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构字法浅论
现代汉字构字法分析

• 有的是以义会意的会意字, 其中有的是后起 字。例如: • 掰;用两手分开东西。 • 尖:上小下大, 指细小的部分。 • 吠:用犬和口表示狗叫 • 嵩:从山从高, 指山高大
• 简化字中有些是会意字。例如 :
• • • • • 泪:从水从目, 目中水是泪 尘:小的土粒, 表示尘埃 灶:从土从火, 用土砌成烧火器具 宝:从宀从玉, 表示房子里有玉 灭:用一压住火, 一表示压火的东西。
• 有的形声字,字义古今不同。但是因为意 符表意具有模糊性,有的意符可以兼通古 今。例如: • 油:从水由声,本指水名。现指油脂。油 脂古称膏。 • 涝:从水劳声,本指水名。现指雨水过多, 水淹。
• 有的形声字的意符兼表意。例如: • 娶:从女取声,取兼表取得,指嫁娶。 • 驷:从马四声,四兼表意,指一套的四匹 马。 • 懈:从心解声,解兼表散开。指懈怠。
• 造字法的研究说明了汉字形体结构发 展演变的规律, 十分重要;而构字法的 研究说明了现代汉字形体结构的组合 规律。
二、意符、音符、记号
• 字符根据它和整字的音义关系, 可以把它 分为三类:意符、音符和记号。凡是和整 字在意义上有联系的是意符, 和整字在读音 上有联系的是音符, 和整字在意义和读音上 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 。
• 有些会意字是由三个意符构成的 。例如: 楞:有四、方、木三个意符。 • 有的是重叠同一个意符构成的会意字。例 如 • 矗:三直表示直立, 高耸。林:二木表示树 林丛生。 • 晶:三日形容光亮。森:三木表示树木众 多。 • 磊:三石表示石头多。
• 3、形声字。形声字是由意符和音符构成的, 其中的意符表示字义的类别,音符是表音 成分。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有的意符和 整字读音相同。例如: • 懊:从心奥声, 指烦恼、悔恨。 • 搬:从手般声, 指移动 • 浮:从水孚声, 指飘浮。 • 砖:从石专声, 指建筑用的砖石。
汉字六种构字法(6页)

16种构字法一、象形《说文解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jié)诎(qu),日月是也。
”根据实的形状,画出实物外形的特征。
象形是汉字造字之基础。
汉字的造字从图画开始。
指事、会意,形声都是在象形的基础上进行变化的。
象形字在《说文解字》中有364个。
如:日、月、车,牛、虎、犬、止、目、人、女、行、贝、鼎、皿眉、高、夕,自,齿,瓜、羊、舟。
象形字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很少。
实物中有些形状难画,而有些抽象意义又画不出来,有很大局限性,于是“指事”方法就产生了。
1)正面象形:大、目、自2)侧面象形:女、马、人、虎、高23) 俯视象形:车、舟4) 仰视象形:日、月5) 特征象形:牛、羊、止6) 底面象形:燕、(逆)二、指事《说文解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看字的形状可以知道某种实物形状,再仔细观察指点的部分就知道字的含意了。
指事字,《说文解字》中收集了129字,如:上,下,中,亦(腋)、厷(肱)、本、末、朱,寸、刃,甘,。
3三、会意《说文解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hui),武信是也。
”将两个字合为一个字,呈现新的意义。
会意造字比指事造字要广泛一些,《说文解字》中共收1167个,比指事字多1038个。
会意字又分两类:1、象形会意。
如秉、及、友、休、并、莫、斗、执、武、牧、看、饮、初、典、毓、依、安、北、突。
42、象义会意。
如信、男、明、劣、尘、森四、形声《说文解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按事设形,再取谐声合成。
特总是形旁表义,声旁标音,注入了音标的成分,给造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说文解字》收形声字7697个,占字的大多数。
形声字是汉字从表意走向表音的突破。
1、形声字的形旁有提示字义的功能,帮助人们理解字义。
如: 草字头,与植物有关,如草、花金字旁,与金属有关,如钢、铃双人旁,与走路有关,如征、循、徐2、形声字中有的声旁也有表意功能。
如暮、箕、授、擒、浅、钱、贱、笺53、形旁在字的形体中的位置不一样。
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

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汉字,从甲骨文至今三千多年来,不仅不衰,而且还将向前发展,这与汉字构造的优越性分不开。
但是对汉字的构造,古今研究得还很不够。
自《周礼》、班固《汉书》提及“六书”,东汉许慎对“六书”作了解释,并撰成《说文解字》一书之后,研究汉字的中外学者基本上没有超出其框格,因此始终不能使人们昭昭然。
