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
古代汉语重点总结(王力版)

《古代汉语》重点总结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六~八)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六~八)通论(六)1、不同形体的字可分为三大类: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2、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
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
3、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4、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5、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分别:A、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注意: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后来有了分工,即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
如:諭喻。
)B、古今字是几个字意义分化。
6、异体字的几种情况: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
如:泪淚。
B、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
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敕(攴)勅(力)、歎嘆、絝袴。
C、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
如:綫線、暱昵。
D、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或写法。
如:慚慙、和咊;花芲。
E、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的情况。
如:諭喻。
7、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三种情况:A、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后代读音相同但古音不同。
如:寘置、寔實。
B、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
如:雕彫凋、遊游、修脩。
C、通用有条件限制,意义广狭不同。
如:亡無、沽酤。
8、繁简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禮、气氣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知识点1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
/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
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
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14.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
语文第八单元下册知识点总结

语文第八单元下册知识点总结语文第八单元下册知识点总结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语文第八单元下册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对该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辩论技巧。
古代文学部分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现代文学部分以白石的《烟民二十年》为例,讲述了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辩论技巧部分则从辩论的定义、意义和技巧等方面对辩论进行了系统的讲解。
首先,我们来看古代文学的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古代诗词、古代小说和古代戏剧等。
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有着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诗词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唐诗,如杜甫的《梦李白》、李白的《静夜思》等。
古代小说则以《红楼梦》为代表,它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人物形象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古代戏剧以京剧为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
其次,我们来看现代文学的知识点。
