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宣传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职业健康安全培训资料

职业健康安全培训资料
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素质。 • 1.2 机、物、环的因素:通过安全检查(排除隐患),提高机械
设备的本质安全,消灭物的不安全状态,改善不良环境条件。
.
12
第四章 事故的原因及预防
• 2.发生事故后的四不放过:
• 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
• 当事人未受安全教育不放过
• 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
• 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
.
7
第二章 安全生产基本概念
• 3、事故: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失 的意外事件。
• 3.1 轻伤事故:因工受伤后在一个工作日以上105个工作日以内,但 不够重伤的事故。
• 3.2 重伤事故:因工受伤损失工作日等于或超过105个工作日的失能 事故。
• 3.3 死亡事故:指发生事故当时死亡和负伤后一个月内死亡的事故 。死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死亡1~2人的事故;重特大死亡事故是指一 次死亡3人及3人以上的事故。
、挤压、高处跌落、触电、其他伤害;
2020/8/9
.
27
第八章 常见危险作业安全知识
.
6
第二章 安全生产基本概念
• 1、安全与危险 (1)安全是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的运行状
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 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 (2)危险是指某一系统、产品、或设备或操作的 内部和外部的一种潜在的状态,其发生可能造成 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 状态。 • 2、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 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 3.4 非伤亡事故:指发生事故后只造成财产损失而末发生人员伤亡 的事故。
• 3.5 职业病: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它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因 素引起的疾病。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职业病概论一、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职业卫生?职业卫生是指人们在从事行业和工作活动中,保持符合保护健康、防止疾病所必须的情况、状况以及达到这种状态所实施的行为和过程。

2、什么是职业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哪几类?职业危害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由于受不良的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影响,给劳动者带来危险和伤害,其中包括事故和疾病等多种危害因素对人体的伤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3、什么叫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4、什么叫法定职业病?法定职业病是指国家规定并正式公布的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2002年国家卫生部会同劳动保障部重新颁布的法定职业病目录有10类115种5、职业病的特点:⑴病因明确:由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 这些人为因素被控制消除, 即可防止疾病发生;⑵病因可测:所接触的危害因素(病因)通常可以检测, 过量接触才得病;⑶群体性:接触相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常集体发病;⑷多无特效药:早发现,易恢复,晚发现,疗效差。

6、如何发现职业病最有效是做职业性体检就业前体检 : 发现职业禁忌症在岗体检: 早发现可疑职业病、禁忌症离岗体检: 证明在职期间有无得职业病或损害7、毒物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呼吸道(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皮肤(有些毒物只要与皮肤接触,就能被吸收)消化道(职业中毒的机会极少)二、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物理性危害因素:噪音、振动、高温、光线过强、电离辐射等。

化学性危害因素:强酸强碱、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

职业健康安全培训

职业健康安全培训
意义
《职业防治法》根据宪法关于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强调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良好的职业卫生保障能够保证劳动者的职业生命质量和延长其有效的工作年限,保持和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1、贯彻实施有关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
3.2、生产工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可少产生或不产生有害因素。
3.3、改进通风和防护设备,控制有害因素的危害。
3.4、加强个人防护。
3.5、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
3.6、做好日常的职业卫生预防(监测、查体、教育、健康监护等)。
四、《职业防治法》简介
《职业防治法》立法的意义: 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职业防治法》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职业卫生和职业病管理、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的法律,其制定、颁布和实施无疑是关系到我国亿万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基根本意义就在于维护劳动动者的健康及相关权益,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方面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9、职业性肿瘤:苯所致白血病、联苯胺所致的膀胱癌等
10、其它职业病:金属烟热、职业性哮喘、棉尘病等。
二、职业病的诊断、鉴定及治疗
1、职业病诊断医疗卫生机构:经省级行政部门批准的取得资质认证。
2、职业病的治疗:对症综合治疗,到有资质的职业病防治院。
3、职业病患者在治疗或疗养后确认为不宜继续从事原有害作业的,则应调离原岗位,另行安排适宜的工作。
六《职业防治法》赋予劳动者的权利
《职业防治法》确立了劳动者8项实体性权利和4项程序性权利,用人单位侵犯实体性将承但法律责任。
实体性权利:1、知情权; 2、请求权;3、培训权;4、拒绝作业权;5、职业健康权;6、特殊保障权;7、工伤社会保障权;8、损害赔偿权。

