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

合集下载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

发布日期20110506栏目中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标题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作者笪红远部门药理毒理学部正文内容非临床安全性名词源自1989年“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简称ICH)”所制定的共同技术文件中安全性技术指导原则内【1】,是注册新药毒理学动物试验研究全部内容的统称;ICH系由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洲联盟的前身)、美国、日本三方政府药品注册部门和药品生产研发部门协商成立。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是指注册申请新药中药所提供的非临床动物试验研究中全部毒理学试验和安全药理试验的实验数据和评价资料。

中药新药注册法规的建设、新药研究技术要求和指导原则的发展历经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期的变革,走过了从模仿转化到吸收融合、由自主成长到共同发展的道路。

通过回顾新药注册法规体系发展和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修订经历,对了解中药新药研发和评价的特点、探究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规律、遵循正确的中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发展方向,启发和帮助我们用正确的理念指导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促进和帮助提高中药新药研发水平和评价质量都是十分有益。

一、中药新药管理的历史沿革中药新药名称的出现在近三十年,其中后二十多年时间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相当规模的生物制药产业链,传统中医药行业在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下焕发了新生机。

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人类健康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迄今仍然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药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载体,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历来备受关注。

二十一世纪初,2002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明确提出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2007年十六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将中药产业发展确定为后15年优先发展领域之一;2009年5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要求“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并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对策和要求【2】;“十二五”规划任务对生物医药领域包括发展中医药产业。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1.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评估中成药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和对照组比较,能够客观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

2. 中成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方法中,可以采用双盲试验设计,使得患者和医生均不清楚具体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情况,从而减少主观干扰,提高结果的可信度。

3. 剂量反应试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组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情况,来确定最佳治疗剂量。

4. 对于中成药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使用放射标记技术,追踪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5. 在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中,还可以利用系统药理学方法,分析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成分,从而指导研发方向和临床应用。

6. 对于某些中成药新药,可以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结合中医药和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技术手段,全面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

7. 疗效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中成药新药研究的重要一环,通过综合考虑症状改善、生化指标等多项指标,来客观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

8. 在临床试验中,应该注意进行安全性评价,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确保中成药新药的使用安全性。

9. 对于部分中成药新药,可以进行体外实验研究,利用细胞培养、酶活性等方法,来探索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成分。

10. 在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中,需要对照药物的质量标准和产地进行严格监管,确保临床研究的结果可靠。

11. 临床前研究中,可以采用动物模型方法,评估中成药新药的药效和毒性,为临床试验提供重要依据。

12. 进行中成药新药研究时,需要结合临床病情,选择适当的病种和病程阶段进行研究,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13. 对于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中,还应考虑控制其他干扰因素,如饮食、生活方式等,以减少外部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14. 在临床试验中,应该通过多个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方法,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和推广性。

15. 通过对多项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全面地评价中成药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与GLP

中药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与GLP

笔者 根据 多 年 来 对 世 界各 国 G P的 研 究 及 承 L 担 建 漫新 药非 临床 安全性研 究国 家重点 实验室的 实 践 . 6 概 念 及 内容 作 筒 要 的论 述 , 谈 一 对 I P的 谈 体会 . 使 中药 新药 研 究和 外发 工作 者 对 药物 非 临 床安全性 研究 质量 管理规 范 ( L ) 一 更加 深刻 的 GP 有 理解, 供从 事 相关工 作的人 员参考 1 G P的概念 L
吐行 《 品 曲
床安 全性 研究质 量管理 规范 ( 试行 ) 》
Su v 的缩 , ld 根据 其 内 容 , 文 可 译为 “ 临 床 吏 中 非 验室 工作 质 量管 理 规范 ” G P的 对象 是 为评 价 药 L 品 临睐前 安 全傩 而使 用各种 实验模 型进行 的各种 毒 性 试验 G . I P的摹本精 神在 于 :怎样 减 少人 为的误 “ 差, 以得 到可 倍性高 的实骑 数据 ”
药 出 版卒.1 9 :3 1 9 98 .
4 朱蛛 , 等
பைடு நூலகம்
我 国 临 喙药 学 发 腱 的 机 遇 与挑 战 中 国 药 学
杂 志 , ,5 4 : 1 x I ( ) 2 7 x3
( 0 一f —0 2 01 1 6收稿 )
科学 及临 床药学研究 , 最终 达到 临床台理 用药 , 现 实 “ 皂药新 H , j常药特 川 , 化量效 优 ”
GI 是 “ )  ̄ o ov P ci N n l ia P G ( I b mtr r t e h 1 a c o ci cl n
圈各级政府 机构 埘 中药 的 标准 化 、 范 化 、 代化 、 规 现 国际化 面给予 高度 的重视 94年 1 1卜开始 .19 月 『

