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课堂》读书感悟

合集下载

《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读后感

《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读后感

《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读后感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张齐华的《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一书,收获颇丰。

张齐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无疑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而他的个人魅力和成长历程更是值得我们关注。

他从最初课堂上蹒跚学步的“丑小鸭”,到如今众多数学教师心目中追随的“数学王子”,有人惊叹于他教学技艺的高速攀升,有人折服于他对数学课堂的深刻见解,亦有人陶醉于他对数学课堂的诗化演绎因为热爱、执著和超越,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王国里演绎精彩自我的真实历程。

《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一书从三个方面来讲解张齐华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分别是:课堂打磨篇、理念探索篇和技艺解读篇。

张齐华老师的课堂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1.高超的语言艺术张老师曾说:“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当你无法超越别人时,你完全可以超越你自己,用你对数学课堂独特理解与个性化演绎,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课堂。

”我认为听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是一种享受,就算只曾在视频中听过张老师的课,也有这种感受。

张齐华老师的经典语言非常吸引人,无论是对知识的引领启发,还是对学生的鼓励赞赏,张老师都倾注满腔热情,用生动、形象、准确、富于情趣的语言,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打动着学生的心。

独特而有风格的教学语言构成了他数学教学艺术的一张名片。

可以说,张老师的课堂是艺术的课堂,有语言的艺术,有评价的艺术,有设计的艺术。

2. 新颖的教学设计因为有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深刻理解作支撑,而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精彩的四十分钟,来自于课外日日夜夜,来自于教师对教材内容和数学知识结构的深入把握,对数学规律方法的深层次揣摩,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调查了解。

“探索与实践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每个人永远都只是在路上。

因为,新的问题已经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张齐华老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节课、教学方法与理念,还有对教育、对专业的执着追求,感受到一名数学教师在艺术王国里演绎精彩的真实历程。

读《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反思作文

读《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反思作文

读《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反思作文引言《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是一本由教育学家张齐华编著的教育专著。

这本书通过审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建议。

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我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将对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结合《审视课堂》中的理论和观点,分析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个人经验与反思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经常面对的挑战是如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自己存在以下问题:1. 注重应试教学,忽视数学文化的培养由于当前考试导向的教育环境,我常常将重点放在应试教学上,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文化的培养。

《审视课堂》中提到,应当将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和数学的价值。

因此,我认识到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数学知识与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培养他们的数学文化素养。

2. 缺乏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自己常常设计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点练习,缺乏启发性问题的设计。

然而,《审视课堂》中强调,应该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我认识到需要加强问题设计的能力,尝试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3. 缺乏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较少关注个别学生的差异。

《审视课堂》中指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不同,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实施个性化教学。

因此,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尝试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借鉴《审视课堂》的改进方法在《审视课堂》中,张齐华教授提供了一些改进方法和策略,我认为可以借鉴和应用到我的教学中:1. 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践《审视课堂》中提到,数学实践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打算以真实生活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践。

课堂观察学习心得总结范文(2篇)

课堂观察学习心得总结范文(2篇)

课堂观察学习心得总结范文本学期我参加了徐老师开讲的《听评课与课堂观察》,参加本次培训是相当有意义的。

因为在徐老师的指导之下,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徐老师对于课程的安排也很周到科学。

不仅从理论知识上阐述了说课的意义与作用。

而且在老师与学员间的互动平台上,同组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同伴之间互相讨论的方式也让我解决了很多的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问。

而且也开阔了教学思路。

在本次学习中,我仔细学习了模块一,觉得七节课每一节讲得都很精彩,也让我对有效听课基本知识有了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在第二节中新课程理念下听课误区,我觉得看了以后不禁惭愧,似乎说的就是自己,认识了错误才能改正。

此外,听课要求也让我充分学习到了该如何听课,特别是谈到的转变听课中的关注点从偏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如何自主、主动学习。

以前听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目光都集中在老师身上,看老师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看老师如何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的教学程序,看老师如何控制学生的活动,欣赏老师的板书设计等等。

总之,听课时偏重关注老师的教,而忽视注意学生的学。

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听课的关注点也变了。

教师要更多地观察师生之间如何互动,更多地观察全班的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主、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新课程理论下听评课与课堂观察有了深刻的了解,受益匪浅。

让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更好的听课打了坚实的基础,我也十分感激老师对此次课程的指导,以后有机会还需要多多参加这样的培训,以此来锻炼自己。

课堂观察学习心得总结范文(二)在我进行课堂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验到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课堂管理的必要性。

下面是我对此次观察学习的心得总结。

首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观察,我发现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优秀的教师能够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读《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有感

读《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有感

读《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有感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张齐华的《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一书,收获颇丰,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收获。

一、内容简介《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一书共分课堂打磨篇、理念探索篇和技艺解读篇三个部。

