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差异25页PPT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三节城市化(27张ppt)优秀课件

城用地规模扩大 城人口在总人口的比 重不断上升
2、衡量城化水平的标志: 城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3、为什么会城化
推拉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村的因素 理论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的因素
4、城化的意义
①、带动_区__域__经__济_________开展;
②、带来_聚___落__形__态_____
的变化;
③、带来_生__产__方__式_____生_ 活、方__式____价___值__观__念、
第三节 城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化的含义。 2、掌握不同国家、地区城化的进
程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
他人合作、探究学习。 2、运用地理图表等资料分析、归
纳、总结,比较不同国家城化的过程及
自学指导
1、什么是城化〔概念、标志、推力因素、拉 力因素〕
2、城化的意义
城市化特点
发
起步早
达 国
城化水平高
家
出现逆城化现象
发
起步晚,开展快
展
中
城化水平低
国 家
城开展不合理
探究活动:看图2.24 城化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产生哪些影响?
生物圈
岩石圈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圈
大气圈
城化是否必然对地理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呢?
合理的城化。。。。 也可以改善环境。例如,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 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 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 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开展的方 向转变。〔有利方面〕
3、城化进程表 〔结合图2.19和案例4〕
城市 化阶
段
水平
初期 低于30% 阶段 水平低
发展 速度
2、衡量城化水平的标志: 城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3、为什么会城化
推拉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村的因素 理论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的因素
4、城化的意义
①、带动_区__域__经__济_________开展;
②、带来_聚___落__形__态_____
的变化;
③、带来_生__产__方__式_____生_ 活、方__式____价___值__观__念、
第三节 城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化的含义。 2、掌握不同国家、地区城化的进
程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
他人合作、探究学习。 2、运用地理图表等资料分析、归
纳、总结,比较不同国家城化的过程及
自学指导
1、什么是城化〔概念、标志、推力因素、拉 力因素〕
2、城化的意义
城市化特点
发
起步早
达 国
城化水平高
家
出现逆城化现象
发
起步晚,开展快
展
中
城化水平低
国 家
城开展不合理
探究活动:看图2.24 城化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产生哪些影响?
生物圈
岩石圈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圈
大气圈
城化是否必然对地理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呢?
合理的城化。。。。 也可以改善环境。例如,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 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 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 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开展的方 向转变。〔有利方面〕
3、城化进程表 〔结合图2.19和案例4〕
城市 化阶
段
水平
初期 低于30% 阶段 水平低
发展 速度
中国城市化差异

中部地带城市化
• 中部———加快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完善城市 结构体系。 • 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城市化水平,正处于高速发展 阶段中期,部分省份大、中城市相当密集,已初步形 成城镇体系的框架 • 但部分省份城镇体系不完整,缺乏经济中心城市或 者承上启下的经济次中心城市,且城市空 间分布 过于分散。
The end,thank you!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
经 发展 济 基础 因 素 产业 结构
发展基础薄弱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 较大,乡镇企业不 发达,生产力水平 较低,经济发展相 对迟缓 交通线路较少, 运输条件较差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 础较好,近代工业首先 出现在沿海
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 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 农村工业化程度较高, 生产力水平较高
西部地带城市化
• 西部———以发展大城市为核心,推进西部大开 发。 • 从总体上来说,西部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处于高速发 展阶段的初期,城镇体系发育程度较低,经济欠发达, 人口素质不高,部分省区自然条件严峻,生态脆弱。 • 很多城市为资源开发性城市,城市规划滞后,基础设 施建设缓慢。
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差异
• 中部——应以国际国内城市职能分工为视角,加快 区域内外城市密集区整合,从大区域角度构筑以中 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城市结构体系。要进一步发 挥大城市的增长极作用,武汉、长沙、合肥等作为 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必须在进一步完善其产业结 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从全球及中部 经济圈的视角,对其城市功能及产业发展方向进行 定位,积极承担区域性国际城市职能。在积极发展 大城市的同时,中部地区还应把小城镇纳入城市群 的整体发展中,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 西部——现阶段,应重点发展大、中城市。集中开发、集 中投资,依托中心城市,选择若干基础好的中等城市,重点对 其进行建设,增加其辐射力。目前,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前景 的城市群就是以长江中上游的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地 区和以陇海线上的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这两个地区城 市 群均位于与东部地区交通便利的区位上,并已具备相当 的经济基础。加快以它们为核心的城市群的发展,在西部 大开发中必然可起主导和先导的作用。同时,要注重内陆 边境口岸,亚欧大陆桥沿线的城市建设。西部省区应更加 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投资比例,吸引东部传 统产业向西部转移,为此,国家也应加大对西部城市化发展 的扶植力度,进一步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国的城市化》PPT课件