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背景和目的中药新药的研发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保证中药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高质量,需要建立科学的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本文旨在提供一套包括质量研究的基本要求、实施方法和结果评价的技术指导原则。

二、基本要求1.研究设计: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是中药新药质量研究的基础。

应该根据中药的特点确定适当的研究方法,充分考虑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成分的特点。

2.样品采集与贮存:样品的选择和采集应该遵循严格的标准,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样品的贮存也要注意保持其完整性和稳定性。

3.分析方法: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对于中药新药质量研究非常重要。

分析方法应该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并且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4.质控标准:在中药新药质量研究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质控标准。

包括样品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适用性验证和批间一致性验证等。

三、实施方法1.定性分析: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首先要进行定性分析,确定中药的功效成分和活性物质。

可以采用化学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方法进行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确定中药新药的含量和含量变异。

常用的定量方法有色度法、比色法、光谱法等。

3.药效研究: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还要包括药效研究。

可以采用体内实验、体外实验、人体试验等方法,评价中药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四、结果评价1.合理性评价:对中药新药的研究结果进行合理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要注意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尽量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

2.安全性评价: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还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价。

要对中药新药的毒理学特性进行评价,保证中药新药的安全性。

3.临床价值评价: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结果还可以进行临床价值评价。

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等方法评价中药新药的临床疗效。

五、总结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制定,对于保证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对中药新药质量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指导。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讲解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讲解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作者笪红远部门药理毒理学部非临床安全性名词源自1989年“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简称ICH)”所制定的共同技术文件中安全性技术指导原则内【1】,是注册新药毒理学动物试验研究全部内容的统称;ICH系由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洲联盟的前身)、美国、日本三方政府药品注册部门和药品生产研发部门协商成立。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是指注册申请新药中药所提供的非临床动物试验研究中全部毒理学试验和安全药理试验的实验数据和评价资料。

中药新药注册法规的建设、新药研究技术要求和指导原则的发展历经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期的变革,走过了从模仿转化到吸收融合、由自主成长到共同发展的道路。

通过回顾新药注册法规体系发展和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修订经历,对了解中药新药研发和评价的特点、探究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规律、遵循正确的中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发展方向,启发和帮助我们用正确的理念指导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促进和帮助提高中药新药研发水平和评价质量都是十分有益。

一、中药新药管理的历史沿革中药新药名称的出现在近三十年,其中后二十多年时间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相当规模的生物制药产业链,传统中医药行业在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下焕发了新生机。

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人类健康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迄今仍然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药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载体,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历来备受关注。

二十一世纪初,2002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明确提出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2007年十六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将中药产业发展确定为后15年优先发展领域之一;2009年5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要求“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并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对策和要求【2】;“十二五”规划任务对生物医药领域包括发展中医药产业。

中药新药注册要求

中药新药注册要求

中药新药注册要求
中药新药注册要求是指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对中药新药进行注册的相关要求。

中药新药注册是确保中药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举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相关法规,中药新药注册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 药物质量要求:中药新药在注册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质量研究,包括药材的采集、加工、提取、制剂工艺研究等。

注册申请需要提供详细的药物质量控制标准和质量验证数据。

2. 安全性评价:中药新药注册前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评价,包括对动物的毒性学、药物代谢学和药物安全性的研究,以及临床试验前的临床毒理学研究。

注册申请需要提供充分的安全性评价数据。

3. 有效性评价:中药新药注册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试验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和规范。

注册申请需要提供充分的临床试验数据,证明中药新药具有预期的药效。

4. 质量控制体系:中药新药注册申请需要提供中药新药生产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药品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标准、质量控制方法和质量管理规范等。

5. 临床使用试验规范:中药新药注册申请需要提供临床使用试验规范,确保中药在临床使用中的合理、安全和有效。

以上是中药新药注册要求的几个主要方面。

中药新药注册是一个严格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保证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性,确保公众的用药安全。

中药新药经过注册后,才能在市场上合法销售和使用。

中药企业在注册中药新药时,需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实验,确保申请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关于中药新药的安全性评价

