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2000字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2000字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存在于教科书中,更是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通过阅读《生活中的经济学》这本书,我对经济学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分享我的读后感,介绍我从书中学到的经济学知识,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析。

第一部分:供求关系在经济学中,供求关系是一个核心概念。

书中介绍了供求曲线的画法和如何根据供求关系来分析市场行为。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房地产市场。

当供大于求时,房价往往会下降;而当求大于供时,房价则会上涨。

通过理解供求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市场变动,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第二部分: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通过阅读书中的案例,我学到了边际效用是衡量物品或服务对个体满足程度的方式。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当我们消费一种物品或服务时,其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小。

这在生活中的购物决策中尤为重要。

比如,在购买衣服时,我们需要权衡每件衣服的边际效用,决定是否值得购买。

第三部分: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做某个决策时所放弃的最好的其他选择。

书中给出了一些例子来解释机会成本的概念。

比如,当我们选择看电影时,我们放弃了可能的学习时间,这就是看电影的机会成本。

通过理解机会成本,我们可以更好地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决策。

第四部分: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书中介绍了市场失灵的各种原因和形式,比如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竞争等。

这让我想起了环境保护这个问题。

由于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市场往往无法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通过了解市场失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政府在环保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五部分: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和发展是每个国家都追求的目标。

书中介绍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指标,比如生产率、创新和教育等。

我从中学到了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福利。

结论通过阅读《生活中的经济学》,我对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4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完后其实里面很多名词都不太了解,但后来想想这学期也学了经济学,便与这学期在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中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联系起来,比较后才发现经济学并不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并不是都是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挂钩的。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

书中主要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及和中国现象的对比,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其中书中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大部分。

细心点可以发现,美国好多影片都会出现这么一个画面,一家人开车出去玩,坐在草地吃东西。

旅游似乎成了美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会把工作得来的`钱毫不犹豫地花在旅游上。

然而,对比一下我们,在我们国家呢,很多人都会不舍得花钱,宁愿都把钱存起来来买房结婚。

其实我们不知道,这在抑制消费,会阻碍市场流通。

但是,美国人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市场流通,这样,会节约时间的同时更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其实,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向美国学习的。

适当调整,会让我们得到更多,走得更远。

由于学识有限,还有不太了解西方文化,所以在书中的还有很多现实例子我都是不太能深入了解的,上面的一个例子只是有趣而浅显的表达了自己稚嫩的看法。

美国的许多政策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去接受那些有利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这才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我国的经济。

2024年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三篇)

2024年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三篇)

2024年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超多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十分生动形象。

我们此刻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必须难度,透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忙!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能够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

因此,此书不仅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

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

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

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

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

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

对于时间,我们就应向美国人学习。

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比较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

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

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

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

我们是不是就应加强时间观念呢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

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

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

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案例,将经济学理论与我们日常生活相结合。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经济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意识到经济学对于我们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首先,在这本书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他通过举例说明供求关系、边际效应、机会成本等经济学概念的应用,使得这些看似复杂的理论变得简单易懂。

我逐渐认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学院中的一门学科,而是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其次,这本书揭示了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作者通过解析各种经济现象,如超市定价、公共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展示了经济学在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中起到的作用。

例如,当我们考虑购买决策时,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要全面衡量价格、质量和需求,并在机会成本的考虑下做出最优选择。

这些经济学原理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时价格波动较大、为什么有时机会成本使人们犹豫不决等,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此外,这本书还深刻阐述了经济学对社会问题的启示。

作者通过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贫富差距、教育公平、环境保护等社会议题。

经济学告诉我们资源是稀缺的,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

它强调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指出了市场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我认识到,理解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寻求社会与个人利益的最佳平衡。

最后,这本书使我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它开拓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对经济学更深入探索的渴望。

我意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应用和实践的过程。

通过进一步学习和应用经济学原理,我相信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世界,为个人和社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总之,《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书籍。

它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解释,帮助我们了解经济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专门领域的知识,而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一种智慧,它能够帮助我们成为更理性、更全面思考问题的人。

2023年生活中的经济学观后感(精选3篇)

2023年生活中的经济学观后感(精选3篇)

