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子的做人、做事、为官之道

合集下载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道家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道德经》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

他倡导人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随意干涉和破坏自然规律。

他以“无为而治”来表达这一理念,即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而是随顺其自然。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谦逊谨慎老子提倡人们要谦逊谨慎,不要过分自大和炫耀。

他认为,越是谦逊的人,越能够取得他人的尊敬。

他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种谦逊谨慎的品质,使人们不会自满自足,保持谦逊之心,虚怀若谷。

这种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也非常重要,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

3. 求得内心平静老子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认为内心平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他强调要“无欲,则刚”,通过“无为”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他主张“近所求则远所惧”,即人们应该尽量退隐求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种内心平静与自在的追求,对于现代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尊重人的天性老子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反对过分干预和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天性,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要让外在的规范和束缚过多地左右个体的发展和表现。

他主张“常能自然”的处世之道,即倡导人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以求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5. 追求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认为,强大的力量并不总是通过强硬的手段去获取,而是要通过柔弱、温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种处世哲学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寻求和平与和谐。

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在古代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提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心灵安宁与坦然自若的指导,对于塑造人们的良好品质和提高人们的处世智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老子》思想与做人做事做官

《老子》思想与做人做事做官
王者, 以其 善 下 , 能 为百 谷 王 。是 以圣 人 故
对 待 天下 , 可 以把 天下 的重 任 交给 他 , 就 以 爱 护 自 己身 体 的 信 念 来 对 待 天下 , 可 以 就 把 天 下托 付 给他 。老 子 和庄 子 都 认 为 :重 “
生 者则 轻 利 , 利 者 则轻 生 。 ” 生 的人 必 重 轻
史论 史 话
《 老子》 思想与做人做事做官
核心提示 :
党 的十 七 届 四 中全 会提 出 , 建 设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习型 政 党 , 强廉 洁从 政 教 育和 领 导 干 部 要 加
廉洁 自律 、老子 《 中有许 多关于做人做事做 官的精辟阐述, 学习它, 中可 以汲取 有益的思想养 从
( )贵 身” 生 命 高 于一 切 四 “ : 老 子 提 出 : 以 身 为 天 下 , 可 寄 天 贵 若 下 ; 以 身 为天 下 , 可 托 天下 。 《 子 ・ 爱 若 (老 十
三 章 》 这 是 说 , 爱 护 自己 身 体 的 态 度 来 ) 以
众 卑 下 自 处 ,谦 下 ” 不 高 高 在 上 , 人 “ 而 把 民 的利 益放 在 第 一 位 , 因此 天下 的 人 拥 护 他 。 正 是 因 为 圣人 没 有和 人 争 , 以 天 下 所 没 有人 能 和他 相 争 。 (江 海 所 以 能 为百 谷 “
料 , 而提 高 自己的人 文素 养和 精 神境 界 从

人气 做 人
( ) 则全 , 则 正 四 曲 枉 老 子还 认 为 ,大 气做 人 ,要 受 得住 委
药典 。这 部 巨著 用 了 2 7年 的 时间 , 次改 三 写 , 最后 成 书 。 才 ( ) 自见 、 自是 、 自伐 三 不 不 不

【春秋战国】老子思想:老子的用人之道

【春秋战国】老子思想:老子的用人之道

【春秋战国】老子思想:老子的用人之道摘要: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分别开创了中国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

而人是社会的基石,是历史和文明的创造者,因此用人成为了世界上的最微妙、最复杂、最有意义,也是最易见成效的一项活动。

如何从博大精深的老子、孔子思想宝库中汲取用人方法和用人哲学的养料,是历代以来用人者和用人部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老子、孔子的用人思想进行了论述。

一、用人与为政民乃政之本。

为政之道,在于用人。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若求兴旺发达,必先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鲁哀公问政。

对曰:政在选臣。

” “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孔子认为,为政即“选用贤臣”,即“近者悦服,远者归顺”。

