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试题
孙子兵法有关试题及答案

孙子兵法有关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孙子C. 孟子D. 老子答案:B2. 《孙子兵法》共有多少篇?A. 12篇B. 13篇C. 14篇D. 15篇答案:A3. 《孙子兵法》中提到的“兵者,诡道也”的下一句是什么?A. 故能而示之不能B. 故用而示之不用C. 故强而示之弱D. 故弱而示之强答案:B4. 《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自哪一篇?A. 计篇B. 作战篇C. 谋攻篇D. 形篇答案:A5. 《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指的是什么?A. 战争的四种策略B. 战争的四个阶段C. 战争的四种战术D. 战争的四个原则答案:A二、填空题1. 《孙子兵法》中提到“兵贵胜,不贵久”,意味着战争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
答案:速胜2. 《孙子兵法》中“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强调了战争中的_______。
答案:主动权3. 《孙子兵法》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表明了战争中的_______。
答案:变化无常4. 《孙子兵法》中“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说明了战争中的_______。
答案:准备充分5. 《孙子兵法》中“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阐述了将领的_______。
答案:五种危险三、简答题1. 简述《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在战争中,如果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就能够在各种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2. 解释《孙子兵法》中“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意义。
答案:这句话强调了军事行动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它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必须谨慎对待。
四、论述题1. 论述《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的策略及其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答案:《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策略指的是在战争中,通过保持自己的军队在最佳状态,等待敌人疲惫不堪时再发起攻击。
2021年孙子兵法知识竞赛试卷及答案

2021年孙子兵法知识竞赛试卷及答案1()不是《孙子兵法》《记篇》中的中心思想。
A、扩充兵力的方法2()不是《孙子兵法》《记篇》中的“三战”理论。
C、好战3()不是《孙子兵法》中对“将”的要求。
B、武4()不是《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制胜之道。
D、器械5()不属于《作战篇》的主要内容。
C、大军未动,粮草先行6《孙子兵法》中的《记篇》是全书的总纲,从主、客观两方面阐述了如何正确对待战争。
()正确答案:√7《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五事七计”中的“五事”指的是道、天、地、人、法,是指导战争的客观依据。
()正确答案:×8《作战篇》主要讨论了速战速决的进攻战略及其客观依据。
()正确答案:√9《作战篇》的中心思想是持久战。
()正确答案:×10《谋攻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篇章,主要讲解战略策略上战胜敌人的全胜思想。
()正确答案:√1()不是《谋攻篇》的中心思想。
D、百战不殆2对于孙子而言,伐兵和攻城才是军事斗争中的上上之策。
()正确答案:×3()不属于《形篇》的中心思想。
D、扩充军队实力,尽快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4()不属于《势篇》当中的中心思想。
A、充分发挥军队作战的人数优势5《形篇》中的“形”指的是军队的外在表现。
()正确答案:√6《形篇》中的“修道保法”指的是善于用兵的人固守法制,精通战法,这样才能够克敌制胜。
()正确答案:×7《势篇》中“势”的涵义是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实际战斗能力。
()正确答案:√1()不是《虚实篇》的主要内容。
C、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2《军争篇》的中心思想是()。
B、争取先机之利,掌握战场主动权3()不属于《军争篇》的主要内容。
A、上兵伐谋4《虚实篇》的大意是指,虚实由奇正而现,讲述在作战指导上,争取主动的原则和方法。
()正确答案:√5《军争篇》的“争”指的是争斗双方的优势和劣势状况,然后计算得胜的可能性。
()正确答案:×6()不属于《九变篇》的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智慧》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智慧》章节测试题与答案第1章单元测试1、《军志》当中“止则为营”的下一句是()答案:行则为阵2、《孙子兵法》诞生于中国的()答案:春秋战国时代3、孙子的真实名字是答案:孙武4、“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做出这个评价的人是()答案:茅元仪第2章单元测试1、计篇中所讲的“五事”第一事“道”,其含义是战争需要得到谁的支持答案:人民群众2、下面不是《孙子兵法》常用三大版本的是()答案:孙子通典3、计篇当中对“将”的选拔标准排在第五位的是()答案:严4、下面哪个选项不是计篇当中“七计”的内容答案:智谋孰强5、“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中“兵”的含义是答案:战争6、“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下列不属于“五事”的是答案:兵7、《作战篇》当中一辆革车配有士兵多少人答案:258、在古代攻城战中,相比于守城方,攻城方一般而言相对需要兵力()答案:较多9、《作战篇》当中孙子提出的“智将”判断标准是答案:务食于敌10、现代战争后勤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答案:物资耗用量越来越多11、下列攻城工具的作用是观察敌情的是答案:巢车12、兵学巨著《战争论》的作者是哪国人()答案:德国13、美国的“孙子核战略”的是主要参考了《孙子兵法》中()的观点制定的。
