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检测PPT课件
合集下载
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PPT精品课程课件讲义

含量的2倍,还有胶原酶、碱性
磷酸酶和溶酶体等。中性粒细 胞颗粒中所含的酶与中性粒细
胞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返回
第一节
溶酶体是真核细胞中行使降解作用的细胞器,它在核糖 体上合成,然后进入内质网,再进入高尔基体进行包装, 形成初级溶酶体。其含有50多种酶,大部分溶酶体酶均为 酸性水解酶,包括脂酶、蛋白水解酶、核酸酶、磷酸酯酶、 糖苷酶和硫酸酯酶等。初级溶酶体与吞噬小体融合,二者 质膜发生融合,容纳消化物后形成次级溶酶体,此时水解 酶被激活,起分解、消化和杀死吞噬体内微生物的作用。 嗜酸粒细胞颗粒含有大多数的溶酶体酶。这些颗粒也含有 强力的磷脂酶 D 和高浓度的芳基硫酸酯酶 B ,后者能灭活 过敏性的慢反应物质,这可能是嗜酸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 的主要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节
2 DNA和RNA含量 正常成熟粒细胞和骨髓中幼稚白细胞 的DNA含量相同。急性白血病细胞DNA含量通常较正常白 细胞高,这与急性白血病染色体数常为超二倍体有关。 在粒细胞的成熟过程中胞质嗜碱性逐渐减轻,反映RNA含 量逐渐减少。 3氨基酸 大多数氨基酸在粒细胞中的浓度较之血浆或红 细胞中高几倍,唯精氨酸的浓度较低,可能是由于粒细 胞内存在精氨酸酶之故。谷胱甘肽和其他非蛋白巯基成 分也存在于粒细胞中。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节
DNA 聚合酶催化脱氧核苷酸的聚合。此酶在幼稚白细 胞最为活跃,其活性随细胞成熟而减弱。3H-TdR掺入 DNA 的改变与 DNA聚合酶活性下降相一致。中幼粒细胞是尚 能掺合 TdR至DNA中和进行核分裂的最晚期粒细胞。末端 脱氧核苷酸转移酶能在没有DNA模板时催化脱氧核苷酸的 聚合,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 变患者细胞中,其活性很高。
白细胞检查ppt演示课件

一般把体积在35-90fl为淋巴细胞,90-160fl为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160fl以上为嗜粒细胞。 目前医院所做的血常规检验以三分类与五分类为主,这对于白细胞分类 来说的,三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大体的分为大细胞(中性粒细胞)、中 间细胞(其它白细胞)、小细胞(淋巴细胞)三类。五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 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 胞五类,而在一些医院还在使用手工分类的方法。
方法学评价(了解)
10
显微镜计数法
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优点:设备简单、费用低廉,不需昂贵 仪器,适合于基层医疗单位和分散就诊 的患者 缺点:费时、重复性和准确性较差。准 确性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影响因 素较多(如微量吸管、血细胞计数板、 细胞分布情况及诸多人为因素等)。
优点:操作简便、效率高,重复性好, 由于电脑计数,速度快,计数精确性高。 是目前临床上常规采用的筛检方法,适 合于大批量标本集中检测,国内已普及 到县(区)以上医疗单位。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12
————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DLC)是在显 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求得各种白 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 由于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不同因素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白 细胞发生变化。因此,直接了解白细胞形态或分类的变化,较了解白细胞总 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方法:1.显微镜法 2.血液分析仪
显微镜法
13
原理:将血液制成血涂片,经Wright(瑞氏)染色后,在油镜下,根据白细 胞形态特点逐个分类计数(一般计数100~200个白细胞),并观察其形态 的变化,然后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
方法学评价(了解)
10
显微镜计数法
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优点:设备简单、费用低廉,不需昂贵 仪器,适合于基层医疗单位和分散就诊 的患者 缺点:费时、重复性和准确性较差。准 确性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影响因 素较多(如微量吸管、血细胞计数板、 细胞分布情况及诸多人为因素等)。
优点:操作简便、效率高,重复性好, 由于电脑计数,速度快,计数精确性高。 是目前临床上常规采用的筛检方法,适 合于大批量标本集中检测,国内已普及 到县(区)以上医疗单位。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12
————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DLC)是在显 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求得各种白 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 由于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不同因素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白 细胞发生变化。因此,直接了解白细胞形态或分类的变化,较了解白细胞总 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方法:1.显微镜法 2.血液分析仪
