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为政》的为政之道
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

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为政篇导读】钱穆曰:孔门论学,最重人道。
政治,人道中之大者。
人以有群而相生相养相安,故《论语》编者以《为政》次《学而篇》。
《论语注疏》曰:《左传》曰“学而后入政”,故次前篇也。
此篇所论孝敬信勇为政之德也,圣贤君子为政之人也,故以“为政”冠于章首,遂以名篇。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白话】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德行,就像天上的北辰,安坐其处,众星绕向它而旋转。
”【释词】为政:治理国家,实施政治。
以德:治国者要以德行为根本来治理国家。
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而不失,谓之德性。
为政者当以己之德性为本。
譬如:比如。
北辰:即天枢、天心,天之中,也叫北极,居北方。
北辰是无星处,不当视作“北极星”。
“凡天之无星处曰辰”。
古人认为天体圆,北辰天心此为最高处,名“赤道极”,称“北极者”,对南极言之;成周洛阳之地为地之中,在此处观北极处地36度,南极入地亦36度,中国在赤道北,只见北极。
居其所:安坐其处。
所,处所。
共:即“拱”,环拱围绕。
朱子曰: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治国者,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修养自己,方可治国平天下,以自己之德行,为其下之表率,为天下之表率,以德服人,以德化人,有如众星之围绕归向于北辰而随之旋转。
之:指北辰天心。
【先贤精义】王夫之曰:辰非星,星非辰也。
北极有其所而无其迹,可以仪测而不可以像观,与南极对立,而为天旋运之纽。
秦蕙田曰:北极,天之至中。
谓之辰者,无星而有其位也。
北极正相对为南极,二极之中纮古今皆谓之赤道。
……“赤道”云者,赤犹“空”也;空设此道,以判南北七政不附丽而行也。
北辰,今谓之“赤极”,言其为赤道之极耳。
俗言“赤手、赤贫”,皆取“空”义也。
李惇曰:天行至健,其南北两端不动处,如门之枢。
雷学淇曰:北极亦非不运动,但居其所而不移耳。
犹之圣人治天下,但见其垂衣裳而天下治,不知“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其劳心者无已时也。
《论语》中的“为政之道”

思想 重要集 中在《 语》 。 论 中 孔子 从政 的 时间并 不长 ,
望他 能有所 警 醒 。 那 么 怎样 才算 “ 正道 ” 政治 呢 ? 曾经 叶公 问孔 的
但是 他 的一 生却 总是 孜孜 不倦 地 追求 恢 复 “ 周礼 ” 。
管理 国家 的关 键 在 于得 民心 。这样 就 能使 近 处 的老
百姓 因受 其 惠泽 而喜 悦 ,远 处 的老百 姓 能慕 名前 来
归服 。
人 们所 借 鉴 、 吸收 。在 社 会矛 盾 日益 突 出、 富差 距 贫 不 断扩 大 的今 天 ,德政 ” “ 思想 对于 社会 矛盾 的 缓 和 . 社 会管 理 的有 序 。和谐 社会 的构建 是有 着 重 大 的理
中 国古 代虽 然 没有 现代 意义 上 的政 治 学 .但 是 政 治思 想却是 十 分丰 富的 。 于“ 政之 道 ” 中 国的 关 为 . 许 多政 治家 和思 想 家都 曾 经有 过深 刻 的 阐述 。其 中
孔 子 的“ 政之 道 ” 德 政 ” 想深 远影 响 了历 史 政 为 即“ 思
(颜 渊》 , 《 ) 当时鲁 国政治 上最 有权 力 的人 季康 子 ( 鲁
哀公 时 的正卿 , 问孔 子 , 么是政 治 呢 ?孔 子说 , ) 什 政
治就 是正 道 。所 谓政 治 的道 理 , 是 领导 人 民 、 会 就 社
走上 一个正 道 。 如君 王能 够 以正道 统帅老 百姓 , 假 又
念 , 谓 “ 人心 者得 天 下” 所 得 。历来 的暴君 , 然 可 以 虽
、
为 政 的 理 念— — “ 者 。 也 ” 政 正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政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政思想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治国中他主张以“礼”治国和以“德”治国。
礼治最重要的就是“正名”,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德治强调进行道德教化,正己正人。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排斥“法治”,他认为法治不过只是为了避免人们获罪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培养百姓的羞耻心,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仍在,而“道之以德“和“齐之以礼”的治国方法却能从根本上达到教化百姓,安定社会之功。
一、为国以礼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西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权,统治秩序日渐混乱,这种情况令孔子感到十分气愤,更坚定了他推行“以礼治国”的决心,他认为只有礼治才能使社会恢复到井井有条、国泰民安的状态。
孔子认为以“礼”作为基本的社会制度才能使政权长久。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礼治自古就有而且是一脉相承的,实行礼治的国家可以沿袭百代。
治国以礼最重要的措施是“正名”。
孔子在于弟子讨论为政的首要问题时提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特别注重礼治制度中的等级名分,礼治制度之所以产生,是为了确定与其名分相符的思想和行为,正名就是使名实相符,而所谓刑罚,则是对违反礼治者的惩罚。
当然,在孔子看来,为了避免诸侯僭权,严格的君臣关系也是以礼治国的重要方面。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在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君主居于最高统治地位,效忠君王便是臣子最大的“礼”,任何僭越君主的行为都是有损“礼治”的。
《论语》中的为政之道与治国方略