答案:不战而屈人之兵14、《谋攻篇》认为若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则采用的战法是答案:围之15、“百战不殆”的上一句是()答案:知彼知己第3章单元测试1、《形篇》认为,在战争中使自己“不可胜者”是通过()来实现的。
答案:防守2、《形篇》认为,“胜兵”的表现就好像()答案:以镒称铢3、《形篇》认为,在战略运筹过程中,由“地”可以推导出答案:度4、《势篇》认为,要达到“斗众如斗寡”的效果,则需运用()答案:形名5、下面不属于中国古代“五声”当中的是答案:咪6、对于“奇正”作用表述正确的是()答案:“奇正”都可以获得胜利7、《势篇》认为“认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而下面选项哪一个造的“势”最强()答案:圆石置于斜坡的相关资源如下:8、在《虚实篇》当中,用“虚”来代表不利因素,下面哪种因素可认为是“虚” ()答案:寡9、战争中将敌人“由实转虚”的根本办法是答案:致人而不致于人10、虚实篇讲究“()之而知得失之计”答案:策11、《形篇》认为战场上是否能够取得胜利最终取决于答案:敌方12、“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中“错”的含义是()答案:措施第4章单元测试1、“军争之难”难在答案:以迂为直、以患为利2、公元263年,邓艾伐蜀一战偷渡()取得成功,最后灭亡蜀国。
孙子兵法试题

1人之道,在(),其用在是非。
法制2《孙子兵法》共有()篇。
十三3《孙子兵法》很简单,只有()字。
六千4拿破仑被困在圣赫勒拿岛时,有人送他一本(),他看后说,天下焉有此等奇书乎。
《孙子兵法》5孙武将写成的兵法献给()。
吴王6《孙子兵法》最初是写在()上的。
竹简7与东方的思想不同,西方强调依靠()来取得胜利。
行动8力量体现于“形”,而蓄发于()。
势9兵者,诡道也。
指的是()之间的对抗。
人与人10()可以使自己的战争物资不消耗。
因粮于敌11由于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孙子提出了()的思想。
兵贵速12《作战篇》讲的是()。
物资准备13中国军事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
不战而胜14“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是战争的()。
目的15天子剑强调()。
服16《形篇》的形是指()。
力量17足球队保证自己不失球是体现了()。
先为不可胜18先为不可胜,是指作战时首先要()。
不被敌人战胜19不可胜者,()。
守也20依靠速度产生的势,在战略上称为()。
动势21按照洪兵老师所讲,瞬间爆发力叫做()。
节1战略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战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错误)2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正确)3战略意识其实就是一种感觉。
(正确)4东方战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把将对手置之死地。
(错误)5蓝海战略的思想是不注重竞争的。
(错误)6国外学习《孙子兵法》的热情非常高。
胡锦涛曾送给布什一套中英文版本。
(正确)7迈克尔森认为,孙子最基本哲学信念是以行动战胜对手,而不是以智慧战胜对手。
(错误)8“出其不意”是可以事先学习的。
(错误)9好将领标准中的“严”表现在一种内在的感召力。
(错误)10决胜因素中“地”在战略上还可以理解为地缘关系。
(正确)11知兵之将是优秀的将领。
他要首先知道战争的利,而后知道战争的害。
(错误)12红军能够走得很远,就是因为快打快收,物资消耗很少。
(正确)13竞争一旦形成,就会按照自己规律走,导致物资巨大的消耗。
《孙子兵法及百战韬略》考试题答案

《孙子兵法及百战韬略》考试《孙子兵法》课程试题1、“计”篇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试述其哲学思想及对待战争的态度。
这句话的哲学思想意义深刻。
“兵者,国之大事”——战争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不得不慎重思考。
开明宗义地提出了“慎战论”,认为对待战争应该持谨慎的态度。
有道是:“求名当求万世名,计利当计万世利。
”这和孙武的军事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国家的利益当为第一,战争的目的在于为国家争得利益,要以取得最大利益为目标就必须慎重“算计”。
古往今来,在政治上的策略也以“慎战论”为依据。
国家之政事,关系着民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等。
国之大事则为:政治、政务。
治理国家若是不重视政治、谋权,不理政务就会倒是社会震荡,民不聊生,严重者国家覆亡。
孙子在这句话中,明确表现了对战争的重视,把战争问题提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
兵凶战危,战争是人类社会最残酷的竞争,它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一种手段,它用实力说话,它用流血的方式来最终强迫失败者臣服。
