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重点

合集下载

语言测试中的语用学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语言测试中的语用学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语言测试中的语用学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语言测试中的语用学知识通常涉及以下内容:
1. 礼貌用语和交际原则:包括如何使用问候语、道歉、感谢和道别等礼貌用语,以及遵守交际原则,如尊重对方、适应语境等。

2. 言语行为:指语言的使用方式与意图。

语言测试中可能会涉及言语行为的分类、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以及言语行为与语境之间的关系。

3. 言外之意:指言外之意和言外之谓。

语言测试中可能会涉及理解和表达隐含意义、非字面含义、暗示和反话等方面的能力。

4. 语用失误和修复策略:语用学也研究了语言交际中的失误和修复策略。

语言测试中可能会考察对于语用失误的识别和修复方法的理解。

5. 社交语言规则:语用学研究了社交交际中的语言规则和准则。

语言测试中可能会包括对于社交语言规则的理解和应用,如转移话题、回应和提问等。

6. 语境和语用推断:语用学关注语言使用的背景和语境对于理解和产生意义的影响。

语言测试中可能会涉及通过语境进行意义推断和理解的能力。

这些内容只是语用学的一部分,具体的语言测试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领域有所差异。

在语言测试中,语用学知识可以帮助测试人员评估被测试者在实际语言交际中的能力和应用水平。

语用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修改版重点讲义资料

语用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修改版重点讲义资料

语用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修改版重点讲义资料语用学教程一、绪论(填空)1.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先提出了“语用学”这个术语,他于《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了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句法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语义学: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

语用学:研究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

1939年,于《美学和符号理论》一书中,将“解释者”改为“使用者”。

2.1954年,巴尔希勒尔提出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指引词语(指示词)。

3.1955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哈弗大学《论言有所为》系列演讲中提出“言语行为理论”。

4.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于1969年出版《言语行为》、1975年出版《间接言语行为》,至此,“言语行为理论”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5.1975年,格赖斯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及其包括的四条准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6.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是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的新学科得到承认的标志。

7.80年代,语用学得到进一步完善的具体表现:列文森的《语用学》(堪称第一本比较系统、完整的语用学教科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则》(优秀的语用学教材)的出版。

(二者代表了80年代出语用学研究的最高水平)8.1986年,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并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学会的学术刊物。

9.1987年,列文森提出“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

10.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是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区分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区分共时状态和历时演变)。

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理论开创了20世纪的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几个主要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布拉格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使语言分析高度形式化。

11.1966年在波兰召开“国际语义学讨论会”。

12.从结构主义到转换生成语法,存在两大明显的缺陷:忽视语言运用研究。

第六章语用学

第六章语用学
10
(三)语用学与相关学科(一)
• 语用学作为语言学领域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跟语 义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都有相当密切的关联或 交叉,但也有它自身的特征。
• 语用学跟语义学的关系如前所述。就语用学跟社会 语言学的关系而言,社会语言学一般以一个社会内 部的言语共同体的语言状况为研究对象,把言语交 际活动看作一种社会行为,重在研究言语行为规范 与其他行为规范的相互差异,揭示形成差异的社会 根源、地位、作用、特征、表现,而语用学只研究 交际活动本身——语言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 尤其是语境决定的价值。
《打工女皇传奇——吴士宏的不凡人生》1999年11 月20日)
• 助理的话有意违反了方式准则,表意故意不明
确,故意引起误解,以达到开玩笑的目的。幻灯片
38
18
练习
• (1)甲 “王奶奶,恭喜啦!”
乙 恭喜什么?
• 甲 你孙姑娘有喜啦!姑娘家想吃酸的就是有喜啦。 乙 那也 不一定。
• 甲 “一定,这是生理学,我懂。”王奶奶一听火了:“你胡说
• (2)严:不管怎么样,我爱你,我喜欢你。 • 关:你这是怎么啦?你在说什么?! • 严:我没说什么。我说我爱你!我喜欢你!
• 关玉玲的答话是违反相关准则的,她要表达的真实 意义是拒绝严明浩的求爱。幻灯片 37
17
• 4.方式准则
• 方式准则要求表达方式要清楚明白。具体而言 就是:要显豁,避免晦涩;要明确,避免歧义;要 简洁,避免罗嗦;有条理,避免杂乱。例如:
• 早在1938年,Morris就认为符号学(semiotics)由句 法学(syntactics)、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 (pragmatics)三个部分组成。句法学研究“符号之间 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 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

