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粤 菜
闽菜
闽菜是福建菜的简称, 闽菜的风格特色是:淡雅、鲜嫩、和醇、隽永。 闽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烹饪原料以海鲜和山珍为主。二、刀工巧妙,一切服从于味。 三、汤菜考究,变化无穷。 四、烹调细腻,特别注意调味。
历 就浙 史 是菜 浙的 江历 烹史 饪, 的也
中 因 素 之 一
宫 保 鸡 丁
糖 醋 排 骨
苏菜
苏菜的影响遍及长江中下游广 大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江苏为鱼米之乡,物产丰饶, 饮食资源十分丰富。加之一些 珍禽野味,都为江苏菜提供了 雄厚的物质基础。 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 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 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 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 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江苏菜按照自身风味体系又可 分为淮扬风味、金陵风味、苏 锡风味和徐海风味四大流派。
腐乳
3、食谱广泛
黄豆制品
4、含义丰富
对生活习俗影响深刻 饮食命名丰富 饮食造型丰富 饮食喻意的应用广泛
对生活习俗影响深刻
除夕饺 子
端午粽子
中国岁时饮食文化特征:
(1)享受自然:尝新与荐新
(2)顺应时令:冬至馄饨夏至面 (3)怡悦亲情:年夜守岁合欢与中秋赏月团圆 (4)寄托情怀:春盘、重阳糕与百事大吉盒儿
天津十八街麻花:口感油润、酥脆香甜、造型美观、久放不绵
乌鲁木齐风味饮食
兰州 小吃
臊子面是兰州又一著名的传统面食。据 说是由唐朝的“长寿面”演化而来,成 为老人寿辰、小孩生日及其他节日的待 客佳品 “福寿延年”之意。臊子面做工 ,含考究:先用羊肉、黄花、木耳、鸡 蛋、豆腐、蒜苗及各种调料做成臊子; 再用碱水和面,反复揉搓,然擀成厚薄 均匀的面皮,用菜刀切细,在锅内煮熟 。食用时,先捞面条,再舀臊子。汤多 面少,则臊子鲜香,汤味酸辣,面条细 长,筋韧爽口,成为营养丰富、老幼皆 宜的美味佳肴。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一、饮食习俗1.四季饮食:中国饮食习俗与四季有关,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烹饪食物,以适应当季气候和人体的需求。
2.节令饮食:中国人讲究节令饮食,如春天要吃春笋、夏天要吃西瓜、秋天要吃瓜果、冬天要吃涮火锅等。
3.地域饮食:中国各地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菜肴和烹饪方法,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4.宴席饮食:中国人重视宴席文化,讲究宴客礼仪和宴席菜品搭配,有各种规定的席次和宴席流程。
二、餐饮礼仪1.客人敬主人:在中国餐桌上,客人要尊重主人,主人要热情招待客人,互相敬酒、劝酒是常见的礼节。
2.先年长后晚辈:吃饭时要遵守先年长后晚辈的原则,年长者先坐下,先吃菜,晚辈要等待长辈吃过后再开始用餐。
3.尊重食物:在饮食过程中要尊重食物,不可挑食、浪费食物,要将饭菜吃完,不可留下残羹剩饭。
4.注意餐桌礼仪:用餐时要注意坐姿端庄、言谈举止得体,勿大声喧哗,不可伸长吧脚等。
三、饮食禁忌1.偏食忌辛辣:中国饮食禁忌中有禁忌偏食,忌过于嗜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2.不宜过量:中国人饮食注重平衡,不宜过量,大鱼大肉、油腻辛辣的食物要适量食用。
3.忌生吃生冷:中国饮食文化忌生吃生冷食物,认为这样容易伤害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4.忌吃动物的头部:中国有吃动物头部的忌讳,认为头部为先天之气所在,忌食动物头部。
四、餐具礼节1.餐具摆放:中国人讲究餐具摆放的规矩,如筷子要放在右侧,碗要正对着主人等。
2.用筷子注意事项:用筷子时要注意避免发出刺耳的咬合声音,不可竖插在饭中,不可将筷子交叉放在碗上等。
3.点心吃法:中国的点心吃法也有许多礼仪,如不可一口吃完,要小口尝,分次享用,不可大口吞咽等。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人文精神。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塑造出更加多元化的饮食文化。
同时,传统的饮食文化依然保留着其珍贵的传统和魅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1.营养均衡: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食物的分类与配比合理,追求五谷杂粮、果蔬肉食的平衡搭配。
传统饮食文化体现了“草木皆可食、五谷皆可为粮”的观念,追求的是健康和长寿。
2.以粮为主: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饮食文化以粮食为基础。
传统饮食中注重以米、面、粗粮为主食,如米饭、面食和馒头。
尤其是米饭,它几乎成为中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菜肴丰富多样:中国的传统菜肴种类繁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菜肴,如粤菜、川菜、鲁菜等。
每道菜肴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追求“色、香、味、形”兼具的烹饪艺术。