《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自言:“子房、萧何、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备身无他长,然能得人,故三顾茅庐,可致天下三分而得其一。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亦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也曾经说:“没有任何决策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比人事决策更有影响。

”可见,用人直接关系着为政成败、家国兴衰。

历史鲁定公问孔子有无“一言而可以兴邦”,有无“一言而丧邦”。

孔子说:“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兴亡大事,虽不能以一言而定,但国君之难,难在选臣,如知其难而慎其为,“为君难,为臣不易”这句话也算得上一言兴邦了;而国君之乐,乐在于人莫敢违,如其政令不善而下以行之,“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这句话也就足以一言丧邦了。

可知,孔子阐述为政用人的要义在于“以仁施政,以德用人”。

二、用人专断与用人民主孔子学说认为,要达到知仁、用人、为政的最佳效果,主要在于用人者良好的自身品质、人格魅力以及表率作用。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

他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道德经·八章》)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著名的哲学命题之一。

不张狂,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以不争胜有争,最后反而能获得意外的惊喜。

二、不要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要做到宠辱不惊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

认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才可以受天下之重托,而为万民所托命。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十三章》)不要过于看重自己的得与失,要做到内心沉稳,坦然面对,时刻提醒自己平淡对待,关键还是修身养性。

容易患得患失的人,不仅伤身,而且难有所成。

三、立身淳厚,抛弃虚华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处,提出了:“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的“四不”与为官之道

老子的“四不”与为官之道

老子的“四不”与为官之道作者:刘建明来源:《共产党员·下》2019年第01期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说,不显露自己,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故意矜持,反而能长久。

所以不与人相争,世界上也就没有人和他相争了。

长期以来,这一论述一直被人們认为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中的精华。

当然,老子的“四不”,并不是让人们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是鼓励人们通过努力奋斗达到有为后,采取无为的心态和顺其自然的姿态去处理事情,从而使有为一直延续下去。

这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尤其值得当今的领导干部学习借鉴。

“不自见”,方晓百姓之心。

“不自见,故明”,指的是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不要仅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判断,不要一味地固执己见,而应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保持明智,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因其立场、视角、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往往就会得出不同的想法和判断。

因此,领导干部要多站在群众的立场来看待问题、从而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对症施策,真正让工作和决策与民心民意合拍。

“不自是”,方有兼听则明。

“不自是,故彰”,指的是不自以为是,就能让是非昭彰,知晓事物的内在关联,旨在提醒人们要博采众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领导干部虽身居官位,但切不可自认为职务高就高人一等、经验丰富就胜人一筹,动辄以职务和经验来压人,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否则,不仅会严重败坏党风政风,而且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作为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办事情和作决策时,一定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虚怀若谷的肚量,广开言路,广征良策,真正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从而才能集思广益,择善而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化解矛盾的良方。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的“四不”与为官之道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的“四不”与为官之道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的“四不”与为官之道作者:来源:《新传奇》2019年第12期不显露自己,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故意矜持,反而能长久。

所以不与人相争,世界上也就没有人和他相争了。

长期以来,这一论述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中的精华。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说,不显露自己,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故意矜持,反而能长久。

所以不与人相争,世界上也就没有人和他相争了。

长期以来,这一论述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中的精华。

当然,老子的“四不”,并不是让人们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是鼓励人们通过努力奋斗达到有为后,采取无为的心态和顺其自然的姿态去处理事情,从而使有为一直延续下去。

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尤其值得当今的领导干部学习借鉴。

“不自见”,方晓百姓之心“不自见,故明”,指的是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不要仅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判断,不要一味地固执己见,而应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保持明智,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因其立场、视角、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往往就会得出不同的想法和判断。

因此,领导干部要多站在群众的立场来看待问题、从而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对症施策,真正让工作和决策与民心民意合拍。

