吉普车为主,名列美国汽车行业第三位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这三大汽车集团占据着全美汽车市场95%的销售份额,并对世界汽车行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战后美国实行“大量生产方式”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极低的生产成本迅速将福特汽车公司推向世界汽车工业的前沿。

大量生产方式的关键不仅在于连续移动的组装线,而是零件具备全部的、连贯的互换性,且相互连接非常方便。

在劳动力、组织结构、生产工具、产品等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自1955年以后起,美国在世界汽车市场中所占份额逐渐开始下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50年代中期以后,大量生产方式已在欧洲甚至世界各国普及,美国汽车以往具有的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表明大量生产方式已不再支撑美国在世界汽车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欧洲也是汽车工业的发祥地,欧洲汽车工业以其精细的做工、典雅而新潮的独特造型、大胆采用最新世界先进技术而著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一)
摘要:当前,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国内汽车工业今后几年仍将快速发展。

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然后介绍了日本和韩国发展汽车工业的经验和教训,最后有针对性地对我国汽车工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汽车工业;竞争力;自主创新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的提高,我国汽车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汽车工业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为国内外汽车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对中国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将明显增强。

然而,现阶段在国内汽车工业企业规模小、产业分散、自主开发能力弱,在国际上面临着汽车强国的竞争压力。

如何更好的发展和壮大我国汽车工业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二、汽车工业现状
(一)企业规模小
我国汽车企业规模小、投资分散。

据统计,我国汽车整车企业有130多家,前十大汽车企业2006年的销量占到总量的84%以上。

其余的120多家总销量不到120万辆,绝大多数汽车整车企业年销量不到万辆,最少的只有几十辆。

中国的国产汽车品牌已经超过了80个,而在汽车业最发达的美国市场,只有47个本土汽车品牌。

乘用车制造商美国只有15家,而中国已经达到了50多家。

过多的企业参与汽车行业意味
着大量的业务重叠。

2007年上半年,有16家中国汽车厂商的市场份额仅有1%或更少,一些企业的年产销量不足百台。

即便是在合资企业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缺乏竞争力,没有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及时跟进。

(二)自主开发能力弱
新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实际价值。

新产品创造了新的价值标准,新标准形成了新的市场需求趋势。

在国际汽车市场上,企业技术进步的竞争在企业竞争中占有很大比重。

不断推出的新产品为企业占领市场提供了条件,所以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大部分体现在新产品推出周期的竞争。

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代表汽车工业水平的轿车产品开发能力。

与国外高水平汽车开发技术相比,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开发的组织体系和人员、产品开发的组织管理工作、产品开发技术等方面。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一是研发费用过低,二是企业对开发技术缺乏重视,没有自主开发的动力,长期陷入“引进技术-国产化-再引进技术-再国产化”这种等距离技术追赶的困境中。

(三)零部件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还处于低水平、小规模、分散重复的状况。

首先,规模小。

从投入的角度看,我国现有的约230家汽车零部件三资企业协议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仅占4%;从产出的角度看,一是生产集中度低,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数量为发达国家的5-6倍,而产量只有他们的1/10。

二是生产配套率低,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
套率为8%,而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

其次,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独立开发的能力,产品的可靠性差,难以满足汽车更新换代的需要,技术发展缓慢。

我国目前的汽车主件多依赖国外进口和外商在中国的独资企业或控股企业生产,真正使用中国自己生产的主要零部件很少。

例如,所谓的国产“宝马”真正属于国产的基本上就只有4个轮胎而已,技术、品牌以及零部件都是宝马公司带来的。

(四)合资特征呈现出“外资主导型”
从我国汽车工业利用外资的发展道路看,相对于初期的“以市场换技术”阶段,我国汽车工业合资采取的是“中资控股型”模式;到现在的“以股权换技术”阶段开始进入“外资主导型”模式。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汽车市场基本上被外国的品牌所垄断,洋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汽车工业的利润80%以上被外方拿走。

目前,包括一些大型汽车集团在内的国内汽车企业出于商业考虑,无暇进行本土品牌汽车的白主开发也无力控制外方和企业。

以东风、日产合资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为例,与“中资控股型”模式相比,通过“以股权换技术”,东风公司虽然在合资企业中保留了50%的股权,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控制力减弱加剧,已由此前的技术层面开始向公司品牌、规划等领域渗透,合资企业的主导权控制在外方手中,呈现出“外资主导型”特征。

三、国外经验教训
(一)丰田汽车产业集群
在全球范围内,丰田在2003年已取代福特成为第二大汽车生产商。

现在丰田营运利润率为8%,即使受到日元升值的影响,丰田仍是创纪录地超过10000亿日元,是1999年的两倍,也是日本企业中第一个利润超过10000亿日元的企业。

丰田由此成为过去10年中这个星球上赢利能力最强的汽车生的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比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戴姆勒-克莱斯勒三者市值的总和还要高。

丰田公司之所以能取得上述成就,得益于丰田汽车产业集群。

由于集群能产生集聚效应,能提高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因而促成了丰田公司今日的辉煌。

丰田汽车产业集群具备的特征:
1、丰田汽车产业集群是以轴心企业—丰田汽车公司和众多下承包企业共同构成的,是一种轴轮式发展模式,轴轮式发展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模式。

2、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柔性、动态变化的关系。

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的关系。

集群内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他相关行业和机构的支持,大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会带动其相关产业彼此相互促进和补充,共同协调发展。

3、集群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非常明显。

丰田汽车公司只进行关键零部件以及整车组装,下承包企业大多从事初级或中级零部件产品生产。

而在下承包企业之间,对零部件生产又进一步细分,甚至出现了一个企业只进行一种零部件生产情况。

4、集群内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质:忠诚、信任、亲和。

基于这种文化
特质所形成的社会根植性是一切竞争之源,是最不能被他人模仿的。

5、大量团体、机构的存在紧密了企业网络和社会网络,加快了丰田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