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医学]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医学]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21bd39f384254b35eefd34d0.png)
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 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素问· 阴阳应象 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 调经 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即是此意。 寒热辨证,不能孤立地根据个别症状作判断, 而是通过四诊对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 种症状、体征的概括。具体的说,热证是指一组有 热象的症状和体征;寒证是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 体征。
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即虚与实主
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 盛衰。 《素问· 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 则虚。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所 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由于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 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着虚实之分, 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 求,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 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邪,虚证宜补正,虚实辨 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二)虚实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力量对比的变化,实证可以转 变为虚证,虚证亦可转化为实证。实证转虚临床常见;虚证转实 临床少见,实际上常常是因虚而致实,形成虚实夹杂证。
实证转虚——是病情先表现为实证,由于失治、误治,以
及邪正斗争的必然趋势等原因,以致病邪耗伤正气,或病程迁延, 邪气渐却,阳气或阴血已伤,渐由实证变成虚证。
2、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
证候。其产生机理为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 不能外达,致四肢厥冷,且热越盛肢厥越严重, 即所谓“热深厥亦深”亦称阳盛格阴证。其临床 表现:高热烦渴饮冷,口鼻气热,咽干口臭,甚 则神昏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 干,脉数有力等一派热证,但又会出现四肢厥冷、 脉沉的寒象。虽肢冷而不恶寒、反恶热,且胸腹 必灼热,脉虽沉但必数而有力,由此可以判定肢 冷、脉沉均为假寒。
中医八纲辨证(精)

三、虚
实
虚实是用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正邪盛衰的两个 纲领。 (一)虚证: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气、血、 阴、阳虚损。 1、血虚证: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全身各部,所表现 出的证候。 2、气虚证:指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减退所表现出的证 候。 3、阴虚证:指体内阴液不足、亏损所表现的证候。 4、阳虚证:指体内阳气不足所表现出的证候 。 (二)实证:邪气盛,脏腑功能亢盛的表现。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小 便
清 长 短 赤
舌象
舌淡苔白 润 舌红苔黄 干
脉 象
迟 数
寒证 热证
不渴或喜热饮 口渴喜冷饮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证与热证有阴阳盛衰的本质区别,但又互相联系,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在疾病危重时,还可 出现假象。 1、寒热错杂:指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 例如:上热下寒
表寒里热
表热里寒 2、寒热转化: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当热证出现时, 其寒证消失,称为寒证转化为热证,于此相反则称热转 化为寒。 例如:寒入里化热 热极转寒(如热病出现危候阳气暴脱)
[要点]
辨证的基本方法是用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的具体施治是论治。 论治是根据辨证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所以常称为辨证论治。
第一节
[概念]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把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概括病 变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部分,从而辨清 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类别的辨证方法。 [内容] 将病人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
第六章
[概念]
辨
证
对四诊取得的病史、症状、体征,用中医学理论进行综合 分析,辨清疾病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之间的关系, 从而概括和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称为辨证。 [辨证类型]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辨证施护标准化程度不高
目前,中医辨证施护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医 院、不同医生之间的护理方案存在差异。
护理人员中医素养不足
部分护理人员对中医理论和技能掌握不够深入,影响了八 纲辨证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患者接受程度有限
由于患者对中医护理的认知不足和接受程度有限,可能会 影响八纲辨证在中医护理中的推广和应用。
脏腑经络理论基础
脏腑功能
01
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具有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共同
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经络系统
02
经络是连接脏腑、体表和全身各部位的通道,负责传输气血、
调节机体平衡。
脏腑与经络关系
03
脏腑与经络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体复杂的生理系