“不自是”,方有兼听则明“不自是,故彰”,指的是不自以为是,就能让是非昭彰,知晓事物的内在关联,旨在提醒人们要博采众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作为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办事情和作决策时,一定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虚怀若谷的肚量,廣开言路,广征良策,真正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从而才能集思广益,择善而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化解矛盾的良方。

从《老子》看为官之道

从《老子》看为官之道

从《老子》看为官之道《老子》,亦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优秀典籍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其中有许多关于做人做事做官的精辟论述。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意为抱朴守拙。

抱朴:保持自己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

就是强调,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保持孩童的纯真。

用现在的话简单说,就是不作秀!他认为,真正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形式上的“德”,表面上的“德”,因此有德。

而那些追求形式上、表面上有“德”的人,整天嘴上叫喊德,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都是瞄准“德”而为之,因而是没有德之人。

所以,他提倡“上善若水”、“上德之君”。

老子认为,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大小河流的总汇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圣人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为对民众卑下自处,“谦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民众之后,因此天下的人拥护他。

正是因为圣人没有和人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通过对江海成为百谷之王,圣人成为天下人心所向的观察,得出其根本原因,都是由于“善下”的缘故。

“海纳百川”——接纳、包容一切大小河流的清泉、污泥和腐浊。

圣人——处处事事谦下,以民众的利益为实、为先、为上。

所谓大气做人,亦即老子说的“大丈夫”,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厚道朴实无虚华,胸怀宽广似江海。

有江海胸怀的人,必能宽容一切;有江海胸怀的人,是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思想境界,宽容是厚道朴实无虚华,胸怀宽广似江海的具体体现。

人人都有一颗宽容的心,世界就会变得和谐美好!与人共事,要肝胆相照,善于接纳所有的人,包括反对过自己的人。

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悬崖绝壁;让三分风平浪静,争一时人仰马翻。

学学老子的处世之道

学学老子的处世之道

学学老子的“处世之道”《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等,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具有“音韵之美、修辞讲究、语言精辟”等特点,全篇采用对偶、排比、比喻、设问、联珠等方法,成为道德文章、至理名言。

有些典句,还演化为成语、格言、座右铭、人的处世之道。

老子教导人类处世的观念有很多是值得借鉴的。

其一,要柔。

柔弱胜刚强。

“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人要学会象水一样随物就形,就不会有困惑,而且会很自在。

其二,人要知止知足。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人不可为名利所惑。

要适可而止,不要贪得无厌,也不要追求盈满,老子有句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其三,人要慈爱。

这也是老子的“三宝”之一。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要对世间万物无论善恶保持一种慈爱之心,因为万物皆道所生,德所养。

而且所谓善恶只是所占的角度不同罢了。

人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有时就是一念之间。

其四,要节俭。

这是老子的“三宝”之二。

“治人事天下,莫若啬。

”啬,节俭。

天下万物都是道所生,都来之不易,所以要懂得珍惜,学会节俭。

不要将物糟蹋浪费,更不能暴殄天物。

其五,不敢为天下先。

这也是老子的“三宝”,“不敢为天下先”不是不做贡献,不是缩头缩脑,而是“只知奉献,不知索取”。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无有私利,不自以为是,不自以为高贵,凡事谦让处下,不与人争是非,不争名夺利。

有此修养,堪称君子也。

曹志明小楷《道德经》手卷原大610㎝×33㎝曹志明书法作品的内容,以国学名著为主,如《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在书写中重温国学之要义,获得思想启迪,这是他持之以恒的精神支撑,更是他寻求个人修为的一种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老子的做人、做事、为官之道
一、大气做人
1、立身淳厚,抛弃虚华。

老子首先提出了要大气做人。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三十八章》)可以概括为: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意为抱朴守拙。

抱朴:保持自己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

总之,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

2、“谦下”:学江海为“百谷之王”。

老子认为,大气做人,就应该向“江海”学习。

为什么呢?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大小河流的总汇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圣人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为对民众卑下自处,“谦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天下的人拥护他。

