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廷敬的“五字诀”看为官之道
工作技巧:职场成事“五字诀”(最新)

工作技巧:职场成事“五字诀”(最新)一、等是人生智慧在机关工作,没有谁能一上班就能人生开挂、平步青云,等待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机关工作的“必修课”。
正因为等待是一堂课,其中是有文章、有学问的,等也需要人生智慧。
等什么呢?等人、等机遇、等命令,或者兼而有之。
陈廷敬初入官场,也和职场小白一样,一开始两眼抹黑,有点横冲直撞的味道,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后,他悟出了要想在官场把握机会、脱颖而出,必须等字当头,这种等不是“磨洋工”,不是整日无所事事,相反,要厚积薄发,不打无把握之仗。
同时,还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等功。
但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很多人应了那句古话:“行百里者半九十。
”A君与B君是大学师兄弟,A小B十岁。
两人同时进入县委办工作,工作两年后,A担任综调室主任,B担任政研室主任,但因为各种原因,两人的仕途突然就此停下,只能一边潜心工作,一边静待花开。
这一等就是八年,终于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能有一人任县委办副主任。
A更年轻、更有冲劲、更具培养价值,B 更成熟、更老练、更能驾驭全局,定谁,这是一个问题,县委书记都有点左右为难了。
这个时候,等待成为了两人的一门“必修课”。
这一等,又过去了半年,A 实在坐不住、等不起了,悄悄地参加了省城的遴选考试。
遴选单位发来考察函的当天,县委办就组织了对B的民主推荐。
县委书记认准了B,A的离开似乎也是最明智的选择,所以A非常决然地选择了离开。
半年后的一次聚餐,县委办主任酒后告诉A,其实县委书记本来准备提拔A,因为年轻干部更具培养价值,但一纸考察函让他就此失去了这次机会。
在A与B的故事中,两人的结局暂时还不好说,但就在这次提拔上,A是输给了B,所以,要想成功,等是必须的,也需要智慧。
二、忍是一种修行在机关工作,忍是一种难得的修行。
我们经常讲小不忍则乱大谋,在这一点,陈廷敬是做到比较好的。
在书中,上至明珠相国,下至刀笔小吏、村匪路霸,都以不同的形式“整”他,他却练就了一桩熟视无睹、能受窝囊气的忍功,整不还手、骂不还口。
解读皇城相府之大清相国陈廷敬的为官之道

解读皇城相府之大清相国陈廷敬的为官之道皇城相府(国家AAAA级景区),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10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
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
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
由于该景区与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隔山相望,距河南省省会郑州仅百余公里,且一路高速相连,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自然成了众多中原游客首选的旅游目的地。
在晋豫交界的茫茫太行山中,有一处深受河南游客喜爱的旅游胜地——皇城相府。
这组建筑风格独特的明清古堡群,因其主人在世时的显赫地位和其仙逝后恩泽后世的千秋功业而成为三晋大地上不可替代的文化图腾!解读皇城相府,首先需要深悟的就是这座傲世官宅的主人——大清相国陈廷敬。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
他长康熙16岁。
康熙8岁登基始,陈廷敬即侍候康熙读书,一直到最后72岁,装聋作哑,善终而退,隐居原籍,颐养天年。
陈廷敬官场成功的五字诀:等、稳、忍、狠、隐!这五个字不仅全面地反映了陈廷敬的性格和为官之道,而且对现代的官场和职场竞争也颇具现实指导意义。
康熙时期是我国清朝历史上步入繁荣的转折和关键时期,究其复兴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圣君康熙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由此也得益于康熙周围聚集了一批名臣。
然而,纵观各位大臣,大都不能善终。
明珠被削权罢相,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退回杭州原籍……但是,陈廷敬却例外。