汉字到甲骨文的出现,已经是成熟的时期了。
后人(如许慎等)归纳的“六书”只不过是一家之言,不必受缚。
在世界上使用汉字的人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面临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是保留它?发展它?还是废弃它?这是非同小可的事。
不深入而正确地研究汉字,了解汉字,问题是回答不了的。
任意处置,要负历史的责任。
本文不受传统研究方法的禁锢,以新的语言文字学理论和观点,纵横分析,对汉字作新的认识,重新整理出汉字构形法和构词法的规律,为研究汉字开创一条新路,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汉字是一种“词型文字”,我在《汉文字学的新认识及未来》一文中已经说明。
本文进一步分析汉字的结构。
我们发现汉字的形体构造与汉字成词的构造是有区别的。
前人不察,多以成词的构造误作形体的构造,或两者混淆不清。
为深入研究汉字,我们不仅要划清汉字的形体(单是字形)和成词(形、音、义齐全)的界线,而且要了解其构形的方法和构词的方法如何。
下面我们对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1]分别进行讨论:一、汉字的构形法汉字的构形法,传统上以为是《说文》中所言之“六书”,其实不然。
自东汉至清初,讨论“小学”者多形、音、义并言,后来大儒们逐渐将范围缩小为形体,成了“字形学”,才把“六书”看作是造字形的方法。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法可以产生新字形,“转注”、“假借”不能产生新字形,于是便谓前四书是“造字法”,后两书是“用字法”。
这种理论,对后来影响很大。
“小学”由“语言文字学”正名之后,又逐渐把“文字学”当作“字形学”了。
本来“文字学”应包括形体、音韵、训诂三个支学科的,后来变成“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并立了。
汉字构形总结

汉字构形总结一、引言汉字是中国汉族使用的文字,是世界上现存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构形是指字形的组成和基本结构。
本文将对汉字的构形进行总结和探讨。
二、汉字的基本构形汉字的基本构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象形:通过形状的直接模拟来表示事物的特征或形态,如“日”表示太阳,形状呈圆形。
2.指事:通过形状的间接模拟来表示事物的特征或形态,不同于象形字在形状上的直接模拟,如“上”表示位置在上方。
3.会意:通过将多个独立的图像结合在一起,传达一个整体意义,如“休”由“人”和“木”组成,表示在树下休息。
4.形声:由一个意义相关的“声旁”与一个表示声音的“形旁”组成,如“语”由“讠”和“吾”组成,表示说话的声音。
三、汉字构形的基本原则汉字构形的基本原则包括:1.简明性:汉字字形应该尽量简单易懂,以便于识别和书写。
2.相似性:相关的字形应该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以便于归类和记忆。
3.独特性:每个字形在整个字库中应该尽量保持独一无二,以避免产生歧义和混淆。
4.形势规则:汉字的构形应该符合一定的形势规则,如上下、左右对称等。
四、汉字构形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汉字的构形也发生了变化。
在演变过程中,有些字形逐渐简化,有些字形则更加复杂。
同时,一些字形也失去了原有的象形意义,变成了抽象的符号。
这些演变使得现代汉字的构形更加多样和丰富。
五、汉字构形的意义汉字的构形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字形中的每个结构和部件都承载着一定的意义和信息。
掌握汉字的构形有助于理解和解读文字,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汉字蕴含的文化和思想。
六、汉字构形的启示汉字的构形方式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在设计中,简洁明了的构形有助于传达信息;在教育中,相似性的构形有助于记忆和分类;在创新中,独特性的构形有助于突出个性和创意。
七、结论汉字的构形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图像和结构的组合来传达丰富的信息。
探索汉字的构形,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汉字的理解,还可以启发我们在其他领域中的创作和思考。
浅说汉字的构形

浅说汉字的构形语文组罗智强摘要:汉字构形研究始于汉代“六书”说。
南唐徐错的“六书三耦说”上承“六书”,下启戴震“四体二用说”,推动汉字构形研究深入发展。
