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初中物理九上《16第3节 测量电功率》word教案 (3)

合集下载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6.3《测量电功率》配套教学教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6.3《测量电功率》配套教学教案

第十六章电流做功与电功率
第三节:测量电功率
A、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B、教学流程图
C、教学过程
D、教学反思
1、选择探究内容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基础。

问题的提出要有思维的层次感及一定的认知坡度。

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多渠道、多方位让学生进行探究,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

3、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及时地解疑导拨,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必须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不断地递进探究内容的层次,设置学生思维的坡度,通过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还会发现各种仪器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并不断地反思,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尝试、发现、创新”的过程来。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6.3《测量电功率》教学设计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6.3《测量电功率》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功率的电器,如电风扇、洗衣机、空调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电器在消耗电能方面的差异。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电器在消耗电能方面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教师总结:电器的功率不同,消耗电能的快慢也不同。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电功率,来描述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电压下灯泡亮度的变化,理解实际功率与电压的关系。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加深对电功率物理意义的理解。
4.知识应用:
-通过分析家用电器电功率,让学生了解电器能耗差异,培养节能意识。
-设计实际情境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电功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及时给予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本章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电功率的物理意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电功率问题,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
4.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6.3《测量电功率》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6.3 测量电功率 教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6.3 测量电功率 教案
讲授新课: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
教师:(翻页)如果给你一只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你能测出它们的电功率吗?你们太棒了!通过什么实验原理,P=?(板书)
教师:U、I需要什么测量仪器?
教师:对!用电压表测小灯泡两端电压,用电流表测电流,这种试验方法我们叫做(慢)?“伏安法”
二、设计实验:
(翻页)教师:(点)显示实验目的、原理、方法。谁来说一下,如何来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教师追问:滑动变阻器怎么接入电路中?因为串联电路电压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论证
(翻页)教师提问PPT中的结论
六:交流与合作
(翻页)教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26页,给大家2分钟时间讨论一下交流与合作部分的内容。教师提问学生8/9/10/11。
七、课堂练习: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两道练习。
(翻页)教师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八、课堂小结:
教师:我们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动手自主探究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通过同学们的分析论证,发现,当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小灯泡正常发光;当实际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灯泡较亮;当实际电压小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灯泡较暗。
学生4:我们应该记下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灯泡亮度,并记下此时的电压和电流值,根据P=UI,计算出小灯泡的实际功率。
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5、6、7:当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小灯泡正常发光;当实际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灯泡较亮;当实际电压小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灯泡较暗。
第3节 测量电功率 教案(沪科版)
课题
测量电功率
课型

沪科版九年级16.3测量电功率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16.3测量电功率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16.3 测量电功率教案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测量电功率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并能够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进行电功率的测量。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测量电功率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教学难点是电功率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电表和电压表进行测量。

而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电功率的测量实验,并能够正确解释实验结果。

为了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两台电风扇、两台电压表、两台电流表、电线若干以及实验记录表。

第一步,我会向学生介绍电功率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电功率的意义。

第二步,我会向学生讲解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如何使用电表和电压表进行测量。

第三步,我会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一台电风扇、一台电压表、一台电流表和一些电线。

我会指导学生如何连接电路,并如何使用电表和电压表进行测量。

第四步,学生将会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我会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如何解释实验结果。

第五步,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活动重难点是电功率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电表和电压表进行测量。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并能够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进行电功率的测量。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电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电功率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我知道这是本次教学的核心内容。

电功率是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它的计算公式是P=UI,其中P表示电功率,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公式,我准备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电灯在电压为220伏的情况下,消耗的电流为1安,那么它的电功率就是220瓦。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6.3测量电功率教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6.3测量电功率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6.3 测量电功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的16.3章节,主要内容包括:1. 电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电功率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3. 测量电功率的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功率的概念,掌握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关系;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电功率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难点:测量电功率的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电源、电压表、电流表、电灯、开关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器(如电灯、电视、电风扇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及电能的消耗。

2. 知识点讲解:(1)电功率的概念:电功率是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用符号P表示,单位是瓦特(W)。

