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古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如《论语》载·樊迟问孔子“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子忿然曰:“吾不如老圃”,迟走后,子对其他学 生说:“小人哉,樊须也。”并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 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 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 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 教育(13、14世 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 现开始)
01
04
科学民主的呼 声不断高涨。
03
文化特别是自然科 学得到很大发展。
02
生产力发展迅速,大机器 生产促进生产率迅速提高。
资本主义社会 的几个特点: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
01 学 校 教 育 逐 渐 普 及 。
03
普及教育主张最早出现于孔子的
“有教无类”。提出交少许学费就
可入学。他说:“自行束修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最早创办私
学)。古雅典梭伦提出:“父亲有
送子女入学的义务”。
02
14—16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意
大利和大西洋沿岸的英、法等地,
欧洲中部的德国等地工场手工业和
商业迅速发展,城市也发达起来,
剌激航海业——国际贸易和掠夺殖
民地的发展。
1
神话起源:教育由人格化的神创造,教育要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 于天。
2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思维导图

四书五经
对比
教会学校:七艺:三科+四学 骑士学校:七技
2
永恒性
历史性
民族性
社会属性:
生产性 长期性
相对独立性
继承性
不平衡性
教育的功能
1
按照作用对象 按照作用方向 按照呈现形式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显性功能 隐藏功能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下)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发展
神话起源说
朱熹最早提出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古印度:宗教教育
古希腊:
斯巴达:尚武 雅典:尚文
封建社会
西汉:太学,鸿都门学;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二馆
近代教育 20世纪以后
宋元:书院 明清:1905年废除科举 国家重视、干预教育、公立教育崛起 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世俗化:与宗教分离 教育精制化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现代化 终身化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上)
教育概述
“教育”的由来
孟子《孟子·尽心上》最早提出 许慎《说文解字》最早解释
教育的定义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者:主导作用
教育的基本要素
受教育者:主体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手段,教育内容 中介
教育的本质及社会属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利托尔诺、沛西能 正式提出 孟禄 米丁斯基、凯洛夫 最科学
口诀:本能生利西 心理仿孟禄 米凯爱劳动
原始社会 古代社会
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教学内容单一,不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夏:庠、序、校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特别是“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 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 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 精力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
中国-----3明代以后
• 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不 仅社会思想收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 造性也被遏制,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 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含义★ ★ ★
•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 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 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 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
• 专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 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 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 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 实践活动。
没有港湾,与外界交流不便利。 • 人口:奴隶30万人,公民3万人 • 教育:国家控制
• 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要通过严 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 练成为体格强壮的武士。
• 斯巴达的妇女也要接受军事训练。
第一阶段:7-----18岁
• 住在国家教育场所 • 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为“五项竞
物生存竞争的本 本 是教育的基础; 了 种 族 发 展 的 需 要 。的
质 人 社
区 类 会
别 教 性
, 育 和
忽 活 目
视 动 的
性。
心理起 源论
孟禄(美)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 忽视了人的主观
无意识模仿。
能动性。
劳动起 源论
马克思主义
教育产生与发展第三讲

第三讲教育是如何演变的?——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教育是否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教育是否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一)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首倡,他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在人类产生以前,已在动物界存在。
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便是教育行为。
昆虫界也有教师和学生。
生物竞争的存在是产生教育的基础。
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物种,本能地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小的动物。
按照他的看法,人类只是在继承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作了某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与动物没有不同。
(二)心理起源论美国学者孟禄(1869-1947)从他的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
他认为,利托尔诺没有揭示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他根据原始社会尚无传授各项知识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在他所著的《教育史》(1925)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
(三)劳动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在20世纪40 -50年代,前苏联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对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批判,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产生的条件:自觉意识语言经验社会活动二、教育的发展(自身的特点)1.原始教育:非独立性:与生产、生活融合在一起原始性:内容、方法、目的同一性:原始状态的机会均等2.古代教育(以使用青铜器、铁器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农业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教育具有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学校学校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体脑分工的出现国家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学校的产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奴隶社会:施教机构的出现《孟子》:“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第一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与文化
(三)、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文化对教育目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如我国古代同时代的思想家 由于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哲学)观,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就存在着差 异。孟子从“人性善”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保存人善良的本 性,主张“存心养性”,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荀子从“人性恶”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根除人不良的本性, 主张“化性起伪”,说:“涂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
教育与文化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1、保存和传递文化的功能
任何一种社会文化要想传承下去、要想使其富有 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教育途径把这种文化转移到人的 载体之上,使之成为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重要内容 和手段。这样,文化才能在现实社会中显示出它的价 值与活力。
2、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的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培养具有 创造能力的文化人来实现的。人类文化是人类社会生 活实践的结晶。文化的创造源于文化的主体——人。 教育通过有组织有系统地把人类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使受教育者具备创造和更新文化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并造就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
