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学方案课程教案

合集下载

2023年荷花淀的教案设计荷花淀的教学设计(8篇)

2023年荷花淀的教案设计荷花淀的教学设计(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荷花淀的教案设计荷花淀的教学设计篇一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
2、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3、领会小说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1.重点: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通过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课内自读课文两课时。

《荷花淀》教案精选15篇

《荷花淀》教案精选15篇

《荷花淀》教案精选15篇《荷花淀》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鉴赏多种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

2.品味小说个性化的语言,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品味小说诗化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预习1. 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风格。

2. 用简洁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3.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战争场面的图片,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

残酷、恐怖、血肉横飞、血流成河。

二、检查预习,梳理小说情节脉络1.作家作品: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2022年《亚洲周刊》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铁木全传》。

孙犁去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离开了我们,一个性格清淡如水的人,一个文字清丽如水的人,走完了一生,完成了他诗化的一生。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

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

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2.三部分的小标题:(1)夫妻话别 (2)探夫遇敌 (3)助夫杀敌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

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荷花淀》教案7篇

《荷花淀》教案7篇

《荷花淀》教案优秀7篇课文《荷花淀》教案篇一教学设想:《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赞誉为“诗体小说”。

相对于主题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

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空背景离现代的学生毕竟较为久远了,如何在一教时内让学生走入文本,品味人物语言?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朗读。

因为文字的静默无声天然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隔阂,而朗读的声情并茂本身就有利于沟通。

因此,本课将把朗读作为探究人物的主要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构筑起来的诗意的语文世界。

教学目标: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与定向昨天请大家阅读了一篇小说《荷花淀》,大家都读过了吗?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呢?引导学生畅谈,如果学生能谈到人物对话的精彩就直接定向研读。

如果学生没有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人公。

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有多把钥匙,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今天我们就锁住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

文中有很多处人物对话。

那么,把握人物语言的最便捷最有效方法是什么?结合语境,诵读品味,比较揣摩。

二、学生自由诵读,选取对话语段,分组揣摩。

三、交流鉴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尝试演读。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自己所选取的对话语段,找一句自己认为最传神,最动人的话,何大家交流自己的赏析和感受。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注意对话中的神态细节描写2、设计语言变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3、引导学生将语言鉴赏深入到人物思想和形象鉴赏上4、组织学生演读(一)夫妻话别具体语言鉴赏点:1、怎么了,你?(你怎么了?)倒装句式急切,关心2、你总是很积极的。

(低着头说/斜着眼说;就你积极)心态真诚,羞涩、无奈、自豪顺带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水生的“脸红”“气喘”和避闪拖延的态度,体会他想说又怕说不知道怎样说的。

《荷花淀》优秀教学设计

《荷花淀》优秀教学设计

《荷花淀》优秀教学设计《荷花淀》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荷花淀》优秀教学设计篇1素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

把握课文以富有感情色彩的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方法;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传神的对话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体味孙犁小说诗化的特点。

研讨探究法,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训练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

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品味语言,以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

体味孙犁小说诗化的特点。

2、研讨探究法。

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训练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凄惨,战争总是充满了血腥味读了孙犁的《荷花淀》后,他笔下的战争是什么样的?《荷花淀》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二、作家、作品简介: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

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

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笔调婉约而流畅,风格秀雅隽永。

感情的抒发和人物感情的叙写,都同景物与人物的描绘自然地融合,篇篇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诗的韵致,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被称为“诗体小说”。

《荷花淀》优秀教案(通用12篇)

《荷花淀》优秀教案(通用12篇)

•••••••••••••••••《荷花淀》优秀教案《荷花淀》优秀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荷花淀》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荷花淀》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整体领会和分角色的朗读方法,品味小说散文式的艺术格调和诗歌般的意境,引导学生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2、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小说反映的主题作深入理解。

随着文学评论日益成熟,人们对《荷花淀》有了多元的解读,教师可引入各种观点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开放的、创造性的思维。