统。
脏腑经络在八纲辨证中应用
辨别脏腑病位
热证。治疗时采用清肺热、止咳化痰的中药,同时调整肺经经络,达到
治疗效果。
02
案例二
脾虚泄泻。症状表现为大便稀溏、食欲不振、乏力等。通过八纲辨证,
确定为脾虚证。治疗时采用健脾益气、止泻固脱的中药,同时调整脾经
经络,改善脾虚症状。
03
案例三
肝郁气滞。症状表现为情绪抑郁、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通过八纲辨
证,确定为肝郁气滞证。治疗时采用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的中药,同时
护理效果评价
通过八纲辨证,护士可以对护理效 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提高护理质量。
八纲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关系
与脏腑辨证关系
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相互补充,脏腑辨证侧 重于辨别病变脏腑及病因病机,而八纲辨证 则是对脏腑辨证的进一步细化和补充。
与六经辨证关系
八纲辨证

三、 虚
实
虚实辨证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 领,即虚与实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 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实者,有余不足也。 “虚实者,有余不足也。”
虚证:人体正气不足, (一)虚证: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 阳虚损。 退,气、血、阴、阳虚损。 血虚证:指血液不足, 1、血虚证: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全 身各部,所表现出的证候。 身各部,所表现出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 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 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 妇女经血量少色淡、愆期甚或经闭, 妇女经血量少色淡、愆期甚或经闭,舌 质淡,脉细无力。 质淡,脉细无力。
八纲辨证
[概念] 概念]
八纲辨证是把四诊所收集的 资料,经过综合分析, 资料,经过综合分析,以辨清病 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 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类 别等方面情况,从而归纳为阴、 别等方面情况,从而归纳为阴、 阳、表、里、寒、热、虚、实八 类基本证候的辨证方法。 类基本证候的辨证方法。
将病人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 的规律。 的规律。
舌苔: 舌苔: 变化不明显 ------表证 半表半里证。 表证、 ------表证、半表半里证。 有变化 ----------里证 里证。 ----------里证。 脉象: 脉象: 浮脉 -----------表证 表证。 -----------表证。 沉脉 里证。 ------- 里证。当然里证还有很多其他 脉象。 脉象。 半表半里证。 弦脉 -------半表半里证。
[分类]:表热、里热、实热、虚热。 分类] 表热、里热、实热、虚热。 [临床表现特点]: 临床表现特点] 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 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 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 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 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 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 脉数等。 脉数等。
辨 证

常见虚证
临床表现 气虚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自汗, 证 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脉虚无力 血虚 面色萎黄或面白无华,唇甲色淡,头晕 证 目眩,心悸失眠,手足麻木,月经量少 或经闭,舌淡,脉细无力 阴虚 形体消瘦,午后潮热,盗汗,颧红,五 证 心烦热,口干咽燥,眩晕失眠,尿黄便 秘,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 畏寒肢冷,面白无华,神疲乏力,自汗, 证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 胖嫩,苔白,脉沉弱或细迟
2、丁某,男,成人 主诉:发热、恶寒、头痛、恶心、泄泻5 天。 病史:病起五天,寒热高亢,得汗不解, 头痛,胸闷、恶心、肠鸣、泄泻、口苦 检查:脉浮滑濡数,苔黄腻 问题:此为表里同病证 (1)请指出属于表证和里证的表现 (2)表里证各是什么原因所致?
三、虚实—邪正盛衰 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 (一)虚证 *正气虚衰,脏腑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倦怠无力,少气懒言, 心悸气短,自汗或盗汗,疼痛喜按,舌胖嫩 或瘦薄,无苔或少苔,脉细弱无力。 治疗法则:补法
第五章
辨பைடு நூலகம்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 的步骤、各种辨证方法的意义、特点。 2、掌握八纲辨证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八纲辨证——基础 第二节 脏腑辨证——慢性病、内伤杂病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温热病(传染 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八纲辨证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一、表里——病位深浅、病情轻重 (一)表证 *六淫侵袭肌表所致的证候。
亡阴所涉及的脏腑,常与心、肝、 肾等有关,临床一般不再逐一区 分。亡阴若救治不及,势必阳气 亦随之而衰亡。
亡阴与亡阳辨证简表
汗 四肢 舌 脉
细数 无力
八纲辨证

(二)热证
[原因] 多因人体受到热邪的侵袭, 原因] 多因人体受到热邪的侵袭, 或由于人体阴不足而虚火内生所致。 或由于人体阴不足而虚火内生所致。 [证候] 发热,面红,口渴而喜冷饮,烦躁, 证候] 发热,面红,口渴而喜冷饮,烦躁, 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舌质红, 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苔 脉数等。 黄,脉数等。
[证候] 证候]
脾胃气虚证: 脾胃气虚证:
证候:食少纳呆 口淡无味 腹胀便溏消瘦 四 证候: 肢倦怠面色萎黄 神疲乏力 少气懒言舌淡苔 白 脉弱 治疗:健脾益气( 四君子汤) 治疗: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四君子汤)
3、 阴虚证
[证候] 形体消瘦,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 证候] 形体消瘦,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 口燥咽干,,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小便黄短 口燥咽干,,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 数。 [治疗] 滋阴补肾(六味地黄汤) 治疗] 滋阴补肾(六味地黄汤)
