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道路理论
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思潮对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影响历史上有许多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影响着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开始流行的社会学理论思潮是“第三条道路”思潮,这一思潮不仅对西方主要国家影响很大,而且对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社会福利的变革和创新集中体现在社会福利社会化上,这一发展方向是民政部门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
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的通知,阐述了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总体要求,并为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提出了—系列优惠政策。
同年4月,民政部在广州召开了“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成为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会议。
会议提出,今后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基本思路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访问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具体内涵是要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力式,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我国社会福利的变革和创新的促动因素和形成依据是多元的。
从人口方面看,中国人口迅速老化,60岁以上人口超过1.4亿,占全同总人数的10. 98%以上,已属于老年型人口结构。
从家庭结构看,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向核心家庭转变。
从人们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认可程度看,随着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对其认识有着逐步增强的趋势。
从政府供给看,政府民政支出总量在增长,但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是说,国家投入已不足以把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维持在原有的水平之上,民政部门没有办法满足新产生的对机构照料的需要。
从国际背景看,中同社会福利变革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全球性福利改革的趋势,而“民营化”是这次改革的主要方向。
有学者指出,所谓社会福利民营化是指政府将社会福利的供给完全或部分转移到民营部门,同时引进市场经营规则,以价格机能调节供需,重视成本回收,以分配并有效利用服务的资源。
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国家理论_

下载之前请注意:1: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有问题,请尽快和我联系2:如果遇到文件中有些地方图片显示不出来的,可能是文档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和我联系,我将图片发送给你,给你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请邮箱联系:****************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国家理论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现存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明确认同,逐步放弃生产资料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化的主张。
国家理论是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者认为,在这一点上,第三条道路并不是超越新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而是两者的批判性综合,因此目前社会民主主义的国家理论不可能停留在原来的一些观点上,而是必须吸收各家理论中有利于实现社会民主主义价值并切实可行的部分,用来指导自己的政策实践。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国家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在国家观方面的相互趋同和差别比较完整的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理论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在原第二国际各社会党内改良主义派别的国家观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只要巩固和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就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把国家的镇压职能同社会职能或管理职能区别开来,突出后者在民主共和国中的作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新特点的分析从经济学角度为国家理论提供论据(如“有组织的资本主义”) 。