(2)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其中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3)电功率的单位及换算关系:1瓦特(W)=1焦耳/秒(J/s),1千瓦(kW)=1000瓦特(W)。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如何根据电功率公式计算某个用电器的功率,以及如何进行单位换算。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给的电压和电流值,计算电功率,并进行单位换算。

5. 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电功率的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6. 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验证电功率公式。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电功率的概念: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

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

电功率的单位及换算关系:1W=1J/s,1kW=1000W。

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根据所给的电压和电流值,计算电功率,并进行单位换算。

2. 思考题:举例说明如何在生活中应用电功率知识,实现节能减排。

沪科版物理全册《16.3测量电功率》教案

沪科版物理全册《16.3测量电功率》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全册《16.3测量电功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物理全册第16章第3节《测量电功率》。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电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测量电功率的实验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电功率的定义:电功率是指电流做功的快慢程度,单位为瓦特(W)。

2. 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 = UI,其中P表示电功率,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3. 测量电功率的实验方法: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然后根据公式P = UI计算电功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功率的概念,掌握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2. 学会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

3. 能够运用电功率公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测量电功率的实验方法。

难点:电功率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电压表、电流表、电路图、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照明电路中灯泡的亮度与电功率的关系,引发学生对电功率的思考。

2. 概念讲解: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电功率的定义,解释电功率的概念,并强调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 公式讲解:教师给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 = UI,解释各个符号的含义,并讲解如何运用公式计算电功率。

4. 实验演示:教师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个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然后根据公式计算电功率,并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计算电功率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6. 例题讲解:教师选择一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电功率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几个有关电功率计算和分析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和测量电功率的实验方法。

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6.3《测量电功率》教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6.3《测量电功率》教案

第三节丈量电功率一、教材剖析:丈量小灯泡电功率是九年级物理教课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实验。

在实验研究中,指引学生联合电功率的计算公式认识实验原理,知道实验一定丈量的物理量,需要的器械,从而完美电路的设计。

小组内学生合作丈量小灯泡在不一样电压下的电功率,沟通议论,明确灯泡的亮度由灯泡的实质电功率决定。

二、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会丈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质功率,进一步练习使用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丈量小灯泡电功率的过程,培育拟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脚踏实地的态度及合作研究的能力。

教课要点: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丈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教课难点: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三、教具:学生疏组实验每组准备电池 2 节、开关 1 只、滑动变阻器 1 只、电流表 1 只、电压表 1 只、小灯泡( 2.5V )1 只、导线若干。

教课方法:实验研究,议论四、教课过程:(一)新课引入复习电功率的知识:1.什么是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2.电功率的计算公式(二)新课教课1.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功率的计算方法,而我们今日要解决电功率的实验丈量问题。

议论: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中,依据哪个式子我们能够较为便利经过实验的方法丈量并计算出电功率?板书:丈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原理P=UI2.如图 1 所示,在丈量了电压与电流值后,能够计算电功率的大小,请学生完美电路图,并依照电路图说出实验采用的器械。

3.议论实验中要丈量灯泡的电功率的几种状况。

U 实=U 额U 实> U额U 实< U额学生表达实验过程学生着手实验,并填写P95 实验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4.沟通议论实验数据,明确灯泡的亮度由灯泡的实质电功率决定。

5.议论实验过程中的以下问题:①为何丈量额定功率,不是多次丈量求均匀值来减小偏差?②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改变电阻来调理小灯泡两头电压,测小灯泡不一样电压下的电功率。

)(三)、讲堂小结指引学生小结本节学习到的内容,对实验研究中的问题简要剖析。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6.3《测量电功率》教案设计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6.3《测量电功率》教案设计

三、测量电功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2、加深学生对于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理解;3、理解小灯泡的电功率随两端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知道用电器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的变化特点。

过程和方法:1、通过测量和观察灯泡的明暗程度,体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2、学习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实验仪器;3、锻炼学生根据测量公式(P=UI)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2、培养学生初步的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在合作中坚持原则和尊重他人的意识;4、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设备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器材:小灯泡(2.5V)开关,导线,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提高实验设计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难点:学生设计实验和探究实验的能力培养;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实验中各种故障的排除。