职业健康教育培训资料全

职业健康教育培训资料全

职业健康教育内容职业病危害职业病防治法总结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所做规定执行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从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统称建设项目)的源头实施管理.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避免不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项目盲目上马,再走先危害后治理的老路,从源头管起,从根本上控制或消除职业危害.(一)劳动过程中的防护和管理防治职业病,用人单位是关键。

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建立、健全有关制度。

职业病防治法对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作了以下具体规定:(1)为了保护劳动者健康,加强对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线等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所致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对特殊职业危害工作场所实行有别于一般职业危害工作场所的管理。

(2)为了保护用人单位及时掌握本单位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卫生状况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病防治法规定①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②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危害检测、评价。

③发现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应当立即停止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职业危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后,方可重新开工。

(3)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某些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危险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性物质的原材料,而没有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没有说明书或者中文说明书,劳动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缺乏防范意识,造成健康损害的情况,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生产、经营、进口可能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设备、危险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性物质的原材料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中应当载明与职业危害相关的事项和职业卫生防护、应急救治等措施,并在醒目位置标明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4)针对在经济活动中转移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现象,职业病防治法对转移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双方作了限制性规定,即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将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或个人.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资料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资料

6
第一章
职业卫生方面的基础常识篇
一、什么叫职业病及有哪些特征?
(一)职业病 是工作环境中职业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的疾病。我国对 法定职业病的定义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和劳动 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 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7
(二)职业病的特征 一般认为,职业病有以下条件和特征: 1、有明确的病因,职业危害因素和职业病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病 因和临床表现均有特异性。 2、职业危害因素的数量,决定了职业病的有无、轻重、缓急,即有 剂量—反应的关系。 3、有特定的发病范围,同样工作的其他人,按照上述规律而发生不 同的反应。 4、控制病因和发病条件,即去除职业因素,可有效的降低其发病率, 甚至使其绝迹或明显的改变职业危害因素的作用特征。如能早期发现, 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较好,康复也容易。 应与工作有关疾病相区别。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多发病,其病 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如生产环境中的毒物或物理因素对心 血管病也可有一定影响。如:一氧化碳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毒物
1. 2. 3. 4. 5.
16
四、确诊职业病后应怎么办?
目前,发现的职业病多为慢性职业病,例如接触矽尘发生的矽 肺病,接触白电油引起的慢性正己烷中毒等。一旦得了职业病 该怎么办呢? (一)调离尘毒作业。目的是使患者不再继续接触有毒有害物 质,以免病情恶化。 (二)办理有关劳保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职业病患者可享 受有关劳保待遇。企、事业单位(老板)不准将患职业病者辞 退。 (三)要积极进行治疗。
22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 1、劳动组织和劳动过程不合理。 2、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精神或心理紧张。 如脑力劳动过度紧张,可引起失眠、神经衰弱等。 3、劳动时个别器官、系统过度紧张。 如长期注视微细部分和凝视近距离微小物体的视力紧张作业, 易出现眼内疼痛感、头痛、视力障碍等。运动系统长期处于过 度紧张状态,可引起肩周炎、滑膜炎、神经痛、肌肉痉挛等。 4、长时间不良体位。 如某些作业迫使人体长时间处于固定不变姿势(强迫体位), 可导致扁平足、下肢静脉曲张、脊柱变形等。 5、劳动工具不合理等。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因素。 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来自其它生 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造成的生产环境污染。