显微镜法
13
原理:将血液制成血涂片,经Wright(瑞氏)染色后,在油镜下,根据白细 胞形态特点逐个分类计数(一般计数100~200个白细胞),并观察其形态 的变化,然后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
第二章——白细胞检查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象标志着中性粒细胞从新生细胞以至衰老细胞的发育阶段。正常情况外周血以分 叶核为主,胞核常为2-5叶,杆状核较少。分叶核与杆状核比值为13:1
@核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常 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及应用细胞因子。分为轻、中、重三级。 1、再生性核左移 指核左移伴WBC增高。表示骨髓造血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 抵抗力强。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2、退行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WBC正常或减低。骨髓释放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 差。见于再障、粒细胞缺乏、伤寒。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
缺失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或败血症。
杜勒小体: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
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 、梨形,染成天蓝色。是胞质发育不成 熟的表现。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麻疹 、败血症、烧伤。
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胀、边缘不清晰、
白细胞计数(WBC)
WBC指单位容积内外周血各种白细胞的总和。 @显微镜计数法: 用白细胞稀释液(冰乙酸)将全血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固 定白细胞。充入改良牛鲍计数板,在低倍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白细胞数量 ,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白细胞总数。 @血液分析仪法
方法学评价 @显微镜计数(参考方法) 优点 校准血液分析仪、异常结果复合 缺点 费时、易受微量吸管、计数板质量,细胞 分布状态、操作者技术水平影响 @血液分析仪法 优点 计数细胞数量多、易标准化、准确度精确 度高 缺点 人为或病理因素可干扰计数(外周血抗凝 不充分、外周血出现有核细胞、巨大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红细胞碎片)
2019/4/2
白细胞计数实验课件(1)

用显微镜计数法计数白细胞的质量控制,除严格遵守 操作规程,掌握操作计数外,至今尚无完善精确的质控方 法,目前应用的方法有: 【1】经验质控:
将白细胞计数结果与血涂片中的分布情况相对照,看 两者是否相符,不符者,说明计数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应 予复查。
【1】经验质控:白细胞总数与白细胞分布的关系
白细胞总数
白细胞计数
(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 )
目的
• 掌握显微镜法白细胞计数的原理及方法
原理
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将 稀释液充入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 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 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器材:一次性微量吸管、乳胶吸头、试管、棉球、 2ml移液管,显微镜、改良Neubauer计数板
×100%
评价: 白细胞≤ 4×109/L者, 白细胞在(4.1~14.9)×109/L 白细胞≥15 ×109/L者 超过上述标准者为不合格
RCS<30% RCS<20% RCS<15%
参考值
成人 :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月-2岁:(11~12)×109/L
试剂:白细胞稀释液 :2%冰乙酸溶液中加入 10g/L结晶紫(或亚甲蓝)3滴。
标本:末梢血或静脉血
操作
1. 加稀释液:吸取白细胞稀释液0.38ml于试管中。 2. 吸取血液: 用微量吸管吸取末梢血(或抗凝静脉血) 20ul ,
擦去管外余血。将吸管插入含白细胞稀释液试管的底部,轻 轻放血,并吸取上层稀释液洗管 2~3次 。
3. 混匀: 将试管中血液与稀释液充分混匀,直至变成深棕色。
4. 准备计数板:用拭净血细胞计数板和盖玻片,采用推压法从 计数板下缘向前平有组织液,应擦去。不能过度挤压,以免组织液混 入引起血液凝固或造成计数结果不准确。
将白细胞计数结果与血涂片中的分布情况相对照,看 两者是否相符,不符者,说明计数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应 予复查。
【1】经验质控:白细胞总数与白细胞分布的关系
白细胞总数
白细胞计数
(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 )
目的
• 掌握显微镜法白细胞计数的原理及方法
原理