现代文学是指近现代时期的文学作品,它与古代文学相比,更加注重表达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白石的《烟民二十年》是一篇现代散文,通过描述吸烟者二十年间的变化和感受,展现了人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的反思以及人文关怀的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现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
最后,我们来看辩论技巧的知识点。
辩论是一种以理性为基础的争论方法,它要求辩论双方进行客观、理性的论证,以达到说服对方和取得共识的目的。
辩论技巧是辩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包括观点表达、论据驳斥、逻辑论证、语言运用等方面。
在辩论中,我们要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清晰明确地组织论据,合理有力地进行逻辑推理,巧妙运用语言技巧,以增加自己的说服力。
通过对语文第八单元下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单元的内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第八单元知识小结

第八单元知识小结一、字词盘点1.字(1)难读的字诣(yì) 弦(xián) 窈(yǎo) 窕(tiǎo) 秽(huì)涕(tì) 轧(yà) 憎(zēng) 胚(pēi) 祸(huò)患(huàn) 赋(fù) 痴(chī) 伊(yī) 窘(jiǒng)(2)难写的字“梁”:右上角不要写成“刃”,漏掉最后一点。
“纽”:右部是“丑”,中间横画不要出头。
“貌”:右上角是“白”,不要多写一横。
“仓”:下部是“”,上部“人”要覆盖住下部。
“享”:下部是“子”,不要写成“了”。
(3)多音字为{w èi (因为)w éi (成为) 薄{b ó(薄弱)b áo (薄饼)b ò(薄荷)屏{p ín ɡ(屏障)b ǐn ɡ(屏住) 禁{j īn (不禁)j ìn (禁止)2.词(1)必须掌握的词梁国 家禽 拇指 搔痒 秽物 螺丝 纽扣渺小 享乐 附庸 爱憎 相貌 鼻涕 轧伤左膀右臂养尊处优情不自禁随心所欲绞尽脑汁不怀好意(2)近义词消受~享受扶衬~帮扶姿态~姿势机敏~机灵堂皇~气派渺小~微小差异~差别构造~结构规律~规则祸患~灾难惩罚~惩治迷恋~痴迷澄澈~清澈轻盈~轻巧天赋~天分淘气~顽皮羞愧~惭愧驱逐~驱赶情不自禁~不由自主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绞尽脑汁~费尽心机(3)反义词感谢➝埋怨团结➝分裂薄弱➝雄厚渺小➝伟大机敏➝迟钝养尊处优➝含辛茹苦直直落落➝弯弯曲曲惩罚➝奖赏澄澈➝浑浊轻盈➝笨重进化➝退化简单➝复杂安慰➝打击随心所欲➝谨小慎微一本正经➝嬉皮笑脸(4)词语归类①量词十根手指两个关节一个拳头一段时间一个月一条理由②修饰词不同的姿态强硬的曲线优美的花瓣讨巧的事青青的草地澄澈的湖面奇妙的问题安静得出奇涨得通红气得脸色苍白③动词拉胡琴翻书页揿电铃推动笔杆打电话扳机枪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掏掏耳朵抹抹鼻涕招来祸患笑塌房顶④特殊词语AABB式词语:直直落落清清楚楚类似的词语:是是非非匀匀实实平平整整明明白白坦坦荡荡含有反义词的成语:左膀右臂类似的词语:左邻右舍南征北战东奔西走天翻地覆上行下效含有数字的成语:一本正经类似的词语:三心二意五湖四海七上八下九牛一毛一心一意二、佳句积累1.排比句(1)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叫他揿电铃。
第八单元知识小结(15)

第八单元知识小结一、易读错的字窠(kē)臼谙(ān)熟揣(ǎi)摩自诩(xǔ) 淙(có)淙褴(lán)褛精湛(àn) 造诣(yì)字帖(è)二、易写错的字拜:右面是四横,不要少写。
吟:右面是“今”,不是“令”,不要写错。
浸:右面中间有一个秃宝盖,不要漏掉。
三、重点词语玩味揣摩自诩悉心谛听唏嘘沉浸造诣笔锋松懈形神俱备密密匝匝遍体鳞伤莫名其妙目瞪口呆苦心孤诣四、多音字称观帖落五、形近字六、近义词细致—细腻崇拜—崇敬精湛—精深褴褛—破烂犹豫—踌躇心领神会—心照不宣目瞪口呆—瞠目结舌莫名其妙—百思不解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七、反义词细致—粗糙崇拜—蔑视甘美—苦涩责备—称赞犹豫—果断专心致志—漫不经心恭恭敬敬—出言不逊八、词语搭配(浓厚)的感情(淙淙)的流水(清冷)的月光(褴褛)的衣衫(依依不舍)地送别(专心致志)地看疼得(整夜难眠) 打得(遍体鳞伤)九、词语归类1.形容技艺高超的词语:巧夺天工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鬼斧神工2.与音乐有关的词语:曲高和寡不绝如缕异曲同工歌舞升平余音绕梁天籁之音十、句子积累1.排比句:他的感情,他的希望,他的理想,流荡在他的十指间,流荡在他的琴弦上,流荡在人们的心坎里。
2.感叹句:阿炳的二胡声,是如此激越,如此悲愤,如此苍凉!3.反问句:可他家并不富裕,哪里舍得买这么贵的纸呢?4.拟人句:一种细微的感觉使他好像听见草儿在微风下轻轻地吟咏,“二泉”在月光下低低地歌唱。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详细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详细知识点总结一、概括本单元主题为文学与人物形象,主要涵盖了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的知识点。
本单元涵盖了多篇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和现代文。