4.重视食材质量: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质量。
讲究选择时令食材,追求“所以饭菜皆取其性味、以补益人体形多一体的成分”理念。
同时,传统饮食强调食材的质量,注重选择好的畜禽肉类和新鲜的水果蔬菜,以确保食物的口感和营养。
5.餐桌礼仪: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餐桌礼仪,尊重食物和他人。
在用餐时,人们需保持文明、有序的用餐方式,不浪费食物,注重与他人共同品尝食物的快乐。
6.药膳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认为食物和药材都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追求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和健康。
7.节日食品:中国传统节日有许多与食品相关的习俗,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等。
这些食品不仅仅是食物,更代表了人们对节日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祝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饮食方式的文明礼仪、注重食材的质量和时令、讲究烹饪技巧和口感以及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对食物的重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身体健康和心灵的满足。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成为了世界上受人赞赏的一种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的概念

饮食文化的概念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一一、文化的概念狭义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广义的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二、饮食文化的概念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三、人类的食事活食生产:食物原料开发,生产,食品加工制作,食料与食品保鲜、安全贮藏,饮食器具制作,社会食生产管理与组织食生活:食料、食品获取,食料、食品流通,食品制作,食物消费,饮食社会活动与食事礼仪,社会食生活管理与组织食事象:人类食事或与之相关的各种行为、现象食思想:人们的食认识、知识、观念、理论食惯制:习惯、风俗、传统等第二节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1、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一、食医合一:“医食同源”周代的“食医”神农尝百草——“本草学”“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孙思邈二、饮食养生:饮食养生、饮食疗疾与饮食保健代表人物:刘安、嵇康、葛洪、陶弘景“食饮必稽于本草”,“饮膳为养生之首务”——忽思慧《饮膳正要》贾铭《饮食须知》“餔饮之人”、“滋味之人”,“养生之人”——顾仲《养小录》三、本味主张:“味”与“taste”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究食物的原汁原味,是中国烹饪的核心原则“唯在火候,善均五味”——段成式《酉阳杂俎》“求香不可用香料”,“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一碗各成一味”,“各有本味,自成一家”——袁枚五味调和的理论基础源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五行学说”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五味同五行相对应——如何调“中庸之道”——调的目的,和:和谐,其实质:持中,协调,适度,节制。
古典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四、孔孟食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

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饮食传统和特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带您走进不同国家的美食世界。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中国菜系分为四大菜系,即川菜、粤菜、湘菜和鲁菜。
川菜以辣味为主,粤菜以清淡细腻而闻名,湘菜则以麻辣口味独树一帜,而鲁菜则是中国最早的菜系之一,注重火候和刀工。
此外,中国还有独特的茶文化,如名茶龙井茶、普洱茶等,以及各种传统节日和宴席的菜肴,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饮食文化。
二、法国的饮食文化法国以其精致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饮食文化而享誉全球。
法国菜以奶酪、红酒、面包、鹌鹑、鹅肝等著名,法国人讲究用餐仪式,注重享受美食的过程。
此外,法国还有著名的甜点,如马卡龙、蓝带蛋糕等,它们精美的外形和口感令人难以抗拒。
三、意大利的饮食文化意大利饮食文化以面食为主,著名的意大利面食有各种形状的意面和千层面。
