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辨证及八纲辨证

中医基础:辨证及八纲辨证
19
2.热证
基本概念: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导致机体机能 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或因七 情过激,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室 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
分类:热证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17
1.寒证
基本概念: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导致机体 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阴寒邪气,或因内伤久病,阳 气耗伤,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所致。
分类: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
3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医生通过对四诊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 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 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 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 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4
二、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 阴证与阳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 有联系的八个方面证候。其实,它们并 不是完整而具体的证,只是对病情的大 体分类而已。
无苔
声高息 胀满 便秘 舌质坚 有
粗,烦 痛剧 溲赤 敛苍老,力
躁谵语 拒按
苔厚
32
(四)阴阳辨证
阴阳学说在辨证诊断上的应用,主要有 两个方面。
33
(一)阴阳是类证的纲领
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疾病的性 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因而阴阳 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 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

八纲辨证知识

八纲辨证知识

病程 形体 神情 虚证 长
声 息
疼痛 喜按
二 便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 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舌 象 舌淡嫩, 少苔
脉 象 细弱
消瘦 精神 气弱懒言 萎靡 壮实 精神 声高息粗 兴奋
实证 短
拒按
舌质苍老, 实而有力 舌苔厚腻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四、阴阳 (一)阴证 1.阴证的定义:凡是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寒 证、虚证可概括于阴证的范围。临床上主要指虚寒证。 2.阴证的辨证要点: 以虚寒证的表现为主。精神萎靡,气短声低是虚证的表现;畏寒肢冷,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是里寒证的表现;舌淡胖嫩,脉迟弱均为 虚或虚寒的舌脉。
第6章 辨证 二、寒热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面色 四肢 寒热
第1节 八 Leabharlann 辨 证渴饮情况大便
小便
清长 短赤
舌 象
舌淡苔白润 舌红苔黄干
寒证 苍白 不温 怕冷 不渴或热饮不多 稀溏 热证 红赤 温热 发热 口渴喜冷饮 秘结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三、虚实 (一) 虚证 1.血虚证 (1)血虚证的定义: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 织而表现的证候。 (2)血虚证的辨证要点 ①有失血过多,或劳神耗损,或生血不足等导致血虚的原因存在。 ②以面、眼睑、唇、舌、爪甲的颜色淡白和脉细无力为基本表现。 ③全身常呈现虚弱的状态,且常伴眩晕、多梦,妇女月经量少色 淡等血失充养的症状。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三、虚实 (一) 虚证 4.阳虚证 (虚寒证) (1)阳虚证的定义:是指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所表现的证候。 (2)阳虚证的辨证要点: ①以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为主要病理机制。 ②除见气虚表现外,以畏寒肢冷,面色淡白,痛处喜温喜按,尿 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三、 虚

虚实辨证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 领,即虚与实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 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实者,有余不足也。 “虚实者,有余不足也。”
虚证:人体正气不足, (一)虚证: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 阳虚损。 退,气、血、阴、阳虚损。 血虚证:指血液不足, 1、血虚证: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全 身各部,所表现出的证候。 身各部,所表现出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 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 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 妇女经血量少色淡、愆期甚或经闭, 妇女经血量少色淡、愆期甚或经闭,舌 质淡,脉细无力。 质淡,脉细无力。
八纲辨证
[概念] 概念]
八纲辨证是把四诊所收集的 资料,经过综合分析, 资料,经过综合分析,以辨清病 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 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类 别等方面情况,从而归纳为阴、 别等方面情况,从而归纳为阴、 阳、表、里、寒、热、虚、实八 类基本证候的辨证方法。 类基本证候的辨证方法。
将病人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 的规律。 的规律。
舌苔: 舌苔: 变化不明显 ------表证 半表半里证。 表证、 ------表证、半表半里证。 有变化 ----------里证 里证。 ----------里证。 脉象: 脉象: 浮脉 -----------表证 表证。 -----------表证。 沉脉 里证。 ------- 里证。当然里证还有很多其他 脉象。 脉象。 半表半里证。 弦脉 -------半表半里证。
[分类]:表热、里热、实热、虚热。 分类] 表热、里热、实热、虚热。 [临床表现特点]: 临床表现特点] 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 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 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 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 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 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 脉数等。 脉数等。