职业健康知识培训

职业健康知识培训
.
(1)氧化锌 (2)二异氰酸甲苯酯 (3)嗜热性放线菌 (4)棉尘 (5)不良作业条件(压迫及摩擦)
.
职 业 病 名 单(10类115种)
一、尘肺 二、职业性放射疾病 三、职业中毒 四、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五、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六、职业性皮肤病 七、职业性眼病 八、职业性耳鼻 九、职业性肿瘤 十、其他职业病
主厂房
粉尘、噪声、高温、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除灰
放灰工
搅拌机、灰库
.
粉尘、噪声、一氧化碳、二氧化
硫、氮氧化物等
26
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治措施
1、防尘、防毒管理 (1)应保证锅炉系统粉尘治理设备安装位置、容量设计合理,确保生 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能得到有效的治理。 (2)生产部门应做好产生粉尘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对出现跑冒设备 应及时进行密封,以降低粉尘厂房内粉尘浓度。 (3)储存酸、碱等较强腐蚀性物质的工作场所,应有冲洗地面、墙壁 的设施。车间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清扫。经常有积液的地面应防止渗 水,并保持积液排放通畅,其废水排放应直接进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设施。 (4)化验室、药品储存室、电焊室以及其它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的工 作场所,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设施。 (5)机械通风装置的进风口位置,应设于室外空气比较清洁的地方。 相邻工作场所的进气和排气装置,应合理布置,避免气流短路。 (6)在有害物质浓度较大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 作业场所,必须装设自动报警装置、事故通风设施,其通风换气次数不 小于12次/时。
1、化学因素 • 有毒物质:铅、汞、苯、一氧化碳等 • 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等
2、物理因素 •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 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 噪声、振动; • 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红外、激光等 • 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

进场员工职业健康安全培训(三篇)

进场员工职业健康安全培训(三篇)

进场员工职业健康安全培训一)安全生产法规1.安全生产法规概念:是指调整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同劳动者或生产人员的安全与健康,以及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安全保障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安全生产法规的作用(1)确保劳动者健康与安全的合法权益;(2)加强安全生产的法制化管理;(3)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建设发展;(4)保持社会稳定。

3.安全生产法规体系(1)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方针是指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总要求,它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指导原则。

“安全第一”的含义是指安全生产是全国一切经济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头等大事,当生产和安全发生矛盾时,必须先解决安全问题,使生产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

“预防为主”的含义是指把安全的工作重点放在依靠立法、政策引导和企业更新改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上,通过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消除事故隐患和危害因素,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发生。

同时,要求我们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事故和职业危害消灭在发生之前。

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不同于其他事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挽回,或者根本无法挽回。

到那时,“安全第一”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主要危险因素、风险点源及消减控制措施。

1.危险(危害)因素分析危险因素产生的原因一:能量(噪声的声能、带电导体的电能、高温作业的热能)、有害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有害粉尘)的存在危险因素产生的原因二:危害因素失去控制1)物的不安全状态(设备的故障时事故发生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2)人的不安全行为(疲劳驾驶、误操作)3)有害作业环境(毒性环境、噪声)4)安全管理缺陷(管理制度不完善)危险因素导致的后果(1)触电伤害触电是电器事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事故,有电击和电伤两种形式。

1)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的内部,破坏人的心脏、肺部以及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直至危及生命的伤害。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职业病概论一、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职业卫生?职业卫生是指人们在从事行业和工作活动中,保持符合保护健康、防止疾病所必须的情况、状况以及达到这种状态所实施的行为和过程.2、什么是职业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哪几类?职业危害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由于受不良的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影响,给劳动者带来危险和伤害,其中包括事故和疾病等多种危害因素对人体的伤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3、什么叫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4、什么叫法定职业病?法定职业病是指国家规定并正式公布的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2002年国家卫生部会同劳动保障部重新颁布的法定职业病目录有10类115种5、职业病的特点:⑴病因明确:由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这些人为因素被控制消除,即可防止疾病发生;⑵病因可测:所接触的危害因素(病因)通常可以检测, 过量接触才得病;⑶群体性:接触相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常集体发病;⑷多无特效药:早发现,易恢复,晚发现,疗效差。

6、如何发现职业病最有效是做职业性体检就业前体检 : 发现职业禁忌症在岗体检: 早发现可疑职业病、禁忌症离岗体检:证明在职期间有无得职业病或损害7、毒物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呼吸道(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皮肤(有些毒物只要与皮肤接触,就能被吸收)消化道(职业中毒的机会极少)二、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物理性危害因素:噪音、振动、高温、光线过强、电离辐射等。