意大利人注重慢慢品味美食,他们以橄榄油、大蒜、番茄等为主要调料,并以海鲜和奶酪为菜肴的主要成分。
此外,意大利还有著名的披萨和冰激凌等美食,以及浓郁的咖啡文化,如浓郁的意式浓缩咖啡和卡布奇诺咖啡等。
四、印度的饮食文化印度饮食文化多样而丰富,其菜肴以传统印度香料和辛辣口味为标志。
印度人素食为主,以豆类、蔬菜、米饭和面包为主要食材。
印度的咖喱菜肴以其独特的调味和烹饪方式而闻名,如咖喱鸡和咖喱羊肉等。
此外,印度的饮食文化也离不开以茶为主要饮品的茶文化,如马萨拉奶茶等。
五、日本的饮食文化日本饮食文化以其精致和健康而备受世界瞩目。
日本料理注重食材的新鲜和简单的烹饪方式,如寿司、刺身等。
日本人还注重用眼观赏美食的过程,强调食物的色、香、味和形的和谐。
此外,日本还以其独特的茶道文化而著名,如日本抹茶和精美的茶道具等。
总结: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通过品尝不同国家的美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
饮食文化

第九讲中国饮食文化第一节饮食文化概述一、饮食文化的定义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饮食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创造和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的现象及其关系的总和,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调技艺精湛,闻名寰宇,在世界上素有“饮食王国”之美誉。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
可以说,在今天的旅游活动中,饮食早已超越了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目的,而是体现人们热爱生活、彰显自我、追求高雅、注重体验、丰富情趣的文化载体和符号,是一项包含着丰富社会意义的重要文化活动。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形成自己丰富的内涵。
1、大约在1万至4万年前,人类发明了烧石传热熟物的石烹法,这是最原始的烹调方法。
2、夏、商、周三代到秦统一中国,是我国烹饪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中国自夏代以后,已进入青铜器时代。
人们开始用铜制炊具,将原料改成小块,使用动物油烹制菜肴,这就使烹饪又进步到油烹法。
我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程式,就是在这个时期初步定下的。
3、汉代的饮食品种和烹饪水平都较前朝有了长足的发展。
4、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各族人民饮食文化大交流、大融合时期。
加之受道教“长生不老”思想的影响,在食馔的内容和形式上多姿多彩,追求“医食同源”、“药食如一”的丰富多彩的烹饪方法。
5、唐宋时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全盛时期。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被后人称为“茶圣”的陆羽所著的《茶经》的问世。
到了宋代,饮食文化生活成为文人士大夫重要的社交文化活动,文人们对饮食讲究美食、美味、美器、美境,强化了饮食文化的审美性质。
6、明清时期,饮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无论是宫廷饮食、贵族饮食和官府饮食,还是民族饮食、地方饮食和民间饮食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例如 ,藏族以糌粑、酥油茶为主要食品,回族以清真食品为主,蒙古族以奶制品和牛羊肉为主 食。
02
中国传统烹饪技巧
炒菜
炒菜是中国传统烹饪技巧之一,通过高温快速翻炒食材,使食材快速熟透并保持鲜 嫩口感。
炒菜时需要注意火候和油温的控制,以及翻炒的力度和速度,以保持食材的完整和 鲜嫩。
食品安全
现代营养学还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避 免食物中毒和其他食品安全问题对健康的 影响。
中国饮食的未来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未来的中国饮食将更加注重传统与现代的 融合,将传统食材与现代烹饪技术相结合
,创造出更加美味和健康的菜肴。
A 健康饮食趋势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低糖、低脂、高纤维等健康食品
蔬菜与水果
总结词
蔬菜与水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详细描述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因此蔬菜与水果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青菜、茄子、黄瓜、豆角等,水 果则包括苹果、梨、桃、柑橘等。此外,还有一些特色蔬菜和水果,如竹笋、菌菇、杨梅等。
肉类与海鲜
总结词
肉类与海鲜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蛋白质来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地域差异
南北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和地形地貌多样,因此各地饮食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南方气候湿润 ,多水产品,因此南方菜以清淡、鲜美为主;而北方气候干燥,多畜牧,因此北方菜以油 腻、咸香为主。