战争的结局,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并且是用“生”与“死”、“存”与“亡”这种最惨痛的代价和最极端的选择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当你在战争中失败,必须接受“死”与“亡”的现实,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改正错误的机会。
因此,国家的主宰者、战争的决策者,对战争问题不能有丝毫忽略,必须认真对待。
忘战必危,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最大利益,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
战争的发生或消失,并不以某个国家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不敢面对战争者,忽略战争存在者,最后都将被战争无情地吞噬掉。
我们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常常要从自身的生死存亡考虑一些竞争方面的问题,尤其在和平的时候,在顺利的时候,在胜利的时候。
2.将“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孙子兵法及百战韬略》考试题答案[指南]
![《孙子兵法及百战韬略》考试题答案[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c8281d9a482fb4daa48d4b2e.png)
《孙子兵法及百战韬略》考试题答案[指南] 《孙子兵法及百战韬略》考试《孙子兵法》课程试题1、“计”篇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试述其哲学思想及对待战争的态度。
这句话的哲学思想意义深刻。
“兵者,国之大事”——战争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不得不慎重思考。
开明宗义地提出了“慎战论”,认为对待战争应该持谨慎的态度。
有道是:“求名当求万世名,计利当计万世利。
”这和孙武的军事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国家的利益当为第一,战争的目的在于为国家争得利益,要以取得最大利益为目标就必须慎重“算计”。
古往今来,在政治上的策略也以“慎战论”为依据。
国家之政事,关系着民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等。
国之大事则为:政治、政务。
治理国家若是不重视政治、谋权,不理政务就会倒是社会震荡,民不聊生,严重者国家覆亡。
孙子在这句话中,明确表现了对战争的重视,把战争问题提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
兵凶战危,战争是人类社会最残酷的竞争,它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一种手段,它用实力说话,它用流血的方式来最终强迫失败者臣服。
战争的结局,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并且是用“生”与“死”、“存”与“亡”这种最惨痛的代价和最极端的选择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当你在战争”与“亡”的现实,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改正错误的机会。
因此,中失败,必须接受“死国家的主宰者、战争的决策者,对战争问题不能有丝毫忽略,必须认真对待。
忘战必危,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最大利益,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
战争的发生或消失,并不以某个国家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不敢面对战争者,忽略战争存在者,最后都将被战争无情地吞噬掉。
我们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常常要从自身的生死存亡考虑一些竞争方面的问题,尤其在和平的时候,在顺利的时候,在胜利的时候。
2(将“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孙子兵法试题

孙子兵法试题1.谈谈你对“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理解军队的将领,要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果断,纪律严明的素质.将领是智谋为先,不能多谋善断,就会被敌人所欺骗;不能赏罚有信,则士卒不会用命;不爱护士卒,士卒不会赴汤蹈火,冲锋陷阵;不能身先士卒,勇敢带领部队,就不会给士卒做出表率;纪律不能严明,士兵就会譬若骄子,不能协调一致的行动。
这几个方面是一个优秀的将领所必备的。
2.怎样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举一案例说明。
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
草船借箭的故事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孙刘联军的箭支快用完之际,故意挤兑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时间内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为防周瑜另有毒计害人,就满口答应下来,并且告诉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而且立下军立状,以安周瑜之心。
诸葛亮其实早已暗观天象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雾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只会射箭退敌,果不其然曹操并不出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在曹兵乱箭之下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遍布船只俩边,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命众军士高喊谢曹丞相赐箭,待曹兵知道上当来追时,早已返回江东大营了3.谈谈你对“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的理解。