康熙送给陈廷敬八个字的评价: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去世后,康熙又将“午亭山村”匾额赐与他的老家皇城村。
自此,陈廷敬和他的家宅皇城相府便成了历史上一个传奇的文化符号!那么就让我们寻着文化的脉络,去皇城相府品味一代名相陈廷敬光照千秋的卓越人生!在等待中积聚崛起的力量——学习陈廷敬的“等”功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的陈廷敬,是靠考取功名而被康熙帝发现的。
做官最终是做人

做官最终是做人——读《大清相国》有感读王跃文的描写当代生活的小说,给人一种时而沉重、时而畅快的感觉。
因为小说的情节总容易使人回到现实生活中,仿佛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在经历或者说体验现实生活。
这就是小说的魅力。
那么,读王跃文的历史小说呢?我也有着同样的感觉。
我边读边想,是现实在重复历史,还是王跃文在借历史影射现实呢?作者描写的年代基本上是康熙年代。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几个君主之一。
作品的主人公不是康熙,而是康熙的大臣陈廷敬。
因而作者选取的材料都是表现陈廷敬的材料。
按说,小说的时代背景距离现在已经300多年了,但我看着看着,总觉得就是现在。
康熙皇帝才华横溢,名臣辈出,但是内阁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
陈廷敬这样传奇人生的一位“传主”,自然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和今人学习的为人处世秘诀:清官多酷,陈廷敬清廉但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好人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能干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德高但铁腕时现。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陈廷敬为官最重要的五字秘诀是:等稳忍狠隐。
这五个字,按照我的理解,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做官最终是做人。
成功的官员,就是在做人的每个方面,都比较整齐,没有大的缺陷和明显的短板。
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一个标准去看,和陈廷敬同朝为官的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和徐乾学,之所以先后倒台,就是因为他们归根到底在做人的某个方面,出了大问题。
但是,这四个人每个人出问题的地方,是在不同的方面,没有相同的。
所以,当我们看这样的好书的时候,我们不仅是看到了三百年前的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你死我活,同样,也看到了不同的做人风格和不同的为人,最后自己的命运的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做官是一种对人性的考验,是一种对人性的优胜劣汰,最成功的,不是智商IQ有多高的人,而是对人性的了解和渗悟最为透彻的那些人。
试论大清名相陈廷敬的为官之道

试论大清名相陈廷敬的为官之道陈廷敬的为官之道,深受陈氏家族良好家风的熏陶。
以“崇儒经且致于用”为原则的理学思想是其为官执政的学理基础,将礼治作为治理家族和国家的根本;推崇“民为邦本”以及在政务实践上奉行“中正之道”。
在官德上,陈廷敬始终恪守清正廉洁,慎言慎事,勤政爱民的为官准则。
标签:陈廷敬;家风;学理基础;为官准则清相陈廷敬生于明朝末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人。
陈廷敬在顺治年间中三常进士,后担任过左都御史后转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在康熙四十二年任职文渊阁大学士,是康熙年间重要的宰辅近臣[1]002。
在一生的官宦旅途中,陈廷敬始终奉行清廉自守、勤政爱民的做官准则,他的清廉作风被世人所公认,因此而获得了康熙皇帝的赞赏和信任,成为康熙帝最倚重的大臣,对康熙王朝的文治武功及康乾盛世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为官之道的家风陶冶陈廷敬高尚的为官处世品德,与他的家庭教育和良好家风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陈氏家族从其世祖三代陈秀开始便是以儒为业的文化世家。