第一类是以综合职能为特征的中心城市
➢ (1)区域中心城市:指一个较大区域范 围内具有综合职能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 辖市和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 计划单列市之外,还包括省会城市和自治 区的首府,共36个。其数量虽少,因绝 大多数都是经济实力雄厚、区域辐射力 强的大城市。
(5)多中心的城市密集区和以大城市为核心的 城市群正在形成。
▪ 中国目前多中心城市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 海地区,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大体有以下6个: 辽中南城市密集区、京津唐城市密集区、山东 半岛城市密集区、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区、闽 东南沿海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区。 其中长三角地区是全国地域范围最大、经济实 力最强、包含城市数量最多的地区。以大城市 为中心的城市群,目前多分布在中国的中西部 地区,且绝大多数为省会城市,如:武汉、长 沙、成都、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哈 尔滨、长春等。
❖ 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突破了人民公社制度,突 破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解放和发展了农 村和农业的生产力。并且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引 入,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工农产品价 格关系得到逐步调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农业 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大量转移以及小城镇的大量 涌现和迅速崛起,极大地改善了计划经济时期城 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迅速发展,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 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和渐近性, 使得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呈现出许多与国外发 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不同的特征和问题。从总体 上说,了解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是理解中国工业 化和城市化独特性的关键。
❖具体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 (1)城乡分离的制度性障碍逐步减少,但依然 存在。
【培训教材】中国城镇化PPT课件

8
.
中国传统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在城乡关系上偏向城市 城镇规模结构基本上是大中小城镇结合 城镇空间布局基本上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城镇化实现的机制计划化 城市建设和管理方式比较落后
9
.
THE END
10
3
.
影响因素
制度因素 自然条件 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
4
.
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处理城乡关系方式的选择 城镇规模的选择 城镇空间布局的选择
5
.
中国城镇化现状
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落后于国内经济发展水 平、工业化进程、国外同等发展水平的城镇化 水平)
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平稳,较快发展 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 以小城镇为主的分散化模式 二元性(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收入分配、
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
6
.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有利时机 世界城市化趋势的带动作用 经济发展特殊阶段的有利条件 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
7
.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国内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重制约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人口城镇化成本高
昂的困难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制约 城乡二元制度的妨碍
.
中国城镇化
1
.
城镇
=城市(city)+集镇(town):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 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 民点
2
.
城镇化
(urbanization)第二、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 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 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 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 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
中国传统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在城乡关系上偏向城市 城镇规模结构基本上是大中小城镇结合 城镇空间布局基本上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城镇化实现的机制计划化 城市建设和管理方式比较落后
9
.
THE END
10
3
.
影响因素
制度因素 自然条件 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
4
.
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处理城乡关系方式的选择 城镇规模的选择 城镇空间布局的选择
5
.
中国城镇化现状
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落后于国内经济发展水 平、工业化进程、国外同等发展水平的城镇化 水平)
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平稳,较快发展 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 以小城镇为主的分散化模式 二元性(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收入分配、
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
6
.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有利时机 世界城市化趋势的带动作用 经济发展特殊阶段的有利条件 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
7
.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国内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重制约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人口城镇化成本高
昂的困难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制约 城乡二元制度的妨碍
.
中国城镇化
1
.
城镇
=城市(city)+集镇(town):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 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 民点
2
.
城镇化
(urbanization)第二、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 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 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 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 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问题ppt课件

8
考点1 城市化及动力机制
1.标志: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 如下图归纳:
9
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而城市的人口和用 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10
2.意义
项目
意义
人口 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
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 逐渐转移
(3)对水圈的影响: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 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渗漏产生再分配,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城市建设 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3)再城市化:一些发达国家面对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的 状况,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 术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 员和国内外移民到此居住,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 的低潮后,趋于复兴。
31
4.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1)虚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 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 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之上,而 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的。这种城市化的质量较低, 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反而容易造成诸多城市病的发 生。 (2)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 平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 市的集聚效应,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 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26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 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加速阶段
发展中国家中经
考点1 城市化及动力机制
1.标志: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 如下图归纳:
9
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而城市的人口和用 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10
2.意义
项目
意义
人口 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
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 逐渐转移
(3)对水圈的影响: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 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渗漏产生再分配,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城市建设 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3)再城市化:一些发达国家面对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的 状况,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 术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 员和国内外移民到此居住,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 的低潮后,趋于复兴。
31
4.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1)虚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 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 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之上,而 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的。这种城市化的质量较低, 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反而容易造成诸多城市病的发 生。 (2)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 平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 市的集聚效应,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 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26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 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加速阶段
发展中国家中经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课件PPT(完美版)