受“体用说”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唐兰从汉字结构本身出发创立“三书说”,使汉字构形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80年代,裘锡圭基于汉字的实际完善了陈梦家的“三书说”,提出的“新三书说”一直被学术界所推崇。
90年代,相继有新的构形理论产生,影响较大的有詹鄞鑫的“新六书说”、张玉金的“结构模式说”、王宁的“部件说”,分别代表了汉字构形研究的不同方向。
关键词:构形六书六书三耦说四体二用三书汉字构形即汉字衍生的客观规律和基本法则。
最早研究汉字构形理论的莫过于“六书”说,其着眼于为语词谋求书写符号这一事实,反映了造字构形的客观情况,一直为历代学者所继承。
南康徐锴“六书三耦说”和戴震“四体二用说”,都是在六书框架内做一些解释补充工作,使其逐步完善。
深受“四体二用”的影响,现代学者唐兰开始对六书理论提出质疑,着眼于汉字构形的划分,提出“三书说”。
50年代,陈梦家研究甲骨文时发现唐兰“三书说”存在诸多不足,对其予以修改。
80年代,裘锡圭在陈梦家“三书说”的基础上又提“新三书说”,备受学术界推祟。
近年来,汉字构形研究仍在不断深人,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构形新说,如90年代初詹娜鑫的“新六书说”、张玉金的“结构模式说”、王宁等人的“部件说”。
其基本代表了汉字构形研究的方向,反映了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探索。
“六书”之名称,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五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①其中,并未具体说明“六书”的具体内容,“六书”的细目始见于刘欲《七略》。
然而《七略》已佚,“六书”一条被班固录入《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人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惫、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②汉字成千上万,非一地一时一人能制,必然遵循某种法则,故刘欲斌予“六书”内容之时便指明其乃“造字之本”,即构形基本法则。
(完整版)现代汉字构字法分析

• 有些会意字是由三个意符构成的 。例如: 楞:有四、方、木三个意符。
• 有的是重叠同一个意符构成的会意字。例 如
• 矗:三直表示直立, 高耸。林:二木表示树 林丛生。
• 有些在近代和现代产生的新字, 造字法的分 析和构字法的分析也不相同。从造字法看, “ 氮”是从气淡省声, “ 氢”是从气轻省 声, 都是形声字从构字法看, “ 氮、氢”里 的气与整字的字意有关, 是意符, 而“ 炎、 圣”与整字的字音字意元关, 是记号这两个 字属于半意符半记号字。
• 与上述的情况相关的是对汉字形体的组合模式的 分析, 也有两个角度造字法的分析和构
• 晶:三日形容光亮。森:三木表示树木众 多。
• 磊:三石表示石头多。
• 3、形声字。形声字是由意符和音符构成的, 其中的意符表示字义的类别,音符是表音 成分。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有的意符和 整字读音相同。例如:
• 懊:从心奥声, 指烦恼、悔恨。 • 搬:从手般声, 指移动 • 浮:从水孚声, 指飘浮。 • 砖:从石专声, 指建筑用的砖石。
现代汉字构字法
以苏培成的观点为例
造字法=构字法
一、造字法 有不同质的规定的范畴。它们虽然都以汉 字为研究对象,但各有不同的研究侧面。 造字法研究的是汉字从无到有的创制规律; 构字法研究的是汉字内部的结构规律,造 字法研究的是字源;构字法研究的是字形。
• 有的形声字的意符兼表意。例如:
• 娶:从女取声,取兼表取得,指嫁娶。 • 驷:从马四声,四兼表意,指一套的四匹
马。 • 懈:从心解声,解兼表散开。指懈怠。
分析汉字构形 改进识字教学

分析汉字构形改进识字教学【摘要】汉字构形是汉字形体的基本元素,通过分析构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汉字。
当前的识字教学存在着单一的方法和缺乏趣味性的问题,需要通过改进来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提出了利用汉字构形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包括观察构形、比较构形、联想构形等,以及实践与效果评估。
通过实践发现,利用汉字构形进行识字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记忆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汉字构形在改进识字教学中的作用,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完善汉字构形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学生识字水平提供更好的帮助。