公共基础知识语用学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语用学基础知识概述

《语用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基本概念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一门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语用学不仅仅研究语言的字面意义,更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交际意图以及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互动。

语用学旨在揭示这种互动中的各种规律和原则,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二、发展历程1. 起源与早期发展- 语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对语言和意义的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对语言的逻辑和修辞进行过深入研究。

- 20 世纪初,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对语言的意义和指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为语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次提出了“语用学”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

2. 现代语用学的发展-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语言学界开始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语用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这一时期,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塞尔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事物,还可以用来实施各种行为。

- 同时,格莱斯提出了合作原则,指出人们在交际中会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

3.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语用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 关联理论、顺应理论等相继提出,进一步丰富了语用学的研究内容。

- 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越来越广泛,如认知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等。

三、核心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事物,还可以用来实施各种行为,如陈述、请求、命令、承诺等。

- 奥斯汀将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指说话者说出的话语本身的意义;言外行为是指说话者通过话语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指话语对听话者产生的影响。

-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即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

语言学知识_语用学

语言学知识_语用学

语用学一.语用学(Pragmatics)的定义:语用学是用以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学问。

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虽然都涉及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但是语义学(Semantics)只是将语言视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研究,而语用学(Pragmatics)则是将语言置于语境(context)之中。

所以,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将语境(context)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之内。

二.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Sentence Meaning Vs. Utterance Meaning):1)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句子意义指的是独立于语境的句子本身所传达的字面意义。

2)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话语意义指的是将句子的意义置于特定语境中以表达言者某种意图的意义。

三.指示现象(Deixis):指示现象指的是说话人利用语言形式表达说话内容所涉及的人员、事物、时间、地点等方面。

指示现象是连接语言形式及其发生语境的桥梁。

指示语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的参与者。

2)空间指示语(spatial deixis):用于指代言语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的相对位置。

3)时间指示语(temporal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时间点和时间段。

四.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1) 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模式区分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随后,他又对原先的理论进行了发展,放弃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的区分,发展出了新的言语行为模式。

语用学简论期末复习资料

语用学简论期末复习资料

语用学简论期末复习资料语用学简论期末复习资料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则和规范。

它关注的是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意义和效果。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使用,而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形式。

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并且如何根据语境中的信息来理解和解释语言表达的意义。

语用学强调语言的使用者、语境和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

二、语用学的理论框架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

它认为言语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还包含了行为和目的。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目的,而对方则根据语言行为来理解对方的意图和目的。

2. 合作原则与会话分析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交际中,人们通常会遵循一定的合作原则,如说话人应该尽量做到真实、合理、明确和相关等。

会话分析则是通过对真实对话的分析来研究人们在实际交际中如何运用语言。

三、语用学的研究方法1. 语料库语用学语料库语用学是一种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真实语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和规范。

语料库语用学可以提供丰富的实证数据,从而支持语用学的理论研究。

2. 调查问卷和实验研究调查问卷和实验研究是语用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通过设计问卷和实验,研究者可以获取被试者对于语言使用的态度、理解和解释等方面的数据,从而分析语言使用规律。

四、语用学的实际应用1. 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语用规范和交际习惯,人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 社交媒体和网络交际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交际的兴起,语用学在这一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人们在网络上的语言使用往往与实际交际有所不同,语用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进行网络交际。

语用学何伟彭漪教程五单元知识点(一)

语用学何伟彭漪教程五单元知识点(一)