【中医诊断学】八纲 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 辨证

中篇辨证绪论:一、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学得特色与精华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学得特色与精华,就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得原则。

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就是中医学应有得、独特得内容,它就是治疗时立法处方得主要依据。

无论疾病病种就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得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地处理,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对疾病得处理能力、二、证得内涵“证"就是中医学特有得理性概念,就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得结合,就是认识论、科学观与生命科学、医学实际内容得结合。

三、辨证得方法与关系临床辨证得一般思维规律,就是在中医学理论得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得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纲领,再确定辨证具体要素,然后形成完整准确得证名。

八纲辨证就是辨证得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就是辨别证候得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就是以病位为主得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就是中医学辨证分类得方法、第七章八纲辨证【教学目得】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基本证候得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

【教学内容】1.八纲、八纲辨证得概念与源流。

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得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得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4。

虚实辨证:实证、虚证得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得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得含义、类型;证候真假得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得含义、类型、实质。

7.八纲辨证得意义。

【教学要求】一、八纲辨证得概念与源流1。

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得意义。

2.熟悉八纲辨证得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得辨证意义。

二、八纲基本证候1。

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得相对性;表里两纲得辨证意义。

熟悉半表半里证得概念、临床表现。

八纲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方法摘要:一、引言二、八纲辨证方法详解1.阴阳辨证2.表里辨证3.寒热辨证4.虚实辨证三、脏腑辨证方法详解1.脏腑辨证基本原则2.脏腑辨证具体方法3.脏腑辨证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四、八纲与脏腑辨证的结合运用1.八纲脏腑辨证互补2.案例分析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其中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的核心。

八纲辨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脏腑辨证则是以五脏六腑为理论基础,对疾病进行定位和定性。

本文将对这两种辨证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大家提供实用的中医诊断技巧。

二、八纲辨证方法详解1.阴阳辨证阴阳辨证是八纲辨证之首,一切疾病都可以从阴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阴阳平衡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辨证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疾病的阴阳属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2.表里辨证表里辨证是判断疾病病位的方法。

表证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里证则表现为脏腑功能失调等症状。

通过表里辨证,可以明确疾病的病位,为治疗提供方向。

3.寒热辨证寒热辨证是判断疾病寒热性质的方法。

寒证表现为寒战、腹泻、四肢厥冷等症状,热证则表现为发热、口渴、便秘等症状。

寒热辨证有助于确定疾病的寒热属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4.虚实辨证虚实辨证是判断疾病虚实性质的方法。

虚证表现为乏力、虚弱、精气亏损等症状,实证则表现为气滞、血瘀、水湿停滞等症状。

虚实辨证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虚实程度,为治疗提供指导。

三、脏腑辨证方法详解1.脏腑辨证基本原则脏腑辨证以中医脏腑学说为基础,遵循脏腑相关、脏腑相互影响的原则。

在脏腑辨证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病情、病史、脉象、舌象等多种因素。

2.脏腑辨证具体方法脏腑辨证方法主要包括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辨证。

例如,心肝血虚辨证、肺脾气虚辨证等。

3.脏腑辨证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脏腑辨证具有定位准确、定性明确的优势,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通过脏腑辨证,可以精确判断病变脏腑,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教学课件:八纲辩证和脏腑辩证

