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学方式追求高效课堂 提升育人水平——学习洋思经验交流材料在市、区教研组室的组织下,我校派教师参加了赴洋思中学的学习考察活动,同时也成为汉滨区第一批学习洋思经验的试点学校。
通过参观考察、观摩学习,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
洋思中学的发展是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它的成功关键在于它有系统、科学、层层落实的管理模式,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促进师生发展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学习洋思的实践中,我校在教研室的引领下,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质量求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服务;面向全体,尊重个体,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和谐、健康发展”的办学理念。
转变教学方式,做好“效益课堂”的探索和实践。
下面,谈谈我校学习、借鉴、实践洋思经验的一些做法及学后反思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认真组织学习洋思经验,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为了使洋思经验在我校得到很好的借鉴与实践,结合我校实际,细化学习实施方案,以学习、消化、借鉴、创新为原则,对全校老师进行培训,通过讲座、观摩课堂实录等方式进行学习。
在实践中反思、总结,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方式,真正把学习推广活动从源头上推向高潮,在行动上落到实处。
1、深刻领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办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一理念,从学校的规范管理到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及生活课程的人文关怀无不体现着充满着盼你成长的拳拳爱生之心,我们有时只怪学生难教,学生不会学习,我们有没有树立这样的意识:一是每位学生都愿意学好;二是每个教师都有责任把学生教好;三是适当的方法能使每一位学生学好。
我们通过培训学习,教师逐渐认同这种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学习借鉴。
2、细化制度管理,强化过程教育洋思的养成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管理细节,从早晨起床到用餐,从早操到上课,方方面面切实做到真抓实管,严抓细管,敢抓善管,是洋思成功的一个“过程保障”。
在学习过程中,我校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层层落实。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与教学方法改进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与教学方法改进2023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已经成为共识,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育理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表现的基本观念、信仰、目的、原则等。
传统的教育理念大多基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在2023年,我们需要重新定位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更新教育理念,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首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实践能力。
教师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其次,教育应该是一种跨域和跨文化的体验,涉及到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融合不同学科、不同文化和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智慧,让学生在跨文化和跨领域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学方法的改进除了理念更新,教育教学的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
在2023年,教师们需要更加注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智能白板、多媒体教室等,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采用项目制学习,让学生在项目中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力和兴趣等设置教学方案和内容。
最后,教师需要更加注重课外辅导和个性化晋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让他们在兴趣和热情的驱动下不断进步。
教师工作规划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教师工作规划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引言: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不懈努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教师们的工作规划也亟待更新。
本文将探讨教师工作规划中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和方法之道。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了他的教学方式和目标,因此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师工作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二、时代变革对教育理念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
因此,教育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创新能力成为当今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潜力。
四、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理念在面临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职场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是教师工作规划中的重要任务。
教师们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作为教育理念的核心。
五、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方式。
六、探索个性化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方法注重发掘和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对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教学资源。
七、引入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方法的更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的教学边界,创造更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
八、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团队项目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九、培养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通过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十、普及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效果,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十一、定期研究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更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教师们应该定期参加教学研讨会、学术研讨等活动,深入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
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今天,“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随着这一崭新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逐步实施,昔曰的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那么,面对“活”起来的课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如何与学生应对合作,共同推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在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以往“填鸭”式的教学,让枯燥的数字变为跳动的音符。
由于学生富有活泼、好奇、好玩的儿童特征,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被普遍认为难管难教,因为教育者要抓住这一特性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
例如:一年级在教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其中6-10的加减法是孩子不易掌握的内容。