也有一部分社会党理论家强调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但并不因此放弃和平过渡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理论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对现存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明确表示认同,逐步放弃生产资料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化主张。
社会民主党对国家的性质及其经济和职能的理解也转化为党的政策,在党的基本纲领、竞选纲领、施政纲领等等中都作了详细表述。
上世纪90 年代,西欧各国的理论界和政治界盛行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传统的区分左派和右派的标志已经过时,已不再适于说明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不同政治取向和方案。
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

从“第三条道路”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一种平衡。既要 追求科技进步和全球发展,又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创新思 维,寻找一种既能满足人类需求,又能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条道 路上,我们要人类的福祉,同时也要弱势群体的权益,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在解决现代性问 题时,我们要善于借鉴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同时也要人类 的未来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寻找一条既能满足人 类需求,又能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未来的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希 望。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矛盾的时代,现代性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次演示将从现代性到“第三条道路”,探讨现代性 的问题和探讨方向,以期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参考。
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带来了诸多变革,如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全球化等。然而,这些变革 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问题。首先,现代化的弊端不可忽视。环境污染、资源短 缺、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愈加严重。其次,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产生了冲击, 使得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此外,科技发展在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引发了人 们的担忧,如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信息泛滥带来的隐私泄露等。
然而,“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随 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放缓,政府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其次,随着全球化 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和个人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压 力。
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需要继续发展和创新。 未来,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公共部门的作用,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此外,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社会公正和机会平等,建 立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第三条道路

自1997年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以来,第三条道 路理论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政治家和学者 们纷纷发表了众多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中,探 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第三条道路的背景、内容和评 十一世提出,他认为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也不合适,希望找到走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中间的“第三条道路”,其后不断有人开始在这条 道路上不停钻研,但当时这个概念还是相当模糊。 第三条道路兴起于90 年代。曾任英国首相的工党领导 托尼·布莱尔在竞选期间以“第三条道路”作出竞选 口号,重视广大的中间阶层,形象比以前更加温和, 结果使工党在野18年后,终于在1997年赢得了大选, 重新上台,故他被视为体现“第三条道路”理念的表 率者。因此可以说选举需要促生了第三条道路。
