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
XX县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项目简介

XX县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项目简介XX县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工程项目简介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近几年来~XX县各种地质、气象灾害发生频繁~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不便~救灾物质储备库就凸显出了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县救灾物质储备库不能满足各种不同的特大自然灾害应急需求~所以扩大新建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是必要的。
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物资具有集散功能~提高救灾物资储备物流效率~实现救灾物资储备全县联动~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不确定性特征~从而决定了救灾储备物资的分散性。
一般而言~地方救灾物资储备和就近的救灾物资储备~可以满足本地区发生的常规灾害。
但是在大灾面前~必须倾全部之力~大范围调运救灾物资。
此时~救灾储备仓库的物流能力便决定了救灾物资能否及时准确地被运送到灾区。
决定了救灾工作的整体效果。
我县救灾物资储备库能保障下辖34个乡镇~总人口102.52万~其中农业人口76万~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能够保障人民的最基本生活。
因此我县新建救灾物资储备库是应急特大自然灾害的必要措施。
多少次的防抗灾证明~救灾物资到位的速度、数量~决定着受灾群众转移安臵工作的成效~物资储备库能使从灾难发生到灾后重建这一过渡时期的物资保障功能。
能快速响应~物资储备库与其他部门协同作战~为灾区提供部分救灾物资~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物资供应保障~能及时的解决灾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正常秩序~对社会稳定~边境和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我县目前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尚不完善,不能满足于我县自然灾害频繁的物资需求~亟须扩大整合。
我县目前尚无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是靠借用县社会福利院是我几间房屋作为临时救灾物资储备仓库。
救灾物资储备尚无法满足各种对救灾物资多样化的需求。
在大灾害面前只能表现出无能为力~离紧急抢救、保障灾民生活所需要的物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需要上级仓库救援~这样就不能及时的为灾民提高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对灾民重建家园有着一定得制约。
以项目实施为抓手 推进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

支 持 中 西部 多 灾 易灾 地 』 ) ( = 的 地 市级 和 县级 救 火
物资储 备库 建 设。
输 、 l 1 1 } i 务部 、质 榆 总 局、 食品 药品 监管 总 局 9
蚕 ( ¨ )联 合 印 发 《 关 于 加 强 自然 灾 害 救 助 物 资储 备体 系建 设的指 导意 见》 ( 以下简称 《 指 导意 》 ) ,对 全 救 灾 物 资储 备 体 系 建 设 相
以项 目实 施 为 抓 手
推进 各 级 救 灾 物 资储 备 库 建 设
。李 成/ 文
2 ( ) l 5/ I i 8』 】 底 , 民政 部 、发 展 改革 委 、财
发 展 改 革委 充 分 协商 பைடு நூலகம் 通 的 础
¨ 月 确提 J _ {
政 j 、
I 资源 部 、住 城 乡建 设 部 、 交通 运
在 统 筹 地 疗 意 的 摹 础 确 定支 持'  ̄ " I - I L 、 【 I I 、
指导 地摊 动 建 立 符 合 我 国 国情 的 “中
火一 肯一 f l “一 县 一 乡”7 级救 灾物 资储 备体 系 。
为推 进 落实 《 指 导意 见》, 民政 部 编制 《
2 O 1 7年 支 持 建 设 的 1 6 5 个 储 备 库 建 设 正 在 有
序展开 。
安排 。 要 跟 进 地 方 项 目 申报 材料 准 备情 况 ,每
年年 底 ,要 与 发 展 改 革 部 门 及 时沟 通 ,准 备 好 下一 年 度 的计 划 申报 材 料 。按 照 国家 发 展 改 革 委 的 部署 ,及时 报送 项 目申报 材料 。 ( 作 者单位 :民政部 救灾 司 )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建标121-2009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建标121-2009一、概述本标准规定了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标准,以确保救灾物资的储存、管理、调配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时参考。
二、建设要求1.选址要求:救灾物资储备库应选址在交通便利、易于调配、安全可靠的地方。
同时,应避开地震带、洪水易发区等自然灾害高发区域。
2.设施要求:储备库应具备完善的仓储设施,包括货架、货柜、搬运设备、消防设施、监控设备等。
同时,应配备冷藏、冷冻设施,以适应不同救灾物资的储存需求。
3.建筑要求:储备库建筑应具备防风、防雨、防震等功能,建筑结构应符合安全规范。
库房应设置防水、防火、防盗等措施,确保物资安全。
4.布局要求:储备库应合理布局,包括物资分区、存储方式、作业流程等。
应确保物资储存有序、便于管理、提高效率。
三、管理要求1.人员管理:储备库应配备专业的仓库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
管理人员应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
2.制度管理:储备库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物资出入库制度、库存盘点制度、应急预案等。
应确保制度的严格执行,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3.安全管理:储备库应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包括消防安全、治安安全、设施安全等。
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确保物资和人员安全。
4.信息化管理:储备库应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物资信息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
应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四、调配要求1.应急调配:储备库应建立应急调配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调集救灾物资。
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调配效率。
2.调度指挥:储备库应建立调度指挥系统,实现物资调度的实时监控和指挥。
应确保调度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救灾效率。
3.合作机制: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应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能力,提高整体救灾能力。
某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建议书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附件六;
附件七;
附件八;新疆
附件九;
附件十;
第一章
1.1
1.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1.2