东西差异
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 色的饮食文化。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以海鲜为主要食材,而西部地区则以牛羊肉为主要食 材。
什么是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什么是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哪些?饮食文化是指人们在不同时间和地区形成的、反映了当地饮食习惯、饮食养生观念和饮食伦理道德等多种元素的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饮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饮食文化的传承和演变饮食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和演变性,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食方式或习惯,更是一个文化系统的体现。
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会逐渐演变,传承下去,并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发展壮大。
饮食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同的方式,例如家庭、宗教、节日、民族文化等,而在这些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饮食文化也会逐渐受到其他文化和现代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例如,现在的食品工业和市场对饮食文化的演变显得越来越重要,不断推陈出新的美食店和餐馆,也会特别重视他们的环境和服务质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饮食需求。
二、饮食文化的影响1. 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特色和文化价值观念。
同时,饮食文化也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反映了社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
2. 健康意识和保健价值。
饮食文化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深远的影响。
一些地区的饮食文化可促进身体健康,一些则会由于饮食习惯不当造成健康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饮食文化来实现健康饮食和养生计划。
3. 经济和生产价值。
饮食文化对饮食产业带来的经济价值也非常显著。
通过维护和发展饮食文化产业,也可以促进相关的生产和就业,创造经济效益。
4. 文化传承和创新。
饮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民族文化身份和精神文化血脉的重要纽带。
在发展过程中,饮食文化也不断地创新和增值,以适应不同时代的人们的需求。
饮食文化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人们实践的重要部分,反映了人们生活质量和人文精神的高度。
在适当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护和发扬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应该让它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以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饮食文化概述(一)饮食文化定义“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重点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合而成的全部食物的总和。
(二)饮食文化的历史1.远古时代远古时代,人们生活在丛林中,习惯生吞食一切可以下咽的东西,饥饿时生食瘦肉,口渴时啜饮其血。
燧人氏教人“砖木取火”,人类就进入了石烹熟食的时代,把植物的种子放在石片上炒,把动物放在火上烧。
伏羲氏教会人们畜牧、打鱼、狩猎,为人类最初的食谱增添了肉类。
神农氏发明最早的农具——耒耜,教民稼穑。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皇帝是最早的灶神,发明了最早的蒸锅,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
2.夏商西周夏商周时期,农业、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谷物已备,粮食作物已作为日常的食源。
夏朝非常重视帝王的饮食保健,在宫中首设食官、配置御厨,迈出了食医结合的第一步。
“周八珍”是专为周天子而烹的宴饮美食,由两饭六菜组成。
两饭为肉酱油浇大米饭,肉酱油交黍米饭。
六菜为烤乳肉、烤母羊羔、烧牛羊鹿的里脊肉、酒糟牛羊肉、姜桂腌牛肉、烧烤狗肝。
3.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相当发达,不仅家畜野味共登盘餐,而且蔬果五谷俱列食谱。
孔子的饮食简朴而平凡,认为粗茶淡饭一样美味。