课堂打磨篇对张齐华老师最具代表性的几节课进行了深入剖析,有详尽的课堂实录,详实的备课手记,丰富的专家点评。

理念探索篇重点阐述了张老师对数学文化的理解。

技艺解读篇包括《中国教育报》刊登的张齐华教学艺术系列报道和众多教育专家对张齐华教学艺术的解读。

整本书有典型的课例分析,有深层次的数学文化探讨,深入浅出,内容丰富。

二、张老师的课堂以前看过几节张老师的录像课,张老师高超的教学技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阅读了张老师的这本书,对张老师的课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觉得张老师的课堂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下面选择三点谈谈。

1、艺术的课堂听过张老师的课一般都会被张老师的教学语言所折服,张老师的教学语言既有数学老师的准确、概况、凝练,又有语文老师的激情、诗意,加上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和巧妙的点拨引导,可以说说独特而有风格的教学语言构成了他数学教学艺术的一张名片。

可以说,张老师的课堂是艺术的课堂,有语言的艺术,有评价的艺术,有设计的艺术。

2、智慧的课堂听张齐华上课,你很难预料到他下一个环节可能会做什么,这种对课堂莫大的心理期待,既吸引着听课教师,更拨弄着每一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与向往。

这种期待、这种向往都是因为这种不确定,为什么不确定呢,就是因为张老师的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说起来很容易,共11个字,但实践起来却需要智慧,需要大智慧,所以说张老师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

3、丰富的课堂上出艺术的课堂,上出智慧的课堂绝非是一件易事,是一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

有优美的音色,不一定能说出幽默的语言,有幽默的语言不一定能有恰到好处的评价,不一定能有巧妙的设计,幽默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评价和巧妙的设计,从天文到地理,从人文到自然都有可能出现在张老师的课堂上,这是一种丰富的课堂,这张丰富来源于张老师的博学多才。

读《课堂观察》有感

读《课堂观察》有感

读《课堂观察》有感
《课堂观察》是一本关于教育研究的经典之作,书中描述了一名教师及其课堂学习(learning)行为的观察。

书中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就,而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又受到他们的认知偏差、重点、学习风格以及态度和信念等因素的影响。

从书中的研究可以看出,教师的行为表现既反映了其个人的特点,又受到了课堂环境和学生态度的影响。

而且,这些行为表现不仅会影响教师自身的表现,也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从而反过来影响最终的学习成果。

因此,如何恰当的调整课堂环境,以及正确的把握教师表现的方法和技巧,以期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成为教师们一直面临的挑战。

从《课堂观察》这本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表现与学生学习的关系的依赖性,以及通过妥善处理课堂环境,采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课堂观察》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研究课堂教学环境的观点,从而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课堂环境,以及它对学习的影响,并且从中学习如何更好的去处理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观察》这本书,激发了我对教学更深层次的思考,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在教育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念,坚持奋斗,为了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未来。

读书学以致用的思考和感悟

读书学以致用的思考和感悟

读书学以致用的思考和感悟读书学以致用的思考和感悟1.宋代儒学家程颐说得好:“读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

”语言虽简,却道出了读书根本。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读书学习,但只读书不思考,用处不大,而光思考不行动,则空洞无趣。

因此,读书要学以致用。

读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初衷是想学一学课堂管理,用“发怒、生气、呵斥”以外的方法来管理自己的课堂。

从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不知道经过多少年的摸索,魏书生老师制定出了长达4、5页的班级管理细则,简直是太详细了,我从中选用了积分管理办法,简单的拟定了基本的数学课堂积分管理办法,自己通过借鉴,网上搜寻等方式制作了“1cm,5cm,1dm,1m”名信片式积分卡,经过这两个多星期的使用,孩子们热情高涨,学习劲头比原来足了许多。

从书中我还知道,当同学们犯错误时,除了减分之外,要写说明书,不是简单地说明自己的错误,以后不再犯之类的,而是告诉孩子他内心有一个“魔鬼”,有一个“天使”,说明书要孩子说明犯错误时“天使”和“魔鬼”是如何斗争的,“魔鬼”又是如何把“天使”打败的,下次再出现这种情况时如何劝说“天使”把“魔鬼”打败。

显然孩子们乐意分析自己当时内心的纠结,也乐意让自己的内心慢慢地充满天使。

读张齐华老师的《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瞬间被他的充满美的语言所折服,张齐华老师的书,他的课,我还要看许多遍,或许才能逐渐体会、内化那种魅力。

但我即刻就能把握的是数学历史、数学文化、数学故事,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一个人,张景中,他主编了11本“好玩的数学”系列丛书,我购买了其中两本“乐在其中的数学”和“数学美识趣”,这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确很有趣,很美妙,从中我了解到了“宝塔数”“数学速算”“回文数”“不可思议的π”“缺8数”“素数螺旋”“神奇的幻方”“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等神奇的数字和美妙的图形,于是,在讲分数乘法时,我给孩子们拓展了“一个整数与一个分数的积等于它们的和”;在倒数这一节课中,我利用“回文数,回文诗”进行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第一周没有导学练习册,我还抽时间给孩子们讲了“速算”“莫比乌斯带”等,孩子们听的乐此不疲,我还组织孩子们通过自己查阅办了以“好玩的数学”为主题的手抄报,孩子们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认真,更投入,我也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开心、愉悦。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11篇)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11篇)