• 经济:第三条道路主张一种新的混合经济,重点 不是放在所有制上,而是放在竞争和管制上。
• 国家与政府:老左派力图将国家的作用最大化, 老右派则竭力缩小国家的作用,而第三条道路寻 求对各级政府进行重构,采取措施弥补“民主赤 字”。这些措施包括宪政改革、更高的透明度、 与更多的地方民主。
• 褒主要集中在态度积极和合理性上: • (1)第三条道路是今天追求正义和团结的唯一有 效手段,也是处理不平等和企业权利问题的唯一 途径。 • (2)认为用复杂的方式应对全球化,把生态问题 看做是新政治关注的基本要素。 • (3)欧洲大陆社会民主发生的很多变化都与第三 条道路直接相关。第三条道路思想是一条宽广的 大河,它是由不同政党和政府的思想汇集而成的。
我国在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界就有学者在论文中就“第三条道 路”与“和谐社会”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建设 和谐社会的实践可以借鉴第三条道路的成功经验。 尤其是在公平的教育、就业、以及社会资源分配 等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上,和谐社会理 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潮的不少解决思路是不谋而合 的,都提供了一种制约与平衡的机制,试图令整 个社会架构在平稳运行求得最大发展。而作为先 行十几年、已经取得丰富经验的第三条道路,对 中国的启示意义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西方“第三条道路”的新理论

西方“第三条道路”的新理论陈亦信90年代以来,以美国的克林顿(Bill Clinton)、意大利的普罗迪(Romano Prodi)、法国的若斯潘(Lionel Jospin)、英国的布莱尔(Tony Blair)和德国的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等为代表的左翼政党相继上台执政,他们不约而同地宣称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奉行一种既不同於传统左派,又不同於右翼主流的“新中派”(the new centre)策略。
在克林顿总统率先把其新的政治经济策略称之为“第三条道路”(The Third Way)后,“第三条道路”便成为欧美左派政党的政治标识,博得了欧美左翼力量的广泛响应,形成为欧美国家中一种新兴的政治运动。
布莱尔首相上台后,更是高高举起了“第三条道路”的旗帜,亲自撰著了《第三条道路:面向新世纪的新政治》(The Third Way: New Politics for the New Century),以此作为他所领导的英国工党的执政纲领。
英国著名学者、现任伦敦经济政治学院院长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教授等左翼学者则致力於对“第三条道路”进行理论建构,吉登斯近年相继发表了《超越左右》(Beyond Left and Right)和《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等深有影响的专著,其他学者关於“第三条道路”的论著更是汗牛充栋,“第三条道路”实际上已经不仅是一种新政治运动,而且也是一种新的政治思潮。
一“第三条道路”和“新中派”“第三条道路”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曾多次在欧洲政治中出现。
人们曾经把介於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政治选择称为“第三条道路”,把介於自由竞争式的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式的资本主义之间的选择也称为“第三条道路”。
正如卢克斯(Steven Lukes)所指出的那样,在过去数十年中,对处於左右之间、或超然於左右之上的“第三条道路”、“中间路线”的谈论一直没有中断过,“20年代的法西斯主义者、30年代哈罗德 麦克米兰提倡的人道主义的资本主义、50年代社会党国际所追寻的介於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中间路线、60年代东欧国家倡导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70年代德国的绿党、80年代瑞典的社会民主党,都曾求助於这个称谓”。
第三条道路-搜狗百科

第三条道路-搜狗百科第三条道路-搜狗百科第三条道路也经常被评论为原有的“带有少数社会主义性质的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民主主义观念,以及社会民主党派为了赢得选举而选择的一种手段。
批评家认为第三条道路理论最终是以劳动阶层和穷人的牺牲来换取大企业的利益和社会福利。
在现实政策中,英国的托尼·布莱尔和德国的格哈特·施罗德是实行这种政策的典型政治家。
无论在东德、东欧或其他地区国家,其结论都是一致的,即人民都希望有一个真正全力为民服务,保护人民,以民为中心的政府。
我们必须留意,这种情况在过去是不可能的。
以欧洲为例,东欧企图避开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社会;西欧则试着躲避一个由市场主导的社会。
所以无论东欧或西欧彼此都在寻求一个最有活力和能力的政府,一个最可以平衡两者,支持人民生活最大福祉的政府。
过去十年的经验里,东欧各国发现虽然拥有了自由思想与舆论,却仍无法压抑或摒弃官僚积习。
这正是“第三条路”主要的讨论问题。
1、在当代是指一种适应科技、经济、社会、阶级和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全球性变化的“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哲学或理论。