因此,对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他采取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而对于家境贫寒、居住陋巷、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则大加称赞。
4.秦汉魏晋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淮南王刘安首创。
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醋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
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
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亲自带兵去征伐蜀国南蛮洞主孟获,兵至泸水时,在饮食上遇到了一些麻烦。
泸水一带人烟极少,賍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不能食用。
方土提出可以杀死一些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神。
诸葛亮当然不能让下属杀害俘虏,他想出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蒸熟,当做祭品祭拜河神。
此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就是今天的“馒头”。
5.唐宋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
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
讲究饮食的现象也尤唐为甚,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
高档为宫廷宴用菜,最有名的要数烧尾宴了,烧尾宴是指士人刚做官或做官得到升迁,为应付亲朋同僚祝贺,必须请一顿饭。
尚书令左仆射韦巨源在家设“烧尾”宴请唐中宗,肴馔丰美,世所罕见;宴会上的58道菜可以说是唐代市场上高档菜的代表。
李公羹是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创制的保健食品,用珍玉、宝珠、雄黄、朱砂、海贝煎汁,每杯羹费钱三万!6.明清明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饮食业的空前繁荣。
口味清淡本是道家养生学说的主张,在明代成为饮食的时尚。
洪英明在《菜根谭》中记载,“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清代饮食集大成者非满汉全席莫数。
明清时期许多文人为逃避现实,乐于从事饮食,游山玩水、吃遍天下饕餮盛宴,达到空前高涨时期;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至高无上的宫廷皇族及贵族为了显示其尊贵无比的地位,在饮食上也是标新立异。
满汉全席,满清宫廷盛宴。
表明尊重两民族的文化习俗,喻义着满汉一家。
满汉全席达到清代宫廷菜宴的极致。
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
满汉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
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
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著名的贵族菜要数谭家菜了。
其肴馔集南北烹饪之大成,既属广东系列,又有浓郁的北京风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声誉。
老百姓的食谱就相形见绌了,小说《金瓶梅》侧面反映出了明代中等家庭的饮食状况:早餐中餐为简单的点心,以粥、烧饼、馒头及各种饼类为主。
副食方面有煎面筋、酱菜类和荤食如鸡肉、鸡蛋等,韭菜和蒜的食用当时也很普遍。
二、菜系流派与节日饮食中国各地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中国各地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苏、浙菜清秀素丽;鲁、徽菜古拙朴实;粤、闵菜风流典雅;川、湘菜丰富充实。
(一)菜系流派1.鲁菜发祥于齐鲁文化的中心,山东。
其与礼仪的完美结合堪称八大菜系之首。
其中最著名的是“孔府菜系”,它糅历代宫廷、官府、山东民间菜为一体,宋时已成为北方菜系的代表。
明清时成为宫廷御膳的主体。
孔府菜之特点是用料广泛,上至山珍海味,下至普通瓜果;制作精细,讲究刀工精细,调味得当,工于火候;讲究滋补,高热量、高蛋白菜居多;极其讲究菜名与造型,此乃孔府菜之一大特色。
如“当朝一品锅”,“御带虾仁”、“诗礼银仁”等皆有“天下第一公府”之特色。
2.川菜川菜发源于巴、蜀二地。
其特点是重油重味,以麻辣见长。
川菜讲究调料,且善于翻新。
一块豆腐在四川厨师手中可做出十几种味。
川菜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
3.粤菜粤菜——广州、潮州、东江三种地方菜组成,特点突出一个“杂”字。
选料广而杂,鸟、兽、虫、蛇皆可入;口味清淡,爽口生脆,大多偏甜;季节性强,有“时菜”之称。
清末随着海岸通商,粤菜扬名欧美。
4.苏菜苏菜又称淮扬菜,以苏州、扬州、杭州为中心。
以清淡雅致著称,是“南食”的代表。
选料多为鲜活河类;口味兼有南北风味,浓而不腻,淡而不寡;极讲饮食环境、饮食器皿、饮食风尚。
常借船舶大摆宴席。
饮食场所与工艺,雕刻园林,盆景,音乐,建筑,书法,装潢结合。
