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回收操作规程
储罐尾气回收焚烧操作规程

储罐尾气回收焚烧操作规程1. 引言本规程是针对储罐尾气回收焚烧操作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进行规范,旨在保证储罐尾气回收焚烧操作的安全、高效和环保。
2. 术语定义•储罐:用于储存液体或气体的大型容器。
•尾气:储罐中残留的气体,常常含有可燃有毒成分。
•回收:将尾气进行收集和处理,使其达到环境排放标准。
•焚烧:将尾气进行高温燃烧,使其彻底燃烧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3. 系统概述储罐尾气回收焚烧系统是一套用于处理储罐中残留气体的设备组合,主要由收集系统、燃烧设备和控制系统组成。
收集系统负责将储罐中的尾气抽入系统,燃烧设备负责对尾气进行高温燃烧,控制系统则负责监控和控制整个系统的运行。
4. 操作流程4.1 准备工作在进行储罐尾气回收焚烧操作之前,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1.确保储罐安全:检查储罐的完整性和防护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排除安全隐患。
2.准备工具和设备: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包括焚烧炉、泵站、管道连接件等。
3.熟悉操作步骤:操作人员需对操作流程和操作规程进行充分了解和熟悉。
4.2 尾气收集1.打开储罐排气阀门。
2.将排气管连接到储罐和回收系统之间的连接口。
3.打开回收系统的阀门,启动泵站,将尾气吸入回收系统。
4.3 尾气回收焚烧1.将尾气送入焚烧炉。
2.启动焚烧炉的点火装置,点燃尾气。
3.调节焚烧炉的温度和通风量,确保尾气能够充分燃烧。
4.监控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等参数,确保操作安全可靠。
4.4 操作结束1.关闭储罐排气阀门。
2.停止泵站运行,关闭回收系统的阀门。
3.关闭焚烧炉的点火装置,等待炉内温度降至安全范围。
4.对系统进行检查和清理,确保无残留的尾气。
5. 安全注意事项•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遵守操作规程。
•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安全操作流程,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对涉及到的设备、管路和阀门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操作过程中,严禁抽烟、使用明火等产生火源的行为。
尾气回收工序流程简述

尾气回收工序流程简述
自T-122(水洗塔)顶部出来的碱洗尾气进入到V-141(尾气分压罐)分离,液相直接排地沟,气相进入到V-142(气柜),根据气柜液位进入到V-143(前缓冲罐)自V-143顶部出来。
气相进入压缩机C-141,经C-141加压后进入V-144(后缓冲罐),自V-144顶部出来进入到E-141A(尾气冷凝器)用循环水冷凝后进入到V-145(集油槽)中。
V-145中的冷凝液经静止后形成上下两层,上层为油层,主要成分为C4,DCP等可燃成分,可定期溢流到V-146(残液槽),再定期单独混入液化烃启动泵P-141送至槽车。
而下层水层则定期送入V-147(汽化槽)以蒸汽通入V-147的外盘管加热至30℃以上,蒸出其中溶解的可燃组分。
返回气柜或者酌情排至火炬燃烧或直接排放至高空,残液则排至污水处理系统或者石灰乳配置系统。
V-145中不凝气体则继续送至E-141B进一步降温至30℃以下,使尾气中C3烃组分尽量冷凝析出达到95%以上的回收率。
并送入到V-148(液化烃槽)收集储存,再定期由P-141(液化烃泵)至槽车送出。
为确保安全,一般需要以-10℃冷冻盐水通入V-148的内盘管,对V-148内的液化烃进一步降温至20℃以利储存及泵装车运出。
尾气回收开车步骤