拟
1.1.3
某
1.1.4
项目实施单位为
地址:
1.1.5
某
1.1.6
救灾
1.1.7
项目建设期20
1.1.8
工程
1.1.9
240万元为申请国家投资、60万元完为地方配套资金。
三、雪灾情况
2006年新疆北部地区连降大雪,某市区雪厚达120厘米,沿山一带积雪达250厘米,形成50年不遇的罕见雪灾。这次雪灾主要发生在新疆自治区北疆地区的某及6个地(州)、29个县(市),受灾人口90多万人,被困牲畜1000多万头(只),部分国道、省道和大部分县乡道路长时间受阻。新疆某牧区的公路干线至今仍被积雪封堵,致使救灾车辆无法顺利通过,大批物资难以送到灾民家中。入冬以来,新疆北部的某地区连降大雪,形成五十年不遇的罕见雪灾。据当地气象部门监测,目前平原牧区积雪厚度已达70厘米,山地牧区积雪厚度超过2.5米。全市万多公里的国道和省道,有1042公里被积雪覆盖。
1、分析研究储备库项目规划、建设、资金投入的可行性。
2、项目储备库建设的环境和实施配套条件。
3、确定项目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实施方案。
4、估算项目建设投资和安排资金使用情况。
5、评估效益分析。
1.4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
2、《新疆2008年-2015年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规划》;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科学合理地进行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和管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提高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决策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和监督检查项目建设全过程的重要依据。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救灾物资储备库新建工程和改建、扩建工程。
第四条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符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从我国备灾、救灾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当前,兼顾发展,统筹规划,建立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应满足灾害救助和应急指挥的物资储备和管理的需要。
第五条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政府统一安排建设项目,其建设用地应纳入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按国家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有关规定申报、征拨。
第六条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应满足“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物资准备的要求,统一规划,一次或分期实施。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应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改建、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实行资源整合。
第七条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除应符合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指标和定额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和项目构成第八条救灾物资储备库宜按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设置,根据各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三级应急响应规定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进行分类,并按其所需储备物资的建筑面积确定建设规模。
第九条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规模可分为以下六类:表1 救灾物资储备库规模分类表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五类六类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万人)72 54 36 12~20 4~6 ~建筑面积(m2)22750 17150 11950 5500~8000 3000~4500 1000~1200注1:一、二、三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参照《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规划》中大、中、小型中央库的标准。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新版)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科学合理地进行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和管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提高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决策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和监督检查项目建设全过程的重要依据。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救灾物资储备库新建工程和改建、扩建工程。
第四条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符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从我国备灾、救灾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当前,兼顾发展,统筹规划,建立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应满足灾害救助和应急指挥的物资储备和管理的需要。
第五条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政府统一安排建设项目,其建设用地应纳入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按国家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有关规定申报、征拨。
第六条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应满足“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物资准备的要求,统一规划,一次或分期实施。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应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改建、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实行资源整合。
第七条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除应符合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指标和定额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和项目构成第八条救灾物资储备库宜按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设置,根据各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三级应急响应规定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进行分类,并按其所需储备物资的建筑面积确定建设规模。