中医学教学课件:八纲辩证和脏腑辩证
八纲辩证和脏腑辩证
第一节 辨证的基本概念
运用中医的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病史、 症状、体征等资料综合分析,辨别疾病的 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病势从而作出 证候诊断的过程。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特色
证、症、病的概念
1、病 病史上或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共同特征,不因患者 和地域差异而改变的一组临床表现。是对某种疾病 矛盾运动全过程的。综合概括。如:疟疾、痢疾、 白喉、痛经等。
2、气虚证: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 力,自汗,动则诸症加重,舌淡,脉虚弱。
3、阳虚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自汗,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4、阴虚证: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 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2、实证
产生原因:1、风寒暑湿燥火、疫疠、虫毒等邪气 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2、内脏功能失调,气 化失职,气机阻滞,形成痰饮水湿淤血宿食等有 形病理产物。
退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证 候为虚证。 实:指邪气盛,凡以邪气过盛,机体功能表现为 有余、亢奋、停聚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证候为实证。
1、虚证
产生原因:1、先天禀赋不足;2、后天失调和疾病耗 损(饮食失调、过度劳倦、久病失治)
临床表现:
1、血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 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人经量少,延期或闭经, 舌淡脉细无力。
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兼见头身痛、喷嚏、 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症状。舌淡红苔薄 白、脉浮为主。
证候特点: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
两个发展趋势:好转
病情向愈
加重
里证
2.里证
概念: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 的证候。

中医辨证学

中医辨证学

八纲辨证(纲领证)、病性辨证(基础证)、脏腑辨证(具体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第七章、八纲辨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八纲辨证: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

表里(病变部位)、寒热(病变性质)、虚实(邪正斗争)、阴阳(病证类别)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

外邪侵犯肌表,病位浅 => 表证病在脏腑,病位深 => 里证(一)表证(寒热并见!)表证: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二、寒热辨证(发热≠热证!恶寒(畏寒)≠寒证!)热寒阳邪侵袭 => 阳气偏盛 => 阳盛则热阴邪致病 => 阴气偏盛 => 阴盛则寒阴液亏损 => 阴不制阳 => 阴虚则热阳气亏损 => 阴寒内盛 => 阳虚则寒(一)寒证寒证: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外感阴寒邪气,内伤久病伤阳,过服生冷寒凉 => 寒证特点:症状:冷——恶寒,畏寒,冷痛,喜暖,肢冷,脉紧稀——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淡——口淡,面色白,舌淡,苔白润——苔润,口不渴静——脉迟,蜷卧病位:(二)热证热证: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外感火热阳邪,过服辛辣温热,机体阳气过盛,久病阴液耗损 => 热证特点:症状:热——发热,恶热,喜冷稠——痰、涕稠,小便短深——痰黄,面赤,涕黄,小便黄,舌红,苔黄燥——苔燥少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动——脉数,烦躁不宁病位:三、虚实辨证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实),精气夺则虚(正气不足)”;“虚实者,有余不足也”实证: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八纲、脏腑辨证

八纲、脏腑辨证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一、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里的相对性: 表--躯壳、腑、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 表里的狭义性: 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
(一)表证的施护
1.概念 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 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虚寒证:畏寒肢冷,少气乏力,小便
(阳虚证)清长,舌质淡嫩,脉沉迟无力
*虚热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 (阴虚证)舌红少苔脉细数
*实寒证:面色苍白,腹部冷痛,口淡舌苔白 润,脉紧
*实热证:壮热,满面通红,口渴来自冷饮,小 便短赤,舌红苔黄,脉 洪滑数实
四、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阳证--表、热、实 阴证--里、寒、虚
虚证:体形消瘦、精神萎靡、短气懒言、 舌质淡嫩苔 虚无力
自汗盗汗、腹痛喜按、便溏溺清。