论语中的为政之道与治国方略引言《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涵盖了一些关于政治理论和治国方略的论述。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相关内容,探讨其中体现的为政之道和治国方略。
1. 仁爱之道孔子强调以仁爱为核心,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这种基于仁爱原则的为政之道在治国方面有以下要点: - 重视民生:孔子认为君主应该关注百姓疾苦,解决社会问题,保障人民权益。
他强调富国强军与教育普及,并倡导礼乐教化以塑造健康社会秩序。
- 勤政务实:孔子强调君主应具备宽厚、温顺、谦虚的品格,并重视实际行动而非空洞言辞。
他提倡廉洁奉公、勤勉任事的作风,并赞扬贤能之士。
2. 以德治国孔子认为通过培养人的德性来达到治国的目标。
他提出了以下治国方略: - 君臣关系:孔子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以高尚品质和高尚行为来感召臣下。
他认为君主应当成为民众的榜样,并通过正确指导和教育使人民自觉遵循道德准则。
- 分权制衡:孔子主张将权力分散给有才干的官员,促使他们互相制约和平衡,从而避免集权和专制。
他倡导推崇人才而非门第出身,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优点。
3. 善于用人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用人有着独特见解: - 厚待贤能:孔子认为应该选拔并重用具备德才兼备的人才,而非只看中门第或权贵背景。
- 鼓励学习进取:孔子倡导个体不断学习进步,并鼓励君主培养世袭贤能。
- 先事后享:孔子强调领导者必须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非个人私欲。
结论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为政之道和治国方略,包括仁爱之道、以德治国和善于用人等。
这些思想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与借鉴《论语》中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其内涵,探索适合当代治国方略的发展路径。
浅论《论语》的为政之道

浅 论 《 语》 论 的为政之道
王 跃 辉 ’ 李 春英 z
f 1湖北 大 学 历 史文 化 学 院
湖北 武汉 4 0 6 302
2广 州大 学 公 共 管理 学 院
广 州 白云 5 0 0 ) 1 0 0
中图分类 号: 0 H3
文献标识码 : A
理解 , 又有 更 加 广 泛 的 意 义 。孔 子 认 为古 人 “ 不 下 庶人 ”《 记 ・ 礼 (礼
生命 ; 朋友 交 往 . 话 诚 实 守 信 。 这种 人 , 然 没有 学 习过 , 是 同 说 虽 但 我一 定 说 他 学 习 过 了 啊 。《 论语 ・ 而 篇》 有 子 日 :道千 乘 之 国 , 学 中 “ 敬事 而 信 , 用而 爱 人 , 民以 时 。” 子认 为 , 理 一 个 国家 , 为 节 使 孔 治 作 的 日常 工 作 , 以信 为诚 , 欺 不 诈 , 自 己的 实 际 行 动 来获 得 天下 不 用
文章编号 :0 7 0 7 (0 01 - 1 7 0 1 0 - 4 52 1 )1 0 1 — 2
主义 精 神 和幸 福 快 感 ,这 样 他 们 才 能 拥 护 为政 者 的 国 家 治 理 , 国 家 才 有 希 望 。子 日 :以 不 教 民战 , 谓 弃 之 。”《 “ 是 ( 论语 ・ 路 篇 》 , 子 )
虽 日未 学 , 必谓 之 学 矣 。 ” 《 语 ・ 而 篇 》 , 句 话 的 意思 是 , 吾 (论 学 )这 对 妻子 , 品德 , 重容 貌 ; 奉 爹娘 , 重 不 侍 能尽 心 竭 力 ; 事 君 主 , 豁 出 服 能
嗣者 也 ”《 传 ・ 公 十 一 年 》。但 是 ,论 语 》 , 子 对 于 “ ” (左 隐 ) 《 中 孔 礼 的
《论语》 论为政