(2)从植被覆盖率变化来看,与1990年相比,2005年广州市区 A A.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增强 B.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C.暴雨后径流量减少 D.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60
城 市 50
人 口
40
比 重
30
( %
20
)
10
0
农业革命
工业革命
6 54 321012
公元前(千年)
公元(千年)
二、城市化的的进程和特点
读图,回2答.(发1)达~(国2)题家:(和导与发练P展23)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四、改善和治理城市环境
世界城镇人口增长示意图
读“我国甲、乙两城市不同区域人口变化(%)统计图”,回答(1)~(2)题:(导与练P27)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
知识结构
城市化
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影响
✓ 人口集中过程 ✓ 地域转化过程 ✓ 经济结构变化
✓ 进程加快 ✓ 城市化差异 ✓ 特大城市发展 ✓ 出现城市群
✓ 城市环境问题 ✓ 城市交通问题 ✓ 城市住宅问题 ✓ 城市社会问题
深圳的变化——1982
世界城镇人口增长示意图
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
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
(1)图中信息表明广州市( )
市中心植被面积减少最多的时间段是1990年~1995年
① 东北部(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
(2)从植被覆盖率变化来看,与1990年相比,2005年广州市区
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治理城市环境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
深圳的变化——1985
深圳的变化——
璧山的变化——大东门
60
城 市 50
人 口
40
比 重
30
( %
20
)
10
0
农业革命
工业革命
6 54 321012
公元前(千年)
公元(千年)
二、城市化的的进程和特点
读图,回2答.(发1)达~(国2)题家:(和导与发练P展23)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四、改善和治理城市环境
世界城镇人口增长示意图
读“我国甲、乙两城市不同区域人口变化(%)统计图”,回答(1)~(2)题:(导与练P27)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
知识结构
城市化
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影响
✓ 人口集中过程 ✓ 地域转化过程 ✓ 经济结构变化
✓ 进程加快 ✓ 城市化差异 ✓ 特大城市发展 ✓ 出现城市群
✓ 城市环境问题 ✓ 城市交通问题 ✓ 城市住宅问题 ✓ 城市社会问题
深圳的变化——1982
世界城镇人口增长示意图
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
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
(1)图中信息表明广州市( )
市中心植被面积减少最多的时间段是1990年~1995年
① 东北部(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
(2)从植被覆盖率变化来看,与1990年相比,2005年广州市区
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治理城市环境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
深圳的变化——1985
深圳的变化——
璧山的变化——大东门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共26张PPT)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 市空间的变化。阅读P37教材图文,思考: 1. 是什么力量推动 了城市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
2. 城市化还与哪些 进程有关系?
工业化进程 第三产业的发展
3.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 明显加快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 经济 发展
虚假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 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主要是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而政 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 本上是这种城市化模式。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化与经济发展水平 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74%,明显高 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 67%。
二、逆城市化
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 、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 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 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 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造成逆城 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 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 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 区人口的外迁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与 郊区的时空距离等。实际上,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 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 次的城市化。
城市化特点
原因
发
起步早
工业化早
达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国 城市化水平高 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家
出现逆城市化现 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社会经济发展
2. 城市化还与哪些 进程有关系?
工业化进程 第三产业的发展
3.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 明显加快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 经济 发展
虚假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 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主要是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而政 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 本上是这种城市化模式。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化与经济发展水平 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74%,明显高 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 67%。
二、逆城市化
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 、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 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 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 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造成逆城 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 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 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 区人口的外迁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与 郊区的时空距离等。实际上,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 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 次的城市化。
城市化特点
原因
发
起步早
工业化早
达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国 城市化水平高 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家
出现逆城市化现 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城市化PPT课件(上课用)52 中图版25页PPT

谢谢!
城市化PPT课件(上课用)52 中图版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