尾气回收开车步骤
1氮气置换系统,氧含量<0.5%,吸收塔充入0.4mpa 的氮气,解析塔充入0.05mpa 的氮气,冷箱氮压机充压0.8mpa制氮充压合格,
2打开各冷却器循环水,必要时联系终端水启动两台水泵,
3脱醇建立液相循环,并通知合成,氢回收,关注脱醇塔液位压力,
4脱碳保证系统压力,>0.5mpa建立液相循环,开低压蒸汽对解析塔脱碳液再生,分析MDEA45%哌嗪0.5%时根据升压速率,升压到3.8Mpa,开脱碳出口放空,气相循环,co2<40ppm 时打开脱水蒸汽阀门,脱水程序运行,脱水接气脱碳逐步关放空,原料气经过冷箱副线到变压吸附二段三段,
5二段,三段加热器升温>75度启动二三段真空泵,启动程序,接气注意升压速率,二段加时间,三段减时间,打开三段出口阀门,气相保证循环,
6脱水出口露点温度<-76℃时,关冷箱副线,同时打开冷箱出口阀,〈注意升压速率〉
7冷箱数据分析合格后检查阀门开启情况,使冷量均匀分布,启动氮压机冲转,根据20℃每小时进行降温,调整转速,降温,
膨胀机出口压力>0.55时启动第二台氮压机,通过增压端近路控制降温速率,
8待膨胀端出口温度降至-170度时,正常生产,当分离器有液位时打开采出阀门,。
一次油气回收装置操作规程

一次油气回收装置操作规程
一、前言
油气回收是指将车辆尾气中的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经过
汽车废气处理设备处理后,将其中的油水分离,并通过吸附剂吸附
和分离有害物质,最终使之和空气共存的过程。
由于该过程可能会
产生一些危险和污染,因此操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和
注意事项。
二、操作规程
1.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好安全帽、防护服、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
2. 开启设备前必须确定设备上的所有阀门处于关闭状态。
3. 连接好设备的电源,并进行电气测试。
确保设备电源电压符
合要求。
4. 打开主机开关,激活设备。
5. 将相关设备进行预热。
预热时间应按照设备操作手册推荐的
时间计算。
6. 车辆驶入设备,将车辆放置在设备中间位置。
7. 将设备上的吸气口伸出,将吸气口对准车辆的废气排口。
8. 打开设备上的抽气开关,启动设备进行油气回收。
处理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时刻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设备的正常运作。
9. 一旦处理完成,将车辆从设备中驶出。
1。
DMF废气回收操作规程

DMF废气回收操作规程一、开机准备1、设备安装完毕后,各运转设备加好润滑油,确认电机的转向。
2、确认水、电、压缩空气达到使用要求。
3、确认各仪表状况良好。
4、确认各线生产状况。
废气回收装置应与车间生产线同时开机。
二、运转1、启动进水泵,打开进水阀门。
水须用经过软化处理的自来水。
让水湿润吸收塔内的填料,并在塔底形成一定的液位 (从液位计刚好看到液位)。
2、启动循环泵,使水从塔的中部进入塔内,水经分布器均分布到下段填料,以便吸收废气中的DMF。
调节循环水阀门,使泵后压力在0.3Mpa。
3、启动加压风机,关闭放空阀,使生产线的废气进入吸收塔。
4、调节进水量,使废气中的DMF既能被充分吸收,又能使吸收液的浓度达到3-5%左右。
进水量太大,DMF吸收率高,但吸收液浓度太低;进水量太少,吸收液浓度高了,但DMF吸收率又低。
开一条生产线时,一般进水量为2OOkg/h左右;开两条生产线时,一般进水量为400kg/h 左右,开三条生产线时,一般进水量为600kg/h左右,一般废气中的DMF含量越高,进水量就要越大。
需要通过对进塔的废气和排放的气体进行取样分析,看吸收率能否达到及排放尾气是否达标,来确定进水量大小。
DMF尾气排放浓度应低于40mg/h(常温状态下)。
5、每2小时分析1次吸收液浓度,调整进水量,使浓度达标。
6、液位达到1/2时,将吸收液排出。
浓度达标后,塔底液位设置为液位计的1/2。
观察液位是否正常、吸收液是否能正常排出。
三、停机车间生产线停机10分钟后,再停废气回收装置。
1、关闭进水阀,停进水泵。
2、停循环液泵,关闭排液阀。
3、停加压风机。
注意事项1、定时检测吸收液浓度,定期检测尾钧排放浓度。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2、定期(每星期一次)检查管道过滤网、分布器流水孔,防止杂物堵塞。
每天更换进气管道上的过滤网一次,更换下的过滤网及时清洗。
3、塔顶进水一定使用软化水。
河水、井水等非软化水极易使塔内填料结垢,影响装置的回收效果。
三次油气回收装置操作规程