语用学何伟彭漪教程五单元知识点(一)语用学何伟彭漪教程五单元知识点整理一、什么是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领域•研究语言在特定情境中的使用规则和意义•强调语言与上下文的关系,关注交际意义和信息传递二、语用学的基本概念•语用学三要素:说话人、听话人、语言材料•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在语言表达中,不直接表达的内容•语绩:语用言外之意的实现效果,即言外之意被听话人所理解的程度•语用推理:根据上下文和常识推断出的言外之意三、话语行为理论•话语行为理论:对话语的言外之意进行分析的理论•类型话语行为:常见的类型话语行为有陈述、命令、请求、劝说等•言外之意与行为意图:言外之意是指话语背后所表达的更深层的意图,与说话人的行为意图相关四、言外之意的推理•含蓄和虚化:通过不直接陈述言外之意,而采用隐喻、暗示等表达方式•猜测与推断:根据对话语上下文和背景知识的推理,获取言外之意•领域知识与语境:对言外之意推理的重要依据是对话语所在领域或语境的了解五、言外之意的跨文化差异•礼貌与文化:不同文化对待言外之意的态度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跨文化误读和理解:言外之意容易受到说话人和听话人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产生误读•适应和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尽量适应对方的文化习惯,提高对言外之意的理解能力以上是对语用学何伟彭漪教程五单元相关知识的整理和详解。

语用学作为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强调语言与上下文的关系,关注交际意义和信息传递。

在语用学中,关注的重点包括言外之意、话语行为理论、言外之意的推理以及跨文化差异等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规则和意义,提高交际能力和理解能力。

六、言语行为和联邦关系•言语行为与社会关系:言语行为不仅仅是交流信息,还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礼貌和尊重:通过适当的言语行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冲突和解决:言语行为中可能存在冲突,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解决来维护关系七、言语行为和权力关系•权力和影响:通过言语行为可以表达权力和影响力•政治正确和语言权力:言语行为中的政治正确与权力关系相互影响•欺骗和操控:言语行为可以用于欺骗和操控他人,需要警惕和辨别八、言语行为和媒体•媒体言语行为:媒体中的言语行为对舆论和观点形成有很大影响•公众舆论和倾向性报道:媒体的言语行为对公众舆论的形成和倾向性报道有一定影响•网络言语行为:网络中的言语行为对信息传播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影响九、言语行为和社会变革•言语行为与社会变革:言语行为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需求和愿望•言语行为的积极作用:言语行为可以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反思和批判:言语行为也需要被反思和批判,警惕不良影响和言语暴力这些知识点涉及到言外之意的推理、跨文化差异、言语行为与社会关系、权力关系、媒体和社会变革等方面,对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语用学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

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者的意图和言语行为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涉及到很多细节和差异,语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1. 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更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方式。

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就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和理解。

2. 语用言语行为语用言语行为是指用语者在言语行为中所包含的具体交际目的和意图。

通过语用学研究,可以揭示用语者的意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

3. 语境的重要性语用学强调语境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重要性。

语境包括语境的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前后文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产生着重要影响。

4. 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言语中不直接表达的含义和信息,它可能依赖于语境、用语者的意图等多种因素。

二、语用学的研究内容1. 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指语用者在语言交际中的能力,包括语言的适应能力、交际策略的运用等方面。

语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言交际的效果和质量。

2. 言语行为的分类言语行为可以根据其所包含的交际目的和意图而分类,如陈述、疑问、命令、祝愿等。

3. 言语行为与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语言交际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如礼貌用语、语用禁忌等。

语用规则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4. 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是指用语者对言语行为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不同的文化和人群对于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可能有所不同。

三、语用学的相关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将言语行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活动。

2. 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是指言语行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语言交际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和规则,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语用学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

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

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

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

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

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

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

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

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P15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