第九条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规模可分为以下六类:表1 救灾物资储备库规模分类表注1:一、二、三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参照《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规划》中大、中、小型中央库的标准。
注2:建设规模小于六类下限的,宜设置救灾物资储备点。
第十条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场地、建筑设备和基本装备。
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篇概述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某县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与军干所婚姻登记中心办公用房灾后重建项目1.1.2建设地址:某县陵江镇群丰村六组1.1.3项目业主:某县民政局1.1.4建设性质:灾后恢复重建1.1.5建设规模:项目占地8893M2,总建筑面积2815.52M2。
其中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及办公用房1802.56M2,军干所婚姻登记中心办公用房1012.96M21.1.6项目建设投资:工程总投资1678万元。
1.1.7资金来源: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资金950万元,民政局自筹资金728万元。
1.1.8建设期:本项目计划建设周期9个月。
1.2项目业主简介某县民政局是某县人民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
现该局下辖办公室、人事监察股、计划财务股、优抚安置股、救灾救济股、城乡低保股、基层政权和社会福利股、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股、民间组织管理股、信访和群众工作股。
长期以来,某县民政局坚持“全心全意为民政对象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以保稳定、促发展为根本任务,在开展以社会保障和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社会福利事业为主的各项民政工作中,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服务,取得了显著成绩。
尤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某县民政局全体干部职工大力发扬“孺子牛十开拓者”的民政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依法行政,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构建和谐某县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某县民政局连续四届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连续七届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全省双拥模范县、被省政府授予敬老模范县、村民自治模范县、连续多年表彰为全市民政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在双拥工作、优抚安置、地名区划管理、敬老院建设以及基层政权建设等业务工作中,受到了省、市的通报表彰。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某县民政局全体干部职工不骄不躁,决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汇报。
XX县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项目简介

XX县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工程项目简介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近几年来,XX县各种地质、气象灾害发生频繁,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不便,救灾物质储备库就凸显出了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县救灾物质储备库不能满足各种不同的特大自然灾害应急需求,所以扩大新建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是必要的。
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物资具有集散功能,提高救灾物资储备物流效率,实现救灾物资储备全县联动,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不确定性特征,从而决定了救灾储备物资的分散性。
一般而言,地方救灾物资储备和就近的救灾物资储备,可以满足本地区发生的常规灾害。
但是在大灾面前,必须倾全部之力,大范围调运救灾物资。
此时,救灾储备仓库的物流能力便决定了救灾物资能否及时准确地被运送到灾区。
决定了救灾工作的整体效果。
我县救灾物资储备库能保障下辖34个乡镇,总人口102.52万,其中农业人口76万,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能够保障人民的最基本生活。
因此我县新建救灾物资储备库是应急特大自然灾害的必要措施。
多少次的防抗灾证明,救灾物资到位的速度、数量,决定着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工作的成效,物资储备库能使从灾难发生到灾后重建这一过渡时期的物资保障功能。
能快速响应,物资储备库与其他部门协同作战,为灾区提供部分救灾物资,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物资供应保障,能及时的解决灾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正常秩序,对社会稳定,边境和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我县目前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尚不完善,不能满足于我县自然灾害频繁的物资需求,亟须扩大整合。
我县目前尚无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是靠借用县社会福利院是我几间房屋作为临时救灾物资储备仓库。
救灾物资储备尚无法满足各种对救灾物资多样化的需求。
在大灾害面前只能表现出无能为力,离紧急抢救、保障灾民生活所需要的物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需要上级仓库救援,这样就不能及时的为灾民提高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对灾民重建家园有着一定得制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
数量
备注
1
总投资
万元
2
占地面积
3400m2
3
建筑面积
800m2
4
容积率
5
劳动定员
8人
工作时间:早8晚5
6
全年工作日
240天
6、主要设备
本项目主要设备详见表1-4。
表1-4 主要设备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或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消防水泵
Q=144m3/h,H=45m, N=37kW
台
2
1用1备
2
自控自吸污水泵
含水层埋深由东部向西部和中部地区增大,其富水性与含水层岩性、厚度分布规律近于一致,在中部和西北部带含水层岩性颗粒一般较精,厚度较大,富水性较好。5m降深时的单井涌水量可达2000~5000m3/d或>5000m3/d,在西南角最低,<500m3/d 或<1000m3/d。该启含水层地下水较丰富,水质较好,目前,开发利用较少,今后将可作为开发的重点。
820
384
-
图1-1 本项目给、排水平衡图单位:m3/a
(2)供电
本项目用电由乾安县电力公司统一供应,能够满足本项目用电需要。