三世祖陈秀任于陕西西乡县少尉十几年,为官期间“清操劲节著闻”“民戴之若慈母”“清严刻励,挂冠于墙壁,多惠政”[2]446。
陈秀作为陈氏家族为官的第一人,写下许多教子诗,例如“想浊富徇利亡身,怀私心违天害理”“百岁光阴易掷梭,痴儿莫得等闲过。
起家绍业由勤俭,处事交人贵缓和”[1]290的诗句来告诫子孙为官要清勤廉正,治家要轻财好施、处事要懂得忠厚忍让,为学要懂得惜时用功。
陈秀的教子诗对陈廷敬的家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为陈氏后代树立了良好的家风。
陈廷敬也曾在《陈氏家谱》中写道,“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实肇于此也。
”[3]以耕读为业,礼义传家的陈氏家族世世代代都十分重视后代的学习,虽然陈氏长辈在衣食上讲求清贫乐道,但是在培养子孙学习上却从不吝啬。
陈氏家中建有专供子侄后辈读书的家塾以便家人安心准备科举考试和读书治学,可见,陈氏家族的先人对子侄孙辈认真读书考取功名非常重视,而其后代子孙也大都成为刻苦攻读的优秀人才,代代皆有读书人,整个家族的文化修养也愈来愈高。
廉臣典范陈廷敬

廉臣典范陈廷敬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
原名陈敬,顺治十五年(1658 年)中进士,会试时,与顺天府陈敬重名,顺治帝特在其名中加“廷”字,名字由此而来。
陈廷敬为官53年,升迁28次,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及文渊阁大学士。
他为官期间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不畏权贵,以公心反腐,不失为历代廉臣典范。
一、为政清廉,自己不想腐陈廷敬一生居官恪慎清廉,鞠躬尽瘁,素以廉洁传世,《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陈廷敬在礼部任上时,曾饬下家规严令:“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直面当时“律例”不敌“陋规”的沉疴痼疾,抵制了当时各种名目的请托和行贿,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打破了多年无人指摘的“潜规则”。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元月,身为礼部侍郎的陈廷敬接到管理户部钱法的临时任务。
甫一上任便表明心志:“此天下钱之所由出也。
吾自矢不受一钱,愿与诸公同之。
”在署理铸造铜钱的职务中,发生了著名的“奉还二钱”故事。
其一钱为:某日在废铜中出现一枚“秦半两”,众人皆说古钱为吉祥之物,陈廷敬便作为饰物佩戴于身。
其二钱为:在临时管理户部钱法的过程中,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下属官员带新铸银钱样本至陈廷敬处,请其验看。
待来人走后,陈廷敬发现有一钱遗漏于案,便将其收起。
后来,陈廷敬身至铜钱铸造现场,忽然心生惭愧:“吾誓不受一钱,前后取其钱二,其何以自明?”遂将此二钱如数奉还。
后来他还专门写了一篇《二钱说》,以示警醒,其严于自律的程度可见一斑。
二、顺势立法,使官员不能腐陈廷敬心怀时务,看待问题切中要害,善于因法利导根除时弊,使官员想腐而不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
康熙帝以宽仁治天下,当时又三藩平定,经济加剧复苏,致使腐化成风。
陈廷敬对此痛心疾首,次年因势利导的向朝廷上《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强调指出:“贪廉者,治理之大纲,奢俭者,贪廉之根柢。
陈廷敬的家训家教家风

皇城陈氏家训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的陈氏家族在历史上有过九位进士,其中有六位翰林,诞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有大小官员和诗人三十多位,是典型的翰林门第、宰相家风,成为中国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
康熙皇帝曾写过一首五言律诗表彰陈廷敬的风度:横经召视草,记事翼鸿毛。
礼义传家训,清新授紫毫。
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
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