2023年生活中的经济学观后感(精选3篇)生活中的经济学观后感1最近读了一本书——《生活中的经济学》,我感触颇深。

这本书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还有经济制度三个部分讲述生活中的经济学。

第一篇的微观经济学,介绍美国的事和人来说明微观经济学。

在没读过这本书之前,我就听说美国是一个喜欢搬家的民族,但是我便不了解真实的原因。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了,因为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故上难离的恋乡感情,这与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外国搬来的'也有一定的关系。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工作上的变动。

住房开支在美国人的总开支中大约要占四分之一,这虽然只是一个平均数。

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

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

市场就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机会。

看了赌博在美国这节的介绍,赌博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有争议的,需要用客观的科学态度来分析。

经济学证明了赌博会使效用遭到损失,即使输的钱等于赢的钱。

节约时间创造财富,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

遵守公共秩序又是节约时间的必要条件。

看完这节垃圾中的边际效用,说明效用,特别是边际效用在经济学中的意义,论证边际效用正比于价格。

富人花一元钱购得的边际效用比穷人的低,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

通过对节约能源的介绍,说明了美国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浪费。

尤其可贵的是如何创造人际关系的宽松环境,这是人们生活质量及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篇是讲述了宏观经济学,这篇通过对美国人如何存钱,美国人一年生产多少财富,美国经济衰退及美国的通货膨胀的介绍。

让我懂的许多的知识,比如,从总量平衡看,产出等于消费加储蓄。

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用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

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收利也可能更丰厚。

当购买总量少于生产总量时发生经济运转的障碍,这是由于投资少于储蓄所引起。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经济学是一个贯穿我们生活始终的学科,无论是在家庭中的日常消费,还是在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经济学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最近,我读了一本《生活中的经济学》,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地介绍了经济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书中提到了家庭消费决策的经济学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购买决策,比如买什么样的食物、衣服、电器等。

经济学告诉我们,在有限的预算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比较了购买一件高价名牌衣服和一件便宜的普通衣服的利弊,从中引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

这让我明白了在有限预算下,如何最大化满足自己的需求,避免陷入消费陷阱。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市场竞争和垄断的经济学原理。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而垄断则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书中讲解了竞争和垄断对市场价格和产品质量的影响,让我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开始明白,市场竞争可以激发企业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价格,而垄断则会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市场效率下降。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规律,包括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率等指标。

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政府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书中还介绍了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原理,让我对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和长期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阅读《生活中的经济学》,我不仅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和投资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我开始更加注重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也更加关注宏观经济形势,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财务规划。

经济学不再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是贴近生活、影响生活的实用学问。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让自己在经济活动中更加理性、高效地行动。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非常生动形象。

我以前曾经认真学过微观经济学,存在一定难度,通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而宏观部分比较难懂,这本书却以通熟易懂的内容让我对一些不太理解的宏观经济问题有了跟进一步的了解。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

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

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

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

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

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

对于时间,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

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

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

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

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

针对对时间的珍惜,我们销售人员更应该重视,对于销售业务员来说时间是极其珍贵的,因此,对于那些没有多少可能购买产品的客户来说,我们没有必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他们身上,而应该把时间放在最有可能和我们成交的客户身上,这样我们的时间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生活中的经济学心得(通用5篇)

生活中的经济学心得(通用5篇)

生活中的经济学心得(通用5篇)生活中的经济学心得篇1在探索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时,我深深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而实践又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

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在生活中的经济学学习心得。

1.理解供需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供需关系无处不在。

例如,当我们购买商品时,我们会根据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来决定是否购买。

当我发现某个商品的价格过高,而需求量也相对较低时,我可能会选择不购买,这就是一种根据供求关系来调整消费的行为。

这种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购物时节省开支,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动态。

2.价格与价值:物品的价格与其价值并不总是一致的。

例如,当一个热门电影上映时,我们可能会发现许多商店里的电影票价格上涨。

然而,即使价格上涨,我们仍然需要付出一定的价格来购买电影票,这就是物品的价值。

我意识到物品的价格并不总是反映其价值,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来做出购买决策。

3.机会成本:在一次周末,我决定花时间和朋友一起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去工作。

我意识到,我选择和朋友一起度过这个周末,意味着我放弃了在工作上获得收入的机会。

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我们在做决策时需要考虑到机会成本,即我们做出的选择所放弃的最大收益。

4.边际效应:当我看到电视上的广告,推荐新产品的优惠活动时,我有时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我需要这个新产品而不是继续使用我的旧产品。