关于中药新药的安全性评价

[2 齐晓连 , 1】 张乃 文 , 贾丹 , . 等 口服 抗癫痫 药物病人实 施用药教育的对照研 究[ . J 中国药学杂志 ,0 6 4 , ] 2 0 ,1 ()6 7 6 9 8:3 - 3 . [3 张楠森 . 1】 临床药学开展 l 年 回顾[] 中国药学 杂志 , 0 J. 19 ,9 (0 :8 - 9 . 9 4 2 ,1 )5 9 5 1 [4 陈锦珊 , 1】 杜青云 . 建立规范化药历 促进临床 合理 用 药[ . J 药学服务与研究 ,0 2 23 :5 -1 8 】 2 0 ,( )l6 . 5 [5 王锦秋 . 1】 治疗药物监 测的研究进 展及未来发 展方向 [. J 西部医学 ,0 7 1 ()6 3 6 6 】 2 0 , 94 :7 - 7 . [6 王丽 . 1】 治疗药物监 测与临床安 全用药[ ] 药物 不良 J.


. 5 1 2 No. 2 0 4 08
J 0URNAL OF C HENGDE M E CAL 0LL GE DI C E
J u n l2 0 , ()4 -4 . o r a , 0 5 3 1 : 1 5
千 问题 的探 讨 [] 中 国 药 物 应 用 与 监 测 , 0 5 1 J. 20 ,:
3 -4 9 2.
[】 杨 淑芹 . 谈医 院开 展 治疗药 物 监测 的临 床 意义 3 浅 [] dc e Wol ,0 7 3 1 5 2 . J. ii r 2 0 , :2-16 Me n d [】 郭健 , 4 陆红 . 治疗药物 监测的临床意义[】 中国临床 J.
医生 , 0 4 3 () 5 -5 . 2 0 , 2,3 :0 1
关于 中药新药 的安全性评价
陈光晖 , 王迎 寒

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一、诊断标准诊断标准是指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分型的标准。

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诊断标准应该明确、客观、可重复,并且与试验目的相适应。

诊断标准一般参考国内外权威的医学指南或共识,并结合试验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二、纳入标准纳入标准是指将符合规定条件的受试者纳入临床试验的标准。

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纳入标准应该与试验目的相适应,并且明确、具体、可操作。

纳入标准的制定应该基于医学和流行病学的基础研究,并且充分考虑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等因素。

三、排除标准排除标准是指将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受试者排除出临床试验的标准。

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排除标准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并且与试验目的相适应。

排除标准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受试者的健康状况、既往病史、过敏史等因素,以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和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四、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是指对受试者进行干预治疗的标准。

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治疗方法应该基于前期的基础研究,并且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和伦理审查。

治疗方法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并且要充分考虑受试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

五、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标准是指对中药新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的标准。

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疗效评价标准应该与试验目的相适应,并且客观、科学、可操作。

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该基于前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的结果,并且要充分考虑受试者的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

六、随访随访是指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对受试者进行定期跟踪和观察的过程。

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随访应该定期进行,并且对受试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和记录。

随访过程中还要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和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七、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是指在临床试验中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