其中“礼义传家训”,是说陈廷敬的陈氏家族是把礼义道德作为家训代代相传的。
陈氏家族的确是一个礼义之家,陈氏家族的家训立自明弘治年间陈氏三世祖陈秀。
陈秀,字升之,幼时聪颖,学习举子业,可是他不喜欢八股文,考场屡屡失利。
但他能诗文,而且喜欢写散曲,有元代人的风格。
他还擅长书法,精于行草。
陈秀因没有考取功名,无法由正途进入官场。
后来国家选拔人才,他得到地方举荐,经过考核,被选为陕西省西乡县典史。
官员的品级最小的是九品,典史不入流,没有品级,负责掌管文书收发。
西乡县附近有一个城固县,知县空缺,上级就让陈秀去代理城固知县。
陈秀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受到当地百姓爱戴。
后来他辞官归家,当地百姓为他立了生祠表示纪念。
陈秀做了九年典史,留下了很好的官声。
陈氏家业豪富,陈秀担心儿子整天出入于歌楼酒馆之中,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不努力读书,为加强对子弟的教育,写了教子诗词,寄给他的儿子,后来就成为陈氏家族的家训。
陈秀的教子诗对陈氏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陈氏后人居家立身之本。
故其裔孙陈昌言说:“每捧读之,奚啻义方训,允为子若孙守身家良谟也。
”又说:“佑启我后人,尚念毋忘。
”(清陈昌言《述先草序》)陈廷敬也说:“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实肇于此也。
”(清陈廷敬《陈氏家谱》)教子诗一陈秀才忆儿时便起愁,愁儿不把放心①收。
肯离家舍来官舍,料出歌楼入酒楼。
未得彩衣②承膝下③,且将绿蚁④展眉头。
天涯谁念虚甘旨⑤,顾我于今鬓已秋。
【注释】①放心:放纵之心。
②彩衣:《列女传》:“昔楚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常着五色斑斓衣,为亲取欢。
大清反腐名相陈廷敬

德官 , 却 不 乏 铁 腕 ”, 作 家 王 跃 文 写 的 《大 清 相 国》 中 曾这 样 赞 扬 陈 廷敬 。 陈廷 敬 为 官 5 0余 载 ,
由于 在会 试 中名次 不 算 太高 , 陈廷 敬 被选 为
庶吉士 , 留 在 翰林 院 继 续 学 习 , 相 当 于现 在 常 说
暗 中调 查 , 几次遇险 , 最 终 发 现 山东 巡 抚 瞒报 灾
荒, 甚 至 扣 押 不 愿 配 合 做 假 的 地 方 官 员 。 后 来 山
东巡 抚不 得不 向朝廷请 罪 。 第 二 次是 巡 视 云南 。 1 6 8 5年 , 时 任左 都 御史 的 陈 廷 敬 经 过 多 方 明察 暗 访 , 连 续 向康 熙 上 了 三 道 奏折 。在第 三 道 奏折 中 , 陈 廷 敬 将 矛 头 直 指 云
陈廷 敬 ( 1 6 3 9年 一 1 7 1 2年 ) , 初名“ 敬 ”, 字 子 端 ,清 代 泽 州 ( 山 西 晋 城 市 阳城 县 ) 人 , 先 后 担 任
清廷康熙帝师 、 吏 部 尚书 、 文 渊 阁大 学 士 、 《 康 熙 字典 》 总修 官等 职 。
陈 廷 敬 出 身 于 书 香 门 中 曾 出过 不 少 进 士 , 但 陈 廷 敬 的高 祖
左 都 御 史 由皇 帝 钦 点 并 代 其 监 察 地 方 及 各 部 门 ,
一
学业 却要求 愈加严格 。到陈廷敬祖 父一辈 , 陈家建
起家塾 , 既 教 自家 子 弟 , 也 收 附近 穷人 家 的孩子 。 及 至 陈廷 敬 的父 辈 , 其 父 陈 昌期 经 营着 家族 的产
旦 有 官员 贪 污违 法 , 御 史 有 权 直 接 向 皇 帝 上 奏
治世能臣的五字秘诀

治世能臣的五字秘诀—《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这本书的封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
王跃文写陈廷敬为官的一生,写他如何从一个拥有正义感的青年举子,逐步成长为胸有城府、老练沉稳的官僚。
晚年回到家乡,他总结自己近五十年的官宦生涯,就是小说最后的一段话:“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
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段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算是全书的文眼。
等、忍、稳、狠、隐,陈廷敬的一生几乎就是这五个字的形象写照。
总结起来,“等、忍、稳、狠、隐”与“识时务者为俊杰”是陈廷敬驰骋官场的真经秘诀。