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将 稀释液充入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 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 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器材:一次性微量吸管、乳胶吸头、试管、棉球、 2ml移液管,显微镜、改良Neubauer计数板
×100%
评价: 白细胞≤ 4×109/L者, 白细胞在(4.1~14.9)×109/L 白细胞≥15 ×109/L者 超过上述标准者为不合格
RCS<30% RCS<20% RCS<15%
参考值
成人 :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月-2岁:(11~12)×109/L
试剂:白细胞稀释液 :2%冰乙酸溶液中加入 10g/L结晶紫(或亚甲蓝)3滴。
标本:末梢血或静脉血
操作
1. 加稀释液:吸取白细胞稀释液0.38ml于试管中。 2. 吸取血液: 用微量吸管吸取末梢血(或抗凝静脉血) 20ul ,
擦去管外余血。将吸管插入含白细胞稀释液试管的底部,轻 轻放血,并吸取上层稀释液洗管 2~3次 。
3. 混匀: 将试管中血液与稀释液充分混匀,直至变成深棕色。
4. 准备计数板:用拭净血细胞计数板和盖玻片,采用推压法从 计数板下缘向前平有组织液,应擦去。不能过度挤压,以免组织液混 入引起血液凝固或造成计数结果不准确。
白细胞检验(共67张PPT)

〔3〕 Pelger-Huet畸形
〔4〕 Chediak-higashi畸形
〔5〕 Alder-Reilly畸形
〔6〕 May-Hegglin畸形
临床意义
▪ 中性粒细胞分化发育
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响:
▪ 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
6月-2岁:〔11-12〕×109/L X/4×10 ×20 ×106/L=白细胞/L 2、及时混匀但不可过分振摇。 能冲浑稀释液〕,混匀。 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也可呈阳性。 〔2〕具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原理: 用稀乙酸将血液稀释并破坏红细胞,混匀后, 液中白细胞总数。 1、标本不能放置过久; 四、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器材同红细胞计数。 只有找到典型的吞噬体才能报告为阳性。 3、淋巴细胞形态异常: 常规考核标准 〔RCS〕 〔1〕异形淋巴细胞:Ⅰ型〔空泡型〕
〔5〕 Alder-Reilly畸形
要求:分化阶段、外周血白细胞与骨髓的关系、各种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血液稀释20倍,计数区域为两个计数池各四角及正中的五个大方格共10个大方格,静置时间为2~5分钟。
1、血液稀释后应在0.
采血→ 制作血涂片→枯燥后染色 →LPF观察→枯燥后油镜下 进行分类计数→ 计算→出报告
[质量控制]
1、血液稀释后应在0.5-1小时内完成计数。
2、及时混匀但不可过分振摇。
3、采血时间要固定。
4、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浓度应恰当〔如乙醇 应在30~35%〕,否那么计数结果偏低。
[参考值] 〔0.05~0.5〕×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交感神经兴奋→脑垂体ACTH释放↑→肾上 腺皮质激素↑→阻止骨髓释放E及促进E向组织 浸润→血液中E减少 2、病理性变化: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表〕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副伤寒及大手 术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白细胞形态检查》课件

《白细胞形态检查》PPT 课件
白细胞形态检查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白细胞形态检查评估白细胞形态,确定疾病类型。
原理
标本制备、镜检以及形态学分类系统比较是白细胞形态检查的基本步骤。
标本制备
充分的标本制备是白细胞形态检查的关键。通过血片制备和Wright染色,获 得全血标本。
镜检
通过肉眼观察和显微镜观察,进行白细胞形态检查。数量变化和形态变化是检验指标。
形态学分类系统比较
FAB系统和WHO系统是常用的白细胞形态学分类系统。检查内容包括形态学、 变化程度和细胞内学表现。
结束语
白细胞形态检查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标本制备、镜检和形态学分类 系统比较是该检查的基本步骤。进一步探索应用与发展,提高临床价值。
白细胞形态检查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白细胞形态检查评估白细胞形态,确定疾病类型。
原理
标本制备、镜检以及形态学分类系统比较是白细胞形态检查的基本步骤。
标本制备
充分的标本制备是白细胞形态检查的关键。通过血片制备和Wright染色,获 得全血标本。
镜检
通过肉眼观察和显微镜观察,进行白细胞形态检查。数量变化和形态变化是检验指标。
形态学分类系统比较
FAB系统和WHO系统是常用的白细胞形态学分类系统。检查内容包括形态学、 变化程度和细胞内学表现。
结束语
白细胞形态检查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标本制备、镜检和形态学分类 系统比较是该检查的基本步骤。进一步探索应用与发展,提高临床价值。
白细胞检查PPT课件

8
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功 (如病毒、原虫、真菌、结核杆菌等)、 吞噬和清理功能(如组织碎片、衰老血 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凝血因子等)、 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功能,还参与杀 菌、免疫和抗肿瘤作用。
9