3、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引导学生感悟本文人情美与自然美,着重鉴赏本文对传统小说的突破,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多种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

4、了解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对话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引导学生感悟本文人情美与自然美,着重鉴赏本文对传统小说的突破,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多种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小说反映的社会环境和主题作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教学思路设想:1、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刻画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揭示的主题。

2、文学鉴赏采取“引疑-议疑-释疑”方式。

3、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教学时间:两课时,90分钟课前准备:1、布置预:1、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2、全文已空行标明三部分,用简洁、含蓄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3、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2、准备多媒体课件。

《荷花淀》教案范文7篇

《荷花淀》教案范文7篇

《荷花淀》教案范文7篇《荷花淀》教案篇1教学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应该是浪漫独特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

因此文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教学设想:《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誉为“诗体小说”。

相对于主题美、情节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

我打算通过朗读、品味人物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把握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的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7月,荷花飘香的季节,以“诗体小说”独步现代文坛的孙犁老人离我们而去了,他虽然去了,但他写的《荷花淀》在中国文学的长廊中至今仍散发着幽幽的清香,万万千千的中学生在这清香中低吟、沉醉,时时升起感情的旋律。

今天就让我们撑一艘心灵的小船,向荷花淀深处漫溯,去观赏一下如诗如画的白洋淀风光,去认识几位淳朴、机智、多情的青年妇女,看一看她们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丈夫的痴情、对祖国的爱以及她们身上洋溢着的那种蓬勃的人性之美。

二、目标定向:同学们一定读过不少小说,能列举几部印象深刻的,并能说出它们的主人公吗?《荷花淀》大家都读过了,你认为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有多把钥匙,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今天我们应该动用哪一把呢?——语言。

三、朗读品味夫妻话别的对话,探究把握水生嫂形象四、读商议探夫、归途说笑两个片段,领悟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荷花淀妇女群像五、结束语:这群朴素得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的妇女,她们的心灵像荷花般高洁美好,她们的容貌也一定像荷花般端庄美丽。

感谢孙犁,给我们送来了这样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荷花淀的女人们,让我们感受了人情人性的纯美,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荷花淀教案推荐7篇

荷花淀教案推荐7篇

荷花淀教案推荐7篇优秀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主动性,通过教案的规划,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和互动机会,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荷花淀教案推荐7篇,供大家参考。

荷花淀教案篇1一.说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

全文文字简短,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荷花、莲蓬、饱胀、翩翩起舞。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想象画面,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理解“把眼前的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句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感悟语言生动形象和描写的优美。

2.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荷花,查阅资料,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荷花?哪几个自然段写“我”以为自己是荷花?(二)新课:1.师:那么第一自然段写什么呢?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你觉得这一段哪个词用得恰当?为什么?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师小结:本段作者直接了当,引起下文,引人入胜。

2.荷花开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出示挂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3.学习二、三自然段:自由读二、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板书:荷叶、荷花)指名读描写荷叶的句子,你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板书:挨挨挤挤、像大圆盘)这样的荷花给你什么印象?师启发:荷叶就已经这么美了荷花会是什么样的呢?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

问:这里一共写了几种样子的荷花?(板书:半开、全开、含苞)指名分句朗读要求读出荷花的美丽。

《荷花淀》教案[转](精选15篇)

《荷花淀》教案[转](精选15篇)

《荷花淀》教案 [转](精选15篇)《荷花淀》 [转] 篇1教学目标:一. 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二. 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 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 安排两课时。

二. 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三. 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四. 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

(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

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

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花淀》教案石家庄市第三职业中专学校张彦【教学目标】1.了解“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2.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3.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珍惜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1.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2.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含蓄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1.感悟本文诗情画意美和人物的形象美。

2.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对展开情节、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

2.体会如诗如画的景物之美。

二、教学过程1.以影视资料导入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影片及你了解的战争场景特点。