因此,教师可创造一些具体情景(如拿6-10个糖果或孩子感兴趣的物品,让孩子数一数,分一分,算一算),也可设计些游戏(如与孩子一起玩,比比看谁算得快,算的准),让孩子轻松掌握这些知识。
其次,课堂教学首先思考的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组织与管理。
这就要求在教学时,要打破过去按章、按节的“按部就班”式的分配方案,而是根据学科的性质来分配、来组织、来管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脱离书本,而是以书本知识为学习的主要载体并充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生活,学生经验世界的沟通。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长短”一课时,教师问到“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时侯用到‘比长短’知识?”学生回答:“比身高”、“比门与窗”,教师应抓住此契机,引领学生将“长比短”两课的知识加以衔接,达到拓展学生认知领域的目的,并很自然的将学生注意力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学生生活经验和发展状态的需要。
再次,要让孩子对老师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老师、爱老师。
有不少老师一味把自己纳入管理者的角色意识,把师生关系纳入管与被管的单一关系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一切行为活动的主宰者,误认为课堂管理就是管束和控制。
学生成为教师监控下的“机器人”,逐渐一个个生龙活虎,精神饱满的儿童,却被训为顺从乖巧的“好儿童”,也让他们对老师逐渐“惧怕”、“厌烦”。
更新理念,改变教学方式

更新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当前,在实际课堂操作过程中教师教学理念仍存在很大问题。
我们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
具体表观为:以教师灌输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教学已异变为一种“分数”的教学,即用分数将学生分为优、中、差三等生,用“分数”来遮蔽鲜活的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种教学往往把学生困在课本里,锁在课堂里,其弊端是把学生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有意义的生活体验完全被湮灭,这正是侵蚀和剥夺学生创造性的主要根源。
广大教师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创性地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健康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一、正视问题,实现教学理念更新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五不”问题,课改存在“五化”现象。
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照搬教参不创新教法。
不少教师把教参当“圣书”,不灵活处理教材,照本宣科,唯书至上;采用同样的方法,做着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导致迟钝的学生跟不上,聪明的学生不满足,天才的学生不能脱颖而出。
问题之二:埋头教书不注重育人。
一些教师认为,教书就是单纯地完成课本任务,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不教学生如何做人;学生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有的教师无力纠正,有的教师懒得去纠正,全然忘记了教书育人的多重身份和自己神圣职责。
问题之三:备教脱节不研究学法。
这类教师备课本上写的是一套,上课讲的是另一套,写教案纯粹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在课堂上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让学生吃教师“嚼烂的馍”;做个体面的“南郭先生”,大量机械的重复训练、发讲义、搞题海战术。
问题之四:课堂封闭不走向开放。
一些教师高压管理课堂,上课不注重师生互动,更没有身体语言的辅助表达;课堂提问封闭,对学生回答的反馈不恰当,极少鼓励学生超越书本,走向社会,参与实践。
问题之五:满堂灌输不以生为本。
这类教师双手支撑讲台,一讲到底,搞“填鸭式”、“注入式”教学;只管自己声嘶力竭,不管学生昏昏欲睡。
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建构高效课堂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教学理念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这样说有效教学已成为教学的永恒主题。
有效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感到获得成功的满足,而且在情感、思想、态度等方面有所触动或提升。
怎样才能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一、在激烈的争论中沉淀高效的教学理念在开展“课内比教学”中,我校起初提出“高效课堂”,可谓是一石击起千层浪。
大家议论纷纷,争辩不休,但很快就达成了共识,有了结果。
即“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
“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
高效课堂应关注两个度:精力流失度和目标达成度,即尽量减少精力流失度,提高课堂效率,尽量提高目标达成度。
其目的就是做到两个减轻,两个提高。
即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最终到达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目的。
为了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目标,我校教师的工作思路是:以开展“两课”为契机,以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题,以改变教学手段,建构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探求“优质、高效、轻负”的新型课堂为目的,在全校形成“打造高效课堂、提升课堂生命价值”的氛围,切实提高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在具体的实施中强化高效的形成要素因为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直接影响着课堂是否高效,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前充分地读懂课标和教材,反复推敲和细化教学目标,认真设计导学案和练案。
同时,教师要着手培养学生的学生习惯:1、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会抓重点,从而达到攻克难点的目的。
所以每天必须给学生安排具体的预习任务,这样教师的教学进程便会流畅得多,轻松得多。
2、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十六字方针去要求自己。
教育理念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教育理念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措施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教学
方法也需要相应地进行改革。
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教育理念更新的必要性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理念的变革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
然要求。
传统的教育理念主要以灌输为主,强调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
而当代社会需要培
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教育理念必须向多元化、个
性化发展转变。
二、教育理念更新的内涵
教育理念的更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注重学生的
发展全面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其次,要关注学生的
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再次,要
倡导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和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三、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改革。
教
育方法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首先,要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
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探索中建构知识;其次,要实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再次,要推行多元评价制
度,摒弃传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四、结语
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只有不断调整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引领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培养出更多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少部分学生甚至成为“ 围观” 课堂教学的旁观者 。 这种主体角色错位的课堂教学 , 学生 没有被置于教
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核心位置 。 教 师 很 、 认 知规律 以及应如何 形成 自己的 学习策 略 、 构建 自己 的知识 框架 , 也更不 会去考 虑学生 怎样 才能更好 地形 成地理意识 、 地理能力 和创 新精神等 新课 程所 追求的课程 目标。