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和精神风貌,同时加深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本单元知识点不仅包括对文学基础知识的考察,还包括对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结构上,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和提升,以及语言和文学的实践与体验。
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领会人物精神品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此外本单元还涉及了一些关于写作和口语交际的技巧和方法,总体而言本单元知识点丰富多样,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析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
1. 简述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的主题和特点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的主题聚焦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各个方面。
这一单元通过一系列富有文化内涵的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特点方面本单元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课文内容涵盖了古典名著、民间故事、传统诗歌等,既有深度的文化内涵,又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同时本单元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整体上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 概括本文的目的和内容本文的目的在于对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第八单元课文的概述,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的解析,以及本单元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掌握相关知识点,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第八单元知识小结(11)

第八单元知识小结一、易读错的字麋.鹿(mí)耶.(yé)瞑.目(míng)石碣.(jié)镌.刻(juān)未遂.(suì)巳.时(sì)撺.掇(cuān)胯.下(kuà)抡.拳(lūn)锤.子(chuí)倘.若(tǎng)小厮.(sī)绾发(wǎn)踉.踉跄.跄(liàng)(qiàng)光挞.挞(tà)端.的(dì)捱.(ái)二、易写错的字俱:右半部分里面有三横。
抡:右部下面是“匕”,不要写成“㔾”。
三、重点词语迸发百废俱兴遮蔽遂心溪涧镌刻麋鹿瞑目力倦神疲喜不自胜天造地设滔滔不竭耻笑存想榜文诈骗霹雳仗义挣扎胸膛奈何寻思勿动诡诈倚仗提心吊胆抡拳咆哮四、多音字五、形近字六、近义词迸裂—炸裂炎热—酷热家当—家产顽劣—顽皮诡诈—狡诈寻思—考虑耻笑—嘲笑挣扎—反抗喜不自胜—欣喜若狂自言自语—喃喃自语七、反义词喜不自胜—怒不可遏顽劣—乖巧耻笑—赞赏迸裂—聚合败落—兴盛踉踉跄跄—四平八稳八、词语搭配(天造地设)的家当(败落)的山神庙乘着(酒兴)(咆哮)起来九、词语归类1.ABAC式词语:自言自语大摇大摆呆头呆脑多才多艺独来独往动手动脚风言风语非亲非故怪模怪样古色古香敢作敢为活灵活现患得患失或多或少无法无天无拘无束一五一十有始有终有头有尾一心一意屡战屡胜美轮美奂蹑手蹑脚疑神疑鬼2.量词积累一(股)瀑布飞泉一(座)铁板桥一(座)石房一(块)石碣一(个)洞天一(个)酒店一(面)招旗十八(碗)酒一(片)白一(张)印信榜文三(个)时辰一(块)大青石一(声)响两(只)爪十(步)远两(堆)黄泥一(个)土坑一(个)锦布袋十、句子积累1.对偶句:(1)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2.“把”字句: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3.比喻句:(1)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單元文選許行《孟子》【《孟子》簡介】《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完成,在先秦屬於諸子之一,到宋代時被尊為經書。
《漢書·藝文志》著錄十一篇,現存七篇,即《梁惠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分上、下。
書中記載了孟子的政治學說、政治活動、倫理觀念、教育思想等。
孟子(約公元前三七二--前二八九年),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受業於孔子孫子思的學生,是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被尊爲“亞聖”。
孟子生活在諸侯爭雄的動盪年代,繼承並發展了孔子“仁”的學說,認為“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主張實施仁政,反對霸道,猛烈抨擊了殘民以逞的暴君和污吏,同時描繪出了一幅以井田制為模式的理想藍圖。
和孔子一樣,孟子一生也積極遊說諸侯,先後到過齊、宋、滕、魏等國,企圖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但因不合時宜而未被採納,晚年退而與弟子萬章等人著書立說。