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 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祖 细胞,是人体主要免疫活性细胞,约占 白细胞总数的1/4。分为:在骨髓、脾、 淋巴结、其他淋巴组织生发中心发育成 熟的B淋巴细胞,占20%~30%,B淋巴 细胞寿命较短,一般3~5d,经抗原激活 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参 与体液免疫。
5
粒细胞在组织中可行使防御功能1~ 2d,衰老的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破坏,其余从口腔、气管、消化道、 泌尿生殖道排出。正常情况下,每小时 进行更新的粒细胞约有10%。目前,根 据粒细胞群发育阶段,人为地分为分裂 池、成熟池、贮备池、循环池和边缘池 等。
6
粒细胞生成调控
7
单核细胞的发育过程 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髓系干 细胞和粒~单系祖细胞,而后发育为原 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释 放至外周血中单核细胞(M),大部分 黏附于血管壁,少数随血液循环,在血 中停留3~6d后即进入组织或体腔内,转 变为幼吞噬细胞,再成熟为吞噬细胞, 寿命可达2~3个月。
1)反应性增多:是机体的应激反应,动 员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 进入血液循环,增多白细胞大多为分叶核粒细 胞或杆状核粒细胞。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广 泛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 性中毒、恶性肿瘤(如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其他原因(如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 性贫血、痛风、严重缺氧、应用皮质激素、肾 上腺素、氯化锂等)。
11
白细胞ppt课件

( white blood cell examination )
精品ppt
2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 核细胞。
精品ppt
3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人
(4 ~ 10) ×109/L
新生儿
(15 ~ 20) ×109/L
6个月~2岁 (11 ~ 12) ×109/L
病理性增多: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
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急、慢淋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移植排斥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
减低: 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乏性疾病。
5.单核细胞
功能: ① 诱导免疫反应; ② 吞和杀死某些病源体; ③ 吞噬细胞和清除损伤组织及死亡细胞; ④ 抗肿瘤活性; ⑤ 对白细胞生成的调节。
③ 棒状小体:有棒状小体即可拟诊为急性 白血病,也可做为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急粒、急单有、急淋无。
精品ppt
22
(2) 异型淋巴细胞
在外周血中有时可见的一种形态变 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
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流行性 出血热等。过敏性疾病也可出现。
精品ppt
23
分为三型: Ⅰ型:泡沫型:常见 Ⅱ型:不规则型 Ⅲ型:幼稚型
产生机制: ①生成增多;②释放加速;③从边缘
池至循环池移动;④粒细胞释放入组织减 少;⑤共同作用。
精品ppt
7
分裂池
原早 粒幼
粒
中 幼 粒
骨髓
成熟池
晚杆 幼状 粒核
储存池
杆分 状叶 核核
血液
功能池
循环池 边缘池
机制
原因
正常
精品ppt
2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 核细胞。
精品ppt
3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人
(4 ~ 10) ×109/L
新生儿
(15 ~ 20) ×109/L
6个月~2岁 (11 ~ 12) ×109/L
病理性增多: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
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急、慢淋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移植排斥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
减低: 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乏性疾病。
5.单核细胞
功能: ① 诱导免疫反应; ② 吞和杀死某些病源体; ③ 吞噬细胞和清除损伤组织及死亡细胞; ④ 抗肿瘤活性; ⑤ 对白细胞生成的调节。
③ 棒状小体:有棒状小体即可拟诊为急性 白血病,也可做为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急粒、急单有、急淋无。
精品ppt
22
(2) 异型淋巴细胞
在外周血中有时可见的一种形态变 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
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流行性 出血热等。过敏性疾病也可出现。
精品ppt
23
分为三型: Ⅰ型:泡沫型:常见 Ⅱ型:不规则型 Ⅲ型:幼稚型
产生机制: ①生成增多;②释放加速;③从边缘
池至循环池移动;④粒细胞释放入组织减 少;⑤共同作用。
精品ppt
7
分裂池
原早 粒幼
粒
中 幼 粒
骨髓
成熟池
晚杆 幼状 粒核