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

(1)质的原则。

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有根据的,不能自相矛盾或虚假。

这是“说什么”的问题。

(2)量的原则。

要求说话人提供给听者的信息量既足够又不超出。

这是“说多少”的问题。

(3)关系原则。

要求所说的话要紧扣话题,同交际意图密切关联。

这是说“为什么说”的问题。

(4)方式原则。

要求话语清楚明白,简洁,井井有条。

这是“如何说”的问题。

(二)礼貌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年提出,简称PP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1)得体的: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2)宽容的: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

(3)表扬的: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4)谦逊的: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

(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6)同情的: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其他小类原则 P18 主要还有荷恩级差原则;列文森三原则;斯波柏、威尔逊的关联原则。

还有顺序的原则,同现的原则,角色关系的原则,选择的原则等。

6、语用预设(前提)答:语用学中的预设也是一种“言外之意”,是话语之外隐含的某种信息,它不属于话语的基本信息。

语用预设也叫语用前提,往往就包含在话语的意思之中。

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都早已知道的常识,或至少听到话语之后总能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

(1)预设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①存在预设:用于陈述某人某事有一定性质的话语。

一般都预设讨论对象的存在。

②事实预设:用于陈述事实的表态性话语,一般都预设讨论对象的事实。

③种类预设:凡是谓词意义可以包含某集合属性的话语,一般都预设所讨论对象属于某种范畴。

④性质预设。

话语的语义成立对所涉及到的种种对象在性质特征上有一定要求,这种要求就是话语的性质预设。

⑤信念预设。

有些句义的成立必须义某种信念的确认为条件,这就是信念预设。

语用预设的几个重要特点)2(.①共知性:指话语的预设对交际双方来说都是共同的背景知识,它可以不在话语表层明言,而隐含在言外。

②合适性:指预设所包含的语用意义对双方来说是符合通常的社会规范的,双方也都有能力做到。

③外显性:语用预设虽是言外之意,但在语言的表层有时也可以出现某种“外显性提示语”(3)预设的功能①以隐蔽的方式传递信息,能减轻说话者表述的负担。

对方知道的信息不需要讲出来。

②无意识中流露真实信息,使听话人能听出(不是听见)说话人潜意识里的思想。

③可以将附带信息变为目的信息。

在一定交际语境中,人们就会努力推理寻求预设以便把它升格为目的信息。

④利用预设可以控制信息,以增强说服力。

(4)预设的原则:合适性原则①信息传递的合适性原则②提出要求的合适性原则③心理定位的合适性原则④人际协调的合适性原则⑤语义强调的合适性原则a.通过添加“确实”、“真的”、“一定”等加强信息可靠性的词语来实现的:b. 采取隐涵方式将语面意义表达一番来实现的:(5)预设的作用①预设可以间接地交流信息②预设可以影响交际效果③预设可以制约话语的形式【预设和蕴涵的区别:预设和语境有关,蕴涵不涉及语境;预设有言外之意,而且言外之意可以推导。

】p1337、语用意义和语言意义的差别 P91答:语用意义是从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的行为来看的,是指语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所显现的内容和意义。

又叫“言语意义”。

语言意义是指语法、语义平面所对应的意义,与静态的话语相应。

包括通常所说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理性意义和关系意义等。

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量的多寡——所带的信息量不同。

语言意义是语言要素(词汇、语法、逻辑等)与客观世界联系的理性意义,信息量少。

话语的语用意义信息量多,是理性意义+语言外的意义(主观意义、情感意义、语境意义等) (2)质的差别——静态的语言义是自足的,动态的语用义则是开放的、鲜活的。

(3)形的异同——表示语用意义和表示语言意义的形式、结构相同;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8、言外之义p133答:言外之意是与一般语用意义、突现语用意义等相对的另一种语用意义。

它们的区别在于:一般的、突现的语用意义大都在话语层面有所对应和体现,而言外之意更多的是由话语以外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语用意义,更需要凭借联想、推理等过程才能理解。