(三)亡阴证的施护
1.概念:是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表现 出的危重证候。
成因:壮热耗津、大吐大泻等;严重烧伤
2.主证 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
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 唇舌干燥,脉细数疾。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护理
3.小肠的辨证护理
*因寒、湿、湿热外邪侵袭,饮食所伤,虫体 寄生等
*辨证:小肠虚寒证、小肠实热证
*护理:以二便、口腔的护理为主
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护理
1.肺病辨证
*实证多因风、寒、燥、热等外邪侵袭和痰饮停 聚于肺导致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 肺证、肺热壅盛证、寒痰阻肺证。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护理
1.心病辨证 *实证多由寒凝、瘀血、气郁、痰阻、火扰等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 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素问· 阴阳应象 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 调经 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即是此意。 寒热辨证,不能孤立地根据个别症状作判断, 而是通过四诊对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 种症状、体征的概括。具体的说,热证是指一组有 热象的症状和体征;寒证是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 体征。
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即虚与实主
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 盛衰。 《素问· 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 则虚。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所 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由于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 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着虚实之分, 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 求,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 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邪,虚证宜补正,虚实辨 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二)虚实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力量对比的变化,实证可以转 变为虚证,虚证亦可转化为实证。实证转虚临床常见;虚证转实 临床少见,实际上常常是因虚而致实,形成虚实夹杂证。
实证转虚——是病情先表现为实证,由于失治、误治,以
及邪正斗争的必然趋势等原因,以致病邪耗伤正气,或病程迁延, 邪气渐却,阳气或阴血已伤,渐由实证变成虚证。
2、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
证候。其产生机理为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 不能外达,致四肢厥冷,且热越盛肢厥越严重, 即所谓“热深厥亦深”亦称阳盛格阴证。其临床 表现:高热烦渴饮冷,口鼻气热,咽干口臭,甚 则神昏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 干,脉数有力等一派热证,但又会出现四肢厥冷、 脉沉的寒象。虽肢冷而不恶寒、反恶热,且胸腹 必灼热,脉虽沉但必数而有力,由此可以判定肢 冷、脉沉均为假寒。
临床表现 各类寒证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
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 白,肢冷踡卧,口 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 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
热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功能活
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 化热入里;或因七情过激,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 积蓄为热;或房室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 热证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 临床表现 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 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 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 干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辨证论治 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
法则,引导人们辨证地看待病、症和证的 关系,既可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 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 以出现同一种证。因此,在临床治疗时, 还可根据辨证结果,分别采取“同病异治 ”或“异病同治”的方法。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
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 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此治法 也不同。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 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 一方法治疗。
(三)寒热真假
当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 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即为真寒假热;"热极似寒" 即为真热假寒。
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其产 生机理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越于上 或格越于外,亦称戴阳证、阴盛格阳证。其临床表 现既有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等一派真寒之象,又有面赤、身热、口渴,脉大的 热象,但面虽赤,仅颧红如妆,时隐时现,与热证 之满面通红不同,身虽热而反欲盖衣被,或自感烦 热而胸腹必无灼热,下肢必厥冷,口虽渴但不欲饮 或不多饮或喜热饮,与热证之渴喜冷饮不同,脉虽 浮大但按之必无力,与热证之脉洪大有力不同,由 此可以判定其面赤、身热、口渴、脉大均为假热。
表里俱寒 表里俱热 表里俱虚 表里俱 实 表寒里热 表热里寒 表虚里实 表实里虚
(二)表里转化
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相争表证不 解,可以内传而变成里证,称为表证入里;某 些里证,其病邪可以从里透达向外,称为由里 出表。掌握病势的表里出入变化,对于预测疾 病的发展与转归,及时改变治法,及时截断病 势,或因势利导,均具有重要意义。
虚证
1.阳虚证(阳气不足)
