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受戒介绍
汪曾祺的《受戒》如何赏析

《受戒》是创作的短篇,发表于《北京》1980年第10期。
作品描写了小和
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一、创作背景
《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
《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
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
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
1、回忆性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
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
需要”。
汪曾祺-受戒赏析

一、创作背景《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
《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
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1、回忆性特点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
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
而小说中的小英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
汪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形象。
汪曾祺《受戒》最后深意

汪曾祺《受戒》最后深意《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
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是什么?《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的一个纯粹文人”。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刚看到小说题目《受戒》时,第一反应是,这应该写的是个规规矩矩接受戒律的俗家弟子的故事,然而,读后大吃一惊。
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的清清爽爽,懵懵懂懂的爱情,文中没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只是诗意的平铺直叙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初读这小说,里面的故事情节令我大吃一惊,里面和尚们做的那些事让我难以接受:二师傅仁海娶了妻子,还公然带到寺庙居住、三师傅因为有飞铙的绝技,相好的既然还不止一个、就连最资深的老方丈也在寺庙里藏了一个19岁小老婆、在寺庙里还可以喝酒、杀生,做法事赚钱、小和尚明海也和小英子有恋情……所有这一切佛家所禁忌的条例,他们都一条不漏的全犯了,这是对佛家的蔑视侮辱。
但在最后读完整篇小说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汪曾祺曾说:《受戒》我写的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不是yin乱,不是犯戒,寺庙里的所有他的前辈和尚师傅都在做这样的事,他们两恋情的诞生也就水到渠成,合乎情理了。
17岁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懵懂向往的年龄,难怪明海在看到小英子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
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洁美好的。
汪曾祺的受戒简介

汪曾祺的受戒简介 导读:王曾祺的生平王曾祺,1920 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学多才,尤其喜爱文学 。
一.1979 年重返文坛后,作品源源不断,小说 、散文 、评论均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汪曾祺 热”,1979 年病逝于北京。
《受戒》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 年第 10 期, 获 1980 年《北京文学》奖。
二.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汪曾祺的《受戒》。
一.王曾祺的生平 王曾祺,1920 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 教育,博学多才,尤其喜爱文学。
1979 年重返文坛后,作品源源不断,小说、 散文、评论均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汪曾祺热”,1979 年病逝于北京。
《受戒》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 年第 10 期,获 1980 年《北京文学》奖。
二.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的人生理想。
《受戒》描写的主要环境是菩提庵,小说一开头,即交待了充满儿童情趣的 “荸荠庵”名称的来历。
“荸荠”这个世俗、卑微、充满泥土气息和温馨回忆情 调的意象,将佛教圣地的神秘、禁忌、阴冷冲洗了大半。
明海当和尚,没有一丝 宗教原因,而纯粹是寻一条生路。
因此,在作者笔下,荸荠庵是一个与世俗世间 无本质差异的地方。
这里的领袖不叫方丈或主持,二叫“当家的”。
当家的大师 父仁山的 主要任务是料理三种财务:经账、租账、债账,类似账房先生。
二师 父仁海师有家眷的人。
三师父仁渡聪明、漂亮、充满活力,他是打牌高手,“飞 铙”行家,还会唱最俗最昵的情歌。
平常嘛,各路生意人甚或偷鸡摸狗之徒常来 打牌聊天,佛寺净土几成娱乐场所。
逢年过节他们还杀猪吃肉,“杀猪就在大殿 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
庵里惟一显得干枯冷寂的人――老师叔普照,也以 给即将升天之猪念“往生咒”的方式参与者这项杀生活动。
作者还不失时机地插叙各路和尚带着大姑娘、小媳妇私奔的故事 。
汪曾祺的受戒

汪曾祺的受戒汪曾祺先生的《受戒》,是一篇充满了诗意与温情的小说,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乡画卷,徐徐在读者眼前展开。
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田园气息的水乡。
明海,一个青涩纯真的小和尚,因家境贫寒,被送去荸荠庵出家。
荸荠庵虽名为庵,却没有太多的清规戒律,和尚们的生活也充满了世俗的烟火气。
庵里的仁山、仁海、仁渡,各有各的性格和故事。
仁山是当家的,是个不怎么念经的胖子;仁海有老婆;仁渡则是个聪明活泼、喜欢唱山歌的年轻和尚。
明海在荸荠庵的日子过得平静而又有趣。
他跟着师父们学习念经,参与庵里的各种活动,也逐渐适应了和尚的生活。
而就在这时,他遇见了小英子。
小英子一家住在荸荠庵附近,是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女孩。
她和明海相识相知,一起玩耍、劳动,感情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生长。
小英子的率真无邪给明海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他们一起薅草,一起划船,一起在田间漫步。
小英子的笑声仿佛是春天里最动听的音符,在明海的心中荡漾起层层涟漪。
而明海的单纯善良也让小英子心生欢喜,两人之间没有过多的矫揉造作,只有最纯粹、最真挚的情感。
在这个水乡世界里,人们的生活简单而又充实。
他们顺应着自然的节奏,春种秋收,夏耘冬藏。
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关系融洽。
没有太多的争斗和算计,有的只是那份淳朴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
汪曾祺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个美丽的水乡世界,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
他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读者的心间,让人感到无比的舒畅和惬意。
《受戒》中的爱情,是那样的纯净和美好。
明海和小英子之间的感情,没有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没有被礼教的枷锁所禁锢。
他们的爱情就像田野里的花朵,自然而然地绽放,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这种爱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也让我们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向往。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
荸荠庵里的和尚们,虽然身处佛门,却没有摒弃人性中的欲望和情感。
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汪曾祺的《受戒》赏析