化学性危害因素:强酸强碱、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和病人救治
用人单位要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培 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要依 法组织其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 结果如实告知本人。要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对遭受或可 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要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 医学观察。及时安排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做好职业病病人的治 疗、康复、定期检查和妥善安置,确保职业病病人的权益。
《暂行规定》共有5章56条,明确了生产经 营单位是职业危害防治的责任主体,并必须 按照《暂行规定》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 及时、如实将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因 素向安监部门申报 2 将职业危害及后果如实告知职工 3 对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 的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 4 设置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和专兼 职管理人员 5 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操 作规程
《暂行规定》明确企业应做好职业危害防治的六方面工作:
将职业危害及后果如实告 1
知职工
建立企业内部的监督队伍 3 给有职业危害的岗位职工 5
配备合格的个体防护用品
2 对职工进行职业危害防治
知识培训
4 对职工进行必要的体检、
为职工建立健康档案
对危险岗位的工艺设备及时 更新改造,严格做到职业危
6 害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
用人单位要依法如实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优先采用有利 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逐步替代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加强作业场所职业病 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控制,为劳动者提供符合职业卫生标准 和要求的工作场所、环境和条件。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 要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事 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在产生 严重危害的作业岗位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使用有毒物品 作业的用人单位要取得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配备应急救援人 员和必要的救援器材、设备,制定应急救援预案。任何单位和 个人不得将产生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 人。
2 Chapter
第二章节
职业安全卫 生知识
一、生产作业环境的危险有害因素
1、生产作业现场危害(综合性)的类别
第一类
A
危害
第二类
B
危害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 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 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 危害。
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 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 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 害,是发生事故的条件。 引起这类事故的直接原 因主要包括:人的失误、 物的故障和环境因素。
健康档案
9
给有职业危害的岗位职工配备合格的个体防护用品
10 11
对危险岗位的工艺设备及时更新改造,严格做到职业危害防 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并 将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设施“三同时”相关文件报送当地安全 监管部门备案
作业场所使用有毒物品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 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
第五类: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指挥错误;(2)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4)其他错误;(5)其他行为 性危险源和风险因素。
第六类: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
3、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 为
物的不安全状 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类:
(1)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具体表现为:未经允许开动、关 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 动、通电或泄漏等;在机器运转时进行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 清扫等;忘记关闭设备,任意开动查封或非本工种的设备;忽视警告标 志、基本信号;操作失误(如对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的操作出现了错 误);超限(如超载、超速、超期限等)使用设备;酒后作业;作业时有分 散注意力的行为;禁火区擅自动用明火或抽烟;非特种作业者从事特种 作业等等。
第二类: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易燃易爆物质;(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5) 其他化学性危险源、风险因素。
第三类: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物质;(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 生物件危险源、风险因素。
第四类: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5) 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危险源和风险因素。Fra bibliotek 67
8
为职工提供符合法律法 规和职业卫生标准的作 业场所,并对职业危害 防护设施进行经常性的 维护、检修和保养,定 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
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 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 危害现状评价,并公 布其结果,同时向所 在地安全监管部门报

对职工进行上岗前、在 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 健康体检,为职工建立
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 收”
二、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l5年)
《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
200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2009—2015年)》。明确了国家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规划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是今后一段时 期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生产作业现场对人伤害的危险危害因素分类
根 据 GB / T13861-1992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 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 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 接原因可分6类。
第一类: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2)防护缺陷;(3)电危害;(4)噪声危害;(5)振动 危害;(6)电磁辐射;(7)运动物危害;(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10)粉尘与气溶胶(11)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12)作业环境不良;(13) 信号缺陷;(14)标志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险源和风险因素。
职业健康宣传培训
主讲:***
***************公司 宣
1 Chapter
第一章节
职业健康相关 法律法规
一、《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于2009年7月1日发布 了第23号令,出台了《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 暂行规定》,从2009年9月1日起施行。
总局出台《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旨在加强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健康 的监督管理,强化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防治的主 体责任,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障从业人 员生命安全和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