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1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
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标签宋词精选、宋词三百首、月亮、初中古诗、高中古诗、怀人、豪放、中秋节、祝福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 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 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 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 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 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 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 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 烂漫之趣.。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其论书画均有 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 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 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
历来写明月抒离别的多是悲伤之音而在这三句中苏轼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了浓厚的哲理意味用宇宙规律说明人间的悲欢离合自古已然不必过于介意抒发了一种要超脱人生离别悲苦的豁达胸怀体现了一种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所以在词的结尾作者又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美好祝愿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译文6:
天上的明月啊,你何时才把素辉洒向人间?我端起酒杯,深情地询问苍天。也不知天上的宫 阙,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风飞去,又怕那里是玉的世界,到处是晶莹的楼阁,洁白的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赏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饮欢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从何时起照耀人间?我手举酒杯向苍天发问。

不知道天上的仙宫宝殿里,今年是那一年?我真想驾长风,归月宫,又怕那儿的碧玉楼阁,孤高而严寒。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月光转过装饰华丽的楼阁,又低低地透过门窗,照着窗内的不眠人。

明月不应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人们别离时才圆?人生一世,有相逢之乐,就有离别之悲;月出一轮,有圆满晴朗,就有残缺阴霾。

这种事自古就难两全。

但愿远方的人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我们也能共同沐浴明月的光辉。

◇赏◇析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宋熙宁九年,那年中秋,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苏辙已分别七年,不禁对月思人。

他便乘着酒兴,尽抒情怀,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的上阕写作者对月遐思,以问句开头,而问的又是明月,苍天,一下子把人们的思绪引到了浩渺的仙境,如梦如幻,意境深远。

“不知天上宫阙”几句跌宕起伏,妙笔生花,表现了作者内心之中的波澜起伏。

当时的苏轼正徘徊与“出世”与“入世”之间,不知所从。

“何似在人间”是作者给出的最后的答案——还是人间的美好更值得去珍惜,去留念。

词的下阕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

“转朱阁”三句,写月下之人,徘徊不定,心事重重。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上接“照无眠”,运笔流畅,表面写对月圆人不“圆”的怨恨,其实蕴含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句,是作者自己的解答,是他经历风雨人生之后的领悟——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词中的巅峰之作。

以下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原文及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写景与抒怀为主题,通过描绘明月和自身情感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百态的思考和哀叹。

词的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直接点明了主题,明月作为词中的象征,代表着悠远的历史和流转的岁月。

抬头把酒问明月,作者试图与天地之间的宿命进行对话,表达自己对真理的追求。

接下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的深入,形象描绘了作者对于时光的无常之感。

天上宫阙之高远,使人无法穷尽,同时也体现了时间的无垠。

作者对自己已经错过的时光和岁月的追悔和思索,通过纵情思考和倾诉,展现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慨。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厌倦,对尘世的追求。

乘风而去,回到最初的自己,摆脱尘嚣的束缚,体现了内心的向往。

然而,琼楼玉宇之高贵和高处的寒冷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这种矛盾使得欲望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倍感强烈。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一部分通过具象的描写展现了夜晚中作者的情感寄托。

作者抛开尘嚣,独自起舞,借以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人生。

舞动的身影与寝室中的徘徊思绪相互映照,形成了巨大的对比,传递了作者对于人生的厌倦和对理想的追求。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思考。

作者认为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和月令的阴晴圆缺都是无法避免的宿命,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都不应该怀有过多的恨意。

人生的循环和月亮的圆缺都是生命中的常态,这是一个古老而难以改变的事实。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赏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1076年创作的一首词曲。

这首词描绘了诗人对月亮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人世间离合悲欢的感慨。

词的开篇,苏轼直接呼唤明月,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月亮的思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诗语简练,意境明确,直接表达了苏轼对明月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苏轼表现出对天上宫阙的好奇之情:“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句话展示了苏轼对人世间事物的向往和渴望,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于人世间事物的不解和不安。

然后,苏轼将自己的心愿表达了出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词中的“琼楼玉宇”形容了高处的寒冷,这里metaphor 了高处并不是苏轼真正向往的地方,而是苏轼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寂寥和孤单。

接下来的几句,苏轼描述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展现了月亮在人世间的美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里的“起舞弄清影”以及后面的“转朱阁,低绮户”都是在表达月亮美好的一种形式, 表示了月亮在人世间的璀璨与美丽。

接下来的一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了苏轼对于月亮圆缺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人世间短暂离别的感慨。

最后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深入探讨了人世间无常变化的情景,表达了离别、痛苦、欢乐等情感之间的辩证关系。

整首词以一种苍凉、离人之情来抒发对月亮的思念之情和对人世间变化无常的感慨。

苏轼以简练、意境明确的语言描绘出了月亮的美丽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深沉而复杂的思考与感慨。

词的结尾,苏轼寄望人们能够长久地幸福下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通过对月亮的思念,苏轼表达出对美好的追求以及对离别的痛苦所产生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永恒幸福的向往与祝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词的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看似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体现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写出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然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词人想要乘风归去的想法,但又担心琼楼玉宇太高,自己会受不了那里的寒冷,体现了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最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出了词人在月光下起舞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词人豁达的胸怀。

词的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出了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照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那些因不能与亲人团圆而难以入眠的人,表达了词人对那些离人的同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写出了词人埋怨明月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表达了词人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接着,词人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来安慰自己和那些离人,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达观态度。

词人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祝福和对未来的希望,表现了词人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这首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词的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

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翻译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翻译赏析
⒀共:共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
⒁婵娟:美丽的月光。这里指明月。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
物。比如:“秋风”------“落叶”
想象:在原有的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比如:听优美的音乐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 空。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谢谢大家!
有关词的介绍
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是配乐歌唱的一 种诗的体裁,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 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阕。全篇的字 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词大 致可以分为三类:①小令;②中调;③长调。 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写作背景
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 的。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元丰 二年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案 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一度起 用,哲宗亲政后,又被贬.又和唯一 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 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 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 进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 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 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 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 是多好的日端子起啊酒。杯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 又在着恐人人哪怕间在什里经 的 舞么含比不 月 动年多的起 光 ,月好上那下此,的月翩情什日中翩此么子经宫起景日之受殿舞,子意不的吧什。。住清,么暗寒那地。清方朗能那月舞的比么光的影 得,下清子 上就作朗也 人让身者随 世我起影 间呢?

感伤


乐观

思念亲人
怀才不遇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 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 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 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 时,词里虽然也有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但最后 还是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并没有脱离 现实,也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 康的。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它成 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户上,月照亮着转那过没在朱有红雕睡色花意的的的楼窗人阁户。,不月低能亮低入啊地睡,挂你在跟雕人花们窗 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只在是人希们望离别的时 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 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 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 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月之妙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笼烟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与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是豪放派代表人 物。有《东坡乐府》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理解词的大意,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 么?有何联系?
2、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3、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4、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1、上阕-----情,情景交融
2、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3、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 朱阁、绮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