它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伯恩斯坦那里。
此后经常被社会民主党人和欧洲社会主义者所使用,以显示自己的观点与美国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差异。
即在传统的左派与右派之间,不放任自流也不像左派过分干预,是中间偏左的一种道路(偏向干预),出现在90年代。
2、第三条道路概括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外其他选择的思想。
它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另外一种意识形态,该意识形态吸引了来自不同传统——包括法西斯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近来的后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家。
现代形态的第三条道路是老式的社会民主主义及新自由主义的替代选择。
前者之所以遭到排斥,是因为它嵌入到了国家主义结构中,这种结构难以适应以知识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经济;而后者遭到拒绝,是因为它造成了混乱,损害了社会道义基础。
第三条道路理论

授課老師: 郭武平教授 英文名稱: Globalization and The Third Way 開課單位 社會科學院 歐洲研究所
第三講:第 3 條道路的理論 報告流程
1.
重要概念解釋:
A. 第3條道路理論的起源
B. 第3條道路理論的發展
全球化理論、治理理論、社群主義理論
第三條道路的起源傳統民主主義
第3條道路在本質上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儘管 各國社會民主主義政黨的具體理念不盡相同,但是, 下列的價值觀是共通的: 一、在價值觀上:倡導民主、自由、公正與扶助的 基本價值。 二、在政治觀上:強調民主的重要性,認為政治民 主是實施社會主義變革的基本前提。 三、在經濟觀上:強調公有制與私有制並存的混合 制。 四、在社會福利上:主張充分就業與福利國家。 五、在國際問題上:採取國際主義立場,主張以民 主與合作的方式解決國際問題。
第三條道路的起源: 傳統民主主義
第三條道路的起源: 第三條道路的起源 傳保守主義 保守主義
保守主義分為:老保守主義(傳統保守主義)、 新保守主義(新自由主義)與哲學保守主義。第3 條道路的政治哲學與新自由主義密切的關連,它繼 承(同時有所批判)新自由主義的某些思想理論, 例如強調市場機制與機會平等的觀念。同時,新自 由主義對傳統民主主義的批判:諸如充分就業政策、 福利國家與龐大的政府機構等所做的批評,也被第 3條道路吸納,成為第3
什麼是第三條道路首先是全球化
研究的跨國性
全球化理論與第三條道路
布萊爾及其工黨把「國際性的承諾 看作是解決跨國問題的邏輯答案,而 不是對國家主權的威脅」,並更加努 力尋求「管理貿易和金融、和平解決 爭端、確保對新出現的緊急問題作出 迅速反應的國際制度」。在這種全球 觀的指導下,「新中派」特別強調國 際合作,特別是各國「新中派」力量 的跨國合作。布萊爾甚至提出了建立 一個「中左國際」(International of the Centre Left)的可能性。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第三条道路”产生的背景“第三条道路”是以安东尼·吉登斯、托尼·布莱尔和施罗德等人为代表的西欧社会民主党人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为了摆脱困境、迎接挑战,而在继承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理念和借鉴新自由主义一些做法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提出的一套提高竞争力和就业能力、限制和削减消极与不稳定因素的政治体系。
其中,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是“第三条道路”理论的重要方面。
二、“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内容(一)对“可能性”公平分配的平等理念第三条道路认为,随着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重大变化,“包容性”已经成为回应不平等的重要工具,成为社会民主主义改造福利国家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追求目标。
(二)“无责任即无权利”的福利改革原则“第三条道路”在坚持接受社会福利是公民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强调个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要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从社会索取的权利和为社会尽责的义务同时存在,责任和权利相统一。
(三)多元化的福利提供主体在传统福利国家模式中,社会福利和大规模转移支付是一种国家行为。
国家对社会福利的高度介入,使家庭和社区的责任被削弱,个人自由受到压抑。
“第三条道路”主张,在坚持国家主导社会福利的前提下,加强国家与私人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补关系,更多地发挥企业、家庭、第三机构(志愿性工作)和其他民间社会组织的责任和作用,确立政府和家庭、企业、社区以及志愿机构在社会福利上的合作关系。
三“、第三条道路”政策措施———以英国为例(一)促进人口就业英国政府指定并推行了大规模“从福利到工作”计划,对不同人制定了不同的行动计划,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二)赋予教育和培训优先权20 世纪90 年代末,英国工党执政后,把增加教育经费、培养开发人的潜能和终生教育作为其新政策最优先考虑的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國的各種全球化理論,我們可以發 現以下五全個球化顯理著論特與第點三。條道路