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统计分析方法应该科学、合理、可操作,并且能够客观地反映中药新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统计分析方法应该基于前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的结果,并且要充分考虑数据的特点和研究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敏感的动物进行复试。
试验分组 按性别、体重采用分区随机法分组 除受试物不同剂量组外,还应设空白(和/或阴性)对照组。充分对照
给药途径 须与临床拟给药途径一致,若不同应充分说明理由;根据新药研究技 术指南,需要进行两种给药途径试验的受试物,如临床பைடு நூலகம்非血管内给 药,另一给药途径采用静脉给药方式;如果因为制剂等原因不能采用 静脉给药,应充分说明理由。
动物总给药量g/kg(或以含生药量g/kg表示),即 动物的最大给药量,推算出相当于临床拟用药量的 倍数,评价受试物毒性大小。
犬急性毒性试验(近似致死剂量法)
动物试验前隔夜禁食不禁水,根据小动物毒性实验,参照药物临床实验 治疗使用量,估计可能引起毒性反应和死亡的剂量范围,按50%递增法, 设计出含10-20个剂量序列表。
剖检:死亡动物应及时进行尸检,其他动物在观察期结束 后(给药第15天),进行大体解剖,记录病变情况,当发现 器官出现体积、颜色、质地等改变时则须进行病理检查并 记录。
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剂量设定:根据预试结果所获得的0%和100%致死量范围 内选用几个剂量进行试验,分4~6个剂量组,组距设计一 般为0.65~0.85。
给药容量 经口给药前动物禁食不禁水过夜,大鼠给药容量每次一般
不超过20ml/kg,小鼠每次一般不超过40ml/kg。
观察期限 一般观察14天,如观察时间不足14天,应充分说明理由。
观察指标
应定期记录动物的体重及耗食量。如有异常情况,应跟踪 观察。
给药当天,尤其是给药后4h内应严密观察记录,然后每天 上、下午各观察1次,连续14天,包括动物体重变化、饮食、 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动物异常反应的症状、起 始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是否可逆以及动物死亡情 况。
用Bliss的方法求出LD50值及95%的可信区间,各剂量组的 死亡率。若毒性反应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应求出不同性别 的LD50。详细报告试验过程中动物出现的中毒表现及致死 症状,综合评价受试物毒性大小。
最大耐受量的测定
剂量设定:根据预试结果在动物死亡的剂量 下按等比级数设剂量组,可分2~5个剂量组, 组距设计一般为0.65~0.85。最大剂量应有 动物死亡,死亡率小于50%。
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 技术与方法
药品属性三原则
安全性 有效性 质量稳定可控
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综述资料
➢ 1、药品名称。 ➢ 2、证明性文件。 ➢ 3、立题目的与依据。 ➢ 4、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评价。 ➢ 5、药品说明书样稿、起草说明及最新参考文献。 ➢ 6、包装、标签设计样稿。
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药学研究资料
➢ 7、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 8、药材来源及鉴定依据。 ➢ 9、药材生态环境、生长特征、形态描述、或培植
(培育)技术、产地加工和炮制方法 ➢ 10、药材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并提供药品标准物
质及有关资料。 ➢ 11、提供植、矿物标本,植物标本应当包括花、果
实、种子等。 ➢ 12、生产工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辅料来源及
以最大给药剂量预实验一条犬,根据情况完成下列步骤: 若出现死亡或明显毒性反应,由剂量序列表中找出可能的致死剂量范围,
试验动物 1,5类药至少必须用2种动物(啮齿和非啮齿) 一般采用啮齿类和/或非啮齿类动物,雌雄各半,所用动物
应符合国家有关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要求。 如临床为单性别用药,可采用相对应的单一性别的动物。 如受试物拟用于儿童,建议考虑采用幼年动物。 中毒反应或死亡率与动物的性别有明显相关时,应选择性
定量指标: 半数致死量(LD50) 近似致死剂量(ALD) 最大耐受量(MTD) 最大给药量
实验方法与结果
受试物 受试物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试用质量标准规定的
中试样品,注明名称、提供单位、批号、性状、含量、剂 型、配制方法、保存条件等。 如不采用中试样品,应有充分的理由。 若由于给药容积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
质量标准。
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药学研究资料
➢ 13、确证化学结构或组分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14、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15、药品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并提供药品标准物
质及有关资料。 ➢ 16、样品检验报告书。 ➢ 17、药物稳定性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18、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依据及
一、中药新药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动物单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受一定剂量 的受试物,动物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毒性反应。
急性毒性试验主要包括: 半数致死量(LD50)试验 最大给药量试验 最大耐受量试验 近似致死剂量试验
定性观察:包括动物体重变化、饮食、外观、行为、 分泌物、排泄物、动物异常反应的症状、起始时间、 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是否可逆以及动物死亡情况
详细报告试验过程中动物出现的异常表现及 致死症状,计算出动物总给予药量g/kg(或 以含生药量g/kg表示),即动物的最大耐受 量,评价受试物毒性情况。
最大给药量的测定
剂量设定:以允许并合理的最大浓度、最大容量单 次或一日内2~3次给予动物。
体重:雌雄分别进行组间比较。 详细报告试验过程中动物出现的异常表现,计算出
粘膜、肌肉等)刺激性、依赖性等主要与局部、全身给药相关的特殊安 全性试验资料和文献资料。 ➢ 25、致突变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26、生殖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27、致癌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28、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临床试验资料
➢ 29、临床试验资料综述。 ➢ 30、临床试验计划与方案。 ➢ 31、临床研究者手册。 ➢ 32、知情同意书样稿、伦理委员会批准件。 ➢ 33、临床试验报告。
质量标准。
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药理毒理研究
➢ 19、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 20、主要药效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21、一般药理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22、急性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23、长期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24、过敏性(局部、全身和光敏毒性)、溶血性和局部(血管、皮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