孟子的哲學思想是唯心的,認為人性本善,人有所謂“良知”、“良能”,“萬物皆備於我”等,但同時也重視環境和教育對於人的影響。
《孟子》一書不僅思想性很強,而且是一部散文傑作,持論雄辯,長於比喻,氣勢磅礴,先聲奪人,具有極高的藝術性。
《孟子》的注本主要有《孟子注疏》(東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收入《十三經注疏》)、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義》等,今人楊伯峻的《孟子譯注》便於初學。
【題解】本文記錄了孟子和農家學派的一場辯論。
孟子在辯論中批驳了農家學派主張包括國君在內人人都要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思想,認為勞心者負責社會的治理,靠勞力者養活,勞力者是被治理者,負責生產勞動並為統治者提供衣食,这属於社會分工。
社會分工是社會存在的必要條件,是天下的通義。
孟子在他那個時代即能認識到社會分工的重要性,非常可貴。
不過,他把統治和被統治的關係與社會分工、產品交換混為一談是錯誤的。
另外,他在谈话中还流露出了轻视劳动人民和边远民族的思想意识,应予以批判。
本文選自《孟子·滕文公上》,題目是後加的,注釋取自朱熹《孟子集注》,其中程子指北宋理学家程颐。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
”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衣,去聲。
捆,音閫。
○神農,炎帝神農氏。
始為耒耜,教民稼穡者也。
為其言者,史遷所謂農家者流也。
許,姓。
行,名也。
踵門,足至門也。
仁政,上章所言井地之法也。
廛,民所居也。
氓,野人之稱。
褐,毛布,賤者之服也。
捆,扣㧻之欲其堅也。
以為食,賣以供食也。
程子曰:“許行所謂神農之言,乃後世稱述上古之事,失其義理者耳,猶陰陽、醫、方稱黃帝之說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
”陳良,楚之儒者。
耜,所以起土。
耒,其柄也。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饔,音雍。
飧,音孫。
惡,平聲。
○饔飧,熟食也。
朝曰饔,夕曰飧。
言當自炊爨以為食,而兼治民事也。
厲,病也。
許行此言,蓋欲陰壞孟子分別君子野人之法。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
”“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
許子衣褐。
”“許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織之與?”曰:“否。
以粟易之。
”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於耕。
”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
”“自為之與?”曰:“否。
以粟易之。
”衣,去聲。
與,平聲。
○釜,所以煮。
甑,所以炊。
爨,然火也。
鐵,耜屬也。
此語八反,皆孟子問而陳相對也。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舍,去聲。
○此孟子言而陳相對也。
械器,釜甑之屬也。
陶,為甑者。
冶,為釜鐵者。
舍,止也,或讀屬上句。
舍,謂作陶冶之處也。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
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勞心,或勞力。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與,平聲。
食,音嗣。
○此以下皆孟子言也。
路,謂奔走道路,無時休息也。
治於人者,見治於人也。
食人者,出賦稅以給公上也。
食於人者,見食於人也。
此四句皆古語,而孟子引之也。
君子無小人,則飢;小人無君子,則亂。
以此相易,正猶農夫陶冶以粟與械器相易,乃所以相濟而非所以相病也。
治天下者,豈必耕且為哉?“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
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偪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
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瀹,音藥。
濟,子禮反。
漯,他合反。
○天下猶未平者,洪荒之世,生民之害多矣;聖人迭興,漸次除治,至此尚未盡平也。
洪,大也。
橫流,不由其道而散溢妄行也。
氾濫,橫流之貌。
暢茂,長盛也。
繁殖,眾多也。
五穀,稻、黍、稷、麥、菽也。
登,成熟也。
道,路也。
獸蹄鳥跡交於中國,言禽獸多也。
敷,布也。
益,舜臣名。
烈,熾也。
禽獸逃匿,然後禹得施治水之功。
疏,通也,分也。
九河:曰徒駭,曰太史,曰馬頰,曰覆釜,曰胡蘇,曰簡,曰潔,曰鉤盤,曰鬲津。
瀹,亦疏通之意。
濟、漯,二水名。
決、排,皆去其壅塞也。
汝、漢、淮、泗,亦皆水名也。
據《禹貢》及今水路,惟漢水入江耳。
汝、泗則入淮,而淮自入海。
此謂四水皆入于江,記者之誤也。
“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放勳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
’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契,音薛。
別,彼列反。
長、放,皆上聲。
勞、來,皆去聲。
○言水土平,然後得以教稼穡;衣食足,然後得以施教化。