陈廷敬能够耐得住寂寞,一步步做到了“等、稳、忍、狠、隐”,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又不去害人,能够更新观念、迅速转变角色,从错误的思想中走出来,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
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
这些都是很可贵的。
康熙皇帝称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陈廷敬是泽州神童,美名传遍三晋,但是科举一路坎坷,甚至最后也不能被点为状元,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明朝一代名臣张居正。
张居正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就中了举人,二十三岁中进士,一路做到吏部尚书,再到内阁首辅,万历时,权倾朝野。
当时的主考官反复翻阅张居正的试卷,赞叹道“国器”,但是主考官顾璘却不许张居正中中第,多年后张居正知道了这件事,反而感谢顾璘。
张居正年纪轻轻就聪明绝顶,若是年少得意而荒废学业,最终都会沦为庸人,就像王安石《伤仲永》里的仲永一样。
而陈廷敬确实做到了“等”,宠辱不惊,人如青石,沉得下来,静得下来,就像那个有名的问题:杜鹃不叫,怎么办?织田信长说,杜鹃不叫,就杀了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陈廷敬的“五字诀”看为官之道
《大清相国》一书是王岐山向领导干部推荐阅读的书目。
这本书讲述的是康熙王朝名臣陈廷敬官场风云50载,最终功成名就,全身而退的故事。
官场宦海历来是风起云涌之地,波诡云谲,浮沉难料。
康熙年代与陈廷敬同朝为官的几大名臣中,明珠极尽恩宠,最终却被罢相削权;索额图也曾尊荣备至,最后却身陷囹圄;徐乾学聪明却被聪明误,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最终也被斥退回籍。
这些重臣名宦少有善终。
唯独陈廷敬驰骋官场50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晚年乞归之后仍被康熙帝召回,终老相位。
位极人臣,官场仕途可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难能可贵的是,陈廷敬能把这份尊荣保持到头,全身而退,这就不是一般的修养和本事了。
细读《大清相国》一书,陈廷敬的为官“五字诀”,似可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首先是一个“等”字。
这是陈廷敬的官场启蒙老师卫向书告诉他的。
等,实际是一种积累和历练。
官场没有捷径,官员不会速成。
官是熬出来的,一个人步入仕途,要经历慢火温煮,方可磨出意志,炼出心性。
当然,这种等,不是被动地无所事事地熬日月,熬资历,而是要忍得住冗长岁月的考验,经得住清贫生活的击打,耐得住别人平步青云的诱惑,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俯得下身,在积极
的等待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开阔眼界,练就本领。
一旦机会来临,方可厚积薄发,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当年卫向书在陈廷敬乡试和会试夺得解元和进士头名之后,本可以在殿试时将他推荐给皇上点为状元,但卫向书想到,当时的陈廷敬只有21岁,早早中了状元,未必是好事。
人若少年得志,往往把持不住自己,众目睽睽之下,没毛病也会让人盯出毛病来。
于是他将陈廷敬推荐为二甲头名。
陈廷敬不负卫大人厚望,从翰林院的普通修编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修身养性,积累知识,终成大器。
可以说,一个等字,带给陈廷敬的是蓄势待发的积累,厚积薄发的能量和沉稳大气的心性。
第二个字是“稳”。
这是陈廷敬自己悟出的。
官场说到底就是一场平衡木游戏。
一个官员要想在官场平步青云,玩的就是平衡术。
而平衡术的要诀就是“稳”。
面对高深莫测的帝王之心和虎视耽耽的左右同僚,陈廷敬没有将自己绑架和依附在谁的身上。
当明珠和索额图位高权重、炙手可热,许多官员纷纷投靠两党门下的时候,只有陈廷敬,不党不私,不偏不倚,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依旧站在自己的队列里,为皇上尽力办差,为百姓努力办事。
当康熙流露出对索额图的厌恶和打击的意图时,朝中不少大臣揣摩圣意,见风使舵。
更有索党故旧纷纷倒戈,另投他人。
只有陈廷敬没有趁火打劫,而是当着皇上的面历数索额图为大清立下的汗马功劳,让康熙和同僚对他刮目相看。