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
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
孙子兵法战略原理单元测试题

孙子兵法战略原理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 孙子兵法是哪个国家的古代兵书?a) 中国b) 日本c) 法国d) 印度2.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a) 孙武b) 孙权c) 孙膑d) 孙中山3. 孙子兵法是一个以战争为核心的兵书,涵盖了哪些方面的内容?a) 战争策略和战术b) 经济管理c) 政治斗争d) 人际关系4. 下列哪个原则不是孙子兵法中的战略原理?a) 知己知彼b) 兵不厌诈c) 偷梁换柱d)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5. 孙子兵法强调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原则表明了以下哪个战略思想?a) 简洁战略b) 奇袭战略c) 防守战略d) 战略退却二、填空题1. 孙子兵法中强调了“_______胜人”。
(人的特点)2. 孙子兵法中主张在战争中采取__________的策略。
3. 孙子兵法中提到的“_______计虑无遗,算胜于有余”原则强调了对情报的重要性。
4. 孙子兵法中提到的“_____位备胜,非常位则备不胜”的原则强调了战前准备的重要性。
5. 孙子兵法中的“______兵也者,上以利民,下以利士”的原则强调了将士的福祉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三、简答题1. 孙子兵法中的“长久”原则是指什么?请结合例子进行解释。
2. 根据孙子兵法的原则,谈谈你对“奇正相生”战略思想的理解,以及它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
3.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原则,请简要解释这个原则的意义,并说明它在战争中的实际应用。
四、论述题请你从三个方面论述孙子兵法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每个方面至少给出两个相关观点,并进行适当的解释。
方面一:战略思维方面二:情报战方面三:指挥与军事组织(文章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谈谈你对“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理解
军队的将领,要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果断,纪律严明的素质.将领是智谋为先,不能多谋善断,就会被敌人所欺骗;不能赏罚有信,则士卒不会用命;不爱护士卒,士卒不会赴汤蹈火,冲锋陷阵;不能身先士卒,勇敢带领部队,就不会给士卒做出表率;纪律不能严明,士兵就会譬若骄子,不能协调一致的行动。
这几个方面是一个优秀的将领所必备的。
2.怎样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举一案例说明。
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
草船借箭的故事
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孙刘联军的箭支快用完之际,故意挤兑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时间内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为防周瑜另有毒计害人,就满口答应下来,并且告诉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而且立下军立状,以安周瑜之心。
诸葛亮其实早已暗观天象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雾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只会射箭退敌,果不其然曹操并不出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在曹兵乱箭之下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遍布船只俩边,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命众军士高喊谢曹丞相赐箭,待曹兵知道上当来追时,早已返回江东大营了
3.谈谈你对“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的理
解。
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
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
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
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
4.《计篇》开篇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试述其哲学
思想及对待战争的态度。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这里所说的“兵”,指的是“战争”、“国防”和“军队”。
第一句话非常有气势,把战争问题提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语句也非常有分量,将研究战争问题的必要性点得非常到位,使我们会带着一种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入到战争问题的研究,而这一点,正是每一位战略家必须具有的战略感觉。