【设计理念】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电路,会选用仪器,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等,加强学生对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理解,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和创新,从而真正学到物理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学生之间协同合作、交流活动,理解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的原理和电路图,引导学生在设计表格时考虑灯泡的亮度,便于实验结论的分析。

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灯泡的明暗程度是由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的,不同的电压下用电器的实际功率不同。

【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节主体内容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加深对小灯泡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并不一定等于额定功率,而是取决于加在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

并且通过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能熟练操作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电功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2、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3、巩固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究的精神,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1、用实验的方法来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2 、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理解;3、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1、实验方案的制定。

2、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学生用器材:学生电源、2.5V和3.8V小灯泡,灯座,开关,学生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共12组,其中2.5V的六组,3.8V的六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一、怎样测量电功率(一)、复习引入:(1)什么是电功率?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电功率的公式是什么?(3)什么是额定功率?什么是实际功率?(4)一只标有“220V 40W”字样的灯,它的含义是什么?(二)新课教学1、提出问题:教师出示2.5V和3.8V小灯泡、“220V 40W”电灯,让学生观察,说出这些参数的意思。

通过学生的观察,提出问题:如何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引导点拨:由P=UI可以看出,为了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必须测出哪些有关的物理量?测这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如何才能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正好等于其额定电压?(2)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设计出实验电路,画在黑板上,并说出实验所需的器材。

(3)、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应该设计出怎样的记录表?请学生画在黑板上。

(1)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的基本步骤,然后请一名学生试述出实验步骤,教师引导、纠错。

A、断开开关,根据设计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将滑动变组器的滑片滑到电阻值最大处。

B、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观察电压表的示数,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额定电压,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C、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记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计算出小灯泡的实际功率。

D、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0.8倍,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记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计算出小灯泡的实际功率。

(2)分2.5V和3.8V两大组其中2.5V和3.8V各六组,学生进行实验,填好实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与合作。

学生实验完成后,填写好实验报告,然后在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1)小灯泡在什么情况下正常发光?在什么情况下小灯泡比正常情况更亮?什么情况下小灯泡比正常情况下暗?(2)小灯泡实际消耗的电功率一定等于额定功率吗?(3)小灯泡在正常发光时的功率是什么功率?5、评估。

在“评估”环节中,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回顾和分析,思考在实验过程中还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有哪些误差等。

三、拓展延伸利用家用电能表测算家用电器的电功率。

本实验安排应该在家长的帮助下课外完成,课内主要学习实验和测算的方法。

1、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迷你实验室,交流讨论测算的方法和步骤。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归纳出实验步骤:(1)、只打开某用电器,用种表记下在时间t内电能表所转动的转数n。

(2)、计算方法:A、求出电能表转动一圈所做的功W1;B、求出在时间内电能表转动n圈所做的功W总;C、求出用电器的电功率P。

四、反馈练习。

1、在“测定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中,(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的。

(2)请在左边方框内画出电路图,用笔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

(3)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组器的滑片应滑到的位置。

(4)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 V,使灯正常发光,若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所示,则灯的额定功率是 W,灯的电阻是Ω。

(5)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V时,电流表的示数应是 A,灯的实际功率是 W,灯的电阻是Ω。

五、作业布置1、在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1)实验原理是用测出小灯泡的电压,用测出小灯泡的电流,再根据公式求出小灯泡的电功率。

2、在实验中测量得到的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1 2 3 4 5电压 1.4V 1.8V 2.2V 2.6V 2.8V电流0.1A 0.12A 0.14A 0.16A 0.17A电阻电功率(1)完成表中内容;(2)根据上表可以的出结论:①小灯泡的功率随着电压的增加而;②小灯泡的电阻是(选填“不”或“可”)变的;③随着电压的升高,灯泡功率增大,灯丝温度也随之,它的电阻(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这说明小灯泡电阻的大小跟有关。

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7.1 力一、力的概念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