《论语》论为政为政者必须在为政中充分体现出“仁”,即行“仁政”。
“仁政”也叫“德政”,亦即孔子所云“为政以德”。
一个人,或是一个政权“为政以德”,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
故王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仁政的宗旨,是给人民以好处。
在政治实践中,仁政又表现在为政的各个方面。
兹就《论语》中所及择要介绍。
首先,崇尚礼治和道德教化。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规定了每个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是人们的行动准则。
靠政令刑法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在孔子看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们虽然慑于刑法之威,不敢犯法,但没有耻辱之心,道德水平低下,这就未必没有犯法之心,有人还是免不了会犯法。
其实,道德礼义的教化和政令法律的威慑,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仅用道德礼义而废政令法律,在政治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其次是减轻人民负担。
当时人民的负担,主要有二,一是赋税,二是劳役。
在赋税方面,儒家主张“什一税”,亦即十税其一,当时说来是最轻的税。
在《颜渊》中,有若就劝说鲁哀公采用什一税;在劳役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说“勿夺民时”,意思是说,要适时地使用民力,不能在农忙时节征用民力,以免耽误农时。
在农业社会中,大区域的耽误农时就意味着动摇国家的经济基础。
为政者的物质都是取之于民,要减轻人民负担,为政者就应该节俭。
孔子把“节用”奉为治国之道。
生活奢侈的为政者,如齐景公、管仲、季氏等,都被孔子尖锐地批评;崇尚俭朴的为政者,如禹、卫公子荆等,孔子极为推崇。
其三,注重为政者的道德力量。
为政者必须以自己的道德力量感化百姓,而不能以权势压服百姓。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孔子云:“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云:“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论语》中的为政之道与君臣关系探索

论语中的为政之道与君臣关系探索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所记载。
本文将重点讨论《论语》中有关为政之道与君臣关系的内容。
为政之道仁德为本孔子强调了仁德对于为政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国,推行道德美德,并以身作则。
通过倡导仁义、宽厚、公正和诚信等品质,能够使国家社会和谐稳定。
自我修身孔子主张统治者首先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个人修养上力求完善自我的品德和素质,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良好影响。
顺天应人根据《论语》中的记录,孔子认为君主应该明辨是非、聪明才智,并且运筹帷幄,善于处理复杂的政务。
同时,君主还需要获取民众反馈并及时调整政策以满足民众的需求。
爱民如己在治国理政方面,《论语》强调君主应当关心民众,像父母一样爱护他们,并为了他们的福祉而努力。
这种亲民的态度有助于建立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君臣关系君主的角色《论语》中描述了君主应担负起保障国家和民众福祉的重任。
君主需忠诚、正直、聪明智慧,并与贤能者共同治理国家。
臣子的责任《论语》强调臣子需要忠诚服从君主,尊重并支持君主的决策。
同时,臣子也有义务向君主提出真实、明智的建议,以帮助其更好地管理国家。
君臣合作孔子认为君主与臣子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通过交流思想和意见来促进国家发展。
这种合作关系将有助于实现政治稳定以及社会繁荣。
结论通过研究《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为政之道和君臣关系有着明确的思考和观点。
仁德、自我修身、顺天应人以及爱民如己等原则被孔子视为治国之道的核心。
此外,君主与臣子之间需要建立起互信和合作的关系,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的目标。
《论语》读书笔记:为政篇