三次油气回收装置操作规程1. 前言三次油气回收装置是一种环保设备,可以对车辆尾气中的油汽进行有效回收,达到减少污染、节能环保的目的。
然而,操作不当则会对设备造成损伤,甚至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本文档旨在规范三次油气回收装置的操作流程,确保设备安全、高效运行。
2. 操作流程2.1 准备工作•确保操作人员已经接受过三次油气回收装置的相关培训,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检查设备的各项指示灯和仪表是否正常,确保设备处于正常状态。
•检查设备附近是否存在易燃易爆物品等危险物品,若有必要要及时清理。
•穿戴防护装备,包括安全鞋、安全眼镜和防护手套等。
2.2 操作步骤2.2.1 开始操作•打开三次油气回收装置的电源开关,等待设备启动。
•将车辆驶入三次油气回收装置的作业区域,并将车辆停放在指定位置上。
•将车辆固定在作业区域内,确保车辆不会在操作过程中移动。
•关闭车辆引擎,并熄灭车辆的灯光等电气设备。
2.2.2 连接设备•将三次油气回收装置的进气管连接到车辆的尾气排放口上。
•将三次油气回收装置的油气回收管连接到废弃油桶中。
•确认连接管路是否牢固,防止出现泄漏等安全隐患。
2.2.3 启动操作•开始操作前,再次确认设备状态正常,并将设备的进出气阀都打开。
•按下设备启动按钮,开始进行油气回收操作。
•根据需要,设备会在操作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
此时,操作人员需要时刻关注设备的各项指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2.4 完成操作•操作完成后,操作人员需要先关闭设备的进出气阀,并将设备的电源开关关闭。
•然后,操作人员需要将连接管路拆卸,并逐一检查关键部件,确保设备和管路无泄漏现象。
•最后,清理作业区域,放回设备和工具,并恢复作业现场。
3. 安全注意事项•操作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了解设备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在对三次油气回收装置进行维护与检修时,必须使用专业工具,并严格按照要求操作。
•三次油气回收装置不得随意更改内部设备和管路,如有变动必须得到相关人员的批准。
尾气回收工艺操作规程