临床表现 经常畏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 渴喜热饮,可有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 淡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并可兼有神 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证候。阳虚证多见于病久 体弱者,病势一般较缓。 阳虚可见于许多脏器组织的病变,临床常见者 有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肾阳虚证、心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证等,其表现有各自脏器的证候特点。
虚证转实——是指病情本为虚证,由于积极的治疗、休养、
锻炼等,正气逐渐来复,与邪气相争,以祛邪外出,故表现为属 实的证候。如患者素有虚证,因新感外邪,或伤食、外伤等,以 致当前病情表现以实为主,虚证暂时不够明显,辨证诊断为实证。 这虽然不是直接由虚证转化为实证,但从虚实证候之间的关系来 说,亦可视作是一种虚证转实。另外,本为虚证,由于正气不足, 气化失常,以致病理产物等停积体内,而表现某些实的证候者, 属于虚实夹杂的范畴。
(二)寒热转化
寒证与热证,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一定的 条件下,寒证可以化热,热证可以转寒。 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对 比所决定,其关键又在机体阳气的盛衰。寒证 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强,阳气较为旺盛, 邪气才会从阳化热,提示人体正气尚能抗御邪 气;热证转化为寒证,是邪气衰而正气不支, 阳气耗伤并处于衰败状态,提示正不胜邪,病 情险恶。
表里辨证 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气经皮毛、口鼻侵
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 括。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苔薄白、 脉浮,兼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咳嗽, 有汗或无汗等症。
表寒证(伤寒表实证):以感受寒邪为
主,其特点是: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身 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 伤风表证(中风表虚证):以感受风邪 为主,又称太阳中风证。其特点是:恶风、微 发热,汗出,脉浮缓 。 表热证(外感风热证):是感受风热之邪, 其特点是发热重,微恶寒,口渴,咽痛,舌质 正常或尖边稍红,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 浮数。.
2.阴虚证(阴液亏损)
临床表现 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 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 津少苔,脉细数等为证候特征,并具有病程长、 病势缓等虚证的特点。 阴虚证可见于多个脏器组织的病变,常见者有 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肝阴虚证、肾 阴虚证、肝肾阴虚证、心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 等。以并见各脏器的病状为诊断依据。
表证里证的鉴别
表证是恶寒发热并见,头身疼痛等症常 见,内脏证候不明显,舌象变化不明显, 脉象多浮;里证是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 内脏证候为主,舌象多有变化,常见沉 及其他多种脉象。
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一)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出现的原 因有两类:一类是外感病,由表证发展至兼见里证;或外 感病未愈,复伤于饮食劳倦等。一类是内伤病未愈而又感 外邪。 表里同病时,往往出现虚、实、寒、热等各种情况。 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较为复杂。以表里与虚实或寒热分别 组合而言,可见以下八种情况: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素问· 圣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即寒证要用热剂,热证要用 寒剂,两者治法迥然不同,临床上如寒热不 辨,其不良反应立竿见影,后果严重。因此, 寒热辨证在八纲辨证中尤其重要。
寒证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人体的功能
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寒邪,或因 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 内盛所致。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 等。
实证
实证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活动亢盛所表 现的证候。
实证以邪气充盛、停积为主,但正气尚未虚衰,有充 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斗争一般较为剧烈,而表现为有余、 强烈、停聚的特点。
临床表现 由于致病邪气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同, 实证的表现亦极不一致,而常见的主要有:发热,烦躁、 甚至神昏谵语,胸闷呼吸气粗、痰涎壅盛,腹胀痛拒按、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 由于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产物不同,以及病 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因而各自有着不同的证候表 现.。
寒证热证鉴别要点
寒证恶寒喜温,口不渴,排出物清 稀,面色白,舌苔白,脉迟或紧;热证 发热喜凉,口渴,尿黄便结,面赤,舌 红苔黄脉数。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一)寒热错杂
1.表里的寒热错杂表现为表寒里热及表热里寒。 2.上下的寒热错杂表现为上热下寒及上寒下热。 (1)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 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如既见胸中烦热,频频 呕吐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的下寒证, 即属此类病证。 (2)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 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例如,胃脘冷痛,呕吐 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 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
虚证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 证候。 人体正气包括阳气、阴液、精、血、津液、营、 卫等,故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津液亏虚、精髓 亏虚、营虚、卫气虚等,都属于虚证的范畴。 虚证的形成,可以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但主 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如饮食失调,营 血生化之源不足;思虑太过、过度劳倦等,耗伤气血 营阴;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久病失治、误治, 损伤正气;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致阴液 气血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
虚证实证的关系
(一)虚实夹杂
有实证中夹有虚证,或虚证中夹有实证, 以及虚实并见的,都是虚实夹杂证。例如表虚 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等。虚 实错杂的证候,由于虚和实错杂互见,所以在 治疗上便有攻补兼施法。但在攻补兼施中,还 要分别虚实的孰多孰少,因而用药就有轻重主 次之分。例如臌胀病久,其证腹大筋露,面色 苍黄或黧黑,形瘦肢肿,饮食即胀,二便不利, 舌质红绛或起刺,苔干糙黄腻,脉象濡缓或沉 细弦数,这是实中夹虚,治当攻补兼施,或少 攻多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