【关键词】关键词:汉字构形、识字教学、改进、方法、实践、效果评估、作用、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汉字作为汉语的基本单位,是中国人最主要的书写和交流工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识字教学在教育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记忆负担大、效果不佳等。
研究如何改进识字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课题。
汉字构形是汉字形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汉字构形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组成规律和特点。
有研究表明,利用汉字构形进行识字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快速、更深入地掌握汉字的读音和意义。
探究汉字构形对改进识字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汉字构形分析在改进识字教学中的作用,探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汉字构形进行识字教学,为提高学生识字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识字教学领域的发展和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汉字的构形,探讨如何改进识字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学习效果。
通过研究汉字构形的特点,发现当前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目的在于深入挖掘汉字的结构特点,为教师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提高识字水平。
通过实践与效果评估,验证利用汉字构形进行识字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今后改进识字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汉字的构字方法

汉字的构字方法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构字方法是汉字的核心,是汉字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构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当时的中国人民使用简单的符号来表达信息。
这些符号通常是图画,比如太阳、月亮、山、水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符号逐渐演变成了具有语音和意义的符号,也就是汉字。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汉字是刻在兽骨上的,因此被称为“甲骨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汉字叫做“篆书”,它的特点是线条粗细一致,形状方正;汉朝时期的汉字叫做“隶书”,它的特点是笔画粗细有别,形状圆润;唐朝时期的汉字叫做“楷书”,它的特点是笔画清晰,形状规整。
这些不同的书法风格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的审美趣味。
二、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朝代。
汉字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象形阶段象形阶段是汉字演变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为简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汉字的构成是通过图画来表达的。
例如,“人”字就是一个人的形状,“山”字就是一座山的形状。
这些汉字的形状和实际的事物非常相似,很容易理解。
2.指事阶段指事阶段是汉字演变的第二个阶段,它是在象形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这个阶段,汉字的构成不仅仅是通过图画来表达,还加入了一些符号来表示事物的特点。
例如,“上”字就是一个手指向上的形状,表示方向;“下”字就是一个手指向下的形状,也表示方向。
3.会意阶段会意阶段是汉字演变的第三个阶段,它是在指事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这个阶段,汉字的构成不仅仅是通过图画和符号来表达,还加入了一些字形来表示事物的含义。