《课堂观看》心得体会(11篇)《课堂观看》心得体会1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要想“长教常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读书,不断思考,才会不断提升,不断成长。

本次假期,通过拜读《课堂观看——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使我对“课堂观看”这一崭新的课堂争辩方法有了深入了解,心中疑心得到解答,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领悟,学习和借鉴到新的阅历方法来改善听评课的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课堂效益。

一.生疏“课堂观看”,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堂观看,就是通过观看,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展记录、分析和争辩,并在此根底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进展的专业活动。

课堂观看是争辩者或观看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帮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争辩的一种教育科学争辩方法。

课堂观看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争辩的根本方法,它要求观看者带着明确目的,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分析、争辩。

“课堂观看”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进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观看与传统听评课的关系传统听评课主要表达形式:1.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自己没有充分预备,也未与上课者进展有效的沟通。

2.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赐予足够的关注;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

3.评课结果往往只是表达为一个无法解释的分数。

4.使用结果时往往错误类推,以一堂课类推教师的其他课。

5.“为听评课而听评课”。

把听评课当成任务来做,教师听评课不是主动的为了自身专业进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愿望,而是迫不得已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

6.评课形式化。

参与听评课的教师在发言时,要么大而全,要么过于客套,要么由专家或教研员把课堂变成了“一言堂”。

三.传统听评课群体中存在的三种独立角色:1.评课专业户----自己很少或几乎不上课,评课却是他们的中心工作。

2.仿照专业户---听课仅仅是为了仿照。

读《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读《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读《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是一本关于教育出版的书,由休斯·威尔斯和金
格拉夫·奥赫荷教授撰写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如何有
效地观察课堂和课程,以便能够有效地教授学生。

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一些重要的东西,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定制化教学,并结合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有,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定期复习、练习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在课堂上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使学生从老师的话语和行为中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关心;最后,要定期观察教学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以便能够不断改进教学。

总的来说,《课堂观察》是一本很有价值的读物,它告诉我们,在教学方法、课堂管理以及与学生的关系等方面,老师都应该尽力做到最好才能有效地教授学生。

只有老师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教授,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数学的魅力聆听大师的声音
——读《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有感
这个学期有幸拜读了《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

虽然每天都觉得很忙碌,但是也让自己每周抽时间进行阅读,整本书读完后让我更深的感悟到数学的魅力,聆听大师的声音。

是什么让张老师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不断思考和追求?张齐华老师在各种荣誉已经取得的时候并没有停下脚步,在新一轮《圆的认识》的探索与实践。

张老师明白,当认识已经超越实践,唯一可行的道路是让实践也向前迈进,否则无论是自我教学风格的锤炼,抑或是数学文化本身的深入探索都将进入一个死胡同。

张老师这种勇于自我超越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就这样一节朴实,看似平淡却着实充满了数学思维活动,数学味,浸润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从纯粹的数学内部找寻数学内在的精神力量的课呈现在学生面前。

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张老师出示多幅直观的图,聚焦出四分之三,这一教学过程不仅仅如张老师所说是"在计量的背景下,一次次强化对单位'1'含义的理解"还暗含着概念教学的应有取向。

正因此,以往的教学常常遵循"呈现概念——记忆概念——辨析概念——运用概念(练习)的教学路径。

而如果我们以"感知材料——观察比较——归纳提炼——抽象命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就有可能使学生以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真正经历数学化。

这也让我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

从中也让我学到了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由"1"向单位"1"的实质性跨越?单位"1"作为标准量单位量的内在含义如何才能向学生有效揭示?这是该教学环节中我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实际操作中张老师借用了学生建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意义的认知线索,将学生同样置身于实际计量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凭借观察,比较直观认识到,无论把什么看做"1",只要包括几个这样的"1"就可以用"几"来表示。

从而在计量的背景下帮助学生丰富了对单位"1"的内涵的把握。

在他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触觉到数学的源头、数学的历史、数学的精神乃至数学的力量。

我深深地被张老师对数学课堂的执着探索所折服。

秉着"向数学的本质靠近一些再近一些"的执着与努力,张老师在备每一节新的数学课之前尝试着以一种持续不断的方式究问自己:你确信自己真的已经准确,把
握住你所要教学内容的本质了吗?你是如何获得这种把握的?持续不断的思考与自我质疑,尽管也给张老师带来了更多的焦灼与痛苦,但正是这每一次的焦灼与痛苦,换来的恰是张老师对数学,以及对数学教学的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跃与攀升。

正如书中所要表述的,数学教育所要传授的不仅仅是一套概念体系,也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技术和结论,而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我期待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着和孩子们一道,以一种古典、审美的心怀,循着数学文化的手指,一起分享由数学带给我们的“壮丽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