3 . 教 学方 式 陈 旧 。 重“ 传授” 轻“ 建构” 。
二、 原 因分 析
希 望学生能够按照 自己设计好 的方案去开展教学 活动 , 每当学生的思路与预设不 吻合 时 , 教师往往会 千方百计
地把 学生的思路“ 拽” 回来 。 教 师 期 望 的是 学 生 按 教 案 预
1 . 职 业理 解的窄化 。
一
些教师对 自身职业角色 的定 位狭隘化 , 将其等 同
知识 的“ 容器 ” 。在 这 样 的 教 学 过 程 中 , 学 生 完 全 被 动 地
多数情 况下都 不会重 视对学 生态 度 的感 知和学 生价值
观 的 塑 造 。而 被 教 师 们 所 忽 视 的 是 , 前 两 者 不 过 是 高 中
地理新课 程所追 求 的“ 基础 目标 ” 与“ 关键 目标 ” , 而“ 情
接受 老师单 向传递 的信 息 , 没有机会去 自主建 构知识体 系。 而新课 程提倡通过 自主 、 学习和合作等方式 , 让学生
感态度与价值观 ” 却是课程 追求 的“ 终极 目标” 。在高 中
地理课 程 目标 构成 中 , “ 智能 ” 是基 础 , 使 学生形 成正确 的人生观是最终 、 最 高的 目标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而要实现《标准》中的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下面是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教师要改观念,建立同学型的师生关系。
为了实现《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
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栏目,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回答出许多令人意外的答案,也会对老师的答案提出异议。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不能象以前那样就课本教课本,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而应该建立起共同学习的观念和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学生对老师会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
这无论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情感享受,也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
二、课堂应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不要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小结”五个环节一个环节也不能少。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也常把一堂课是否完整作为评课的重要指标。
但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也为更多有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发有效的途径。
如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等。
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某堂课中设计了一个活动,原计划用十分钟的时间完成,可是在活动中出现老师未曾预料到的情节,这一情节激起了学生们探究欲望。
这时,教师就应延长学生的活动时间,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如在上到画三角形的中线怎么画时,我顺口讲了一句“目前,我们画三角形的中线是用刻度尺算出线段的中点,再连接对边的顶点和中点,而中点的确定还可以用尺规来找。
”有一学生马上就说:“老师,用尺规怎么找中点,能不能说一下。
”我说“这一说,今天这节课就完不成任务,你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吗?”全班学生齐声回答:“感兴趣。
”我只好停下当天的教学内容,讲起用尺规如何找中点,刚讲完,又一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这个点就是中点?”我又给他们分析了菱形的性质。
后来,我又把如何用尺规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都告诉他们。
虽然本节课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全班同学加深了对尺规作图的理解,为后继课程做了准备,且及时满足了学生们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
课堂上出现的这些意外事件,也使我认识到,在某种情况下,一堂课的不完整,正是为了求得一个学习过程的完整,求得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
三、活动应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新教材中有这样的两节课,一节是“截一个几何体”。
上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用白箩卜,红箩卜为原料,切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
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用小刀切出截面,再研究截面的形状,虽然制作出来的几何体不规范,截出来的面也不规范,但学生觉得这节课有趣,整节课都在动手,都在展示自己几何体的截面。
所以,这节课的内容也掌握的很好。
课堂小
结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这节课有什么感受:”其中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这节课很有趣,上课不会再那么无聊,而且又把几何体的截面弄懂了”。
另一节课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
课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准备三个不透明的盒子,每个盒子里放大小一样,只是颜色不一样的玻璃球。
第一个盒子里放红球8粒,白球2粒;第二个盒子里放红球10粒;第三个盒子里放白球10粒。
我先把第一个盒子摇均匀,让十个学生来抓球,一个人抓一个,把抓到红球,白球的情况板书在黑板上后,就把球放回盒子,再让下一个学生抓球,然后再从第二个,第三个盆子里抓球,重复上面的活动。
每当一个同学上来抓球时,其他同学就在下面猜,猜中的同学非常高兴地“呀”一声,没猜中的同学会“咳”一声,气氛非常热烈,也懂得了什么是确定事件,什么是可能事件。
我还根据黑板上的数据,给他们的补充讲什么是频率,如何算频率。
结果每个学生不但掌握这节课的知识,也学到了一些其他的知识,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想说的是: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在上课时,应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动手实验,这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都有好处。
四、享受学习的乐趣应成为学习的主要动力,积极的激励应成为评价的主要方法
我们可以将学习动力的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源于他人的肯定而引起的积极情绪,这是外在的激励。
一类源于自己对学习成功的体验,这是内在的激励,从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来看,其学习动力的来源通常以外在的激励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是从下面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激励的:
⑴课堂上多表扬学生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多肯定,多赞扬。
即使遇上“讷于言”的学生,也可以说:“可能是还没想好,没关系,先请坐。
”学生只要有回答,就尽量找出他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
下课时,根据全班对这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再给予适当的肯定与鼓励。
⑵多方位地评价学生,使分数人情化
以往,我们把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形式。
新教材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这就要求教师要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不只看他们的书面考试成绩,还看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包括回答问题,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小组合作,还有作业完成情况。
让分数人情化,让每位学生都有得到好成绩的机会,每位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⑶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为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我采取的另一方法是,平常小测的题目由小组长先出好,然后利用第二天课堂时间五至十分钟进行小测。
由于每个学生答题出现的错误不一样,而我又没时间进行一个一个讲评或在课堂上进行全班讲评,我便利用课余时间给小组长讲解,再由小组长给本组的三位组员讲解,要求组长要认真负责,这样做的好处是调动了小组长的积极性,使他们懂得别人错在哪里,自己该注意些什么,其他同学从心理上也更愿意接受这种考试方式,再加上这样小测的成绩也比较好,使他们觉得学数学挺有趣,从而增加学习的信心。
五、原有的课堂纪律受到挑战,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新教材中大量的活动需要合作交流,统一严肃的教学活动逐步转变为认真活泼的学习活动,学生会将游戏的概念引入学习活动中,初中生贪玩的本性会使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受到挑战。
新教材一个显著的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进行知识的储备,尤
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