2、里证
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
的证候。 的证候。
证候:胁肋胀痛 口苦纳呆 呕恶腹胀 大便不 证候: 调 小便短黄 苔黄腻 脉滑数 或身目发黄 发热 或见阴囊湿疹 或睾丸肿大 外阴搔痒 多见于肝炎、胆囊炎、皮肤病、妇科炎症— 多见于肝炎、胆囊炎、皮肤病、妇科炎症— 龙胆泻肝汤 治疗:清利肝胆湿热( 大柴胡汤) 治疗:清利肝胆湿热(茵陈蒿汤 大柴胡汤)
(一)寒证
[原因] 多因机体受到寒邪的侵袭, 原因] 多因机体受到寒邪的侵袭, 或由于人体阳气不足所引起。 或由于人体阳气不足所引起。 [证候] 不发热,面色苍白,四肢发凉, 证候] 不发热,面色苍白,四肢发凉, 口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 口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或 大便稀薄。舌质淡,苔白而润, 大便稀薄。舌质淡,苔白而润, 脉迟等。 脉迟等。
八刚辩证

八刚辩证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
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与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按照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加以分析,从而抓住其在表在里、为寒为热、是虚是实,属阴属阳。
一、表与里:中医根据病位的深浅,将疾病分为表证和里证。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
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1、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
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
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
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2、里证:是疾病深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
它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疾病。
里证成因大致有三:一是表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所致;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三是七情刺激、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等因素,损伤脏腑而致病。
里证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
常表现为:壮热、烦躁神昏、口渴、腹痛、小便短赤、便秘或腹泻呕吐、舌苔厚、脉沉。
二、寒与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症与热症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
1、寒证:是疾病本质属于寒性的症候。
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的阳虚或阴盛而致。
《黄帝内经》把寒证分为外寒、内寒两类。
外寒是外邪入侵肌表所致;内寒产生于寒邪直中脏腑,也可在肌体阳气弱的情况下出现。
常见表现有:恶寒喜暖、面色白、肢冷倦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八纲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方法摘要:一、引言二、八纲辨证方法详解1.阴阳辨证2.表里辨证3.寒热辨证4.虚实辨证三、脏腑辨证方法详解1.脏腑辨证基本原则2.脏腑辨证具体方法3.脏腑辨证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四、八纲与脏腑辨证的结合运用1.八纲脏腑辨证互补2.案例分析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其中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的核心。
八纲辨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脏腑辨证则是以五脏六腑为理论基础,对疾病进行定位和定性。
本文将对这两种辨证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大家提供实用的中医诊断技巧。
二、八纲辨证方法详解1.阴阳辨证阴阳辨证是八纲辨证之首,一切疾病都可以从阴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阴阳平衡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辨证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疾病的阴阳属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2.表里辨证表里辨证是判断疾病病位的方法。
表证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里证则表现为脏腑功能失调等症状。
通过表里辨证,可以明确疾病的病位,为治疗提供方向。
3.寒热辨证寒热辨证是判断疾病寒热性质的方法。
寒证表现为寒战、腹泻、四肢厥冷等症状,热证则表现为发热、口渴、便秘等症状。
寒热辨证有助于确定疾病的寒热属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4.虚实辨证虚实辨证是判断疾病虚实性质的方法。
虚证表现为乏力、虚弱、精气亏损等症状,实证则表现为气滞、血瘀、水湿停滞等症状。
虚实辨证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虚实程度,为治疗提供指导。
三、脏腑辨证方法详解1.脏腑辨证基本原则脏腑辨证以中医脏腑学说为基础,遵循脏腑相关、脏腑相互影响的原则。
在脏腑辨证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病情、病史、脉象、舌象等多种因素。
2.脏腑辨证具体方法脏腑辨证方法主要包括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辨证。
例如,心肝血虚辨证、肺脾气虚辨证等。
3.脏腑辨证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脏腑辨证具有定位准确、定性明确的优势,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通过脏腑辨证,可以精确判断病变脏腑,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病多虚证,其证多因禀赋不足,或幼年 精气未充,或老年精气亏损,或房事不节等导 致肾的阴、阳、精、气亏损而致的肾阳虚证、 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不纳 气证为常见。膀胱病多见湿热证,至于膀胱虚 证多责之于肾虚。