后稷,官名,棄為之。
然言教民,則亦非並耕矣。
樹,亦種也。
藝,殖也。
契,亦舜臣名也。
司徒,官名也。
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彝之性也。
然無教則亦放逸怠惰而失之,故聖人設官而教以人倫,亦因其固有者而道之耳。
《書》曰:“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
”此之謂也。
放勳,本史臣贊堯之辭,孟子因以為堯號也。
德,猶惠也。
堯言,勞者勞之,來者來之,邪者正之,枉者直之,輔以立之,翼以行之,使自得其性矣,又從而提撕警覺以加惠焉,不使其放逸怠惰而或失之。
蓋命契之辭也。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
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
夫,音扶。
易,去聲。
○易,治也。
堯舜之憂民,非事事而憂之也,急先務而已。
所以憂民者其大如此,則不惟不暇耕,而亦不必耕矣。
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
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
為、易,並去聲。
○分人以財,小惠而已。
教人以善,雖有愛民之實,然其所及亦有限而難久。
惟若堯之得舜、舜之得禹皋陶及所謂為天下得人者,而其恩惠廣大,教化無窮矣,此其所以為仁也。
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與,去聲。
○則,法也。
蕩蕩,廣大之貌。
君哉,言盡君道也。
巍巍,高大之貌。
不與,猶言不相關,言其不以位為樂也。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
陳良,楚產也。
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
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
彼所謂豪傑之士也。
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
此以下責陳相倍師而學許行也。
夏,諸夏禮義之教也。
變夷,變化蠻夷之人也。
變於夷,反見變化於蠻夷之人也。
產,生也。
陳良生於楚,在中國之南,故北游而學於中國也。
先,過也。
豪傑,才德出眾之稱,言其能自拔於流俗也。
倍,與背同。
言陳良用夏變夷,陳相變於夷也。
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嚮而哭,皆失聲,然後歸。
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
他日,子夏、子張、子遊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彊曾子。
曾子曰:‘不可。
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
’任,平聲。
彊,上聲。
暴,蒲木反。
皓,音杲。
○三年,古者為師心喪三年,若喪父而無服也。
任,擔也。
場,塚上之壇場也。
有若似聖人,蓋其言行氣象有似之者,如《檀弓》所記子遊謂有若之言似夫子之類是也。
所事孔子,所以事夫子之禮也。
江漢水多,言濯之潔也。
秋日燥烈,言暴之乾也。
皓皓,潔白貌。
尚,加也。
言夫子道德明著,光輝潔白,非有若所能仿佛也。
或曰:“此三語者,孟子讚美曾子之辭也。
”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
鴃,亦作鵙,古役反。
鴃,博勞也,惡聲之鳥。
南蠻之聲似之,指許行也。
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末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
《小雅·伐木》之詩云:“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
”《魯頌》,《閟宮》之篇也。
膺,擊也。
荊,楚本號也。
舒,國名,近楚者也。
懲,艾也。
按,今此詩為僖公之頌,而孟子以周公言之,亦斷章取義也。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
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
”賈音價,下同。
○陳相又言許子之道如此。
蓋神農始為市井,故許行又托於神農,而有是說也。
五尺之童,言幼小無知也。
許行欲使市中所粥之物,皆不論精粗美惡,但以長短輕重多寡大小為價也。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
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夫,音扶。
蓰,音師,又山綺反。
比,必二反。
惡,平聲。
○倍,一倍也。
蓰,五倍也。
什伯千萬,皆倍數也。
比,次也。
孟子言物之不齊,乃其自然之理,其有精粗,猶其有大小也。
若大屨小屨同價,則人豈肯為其大者哉?今不論精粗,使之同價,是使天下之人皆不肯為其精者,而競為濫惡之物以相欺耳。
榮辱《荀子》【《荀子》簡介】《荀子》一書為荀子所著,《漢書·藝文志》稱作《孫卿子》,共三十二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可能為門人所作。
荀子(約公元前三一三-前二三八年),名況,時人尊稱荀卿,漢時因避宣帝劉詢諱而改為孫卿,戰國末趙(今山西安澤縣)人,曾入秦見過秦昭王,至趙與趙孝成王議兵。
五十歲時遊學於齊,齊襄王時三為祭酒,後因遭人讒毀去到楚國,被春申君任為蘭陵(今山東蒼水縣蘭陵鎮)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