通过学习边际效应,我了解到,当新产品的边际效用大于旧产品的边际效用时,我可能会选择购买新产品。

这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5.专业化与交换:当我看到邻居在花园里种植蔬菜时,我意识到我们可以互相分享和交换物品。

专业化与交换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例如,我可以将我闲置的物品与需要这些物品的朋友进行交换,这既可以帮助我处理闲置物品,也可以帮助我获得我需要的东西。

总的来说,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报告记得第一次听到茅于轼老先生的大名是在火车上,是大一放假回家的时候,一位大爷听说我是财经学校的之后,开始探讨各种经济问题,让刚刚接触经济知识的我应接不暇,在讲到经济学家时,他报出茅于轼、樊纲、厉以宁等的大名,我都不了解,甚至根本就没听过,觉得非常惭愧。

后来上网去了解一下他们,知道茅老先生出生于南京,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是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是中国民间经济学者的重要代表。

但却一直没有机会阅读他的著作。

放假时候看到学校要求看的书中有他的《生活中的经济学》,于是就决定这个假期要读一下它了。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把他在美国生活中的见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释成经济学知识的普及读物。

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书中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个部分,例如。

喜欢旅游的美国人、环境保护的经济学、美国人如何存钱、美国的色情市场的思考等日常点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细细品味的经济学原理。

读过这本书后,让我感慨颇多,有学术上的,也有生活中的,我想都会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个感触:
首先,让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那么它们就没有你想象中那么苦涩乏味。

很多人都觉得经济学是很深奥的一门学问,阳春白雪,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

读完这本书后发现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能用我们经济学中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要把它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比如书中对赌博效用问题的分析,虽然从宏观经济来看,除掉赌场的经营成本利润,赢的钱等于输的钱;从微观上来看个人赢钱的期望值等于输的期望值,似乎这并不构成对整体经济的危害,或者它并不造成物质的直接损失。

但现代经济学的效用分析却证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

用通俗的方法解释,赢钱时大手大脚把钱花掉,输钱时省吃俭用才能还债,说明赢来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

所以尽管输赢的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

如果没有赌博这个实际的事物而是单单讲效用,可能很多人都会不懂,但有了依附,抽象就变生动了。

其次,朴实无华同样也感人,华而不实反而虚伪。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

书中并没有华丽的辞藻,特意修葺的结构,甚至连让我下笔圈注的经典语句或论断也为数不多,但是,书中实而不华的文字,平铺直叙的结构,家常式的随笔以及列举的美国案例却使我眼前一亮,我如同听故事般地读完了这本书,并且大有意犹未尽之感。

茅于轼是位典型的爷爷。

在书中,他仿佛一位和蔼可亲的智慧老人,悠悠静静地
向你述说着身边发生的一个个故事,生动活现,趣味满溢,引人入胜,并于从中点拨出一个个惊人的道理,逻辑性强,条条在理,句句新意,于不知不觉之中,我被点化开悟,恰如一句古诗:“润物细无声。

”同时,茅老在讲故事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悲天悯人的中心思想,那种严谨理性的学者风范,那种启发后学的长者英姿,让我为之钦佩,也让我懂得一个学经济的人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

青年人的叛逆与玩世不恭很难在茅老面前有所展示。

最后,我们应该学习很多美国的处事方法以及体制。

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又要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将传统与现代融会贯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特有经济,国家的经济实力才会不断发展。

中国有很多事业、机构都效率低下,而美国都做得很好,或许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邮政事业,印象最深的是“中国邮政系统设置的标准邮筒的投信口窄小无比,稍厚一些的信就塞不进去。

美国标准的投信口可以放进一个小包裹。

投信口是邮政为民众服务的一个必经通道,通道的大小或许正相当于愿意服务的程度。

事实上狭窄的投信口确实把许多顾客赶到更远的邮局服务柜台去排队投邮。

”像邮政这种由国家办的事业大多都有缺乏竞争、效率低服务差的弊病。

而美国由私人提供这些服务,就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或解决了这些难题,企业获得了利润,而人们也从竞争中得到好处。

以上是读罢《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受很深的几点,当然这本值得的一读再读的书给我的启示不止这些。

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让我印象深刻,这些是一个研究人员以及学着最应该具备素质,我们要以茅老为目标,努力充实自己,承担起一个学经济的肩上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