例如,“夫”字就是一个人和口的组合,表示男性;“女”字就是一个人和戈的组合,表示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构字法浅论
“六书”是许慎定名的六种传统造字法,但其命名之初对“六书”含义阐释不甚明确,因此后代学者对此多有讨论,研究者研究角度不同,对汉字结构分类标准也不统一。
研究汉字的结构,归纳汉字构形方法,必须从古文字最初的形体来作重新分析考察。
标签:汉字结构六书四书
一、概述
“六书”是古文字学家通过对汉字形体进行有意识的分析而得出的关于汉字结构的理论。
由汉代班固、郑众等人发微,到东汉时许慎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详细阐发,并在其所著《说文解字》中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汉字形体。
他对六书的界定是:“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
从此,“六书”成为分析汉字形体的核心理论。
后代唐宋元明时期,众学者如徐铉、郑樵、戴侗等人沿袭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至清代发展到鼎盛,集大成的“说文四大家”基本上都继承了“六书”,其中比较有创见的是戴震的“四体二用”说,即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作为字之体,把“转注、假借”作为字之用,这样划分对“六书”说的性质做了修正和补充。
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古文字研究的深入,“六书”研究史上又出现了新的理论。
比较有影响的是“三书说”,代表学者有唐兰(“象形”“象意”“形声”),张世禄(“写实法”“象征法”“标音法”),陈梦家(“象形”“假借”“形声”),裘锡圭(“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等。
其后的学者在他们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研究成果,如“五书说”“六书说”及字素、构件等现代分析理论。
他们在继承传统“六书”的基础上又作了评价和批判,对汉字构字方法,尤其是在各书的分类和命名上仍有分歧。
二、汉字构字法分析
我们认为,研究汉字的结构,归纳汉字构形方法,必须从古文字最初的形体来考察。
由于许慎没有看到原始的古文字材料,因此他对汉字形体分析是建立在已经变形的汉字形体——篆体基础上的,并且许慎的汉字分析是以部首为本位,即以部首为要素进行拆分,把汉字整体分成几部分,如:《说文·卷七下·网部》罗(羅):“从网,维声。
”我们若观察该字的甲骨文形体,则可以看作张着的网下面罩着一只鸟,有的加了义符“糸”,表示“捕鸟”义,应该看作象形。
该字的篆体已经看不出象形的痕迹,因而归为形声。
可见,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时不能囿于
《说文》旧释。
我们认为,汉字形体的单复、意义的抽象与否,都不是分析汉字结构的最好凭据,而应该根据造字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来确定。
(一)象形与会意
有的学者将象形和会意合并为一。
其实,象形和会意是先后出现的两种构字方法,从原理上看,它们都是运用图形的方法状物、摹意,因此有交叉的地方。
但是,二者本质并不相同,还是有必要进行区分的。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本质是“比”“合”,即由两个以上的部分构成,需要两部分(以上)意义的综合、融合来表示图形所要表达的新的意义,而不应是各部分意义简单相加之和。
如,“男”由“田、力”两部分组成,表示“劳动力”这个意义。
通常情况下,很多表示简单动作的词,这些动作词代表图示中所反映出的简单意思,使人一看就明了。
虽然它们由两部分组成,但其实是一种动作象形,仍然是直观的,我们把这种象形意味很强的动作词归入象形。
如“牟”,《说文》:“牛鸣也,从牛,象其气声从口出。
”文字形体也是牛口出气之状,是典型的象形。
“舞”本来象人手执饰物跳舞之形,也应该作为整体看待。
“欠”,像人打呵欠之形。
(这几个词可以看作单体象形)。
“画”像人手持笔管书画之状。
“则”,由鼎和刀形组成,本似刻鼎之形。
“析”,像手执斧斤砍木之形。
“弃”,像双手用簸箕倒子之形。
“集”像鸟群栖集于树之形。
“戒”,像人双手持戈以示戒备。
“戎”,像人手持戈、盾之形。
“牧”,像人手持鞭子赶牛之形。
这些词都由两部分组成,但是它们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且这个意义能从图形的组合中直接表现出来,即“整体意义=部分意义相加之和”,应该看作附体象形,不应视为会意。
在这一点上,我们与林沄先生的部分看法不谋而合。
真正的会意是通过意合法从图示中提升出来的。