(影视导入构成强力冲击,场景与文章形成鲜明对比。

激发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归纳:提起战争,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总是流血漂橹,伏尸百万;硝烟弥漫,血肉横飞;枪炮轰鸣,悲声一片……在小说《荷花淀》中描述了一场怎样的战争呢?2.把握小说情节(1)根据预习完成下表(用多媒体显示)。

(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段落1~45~2930~3132~3839~47标题编席待夫与夫话别送别亲人马庄探夫探夫不遇段落48~6061~7475~8384标题与敌相遇助夫杀敌漫谈感受迅速成长(2)根据小标题复述课文内容。

(复述可以从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孙犁的小说并不是以情节见长,但他精选了几个生活片断:开头写话别,交代故事背景,村里七人参军公推水生为代表回家告别,这为妇女们去马庄探夫设下伏笔。

探夫不遇,不遇而归,归而遇敌,摆脱敌人,隐入荷花淀助夫杀敌,目睹激战,则是一个转机。

情节发展一波三折,错落有致,足见作者在情节上也是匠心独运的。

孙犁笔下的战争和我们想像的战争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感受孙犁笔下的战争)归纳概括:景美人美情美3.体会景物之美(1)赏析月下编席一节①引传说激趣。

(引传说创设意境)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

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城5县(市)所辖。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总面积366平方公里。

淀区内共有36个村庄,8000公顷芦苇,146个淀泊。

河淀相连、沟壑纵横,苇田星罗棋布,成为中国特有的一处自然水景区风光。

白洋淀中有自然形成的千亩荷花淀,每年的农历五—八月份粉、白两种荷花盛开,淀内香气四溢。

白洋淀水域辽阔,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天芦苇泛金黄色;冬季泊似碧玉。

白洋淀物产丰富,盛产大米、鱼虾、菱藕和安州苇席。

被誉为美丽的“鱼米之乡”。

②播放课文1~3段配乐朗诵,体会小说诗化的语言。

课文配乐朗诵,创设情境。

③学生自由朗读,体味其中韵味。

④请朗读好的同学读下文。

(诗文用多媒体显示)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经过这样编排看来更有诗的意味了,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按照我的语言在头脑中反映我所描述的画面。

月亮升起来了,在一座整洁干爽的院子里,一个女子正在编席,你看苇眉子在她的怀里跳动不止,月光如流水般泻下银白的光辉,泻在院子里,泻在女子的身上,泻在她身下编好的苇席上,苇席在月色下像一片洁白的云朵;那个女人陶醉其中。

一阵晚风吹来,带来些清凉,也带来了阵阵花香,缕缕荷香……请把你的感受讲出来。

多媒体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教师轻柔的述说,再现情景。

教师要肯定他们的感受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感受。

设问激疑请学生来说。

(宁静温馨安详……)⑤思考:抗日战争是很残酷的,抗战八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死亡随时威胁着人民的生命,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者这样描述合情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以播放《我的祖国》、出示王维的《山居秋暝》帮助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多媒体辅助,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到渠成完成对景物描写作用的归纳。

学生讨论归纳:①河山如此多娇,岂容敌人来践踏;家乡如此美好,怎能容忍列强来侵犯。

展示了荷花淀人民的精神风貌。

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秀美的荷花淀养育了多情美丽善良的女子。

这段环境描写为人物提供了生活背景,烘托了人物形象:水生嫂是一个勤劳、纯朴、善良的女子。

(2)赏读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用多媒体显示荷花淀正午风光,给以学生形象上的感知。

学生朗读描写日光下水乡风光的语段,并展开想像。

背景:万里无云,水面上没有船只,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远景)主体:一望无边,荷叶密密层层(中景)特写:粉色的高高挺出来的荷花箭(近景)学生自由讨论。

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短语来概括这两幅画面给你的感受,你会选择哪个词呢?提问:“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看到这样的描写,你觉得情节会有怎样的变化和发展呢?明确:荷叶像铜墙铁壁——暗寓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像铜墙铁壁。