储存池
杆分 状叶 核核
血液
功能池
循环池 边缘池
机制
原因
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动态平衡。
5
杆状核粒细胞
6
分叶核粒细胞
N计数时所得的数值实际为循环池中的粒细胞数。 受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两池中的粒细胞可一过性地 从一方转向另一方面,从而导致白细胞计数结果呈较大 幅度波动。 N具有变形、趋化、黏附作用及吞噬、杀菌等功能。 粒细胞寿命较短,衰老的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破坏,并由骨髓不断释放的新生粒细胞加以补充, 以保持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的相对恒定
突然出现核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15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异常形态
中毒性改变
1、中毒颗粒(左) 2、空泡变性(右)
16
3、杜勒小体(左) 4、核变性(右)
17
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 有明确的原发病因,如感染、中毒、失血、外伤 、恶性肿瘤等
❖ 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但一般<100x109/L,以分叶 和杆状核为主,原粒少见。
28
功能:
☺ 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吞噬作用微弱。
☺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 ☺ 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 内物 质,杀灭寄生虫。 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
29
E增多 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
寄生虫感染 血吸虫病、钩虫病
皮肤病
湿疹
血液病
12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3
核左移
杆状核或更早阶段的粒细胞>5%为核左移 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
急性溶血反应等。 杆状核或更早阶段的粒细胞>25%为重度
核左移,主要见于慢粒白血病及中性粒细 胞类白血病。
14
核右移
五分或分叶过多的中性粒细胞﹥3%称为核 右移。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 疾病恢复期出现一过性核右移,或进展期
9
10
病理性增高
反应性增多 ❖ 化脓性细菌感染 ❖ 急性失血引起组织缺氧(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 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梗、急性溶血、恶性
肿瘤等 ❖ 急性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重金属中毒)
异常增生(WBC显著增多) 主要见于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殖性疾病
11
病理性减低
白细胞减少:WBC<4.0×109/L 粒细胞减少:N<1.5×109/L 粒细胞缺乏:N<0.5×109/L 病因: 1.G-细菌(伤寒)、病毒、某些寄生虫感染。 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少、粒缺。 3.化疗药物及放射损害 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亢进:
2
白细胞分类
白细胞 是人体健康的“卫士”,对外来的病
原菌具有吞噬消灭的作用,执行机体的防御功
能。根据其结构和性质分为:
中性粒细胞(N)
特异性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非特异性颗粒
3
单核细胞(M) 淋巴细胞(L)
成人白细胞分类百分比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粒细胞
成熟中性粒细胞包括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 成熟中性粒细胞仅有约1/20释放到外周血,大 部分则仍贮备于骨髓中以备不断地补充损耗及应急 之需。(贮备池) 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只有半数随血液循环 (循环池),另一半附着于血管内壁(边缘池)。 两池的粒细胞之间可以互相换位,并经常保持
22
Alder-Rejlly畸形 ——在中性粒细胞中含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 见于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的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
23
May-Hegglin畸形 ——粒细胞内异常蓝斑形成,类似杜勒
小体,其他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内亦可见到。
24
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ia)
颗粒含 肝素 组织胺 白三烯
淋巴细胞减少(lymphopenia)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病人
34
异性淋巴细胞
1型 空泡型 Ⅱ型 不规则型
单核细胞型 Ⅲ型 幼稚型
25
功能:
噬碱性粒细胞表面有IgE的Fc受体,当与IgE结 合后即可被致敏,再受相应抗原攻击时可引起 颗粒释放反应,参与Ⅰ型过敏反应。
26
B增多
过敏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超敏反应、粘液性水肿 等
血液病:慢粒、骨髓纤维化 某些转移癌