脏腑兼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其证候也较 为复杂。除在前面脏腑辨证中涉及到的一些证 型如胃肠病证、肝胆湿热证等属脏腑兼病证型 外,这里再将其他脏腑兼病证型(心肾不交证、 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肝 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火犯肺 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三)虚实真假 1.真虚假实:极虚之病,可能出现
虚假的实证表现。如久病脾虚腹胀,当虚到 极点时,会出现胀满拒食,胸闷气逆,大便 不畅等实证症状。但此腹胀不似实证之不减, 会时胀时减;腹胀满必不拒按,或按之痛减, 或按之软,这与实胀之硬满拒按不同。虽气 不舒必有气短息弱;大便虽闭但腹部不硬, 且脉必无力、舌体淡胖而苔不厚腻,故此胀 为假实。这些假实之症,实因正气虚甚,气 机不运所致。
表里俱寒 表里俱热 表里俱虚 表里俱 实 表寒里热 表热里寒 表虚里实 表实里虚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素问·圣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即寒证要用热剂,热证要用 寒剂,两者治法迥然不同,临床上如寒热不 辨,其不良反应立竿见影,后果严重。因此, 寒热辨证在八纲辨证中尤其重要。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
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 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此治法 也不同。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
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 一方法治疗。
八纲辨证
中医学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辨证分类方法有多种,
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八纲辨证。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 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即任何 一种疾病,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从基 本性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 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或虚;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 归属于阳或阴两大类。因此,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临 床表现尽管极为复杂,但运用八纲对病情进行辨别归 类,则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所以八纲是辨证的纲
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一)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出现的原 因有两类:一类是外感病,由表证发展至兼见里证;或外 感病未愈,复伤于饮食劳倦等。一类是内伤病未愈而又感 外邪。
表里同病时,往往出现虚、实、寒、热等各种情况。 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较为复杂。以表里与虚实或寒热分别 组合而言,可见以下八种情况:
热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功能活
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 化热入里;或因七情过激,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 积蓄为热;或房室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 热证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
临床表现 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 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 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 干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心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由思虑劳神 太过,或先天不足,脏气虚弱,久病伤心,导 致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心阳暴 脱;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气郁、瘀血 等原因,导致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迷心窍 及痰火扰神证。
肺病的证候有虚、实两类。虚证多因久病咳 喘,或被它脏病变所累,导致肺气虚和肺阴虚。 实证多因风、寒、燥、热等外邪侵袭和痰饮停聚 于肺而成: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 证、寒邪客肺证、痰湿阻肺证、肺热炽盛证、痰 热壅肺证。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大肠病的证 候有肠道湿热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虫 积肠道证、大肠虚寒证。
领。
表寒证(伤寒表实证):以感受寒邪为
主,其特点是: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身 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
伤。其特点是:恶风、微 发热,汗出,脉浮缓 。
表热证(外感风热证):是感受风热之邪,
其特点是发热重,微恶寒,口渴,咽痛,舌质 正常或尖边稍红,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 浮数。.
肝病的证候可以概括为虚实两类,而以实证为
多见。实证 包括多由情志所伤,致肝失疏泄,气 机郁结,气郁化火,气火上逆而致的肝郁气滞证、 肝火炽盛证;火劫肝阴,阴不制阳,肝阳上亢而 致的肝阳上亢证;阳亢失制,肝阳化风而致的肝 风内动证,或寒邪、火邪、湿热之邪内犯而致的 寒滞肝脉证、肝胆湿热证。虚证 包括多因久病失 养,或它脏病变所累,或失血,致使肝阴、肝血 不足而致的肝阴虚证、肝血虚证。胆的病变多表 现为胆郁痰扰证及肝胆并见的肝胆湿热证。
脾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饮食、 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病后失调所致的脾气 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实证 多由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内侵, 或失治、误治所致的湿热蕴脾、寒湿困脾等证。 胃病证候有虚实寒热之别。虚证多因饮食不节, 饥饱失常,久病失养,或因吐泻太过,或温热 病后期,耗伤阴津,或老年阴血亏少等原因所 致的胃阴虚证;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 洁之品,或寒邪、热邪犯胃而成的食滞胃脘证、 寒滞胃脘证、胃热炽盛证、 血瘀胃脘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