明确: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三、小结在孙犁的笔下画面融为了一体,由朦胧逐渐清晰,荷花淀的景物是美的,水天相融,粉荷绿苇相衬,明丽清纯,让人心醉,在这里人和环境融为一体了。

景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出了人物形象;如诗如画的美景有利于展现人物精神风貌,在人物眼中,家乡是美好的,绝不容强盗侵犯,如果有人来入侵,这里的人民会怎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四、布置作业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

水面没有一只船。

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明确:这是“女人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

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品读语言感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2.比较学习含蓄传神的细节描写。

3.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差异。

二、教学过程1.导入上节课我们品味了小说中优美的景色描写,荷花淀景色如诗如画,水天相融,粉荷绿苇相衬,明丽清纯,让人心醉,生活在这里的是怎样的一群人呢?了解一个人重要的是了解他的性格,而人物的性格又是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透过人物的言行来认识他,而高明的作家也常常通过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达到塑造人物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篇小说中人物语言的个性美。

2.品读语言感受人物形象(1)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至“你总是很积极的”。

(2)分角色朗读改编仿写后的文段①请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

改写后的对话:(很晚丈夫才回来……)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没你的饭了。

”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

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

她说:“有事快说。

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

”四下里看看又说“爹呢?”“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

“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

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

今天在县里开会,区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

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儿子。

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②讨论归纳原文中的女人温顺、体贴,对丈夫极为依恋,甚至有些缠绵,虽然她同时也是含蓄的,但她是有勇气有准备承担丈夫交给她的任何责任的。

(水)改写后的女人变得泼辣、外露,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饰内心的不舍之情,故意把事情说得轻描淡写好让丈夫放心。

(火)相同之处在于对丈夫的举动都很敏感,都很爱自己的丈夫,都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国心。

(3)请比较下列三段对话,选出最适合水生嫂性格的一段,并思考为什么其他两段不适合?女人:A“你走我不拦你,小华和爹你也带走。

”B“你走,我不拦你。

家里怎么办?”C“你走,我不拦你,我跟你一块去。

”水生:A“我又不是去走亲戚。

”B“家里的事只有靠你了。

”C“我是去打仗,不是去旅游。

”女人:A“我在家还要干农活,更忙。

”B“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C“古有花木兰,女人能打仗,我也跟你打仗去。

”水生:A“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

”B“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C“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

”女人:A“哼,说的轻巧。

”B(无语)C“不嘛。

”(嗲声)(4)明确:B(5)过渡毕竟,藕断丝连的妇女们,对丈夫的不辞而别心存依恋,或许她们还有许多悄悄话还未来得及向自己心爱的丈夫表白;或许她们为丈夫的安全茶饭不思;或许她们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

因此,几个青年妇女就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的事。

听探夫一段对话录音,分析她们的性格特征。

(6)细细品读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话,分析她们的个性特点。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

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机敏多智“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心直坦率“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心细成熟“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

”性急侥幸“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害羞忸怩(7)感受东西方文化差异可见人物的语言,美就美在富有个性,人人不同;美就美在富有民族特点,多情而又含蓄。

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东西方表达爱情的方式有何不同?讨论归纳:中国的女子或忸怩或坦率或成熟,她们对自己的丈夫有深深的爱,但她们表达得很含蓄,作为丈夫他们也时时挂念着他们的妻子,但他们有更符合他们的表达方式,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

3.比较练习法,体会细节之美比较上下两个句子的优劣:(1)原文: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改写:“哎哟”随着一声惊叫,女人的手指明显地抖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让我看看。

”“没什么。

”女人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讨论明确:忽略了人物的身份,一个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不会见一点血就大惊小叫。

改写的句子不符合人物身份。

“震动”不仅写出了手指的抖动,更反映了水生嫂听到这消息后的心理反应:她没想到丈夫这么快就要参军走了,因而不免有些吃惊,接着的是对丈夫的依恋,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