使人在吃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5.浙菜以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菜肴为代表,具有浓厚的江南特点,选料多为鱼类河鲜,肉,禽,笋兼顾,料重味鲜。
许多菜都含有寓意:“年年有余(鱼)”,“早生贵子”(枣,花生,桂圆,荔枝),“油炸烩”(秦桧),“宋嫂鱼”,“东坡肉等”。
6.闽菜以海鲜著称,善制药膳。
讲究味道醇厚。
福建地方菜。
7.湘菜湖南地方菜,以辣椒和熏腊食品为主流。
与川菜之麻辣不同的是只辣不麻,口味浓厚刺激。
湘人还多嗜苦,如苦瓜等。
8.皖菜安徽地方菜。
多用沙锅烧炖食品,微火慢制,选料多肉、鱼,喜生蒜、香菜配肉,油重,咸中带辣。
熏、腌、腊制食品也是其特色。
(二)节日饮食1.立春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立春也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
人们认为立春吃春饼可以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
关于春饼,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宋朝年间,书生陈皓有一位贤惠的妻子叫阿玉,两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
陈晧专心致志读书,但常忘记吃饭。
这可急坏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做春饼这个办法。
春饼既能当饭,也能当菜,陈晧餐餐都吃得香。
不久陈皓进京赶考,阿玉又制作春饼并用油炸,给丈夫当干粮。
结果,陈皓考中状元,高兴得把春饼干粮送给考官品尝,考官赞不绝口称之为:“春卷”。
从此,春卷传到家家户户,民间就形成了吃春卷的风俗。
后来春卷还成了向皇帝进贡的上帝礼品,被称为“玉饼”。
2. 春节(1)年糕关于年糕的来历,民间有一段佳话,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建都苏州,终日沉湎酒色,伍子胥预感必有后患。
所以,伍子胥在兴建城墙时,以糯米制砖,埋于地下。
当吴王夫差剑逼其自刎前,伍子胥嘱咐亲人:“吴死之后,如遇饥荒,可在城下掘地三尺觅食”。
伍子胥死后,吴越战火四起,城内断食,此时又值新年来临,乡亲们想起伍子胥生前嘱咐,掘地三尺,果得糯米砖充饥。
苏州百姓为纪念伍子胥,每逢过年,都以米粉做成形似砖头的年糕,之后,春节做年糕,吃年糕逐渐成为一种民俗,风行全国各地。
(2)饺子北方地区春节喜欢吃饺子,有“好吃不过饺子”之说。
春节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流传至今。
据考证,饺子是由南北朝时的“偃月形混沌发展而来的。
春节吃饺子讲究在除夕夜十二点钟包完,此刻正届子时,以取“更岁交子”之意。
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
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意味着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
3.元宵节元宵节象征着团团圆圆、和谐幸福。
相传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民间传说在春秋末期,楚昭王途径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
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派人去问孔子。
孔子说:“此浮萍国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
因为这一天是正月十五,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着吃,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元宵。
4.中秋月饼作为一种食品开始于宋代,宋代民俗的《梦梁录》中说:“市食点心,时时皆有,……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就门共卖”。
苏东坡说:“小饼嚼如月,中有“酥”与“饴”道出了月饼的主要特点。
三、饮食文化的特点(一)精深的饮食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璀璨的中华烹饪技术,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二)丰富的烹饪技术烹饪原料广泛、多样,并且物尽其用,无论原料是动物还是植物,在中国厨师的手里均有所用。
“化腐朽为神奇”这是烹饪技术中的优良传统,例如,在江南一带用青鱼的肝和肠可以烹制出“青鱼颓肺”“烧卷菜”等名菜,用鱼的鳞片融化后做成的“水晶脍”都是化废为宝的实例。
(三)多样的感官享受中国的饮食要满足胃、嘴,甚至还要满足视觉、嗅觉,所以中国菜的真谛就是“色、香、味型”俱全,还包括营养的方面的要求。
人们给乡间菜肴赋予美丽的传说,借以提升菜肴的文化品位,一道普普通通的白菜豆腐汤,如果没有“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美名,如果没有附缀与朱元璋有关的故事,怎么会让人回味呢?四、食道求索中国饮食文化的根本之道,就是贯穿和渗透于中国饮食活动各个方面必须遵循的根本,最重要的规律和准则,也是饮食制度的根本所在。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饮食方法也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中国人喜欢用二十四节气过日子,就是因为这份节气表是农业时代流传下来的秘密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