兵凶战危,战争是人类社会最残酷的竞争,它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一种手段。
战争的结局,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并且是用“生”与“死”、“存”与“亡”这种最惨痛的代价和最极端的选择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因此,国家的主宰者、战争的决策者,对战争问题不能有丝毫忽略,必须认真对待。
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最大利益,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
战争的发生或消失,并不以某个国家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不敢面对战争者,忽略战争存在者,最后都将被战争无情地
吞噬掉。
我们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常常要从自身的生死存亡考虑一些竞争方面的问题,尤其在和平的时候,在顺利的时候,在胜利的时候。
从哲学本体论方面来看,“道”体现在一个“大”字上,它具有无所不包、无边无际、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无限性。
如果从战略上理解这个“大”字,就是一种高远的战略意境,就是一种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战略胸怀。
“道”是一种恒常不变的东西。
“道”就是“道”,它不为其他因素所左右,不为任何条件所制约。
它自身不变,却引发周围一切事物的变化,并且决定周围一切事物变化的形态和方向。
5.怎样理解“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
爱民,可烦也。
”,举一案例说明。
将帅有五个致命的弱点:只知硬拼,就有被杀的危险;贪生怕死,就有被掳的危险;刚忿急躁,就有被轻侮的危险;清廉自好,就有被污辱的危险;宽仁爱民,就有被烦扰的危险。
将有五危,指的是如何通过分析将领的性格弱点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已达到克制己身或扰乱敌心的目的.孙子的这句话,其实已经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
与其说是在教我们如何利用“五危”击败敌人,不如说是教导我们如何克服、改正自身的“五危”。
1860年6月,曾国藩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
在征剿太平天国的战阵中,战事瞬息万变,不久,曾国藩的祁门大营便遭到了太平军威胁,两度陷入险境。
1860年11月30日,李秀成部将刘官芳率大军攻入安徽黟县羊栈岭,离祁门大营仅60华里。
而曾国藩身边只有3000士卒可用,他已写好遗嘱,准备随时战死疆场。
他坚持将进攻重点放在安庆,认为只有拔掉安庆这颗“钉子”,才能以上制下,反客为主,掌握两军对垒的战争主动权,最终达到围攻天京(即南京),彻底消灭太平天国的目的。
曾国藩的视死如归和坚持果敢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结合《孙子兵法》中的战争观、谋略观,试分析解决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的战略对策。
博弈论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不仅是一部杰出的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著作。
将它引入国防经济学,将对深入认识国防经济主体行为有很大的帮助。
博弈的结论告诉我们中日之间应该和平解决钓鱼岛争端。
中国与日本互为近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
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双方根本利益的。
日本要提振经济离不开中国这个规模巨大的新兴市场。
日本经济要摆脱萎靡不振的现状,改善对华关系十分重要。
另外,中国和日本是亚洲两个最重要的经济体,对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推动东亚乃至亚洲经济一体化有决定性影响,对于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对整个中日关系都具有重要影响。
所以妥善处理钓鱼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中日之间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在短时间内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根据我国一贯奉行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惯例,和平谈判,搁置争议仍然是处理钓鱼岛问题的现实途径。
只有暂时搁置争议才能为共同开发创造条件,为两国谋得更多的福祉。
只有贯彻这一原则,才能把因钓鱼岛争端对两国关系引发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中日两国应放眼长远,着眼大局,冷静对待和稳妥处理钓鱼岛事件,维护和发展中日关系。
7.谈谈你对“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的理解。
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从自己创造的有利作战态势中去追求胜利,而不苛求部属以苦战取胜,所以他能够选择智能之才去利用和创造破敌的有利态势。
将帅的主导思想应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有利自己取胜的形势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将吏,因此他就能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出发,选择适于担当重任的人才,从而使自己取得决定全局胜利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