正是因为圣人没有和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不与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上善若水。

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

他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着名的一个哲学命题。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曲则全,枉则正。

老子还认为,大气做人,要受得住委曲,经得起冤枉。

他说: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纠正。

(“曲则全,枉则正”。

《老子·二十二章》)同时,还要以德报怨。

“报德以怨”(《老子·六十三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

这样才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彻底消除嫌怨。

事实上,以德报怨的思想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二、小细作事
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老子认为,宇宙中一切大的事物无不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

因此,干大事必须从细微的小事做起。

“大小,多少。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六十三章》)
1、成就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在这里,老子形象地说明了大小这对矛盾的量变到质变关系,在认识论上充满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唯物辩证法思维。

2、持之以恒,目标始终如一。

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六十四章》)我国明朝的李时珍是世界级水平的伟大药学家,他的名着《本草纲目》,先后被译成英、法、俄等十余种文字,成为国际一致推崇和引用的主要药典。

这部巨着用了27年的时间,三次改写,才最后成书。

3、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

老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事业,一是要反对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二是要力戒逞强、逞能、逞勇。

不固执己见,就能把事物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就能把是非判断清楚;不自我夸耀,事业才能有成就;不自高自大,才能担当领导。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谦虚谨慎,就能事业有成;自高自大,做事必败。

因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坦然而善谋”。

(《老子·七十三章》)
4、“贵身”:生命高于一切。

老子提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十三章》)这是说,以爱护自己身体的态度来对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的重任交给他;以爱护自己身体的信念来对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重生者则轻利,重利者则轻生。

”轻生的人必然追逐名利,弃身而殉物。

这种身且不能安保的人,怎么能治理天下呢?
三、廉洁为官
老子认为,从政做官必须与众不同,首先应着重提高品德修养这个做人的根本。

1、领导者自律——“不欲以静,天下自正”。

老子认为,当官的根绝了私欲,社会就自然会风气良好。

“不欲以静,天下自正”八个字精辟地道出了为官者节制个人欲望的社会意义。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驱。

但他一生廉洁奉公,从未给自己和亲属置办过任何家产,私谋过任何特权,真正实现并承诺了“天下为公”的誓言。

2、“圣人不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老子从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人、名士的人格高度,提出的理想人格要求。

老子认为,缤纷的物欲世界使人目盲,糜糜的音乐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

所以,老子提倡,“圣人”不要多积蓄,自己的财富要用来济众,完全为人民;给予别人越多,自己越感富足充裕。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八十一章》)
3、私欲是罪恶之源——“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他不主张去欲、无欲、绝欲。

但是,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根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安静的地步(“不欲以静”。

《老子·三十七章》)。

老子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四十六章》)古往今来,多少贪夫殉财,不知足,不知止,栽进了罪恶的泥潭。

4、推功揽过——领导干部应有的品格:“能受国之垢,乃天下王”。

如前所说,老子认为最高尚品德的人应该像水一样,永远处下,有时处在人们最不愿意去的地方——最脏污的地方。

推及领导者呢?就应该能够承担国家遭受屈辱和灾祸的责任,这才是社稷的主人,这才叫国家的君王。

(“能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能受国之不详,是谓天下王”。

《老子·七十八章》)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推功揽过。

西汉名将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兵北击匈奴,参加漠北战役。

由于李广指挥的东路军没有向导迷了路而未能如期参加漠北会战。

战后,卫青责令李广的部下来对质受审。

李广挺身而出,为部下揽过自责,他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东汉名将冯异的品德更是在中国历史上传为佳话。

冯异驰骋沙场十几年,战功累累,但每次战役结束后,诸将并坐论功时,他为了避功,常常一个人独自坐在大树底下读书思过,他为牺牲的战友、士兵深感难过。

因而,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