(3)供热
本项目无生产供热,生活供热由集中供热统一供给。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为新建项目,周围无污染情况与环境问题。
2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概况
自然环境概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序号
救灾物资
单位
数量
1
单帐篷
套
300
2
棉帐篷
套
200
3
篷布
个
500
4
棉被
个
800
5
棉衣裤
套
800
6
救生包
个
300
7
救生衣
个
800
8
睡袋
个
400
9
折叠床
个
600
10
炊事车
个
100
11
移动厕所
套
100
12
毛毯
条
800
13
照明设备
个
800
5、工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本项目工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详见表1-3。
表1-3 工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21.《吉林省清洁水体行动计划》();
22.《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导则及技术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乾安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乾安县民政局
法人代表
赵东宇
联系人
姜茗峰
通讯地址
乾安县乾安镇安定大路3399号
联系电话
传真
邮政编码
131400
建设地点
云腾街西侧、金生路南侧
立项
审批部门
批准文号
建设性质
新建
行业类别及代码
G5990
其他仓储业
占地面积(平方米)
3400
绿化面积
2.地下水
该区的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承压水及第三系碎屑岩裂隙孔隙承压水。
①第四系顾乡屯组孔隙潜水
本区的潜水含水层埋藏于上更新统(Q3)黄土状亚砂土、粉细砂层中。含水层岩性及厚度变化较大,在岗中低地、湖沼洼地含水层岩性颗粒相对较粗,厚度较大,连续性差,厚度在1~10m之间变化。潜水埋藏深度变化与地貌形态分布基本一致,在2~3m、3~5m、5~6m之间变化。
本项目的给、排水情况详见表1-5,本项目的给、排水平衡图详见图1-1。
表1-5 本项目给、排水情况一览表
序号
用水单位
用水定额
数量
用水量
(m3/a)
排水量(m3/a)
备注
1
生活用水
150L/人·d
8人
288
-
2
绿化用水
m2·d
3400m2
340
0
绿化期按100天计
3
地面清洁
m2·d
800m2
192
-
合计
8、公用工程
(1)给、排水
本项目的给水来自于乾安县自来水管网,其水质、水量及水压均能够满足该项目的用水需求。项目用水主要为生活用水,其用水量为820m3/a。
本项目的排水量为384m3/a,污水经城市排水管网进入乾安县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后,最终排入潜子泡。
2、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
1.关于公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试行)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试行)的内容及格式的通知(环发[1999]178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7.《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3)项目文件及资料
1.建设单位提供的与本项目相关的其他资料。
3、项目名称、性质及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乾安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乾安县民政局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本项目的建设地点位于云腾街西侧、金生路南侧,其地理位置图详见附图1。
(平方米)
总投资
(万元)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
评价经费(万元)
预期投产日期
2017年10月
工程内容及规模:
1、项目由来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度高、灾害集中、损失严重等特点。特别是近年来,雪灾、地震、洪水等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遭受到了巨大损失。为了提高政府灾害救助水平、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维护灾区正常的社会秩序,乾安县民政局拟在乾安县乾安镇新建“乾安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储存800个棉被、800套棉衣裤、500套帐篷等救灾物资。
6.《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二次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
(2)地质与地貌
乾安县内中、新生代地层广泛分布。地层从老至新有白垩系的明水组,第三系的大安组和泰良组,第四系下更新统自土山组中更新统大青沟组,上更新统乡屯组和全新统。从全县看,第四系广泛发育。地震烈度为6°,乾安县地貌主要为分段起伏台地,县内最低处海拔为120m,最高处海拔为。台地发育不充分,顶部平坦,由低温岗和岗间低平地组成。全县地形变化总趋势为西南沙岗稍高和西北、东北略低的微起伏台地地形。
(1)地理位置
乾安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辽平原的腹地,南侧为长岭县,东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接壤,北同大安市相邻,西与通榆县邻近。幅员面积为329670hm2。地理坐标为东经123°25′28″~124°22′48″,北纬44°38′10″~45°18′57″。本项目的拟建地点位于云腾街西侧、金生路南侧,其地理位置图详见附图1。
17.《吉林省地表水功能区》(DB22/388-2004);
18.《吉林省环保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吉环管字[2012]18号);
19.关于印发《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发[2015]4号);
20.《吉林省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含水层的富水性与地层岩性和地形地貌有密切关系,在区内东南部的岗中低地和湖沼洼地,含水层的富水性较好,在5m降深时单井涌水量为100~500m3/d。在西南部富水性较差,降深5m时单井涌水量为50~100m3/d。该层潜水水量不大,且水质不良,较少被引用。
②第四系白土山组裂隙孔承压水
该含水层广泛分布于区内,仅在西南角仙字一带缺失。含水层由白土组砂、砂砾石和大青沟组底部砂层组成。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大,在不字井含水层厚度小于10m,其它地段大于10m,局部可达20~30m。含水层埋深25~94m,一般为60~80m。
该区受振荡沉降的构造作用影响,形成上下叠置的三个含大层系统,分别为第三系碎屑岩类孔隙裂承压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压水、第四系松散岩孔隙潜水。第三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分别由大安组和泰康组砂岩、砂砾岩组成;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含水层为下更新统白土山组砂、砂砾石;第四系松散岩孔隙潜水浅藏于上更新统顾乡屯组亚砂土、粉细砂中。
本含水层在区内普遍分布,含水层具有双层结构,层次稳定厚度较大,由大安组、泰康组两层重选的砂岩、砂砾岩层组成了层间承压水。
泰康组裂隙孔隙承压水:含水层由细砂岩、中砂岩、中粗砂岩和砂砾岩,组成,含水层厚度在20~80m之间变化,埋深54~124m,承压水位5~10m。含水层顶部由大面积泥岩组成,部分地段泥岩被剥蚀,与上部承压水相通,形成了相联的含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