还原氢化车间尾气回收工艺操作规程(试行)国电宁夏太阳能有限公司2009年12月10日发布(第1版)编制:审核:批准:生效日期:2010年07月01日(第1版)目录1总体说明 (1)1.1概述 (1)1.2适用性 (1)2 工艺技术规程 (1)2.1装置简介 (1)2.2工艺原理 (2)2.3工艺流程说明 (3)2.3.1尾气冷凝和压缩系统 (3)2.3.2吸收和解吸系统 (4)2.3.3吸附再生系统 (4)2.3.4精馏系统 (5)2.4工艺流程图 (6)3 工艺指标 (6)3.1原料指标 (6)3.2产物以及副产物的指标 (7)3.3生产规模 (8)3.4公用工程条件指标 (8)4 操作指南 (8)4.1尾气回收系统操作原则 (8)4.2安全常规 (8)4.2.1 换热器 (9)4.2.2 泵 (9)4.2.3 塔 (9)4.2.4 压力容器 (9)4.2.5 压缩机 (9)4.3尾气回收系统首次启动 (9)4.3.1 尾气回收系统的氮气惰化 (10)4.3.2 尾气回收系统的氢气置换 (11)4.3.3 制冷单元T600 (11)4.3.4 蒸汽单元T980和T400 (12)4.3.5 尾气回收单元充入STC (13)4.3.6 吸附单元T500 (14)4.3.7 尾气压缩机成套包 (15)4.3.8 氯化氢吸收单元T200 (16)4.3.9 氯化氢解析单元T300 (17)4.3.10 冷凝单元T100 (18)4.3.11 氯硅烷精馏单元T400 (19)5 尾气回收系统的标准操作 (20)5.1冷凝单元T100 (20)5.1.1 初级和二级冷凝器V9200T100AW100A/B/C和V9200T100AW110A/B (20)5.1.2 氯硅烷凝液槽V9200T100AB110/150/160 (21)5.1.3 尾气压缩机 (21)5.2氯化氢吸收单元T200 (22)5.2.1 尾气的预冷V9200T200AW120/121/130 (22)5.2.2 洗涤液冷却器V9200T200AW140/150/151/160 (23)5.2.3 氯化氢吸收塔V9200T200AK100 (23)5.3氯化氢解吸单元T300 (24)5.3.1 氯化氢解吸塔V9200T300AK110 (25)5.3.2 氯化氢缓冲罐V9200T300AB210和蒸发器V9200T300AW205/200/208 (26)5.4氯硅烷精馏单元T400 (27)5.4.1 氯硅烷精馏塔V9200T300AK120 (27)5.5吸附单元T500 (28)6 停车过程 (29)6.1尾气回收系统的长时间停车 (29)6.1.1 冷凝单元T100 (30)6.1.2 氯化氢吸收单元T200、解吸单元T300、氯硅烷精馏单元T400和压缩机 (31)6.1.3 整个尾气回收系统的降压 (34)6.1.4 吸附单元T500 (34)6.1.5 蒸汽单元T980和T400 (35)6.1.6 深冷单元T600 (35)6.2尾气回收系统的短时间停车 (36)7. 检查与维护 (36)1总体说明1.1概述本操作手册中包含了安全、有效率地操作尾气回收装置必要的信息。
废气处理安全操作规程范本

废气回收装置安全操作规程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废气回收装置的安全操作。
2 岗位安全作业职责●负责本岗位日常事故隐患自我排查治理,包括班前、班中、班后的排查和处置;●负责本岗位设备操作或其他作业,在作业和故障排除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安全操作,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负责本岗位设备设施及其安全装置的日常保养,保养过程按规定安全作业,确保本岗位使用的设备设施及其安全装置完好有效,本岗位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修;●负责本岗位事故和紧急情况的报告和现场处置。
3岗位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作业人员应穿戴工作服、工作帽,长发应盘在工作帽内,袖口及衣服角应系扣。
5废气回收装置作业安全要求5.1作业前准备安全要求5.1.1操作人员在开机前应检查清理机器各处异物,设备上有无遗留工夹具、螺钉、铁屑等杂物,排除一切障碍物;5.1.2操作人员在开机前应认真检查各设备是否严密不漏,各设备润滑油等是否正常;5.1.3操作人员在开机前应检查水、电等是否供应正常;5.1.4不要对变频器、PLC模块等固化后的电器设备进行改造,以免降低设备的使用性能或原有品质。
5.1.5电机、变频器、软起动器等专用设备必须仔细阅读相关随机文件后进行操作、维护。
5.2 作业过程安全操作要求5.2.1所有控制柜、按钮站、电机、外部其他电器元件通电或运行时,请不要打开门或盖板,否则会发生触电。
5.2.2.即使电器系统断开时,除专业人员在监护状态下进行的操作(定期检查、维护)外,电器元件内部不得接触。
5.2.3不得将手或身体的任何部位接触旋转的机械构件内,否则会造成重大伤害。
5.2.4设备在脱附过程中,严禁人为紧急停电。
5.2.5即使电器系统断开时,除专业人员在监护状态下进行的操作(定期检查、维护)外,电器元件内部不得接触。
5.2.6请勿用湿手接触、操作电器元件,否则会造成触电或受伤。
5.3作业结束后安全要求5.3.1 机器未停稳,严禁在传动部位进行任何防护、调整工作;调整保养机器前,必须按下急停按钮或打开安全护罩;5.3.2 保持机器周围工作环境及机器本身的干净清洁,不要在上边遗留任何工具,以免人员滑到或跌入机器造成伤害;5.3.4在交接班记录上如实记录生产时的相关技术质量问题及设备异常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