如,“美”,甲骨文形体像人头戴饰物,概括出“好看”义。
“朝”,也由几部分组成,日月共现于草丛之中,会合为“清晨”之义。
“武”,戈下有足,人扛戈跑,会意“勇武”之义。
“昔”,洪水在天边日下,会合“曾经、某时”义。
“初”,动剪刀裁衣服,会合“开始”义。
“寻”,以手肘丈量,表示所指的长度(计量单位)。
“宝”,宀(屋)下有玉、贝,会意“财富”之义。
“男”,由“田、力”两部分组成,会合“劳动力”之义。
“兴”,以四手抬承盘或别的物体,会“起兴”之义。
“败”,以攴击打玉贝,会意“破坏”义。
可以看出,会意与附体象形是有区别的,即“整体意义>部分意义相加之和”。
(二)指事
至于指事,许慎的解释“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本来就是模糊不详的,其所举“上下”之例才让人似乎有所明白。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用“指事”明确解释的字例是很有限的,且很多理论上的指事字,许慎是用象形解释的。
如《说文·卷四下·刃部》:“刃,刀坚也。
像刀有刃之形。
凡刃之属皆从刃。
”实际上,指事字
大多表示的是较抽象意义,但其往往要依附于实体形象才能表达出来。
有的指事字表示的其实是实在的意义,如“本”,木下一横,表示树根这一部位的意思。
这样的实在意义,可以说画出,也可以说是指出。
与指事倾向有关的有三类:①本身为实体,借助于别的实体表示,如:本、末、刃、肱、肘等。
②本身为抽象的,要借助实体表示。
如:寸。
③本身为纯抽象,用抽象符号表示,如:上、下,三、八、十等标记数词。
有的学者没有将指事从表意一类独立分出,其实,笼统看,指事与象形、会意关系密切,似乎都是形体直接见之于意义的一类。
但是这“三书”本质上有区别:指事虽然有的需要借助于实体,但实质上表示关系意义,与象形直观图示法、会意意义合成法不同,对于今天看来很多无理据的记号字,造字法上看大部分是指事。
从这个意义来看,指事应作为一种独立的造字方法。
(三)假借
关于假借,黄德宽先生指出:“根据汉字的形义统一性,假借是通过语音的联系,寄托于形体之上,是用字层面的,是文字使用中的替代关系,因此不作为构形方式之一种。
”据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解释,假借字与被借字之间是一种音—形联系,即借用旧有形体来代表新的意义,它们之间联系的唯一维系是声音的相同或相近,所以实际上并未产生新字。
这种“一形多义”只是一种同形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汉字构造新字的方法,而是构形系统的一种内部调节。
①我们同意黄先生的看法,不将其作为汉字构形方式。
(四)转注
至于含义含混的“转注”更是争议颇多,我们将其看作同源派生、分化关系,也不作为构形方式之一。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汉字构字方法可总结如下:
(一)象形,由直观图示法表示,可以是:①名词(水、丘);②人本身动作、状态,(舞、坐、射、欠、孕、毓等);③表示单纯动作的词(牧、罄、耕)。
象形可以分为单体象形和附体象形两类,其特点是人能从形体上直接看出字的意思来。
与传统“六书”交叉的有:象形的全部、会意字表示动作的一部分。
(二)指事,表示一种关系,带有一定抽象意义,其特点是不直接用图形的方式,而是通过指标的方式表现。
据意义的抽象与否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本身为实体,借助于别的实体表示;②本身为抽象的,要借助实体表示;③本身为纯抽象,用抽象符号表示。
(三)会意,意合法,由至少两个部分组成,整体意义是由部分意义整合而
得出的,需要从图形之中分析而知。
主要包括传统会意字中除去直观法的那一部分。
(四)形声。
由指示意义的形符和提示语音的声符共同组合成新字的方法。
与传统“六书”的形声一致。
注释:
①参阅黄德宽先生《汉字理论》课2009年讲义。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2005.
[3]张世禄.中国文字学概要[M].贵阳:文通书局,1941.
[4]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3.
[7]詹鄞鑫.汉字说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8]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1.
[9]张玉金,夏中华.汉字学概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10]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1]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
(田文静合肥安徽大学中文系2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