汪曾祺的《受戒》赏析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的汪曾祺,对中国传统文化由衷地热爱,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汪曾祺的《受戒》简介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情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文章发表之前,有人问汪曾祺:“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汪曾祺说:“我要写,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
”写成后,汪曾祺宣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这些话,我们都可以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也是作家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汪曾祺的《受戒》赏析汪曾祺“文化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作品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汪曾祺在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曾师从沈从文,在风格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沈从文的影子。
《受戒》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隽永,淡薄高雅的风俗画,我们能感受到乡间随着季节交替而变化的自然风景,我们可以看到自足自乐的农家的生活和劳动,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大一小两座庙各自的不同景象。
汪曾祺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理想中的世界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恐怕难以在现实中寻找像荸荠庵这样的地方?它只存在作家难以忘怀的,亦真亦幻的梦里吧!《受戒》的描写不仅富有诗意,而且也富含深厚的文化韵味,作者虽然写的是和尚,但并没有写他们默守清规戒律的生活,而是充满着七情六欲的地方,庵中的日常生活没有青灯古佛,没有吃斋练经,他们的生活完全和平常百姓的生活无异,可以堂而皇之的打牌赌钱,可以大口的喝酒吃肉,放焰口成了取悦大众的文艺演出,和尚仁渡靠焰口来赢取大姑娘和小媳妇的芳心,虽然没有成家,但有相好,还不止一个。
仁海有老婆。
让人感到荒诞离奇,匪夷所思。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风流快活,吃喝玩乐完全没有遭到任何的非议,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地百姓民风的淳朴,性格的善良和博大的胸怀。
汪曾祺《受戒》简介及赏析

《受戒》是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情节,但却极富诗情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文章发表之前,有人问汪曾祺:"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 "汪曾祺说:"我要写,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汪曾祺宣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这些话,我们都可以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也是作家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一)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
《受戒》中芦苇的清香轻衬的那块忘俗的天地,幽静寺庙中小和尚明子青涩拘谨少年的影子,农家女小英子水乡里养出来的率性天真,以及一段纯美得惊世骇俗的初恋故事,让人心甘情愿地深入深陷于那个"出世"的幻境,多捱一刻也好。
《受戒》是乡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许一粒灰尘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说话的故事的淳朴人们的美揭发出来,带着不留余地的罪恶,让读者徒然心羡怅然向往那种原始的自由和恣意。
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对那种迥然不同的美的遥不可及的遗憾,深沉到伤及人的自信。
作为狭隘空间中的文明人,我们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称为冲动和错误,或是蒙上了不真实的色彩,所以猛然间停住脚面对一片梦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时,才发现有种天赋很早就被遗弃了。
这是来自《受戒》的暗示。
《受戒》汪曾祺简介