3、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和德育的内容
教育与政治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 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 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董仲舒
1、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
2、教育通过传播政治思想,形成政治舆论服务于
农 业
1950年 1970年
工 业
1950年 1970年
服务业①
1950年 1970年
美 国 法 国 西 德 英国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教育是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
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划分为几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之后的世界教育。
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特点都是可以从阶级性、与劳动是否结合、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区别。
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古代分离到近代融合。
在古代产生了学校,在近代产生了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在近代普遍实施,在古代教育表现为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和象征性。
在现代教育表现为多元性、民主化。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中国孔子及其教育思想第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第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第三,启发诱导的原则;第四,学思结合的方法;第五,谦虚笃实的方法;第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荀子的教育思想化性起伪(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沙在聂中与之俱黑”教育的作用《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为俗,其必由学”“建国军命,教学为先”。
教学原则第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第二,预时孙摩原则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
第三,长善救失原则第四,启发诱导原则。
——“道而弗牵,強而弗抑,开而弗达”第五,课内外结合的原则。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局学”第六,“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第七,论教师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古希腊三大哲学家)1、苏格拉底“产婆术”一种教学方法,也称问答法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不断提问,承认无知)第二部:助产;(不断提问,帮助理解)第三部:定义;(归纳定义)2、柏拉图《理想国》(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理想国》三大教育经典著作。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以狩猎采集为生,生活简单粗糙,没有明确的专门的教育机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耕作和畜牧,社会结构逐渐复杂,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创造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制度和机构,以培养下一代的能力和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业的兴起导致人口迅速增加,社会分工加剧,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更系统的教育机构来培养下一代。
古代的农耕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都建立了特殊的教育机构,培养农耕技术和知识,同时也出现了印刻文书、制定法律等需要受过教育的人才。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文明对西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希腊有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创建了一系列的教育学说,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在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中,公共教育机构开始兴起,为贵族子弟提供教育,同时也出现了私塾和家庭教育,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中世纪的教育主要由教会掌控,教会成为了唯一的教育机构。
教会对于知识和文化的垄断导致了教育的僵化和保守,追求宗教信仰和道德教化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带来了对人文主义的重新追求,人们渴望自由思想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开始向世俗化转变。
近现代的教育发展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对教育需求的增加,为了适应新的职业需求,教育开始注重技术和实用知识的培养。
同时,普及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国纷纷推动普通教育制度的建立,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基础教育。
现代教育的发展,除了基本教育外,还出现了各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如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方式的出现,使得教育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总的来说,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反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既是知识的传授,也是价值观的塑造和国家发展的基石。
本文将从教育的起源和演变,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展示教育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的起源与演变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初期。
原始人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将生存所需的技能、价值观和文化传递给后代。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教育的形式逐渐多样化。
早期的农业社会中,父辈将农业技能传授给子孙,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农民。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专业分工的出现,工匠们开始设立学徒制度,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后辈。
进入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教育开始成为国家的政策,并且逐渐形成了现代教育体系。
普及教育的发展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基础教育,从而提升劳动力素质和人民的整体素质。
另外,现代学校的建立也为知识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现代教育正面临着诸多变革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 技术融入教育: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技术的应用,例如利用电子设备和互联网资源提供在线课程和远程教育。
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2. 重视终身学习: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终身学习成为当务之急。
教育制度应提供人们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机会,以提升个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3. 强调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传统的教育往往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现代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存在局限性,现代教育应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能的发掘,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项目作业、实践能力考核等。
5. 紧密关注社会责任和全球意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现代教育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育的定义
最早-《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从个体和社会两方面来说,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教师是主体,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学习者)
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教育媒体)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方面特点:
1、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2、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3、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全面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一方面要系统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要客观看待教育与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
2、历史性(不同)
3、相对独立性(教育、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关系)
4、继承性(相同)
5、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6、生产性
7、民族性
四、教育功能的类型
1、作用的对象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社会功能(派生功能)
2、作用的方向
正向功能、负向功能(克服教育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作用的呈现形式
显性功能(实际)、隐性功能(非预期)
一旦隐形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的教
育功能
五、教育的起源学说
1、神话起源说(朱熹最古老)
2、生物起源说(第一次正式提出、法利托尔诺、美桑代克、英沛西·能否认了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美孟禄、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