全球化研究與其他理論研究相比 有很大的不同,縱觀90年代各國的 各種全球化理論,我們可以發現以 下五個顯著特點。「新中派」理論 家在參與全球化大討論的過程中既 貢獻出了自己的見解,同時也深深 受到了全球化研究的影響,這些影 響明顯地體現在其對現實問題的思 考和對實際策略的選擇中。仔細地 分析一下就能發現,全球化理論的 下述五個特徵,在「新中派」的理 論和實踐中都明顯地存在著。
報第告三流講程:第3條道路的理論
1. 重要概念解釋:
A. 第3條道路理論的起源 B. 第3條道路理論的發展
全球化理論、治理理論、社群主義理論 C. 小結
2. 同學討論與補充資料
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曾多次在 歐洲政治中第出三現條道。路的起源
「第三條道路」並不是一個新 的概念,它曾多次在歐洲政治 中出現。人們曾經把介於資本 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政治選 擇稱為「第三條道路」,把介 於自由競爭式的資本主義與國 家壟斷式的資本主義之間的選 擇也稱為「第三條道路」。
1995年
布萊爾宣稱,將使用第3條道路主張,超越新自 由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建構新的政治學。
1997年5月1日
工黨於選舉中擊潰保守黨,布萊爾成為英國首 相,第3條道路形成新政府的施政綱領。
1997年6月1日
法國、義大利左翼政黨相繼藉由選舉返回執政 之路。
1998年10月27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結束16年的在野生涯,斯諾德
什麼是第三條道路首先是全球化
研究的跨全國球化性理論與第三條道路
首先是全球化研究的跨國性。 全球化是一項真正的跨國研究 (transnational studies), 一種真正的跨國理論 (transnational theory)。全 球化理論的這種跨國性被「新中 派」的政治家和理論家們所完全 接受,著眼於從全球的視角去看 待社會的政治經濟問題,並制訂 相應的內外政策,成為「新中派」 的重要特徵。
第三條道第路三的條保道起守路主源的義起傳源保:守主義
保守主義分為:老保守主義(傳統保守主義)、 新保守主義(新自由主義)與哲學保守主義。第3 條道路的政治哲學與新自由主義密切的關連,它繼 承(同時有所批判)新自由主義的某些思想理論, 例如強調市場機制與機會平等的觀念。同時,新自 由主義對傳統民主主義的批判:諸如充分就業政策、 福利國家與龐大的政府機構等所做的批評,也被第 3條道路吸納,成為第3
路」、「中間路線」的談論一直沒 有中斷過,第三條道路的起源
正如盧克斯(Steven Lukes) 所指出的那樣,在過去數十年 中,對處於左右之間、或超然 於左右之上的「第三條道路」、 「中間路線」的談論一直沒有 中斷過,
第三條道路第三的條起道路源的起源
20年代的法西斯主義者、 30年代哈羅德.麥克米蘭提 倡的人道主義的資本主義、 50年代社會黨國際所追尋的 介於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 間的中間路線、60年代東歐 國家倡導的人道主義的社會 主義、70年代德國的綠黨、 80年代瑞典的社會民主黨, 都曾求助於這個稱謂。
濟的激烈競爭,更要把它理解成生 活方式的全轉球化變理。論與第三條道路
吉登斯更直截了當地指出:全 球化是影響我們生活的主導性 現象,我們不僅要把全球化理 解為世界經濟的激烈競爭,更 要把它理解成生活方式的轉變。 他說:「激進的思維和政策必 然要面對全球化帶來的問題, 利用全球化帶來的機會。工黨 議程上的首要政策問題包括憲 政改革、放權、福利國家改革 以及歐盟的未來,這些問題都 體現了全球化的影響。」
從全球的角度考慮其對內和對外政 策是所有全「球化新理中論派與第」三的條基道路本共識
「第三條道路」的倡導者們幾乎 異口同聲地將其新的選擇和策略 歸結為全球化的產物,從全球的 角度考慮其對內和對外政策是所 有「新中派」的基本共識。布萊 爾把「與日俱增的全球巿場和全 球文化」看作是我們這一變動不 定的時代的首要特徵,認為在這 個時代中「經濟是國際性的;環 境是國際性的;犯罪也是國際性 的」,所以「新中派」必須是一 名積極的國際主義者。
第三條道路的起源:
第三條道路的傳統起民源主主傳義統民主主義
第3條道路在本質上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儘管 各國社會民主主義政黨的具體理念不盡相同,但是, 下列的價值觀是共通的: 一、在價值觀上:倡導民主、自由、公正與扶助的 基本價值。 二、在政治觀上:強調民主的重要性,認為政治民 主是實施社會主義變革的基本前提。 三、在經濟觀上:強調公有制與私有制並存的混合 制。 四、在社會福利上:主張充分就業與福利國家。 五、在國際問題上:採取國際主義立場,主張以民 主與合作的方式解決國際問題。
第三條道路的起源傳統民主主義
與保守主傳義第統三民條主道主路義的與起保源守:主義
布萊爾認為過去半世紀,2種型式的理論支配了大 多數西方國家的思維和決策,一種是高度集權色彩 的社會民主主義,另一種是右翼的自由市場哲學, 及新自由主義。傳統的社會民主主義和新自由主義, 是形成當代西方第3條道路的2大背景與理論來源。
成為德國新總理。
別秉承了新右派和老左派的某些價
值
什麼是第三條道路
「第三條道路」將老左派 與新右派調和了起來,分別 秉承了新右派和老左派的某 些價值,所以不言而喻,它 與社會民主主義和新自由主 義有著內在的理論淵源聯繫, 對此毋須多論。
論(governance theory)和社群 主義理論(什c麼om是第m三u條ni道ta路rian theory)源自現的「第三條道路」,有著新的含
義。
第三條道路的起源
但是,90年代重新出現的 「第三條道路」,決不是對 以往的簡單重複,而有著新 的含義。
第三條道第路三條的道形路的成形脈成脈絡絡(圖表)
1992年
布萊爾接任工黨領袖,提出改革的需求,提供 了日後工黨採納第3條道路的背影。
1994年
季登斯出版〈超越左右—激進政治的未來〉, 提供工黨政治重建的理論依據。同時,該書的 出版也標示工黨執政理論的整體輪廓。
除此以外,我們認為,「第三 條道路」與80年代開始產生, 而在90年代開始流行的三種理 論有著特別密切的聯繫。這三 種理論分別是:全球化理論 (globalization theory)、 治理理論(governance theory) 和社群主義理論 (communitarian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