27
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ia,E)
颗粒含: 酸性磷酸酶 芳基硫酸酯酶 过氧化物酶 组胺酶
7
中性粒细胞 (neutroplil, N)
特殊颗粒 80% 碱性磷酸酶 吞噬素 溶菌酶
嗜天青颗粒 20% 酸性磷酸酶 过氧化物酶
8
生理性变化:
年龄:新生儿较高,以N为主,第6-9d降至与L相等。婴儿 期淋巴细胞均较高,可达70%。到2-3月后,L逐渐下降, N逐渐上升,到4-5y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 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 日间变化:静息时低,活动﹑进食后高;晨低,午后高, 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 这种变化, 主要与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有关。 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增高,产后2-5日内恢复正常
❖ 有明显粒细胞中毒性改变,NAP积分显著增高。 ❖ 骨髓象无明显改变,Ph染色体阴性。 ❖ 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18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19
棒状小体(Auer小体)
20
中性粒细胞分叶不能(Pelger-Huët畸形)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1
Chédiak-Higashi畸形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易感染, 常伴白化病。
慢粒、恶性淋巴瘤
某些上皮性肿瘤 肺癌、宫颈癌、鼻咽癌
传染病
猩红热急性期
E减少 伤寒、副伤寒
30
淋巴细胞
31
淋巴细胞是人体主要的免疫活细胞,依发生 成熟的场所不同分T、B淋巴细胞,分别参与 细胞和体液免疫。
32
淋巴细胞
(Lymphocyte, L)
不发达细胞器 游离核糖体
33
淋巴细胞增多(lymphocytosis) 生理性增多:新生儿(4-6岁恢复至成人) 病理性增多: 病毒感染、结核、风疹、腮腺炎及淋巴细 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移植排斥反应。 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再障、粒细胞减少、粒缺。
白细胞检测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龚淑琪
1
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
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 均来源于骨髓的多能造血干细胞 具有变形、趋化、黏附功能,参与机体的防御和
免疫反应。 存在生理性波动(年龄、日间波动等)。 男女无明显差别 正常参考值:4~10×109/L
5
杆状核粒细胞
6
分叶核粒细胞
N计数时所得的数值实际为循环池中的粒细胞数。 受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两池中的粒细胞可一过性地 从一方转向另一方面,从而导致白细胞计数结果呈较大 幅度波动。 N具有变形、趋化、黏附作用及吞噬、杀菌等功能。 粒细胞寿命较短,衰老的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破坏,并由骨髓不断释放的新生粒细胞加以补充, 以保持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的相对恒定
突然出现核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15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异常形态
中毒性改变
1、中毒颗粒(左) 2、空泡变性(右)
16
3、杜勒小体(左) 4、核变性(右)
17
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 有明确的原发病因,如感染、中毒、失血、外伤 、恶性肿瘤等
❖ 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但一般<100x109/L,以分叶 和杆状核为主,原粒少见。
28
功能:
☺ 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吞噬作用微弱。
☺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 ☺ 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 内物 质,杀灭寄生虫。 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
29
E增多 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
寄生虫感染 血吸虫病、钩虫病
皮肤病
湿疹
血液病
12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3
核左移
杆状核或更早阶段的粒细胞>5%为核左移 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
急性溶血反应等。 杆状核或更早阶段的粒细胞>25%为重度
核左移,主要见于慢粒白血病及中性粒细 胞类白血病。
14
核右移
五分或分叶过多的中性粒细胞﹥3%称为核 右移。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 疾病恢复期出现一过性核右移,或进展期
9
10
病理性增高
反应性增多 ❖ 化脓性细菌感染 ❖ 急性失血引起组织缺氧(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 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梗、急性溶血、恶性