当皇上盛赞山东巡抚富伦治理
有方,得到万民拥戴,而其他官员纷纷附和时,又是陈廷敬站了出来,不顾富伦是皇亲国戚的身份,镇定地对康熙说,大凡奏疏上说万民盛赞的地方一定有问题。
一句话惹恼了康熙,康熙下令让陈廷敬深入山东彻查富伦问题。
陈廷敬顶着皇上和朝廷官员的巨大压力深入山东明察暗访,终于查清了富伦盘剥百姓鱼肉乡里假报胜绩的事实。
无论是查办明珠和穆萨哈的毁钱鬻铜案,还是办理云南巡抚王继文的藩库亏空案;无论是大义凛然说服傅山归顺清廷,还是力谏皇上收回大户统筹法,陈廷敬始终不见风使舵、察言观色、首鼠两端,而是立场坚定、稳扎稳打,最终赢得稳操胜券。
陈廷敬的稳,来自于稳重的性格,满腔的正义,过人的胆识和渊博的知识。
他的稳,让天纵英明的康熙也不得不称赞他是难得的辅弼良将。
第三个字是“忍”。
这是陈廷敬的岳父教给他的。
忍,拆开来解,就是“心字头上一把刀”。
官场如战场,既需要短兵相接敢于亮剑的锐气,也需要面对委屈忍辱负重的修养。
官场练的是忍功。
大凡上蹿下跳、锋芒毕露者,都是官场上的幼稚儿,必然逃不了被官场抛弃、身败名裂的下场。
陈廷敬身居官场50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木秀于林,风口浪尖。
面对明珠索额图之流的恶意诋毁,面对高士奇徐乾学等人的冷嘲热讽,面对皇上的无端猜忌,若没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度量,若没有委曲求全、忍尽天下难忍之事的涵养,怕是早就和其他同僚一样成了官场弃儿。
忍,既是气量,更
是修养。
忍,不是懦弱退却、忍气吞声,而是暂避锋芒、韬光养晦。
为官要忍,为人,何尝不要忍?吃得苦中苦,忍得屈中屈,方为人上人。
第四个字是“狠”。
这是残酷的现实逼得陈廷敬悟出的又一官场要诀。
官场不是道场,官员不是菩萨。
只会念阿弥陀佛的德官懦官决不是好官。
真正的好官是既要有菩萨心肠又要不乏铁腕手段。
面对明珠的权倾朝野,面对索额图的飞扬跋扈,面对高士奇的阳奉阴违和徐乾学的野心勃勃,陈廷敬狠下决心要替朝廷铲除这些奸佞小人。
为此他躲在幕后设计了扑朔迷离的“连环参”:让御史张鹏翮出面参明珠,待明珠倒台后,他又利用索额图和高士奇主仆之间的感情裂缝怂恿高士奇参倒索额图。
又装作不经意间告诉了索额图关于高士奇以假古董哄骗皇上的真相,在索额图被高士奇参倒狗急跳墙之际反咬一口,将高士奇欺君罔上的事情抖了出来,从而把高士奇推到了地狱。
当徐乾学看到劲敌皆败,野心勃勃意欲相位独揽的时候,又是陈廷敬在幕后蛊惑负罪累累、已然豁出去的杭州知府刘相年参了徐乾学一本,从而把这个劲敌也推上不归路。
连环参的最终胜利者陈廷敬躲在幕后,在皇上面前落了个老成持重、辅国安邦的印象。
一个“狠”字,透出的是陈廷敬的过人智慧、铁腕手段,和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果敢决绝。
最后一个字是“隐”。
这是陈廷敬的夫人月媛教给他的。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隐,说到底就是淡泊名利,含而不露,进退之
间拿捏得恰到好处。
俗话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
官场不是你的最终归宿,只是你的过往之地。
无论官有多高,位有多尊,权有多大,也不过是衙门驿站的匆匆过客而已。
明乎此,就该懂得,当进则进,当退则退。
过分的迷官恋权,只能是身败名裂,最终落得个笑柄收场。
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陈廷敬在听得皇上对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的评价,并封他为大清相国之时,也曾“老夫聊发少年狂”,兴高采烈回家告诉夫人。
但他聪明的月媛夫人告诉他: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贵为相国,位极人臣,盛极而衰,亘古不变。
劝他吸取明珠索额图的教训,及早远离宦海官场,求个全身而退。
陈廷敬幡然醒悟,以耳聋(装聋)影响国事为由,请求告老还乡。
最终被皇上准予原品休致、颐养天年。
隐,是智慧,是心胸,是品格,更是道行。
行走官场,进退自如,方可游刃有余。
陈廷敬是封建时代官场的杰出代表。
他的为官“五字诀”明显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今的官场生态和陈廷敬时代的官场生态已不可同日而语。
但就官员自身的修养和百姓对官员的期盼而言,仍有一脉相承之处。
所以,他的为官“五字诀”,对当今的官场和官员,也应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海纳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