《论语》读书笔记:为政篇北极星0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说:“用好行为的作用和成果来教化人民,就好像北斗星,在固定的位置,其他的星星都围着它转。
”在古代,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学习,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一些论点上是相辅相成的。
《论语》中这句话与道家中的“无为而治”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
孔子认为,为政(通过后面21条的阅读,政治可以理解为人和事,为政就是做人做事。
),首先要做好自己,让自己成为有德行的人,在别人看来,就好像北斗星一样,总在一个正确的位置,其他人都以此为参照,并愿意追随与侍奉。
思无邪0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说:“《诗》经一共三百首,表达的主题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思无邪’,人不能没有思想,只有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导走上正路就好。
做过父母的都知道,孩子从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开始,小孩都在观察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用手触,有牙咬,都是想正式地感受这个世界。
后来,到了3岁以后,会发现孩子越来越有想法,从这个时候开始,小孩作为一个人类,开始思考,直到生命的终点。
所以,会思考是人类区分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但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思考也是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
有善良的,有邪恶的;有无私的,有自私的,等等。
而人类的思想是无法被别人看见的,如何才能引导人们都能走上向善的道路上来呢?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修订《诗》经,只留下三百篇,供后人阅读学习,而《诗》经的唯一核心思想就是引导大家无邪地思考。
以德服人0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说:一个国家,如果以政治体制来领导,靠刑罚来管理人民,一般人会想法钻法律漏洞,而且还会自鸣得意,毫无羞耻心。
如果以道德来领导,依赖道德的理念,通过礼仪精神来维持秩序,如果做错了,就有惭愧的心情,这样做到人人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就达到了政治目的。
孔子有一个政治理想,就是上位者拥有高尚的德行,依靠德行来治理国家,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那这样治理下的臣民就知廉耻,懂仁义,社会依靠人们内心的道德标准来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论语·为政》的为政之道
论《论语·为政》的为政之道
论《论语·为政篇》的为政之道
众所周知,《论语》作为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其中包含了许多儒家的治国、修身、伦理、教育的重要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论语·乡党》中的“食不言,寝不语”,体现了孔子的对“礼”的重视,这里的“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节;又如,《论语·里仁》中提到:“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说明孔子崇尚“仁德”,反对罪恶。
除此之外,《论语》中所阐述的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观念随着历史的长河一步步沉淀,一直到几千年后的当今中国,被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所广泛吸纳,当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正好体现了孔子的“德治”观。
由此可见《论语》以及儒家思想对现实中国的人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政》是《论语》的第二篇,主要内容涉及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本篇涉及到政治、教育、道德修养等多方面,其中的思想精髓也被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继承与发展,并且一步步得到升华,直到今天,其理论内涵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为政》篇的现实意义,在这里我想单独阐述其为政之道。
一、德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德治”,即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他主张对统治者,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对百姓,重视对百姓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为政》中有提到: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段话正好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同时也是《为政》篇中
的第一句,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又比如,《为政》中说: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联系我们当今的法制思想,我们必须明白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除此之外,《为政》中还有提到: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这句话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
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
孔子认为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这种思想在人治社会中通过感化对统治者行为的约束,对国泰民安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思想的基础是建立
在人治社会上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上的,其作用在当今法治社会有一定局限性。
对于孔子的“德治”理念,在当今这个法治社会中似乎不见得那么有说服力,毕竟,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
的确,仅凭道德教化大众,将道德作为为政的决定因素无疑是不正确的,因为道德不具有国家强制保障,对维护社会稳定不具有威慑力,其作用是有限的。
相比,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规范稳定作用,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首选方法。
但法律是由理性创造,并理性地实施的,但理性对人文社会有极大的局限,卢梭就对理性进行过强烈的批判,认为纯粹的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人性,毕竟,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在这种程度上,道德教化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思想道德不仅能教化大众,扬正气,促和谐,而且能为法律提供价值准则和道义基础,所以,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这个治国方略应该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尤其是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中国,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已经越来越重要。
所以,孔子的“德治”观点虽有不足之处,但其“以德治国”的内涵对现实社会发展具
有重要的价值。
二、任人唯贤
任人唯贤,顾名思义,就是选用有德才的人的意思。
《为政》中有一句话阐述了孔子的“任人唯贤”的思想: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
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
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
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
“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已越来越成为大众热议的问题。
高考地域政策的不平等,官本位和以学历论人才的影响强烈,人才选任中人际关系的作用仍然突出等一系列消极现象依然存在。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人才的能力发挥得越大,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才越多,社会前进的脚步就越快。
虽然近几年我们在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
多、面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合理培养与运用人才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但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