它包括(1)语用预设的言外之义,具有共知性、合适性、外显性的特点。

(2)句型转换的言外之义,具有依附性、模糊性的特点。

(3)偏离规则的言外之义,故意违法质、量、关系、方式原则。

(4)言内意义引申的言外之义,包括似同引申、逆反引申、音同引申。

(5)语境联想的言外之义9、色彩意义答:话语的色彩语用义是指话语内容、话语形式(结构)、关系之间的附加色彩意义,是理性意义之外的隐含意义。

话语色彩的语用义包括:感情色彩义、形象色彩义(动态感、形态感、色彩感、音像感)、语体色彩义10、文化意义 P150答:话语的文化意义也是一种语用意义。

它是语言外部因素如社会、时代、文化等再话语表层上的积淀和反映。

(1)文化传统积淀的意义:①文化意义种种——有的外露、明显;有的隐含等;②文化意义的民族差异——话语的文化意义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在话语表层也就有不同的面貌。

(2)时代环境映现的意义:①话语自身的时代烙印——话语本身的演变就是历史性的。

②时代环境影响的意义——作为语言外部的重要因素,时代环境对话语的意义也有较大的限定作用文化意义在语言中的表现方法:利用暗示传达、运用象征寄托、采用比喻表白、使用双关启3)(发、利用歧解让人意会11、语用能力 P191是人们对语言有关的外部世界的了解和把握,它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又与非语言的知识——有关世界的百科性知识相关。

、语境12.答: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它是语用交际系统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它是与具体的语用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语用过程相始终的、对语用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它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又同语用主体和话语实体互相渗透;它既是确定的,又是动态的,以语境场的方式在语用活动中发挥作用。

13、语篇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前后衔接、语义连贯、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言语作答:品。

篇章的三大特征为:从功能看,篇章具有整体性功能;从层次看,传统语法的层次为句子→复句→段落→篇章;从关系看,篇章内的内容在语义上都是相互有联系的。

14、信息结构特点 P25答:语用学的角度看,言语交际过程就是信息传递、信息交换过程,由此可以把话语的结构看作使信息传递结构。

信息结构单位有已知(旧)信息和未知(新)信息两大类。

一般情况下的交际,总是由已知信息导入未知信息。

“已知——未知”便是常见的信息结构模式。

在现代汉语中,旧信息常以话题形式表现出来,而对话题所做的说明则多为新信息。

15、语用联想 P194答:联想是以大脑的功能和活动为物质基础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思维过程。

(1)语用联想的情况很复杂,我们着眼于话语本身来分析联想的不同方式。

①词语(事物)的联想:具有形象性和关联性,类型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因果关系、情感关系、音同联想、连锁联想)②结构的联想:指人们根据词语时某些搭配而产生的语用联想、使之启动原有的背景知识,进而理解其语用意义。

(一般是语义结构超常)③规则的联想:此处的规则是指语用的规则。

是指读者理解话语时根据语用规则进行联想,提取大脑中储存的背景知识,以求得以加深理解。

如违反语用规则→联想言外之义(2)语用联想的特点:①语用联想的过程是人脑复杂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不仅包括了想像,而且包括逻辑推理的过程。

②语用联想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们大脑储存的背景知识以及语用能力。

③联想也要受话语本身的制约1、语用预设的特点 P134①共知性:指话语的预设对交际双方来说都是共同的背景知识,正因为此,它可以不在话语表层明言,而隐含在言外。

②合适性:指预设所包含的语用意义对双方来说是符合通常的社会规范的,双方也都有能力做到。

③外显性:语用预设虽是言外之意,但在语言的表层有时也可以出现某种“外显性提示语”2、话语的特点 P42-46(层级、动静态)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是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片段,是交际活动的语言单位。

(具体的答:句子)(1)话语的层级状态:语用学把词、短语(词组)、句子、句群、篇章、作品等称为话语的构成单位。

就形式而言,这些单位形成了一种层级性:作品>篇章>句群>句子>短语(词组)>词①作品作为话语单位②篇章(段落)作为话语单位:《祝福》的最后一段,具体描写鲁镇祝福之夜的热闹气氛,用于反衬和深化祥林嫂的悲剧。

③句群作为话语单位: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