《受戒》汪曾祺简介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下面,小编为大家讲讲汪曾祺简介,快来看看吧!人物生平求学经历1925年,汪曾祺入高邮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
1926年秋,汪曾祺入县立第五小学读书。
1932年秋、汪曾祺小学毕业考入高邮县初级中学读书。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7年,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告急。
正读高中二年级的汪曾祺不得不告别南菁中学,并辗转借读于淮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以及盐城临时中学,这些学校的教学秩序都因战争而打乱。
汪曾祺就这样勉强读完中学。
后战事日紧,汪曾祺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他在小说《受戒》里描写过这个小庵。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大学期间,汪曾祺与同学创办校内的《文聚》杂志,并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
解放前夕1944年,为生活计,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在两年的教学期间,汪曾祺写了小说《小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
后由沈从文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
此外,还写了小说《职业》、《落魄》、《老鲁》等。
这期间汪曾祺与同在中国建设中学任教的施松卿相识,并建立了恋爱关系。
1946年秋,汪曾祺由昆明到上海,经李健吾先生介绍,到民办致远中学任教师两年,直到1948年初春离开。
这期间,写了《鸡鸭名家》、《戴车匠》等小说。
1948年初春,汪曾祺离开上海到北京,与在北京大学外语系任助教的施松卿会合,临时借住在北京大学。
失业半年后,才在北京历史博物馆找到工作。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3月,汪曾祺报名参加“四野”南下工作团,在武汉被留下来参与接管文教单位,后被派到第二女子中学当副教导主任,干了一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受戒介绍 《受戒》描写的主要环境是菩提庵,小说 一开头,即交待了充满儿童情趣的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汪曾祺 受戒介,希望能帮助到你! 汪曾祺受戒介绍篇一 一.王曾祺的生平王曾祺,1920 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自 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学多才,尤其喜爱文学 。
1979 年重返文坛后,作品源源不断,小说、散文 、评论均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汪曾祺热”,1979 年病逝于北京。
《受 戒》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 年第 10 期,获 1980 年《北京文学》奖。
二.小 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 一.王曾祺的生平 王曾祺,1920 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 教育,博学多才,尤其喜爱文学。
1979 年重返文坛后,作品源源不断,小说、 散文、评论均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汪曾祺热”,1979 年病逝于北京。
《受戒》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 年第 10 期,获 1980 年《北京文学》奖。
二.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的人生理想。
《受戒》描写的主要环境是菩提庵,小说一开头,即交待了充满儿童情趣的 “荸荠庵”名称的来历。
“荸荠”这个世俗、卑微、充满泥土气息和温馨回忆情 调的意象,将佛教圣地的神秘、禁忌、阴冷冲洗了大半。
明海当和尚,没有一丝 宗教原因,而纯粹是寻一条生路。
因此,在作者笔下,荸荠庵是一个与世俗世间 无本质差异的地方。
这里的领袖不叫方丈或主持,二叫“当家的”。
当家的大师 父仁山的 主要任务是料理三种财务:经账、租账、债账,类似账房先生。
二师 父仁海师有家眷的人。
三师父仁渡聪明、漂亮、充满活力,他是打牌高手,“飞 铙”行家,还会唱最俗最昵的情歌。
平常嘛,各路生意人甚或偷鸡摸狗之徒常来 打牌聊天,佛寺净土几成娱乐场所。
逢年过节他们还杀猪吃肉,“杀猪就在大殿 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
庵里惟一显得干枯冷寂的人――老师叔普照,也以 给即将升天之猪念“往生咒”的方式参与者这项杀生活动。
作者还不失时机地插
叙各路和尚带着大姑娘、小媳妇私奔的故事 。
总之,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两个字也没有人提起。
由此可见,小说通 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的人生理想。
三.作者写《受戒》跟三种全会思想解放有关系 《受戒》的发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的惊奇于喟叹。
那时的文学创作还没有 从“伤痕”中脱离出来, 《受戒》使人耳目一新。
人们惊异地发现汪曾祺小说的 另类风格和别样情趣。
《受戒》所展示的散文化的艺术风格,完全与众不同,让 人们恍悟“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受戒》是汪曾祺主要代表作品之一。
它不仅承接、 丰富了废名、 沈从文这一支中断已久的中国抒情小说的传统, 而且, “从纯粹文学的意义上来看, 新时期文学所迸发出来的汹涌澎湃、 铺天盖地的文 学大潮, 新时期文学所生发出的持续不断地语言反省, 都源自那四十年前的一个 梦,都源自那一次文学的“受戒”。
《受戒》的产生,是作者这样一个八十年代 的中国人的各种感情的一个总和。
作者写 《受戒》 写的是美, 是健康的人性。
美, 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通过《受戒》作者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够受压抑的, 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得、 诗意的 东西, 肯定人的价值。
作者写了人性的解放。
像小英子这种乡村女孩,她们感情的发育是非常健康的,没有经过扭曲,跟城里 受教育的女孩不同。
她们比较纯,在性的 观念上比较解放。
这是思无邪,《诗 经 》里的境界。
作者写这些,跟三种全会思想解放有关系。
多年来,我们深受 思想束缚之苦。
四. 小说题目是《受戒》 但“受戒”的场面一直到小说即将结尾时才出现, 而且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 侧写的,作者并不把它当成情节的中心或者枢纽。
小说一开始,就不断地出现插 入成分,叙述当地“当和尚”的习俗、明海出家的小庵里的生活方式、英子一家 及其生活、明海与英子一家的关系等等。
不但如此,小说的插入成分中海不断地 出现其他的插入成分, 如讲庵中和尚的生活方式的一段, 连带插入叙述庵中几个 和尚的特点, 而在介绍三师傅的聪明时又连带讲到“飞铙”的绝技、 放焰时出尽 风头、 当地和尚与妇女私奔的风俗、 三师傅的山歌小调等等。
虽然有这么多枝节, 小说的叙述却曲尽自然,仿佛水的流动,即是安安静静,同时又是活泼的、流动 的。
五. 汪曾祺用平淡的叙述营造了散文化小说的诗意氛围 《受戒》里面有民俗风情,有地方精致,有朦胧初恋,有人间欢情。
清新的 语言和松散的结构使这部小说在 80 年代初显得“格式上的特别”这个独具审美
品格的文本意味着一种独具风格的小说文体样式, 一种关于小说观念的更新, 这 在以后的影响中可以看出这种样式启发了许多人的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