肿瘤等 ❖ 急性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重金属中毒)
异常增生(WBC显著增多) 主要见于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殖性疾病
11
病理性减低
白细胞减少:WBC<4.0×109/L 粒细胞减少:N<1.5×109/L 粒细胞缺乏:N<0.5×109/L 病因: 1.G-细菌(伤寒)、病毒、某些寄生虫感染。 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少、粒缺。 3.化疗药物及放射损害 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亢进:
2
白细胞分类
白细胞 是人体健康的“卫士”,对外来的病
原菌具有吞噬消灭的作用,执行机体的防御功
能。根据其结构和性质分为:
中性粒细胞(N)
特异性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非特异性颗粒
3
单核细胞(M) 淋巴细胞(L)
成人白细胞分类百分比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粒细胞
成熟中性粒细胞包括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 成熟中性粒细胞仅有约1/20释放到外周血,大 部分则仍贮备于骨髓中以备不断地补充损耗及应急 之需。(贮备池) 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只有半数随血液循环 (循环池),另一半附着于血管内壁(边缘池)。 两池的粒细胞之间可以互相换位,并经常保持
22
Alder-Rejlly畸形 ——在中性粒细胞中含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 见于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的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
23
May-Hegglin畸形 ——粒细胞内异常蓝斑形成,类似杜勒
小体,其他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内亦可见到。
24
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ia)
颗粒含 肝素 组织胺 白三烯
淋巴细胞减少(lymphopenia)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病人
34
异性淋巴细胞
1型 空泡型 Ⅱ型 不规则型
单核细胞型 Ⅲ型 幼稚型
25
功能:
噬碱性粒细胞表面有IgE的Fc受体,当与IgE结 合后即可被致敏,再受相应抗原攻击时可引起 颗粒释放反应,参与Ⅰ型过敏反应。
26
B增多
过敏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超敏反应、粘液性水肿 等
血液病:慢粒、骨髓纤维化 某些转移癌
27
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ia,E)
颗粒含: 酸性磷酸酶 芳基硫酸酯酶 过氧化物酶 组胺酶
7
中性粒细胞 (neutroplil, N)
特殊颗粒 80% 碱性磷酸酶 吞噬素 溶菌酶
嗜天青颗粒 20% 酸性磷酸酶 过氧化物酶
8
生理性变化:
年龄:新生儿较高,以N为主,第6-9d降至与L相等。婴儿 期淋巴细胞均较高,可达70%。到2-3月后,L逐渐下降, N逐渐上升,到4-5y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 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 日间变化:静息时低,活动﹑进食后高;晨低,午后高, 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 这种变化, 主要与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有关。 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增高,产后2-5日内恢复正常
❖ 有明显粒细胞中毒性改变,NAP积分显著增高。 ❖ 骨髓象无明显改变,Ph染色体阴性。 ❖ 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18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19
棒状小体(Auer小体)
20
中性粒细胞分叶不能(Pelger-Huët畸形)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1
Chédiak-Higashi畸形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易感染, 常伴白化病。
慢粒、恶性淋巴瘤
某些上皮性肿瘤 肺癌、宫颈癌、鼻咽癌
传染病
猩红热急性期
E减少 伤寒、副伤寒
30
淋巴细胞
31
淋巴细胞是人体主要的免疫活细胞,依发生 成熟的场所不同分T、B淋巴细胞,分别参与 细胞和体液免疫。
32
淋巴细胞
(Lymphocyte, L)
不发达细胞器 游离核糖体
33
淋巴细胞增多(lymphocytosis) 生理性增多:新生儿(4-6岁恢复至成人) 病理性增多: 病毒感染、结核、风疹、腮腺炎及淋巴细 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移植排斥反应。 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再障、粒细胞减少、粒缺。
白细胞检测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龚淑琪
1
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
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 均来源于骨髓的多能造血干细胞 具有变形、趋化、黏附功能,参与机体的防御和
免疫反应。 存在生理性波动(年龄、日间波动等)。 男女无明显差别 正常参考值:4~10×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