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中关于母语迁移的探究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摘要】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既起着积极的作用,又起着消极的作用;既能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又能妨碍第二语言学习者。
因此,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正向迁移,又存在着负向迁移。
对此,本文探讨了母语迁移的形式和作用,以及对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正迁移;负迁移;母语;第二语言习得0 引言从第二语言习得(SLA)学科史上讲,迁移(transfer)是第一个受到极大关注的习得因素,它由行为主义者提出并逐渐为广大SLA研究者所关注、接受、质疑、批判、重新定位。
在现阶段,要想否定母语(即L1)迁移是SL A中的重大影响因素这个地位已经不可能了,突破自身局限性的L1迁移又被学者们在认知框架下重新定位。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由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1957)中提出。
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
Sharwood Smith和Kellerman认为迁移就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crosslinguisitic influence),是中性理论(theory -neutral),与“干扰(interference)”,“借用(borrowing )”,“回避(avoidance)”等概念并提。
Kellerman (1987)认为迁移即“导致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元素合并的程式(processes)”。
Odlin 则认为迁移是“由目标语和已经学过的语言之间由于相似或者相异而产生的影响”。
1 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语言迁移研究发现,语言问的相同和差异会产生母语迁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Odlin):(1)正向迁移。
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加速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
例如,母语为汉语的人学习英语时,就很容易学会句子的语序“He comes from Beijing”,这是因为,表达同样意义的汉语语序和英语语序相同“他来自北京”。
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研究

三、结论与启示
3、鼓励使用目标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学习者应该尽可能使用目标语言进行 思考和表达,以减少对母语的依赖。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和反思,学习者可以提 高目标语言的熟练程度,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
三、结论与启示
4、借助中介语:中介语是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现象,可以有 效地帮助学习者逐步向目标语言过渡。学习者可以利用中介语作为桥梁,逐渐减 少对母语的依赖程度,最终达到流利地使用目标语言的目标。
2、词汇迁移
2、词汇迁移
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也会将母语的词汇应用到二语中。例如,汉语母语者在 说英语时,可能会使用“red tea”(红茶)代替“black tea”(黑茶),这是 因为他们在母语中习惯了用“红”来形容“茶”。
3、文化迁移
3、文化迁移
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还会将母语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等应用到二语中。例 如,英语母语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能会不自觉地使用“I think”或“in my opinion”,这是因为他们在母语中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
三、结论与启示
1、增强跨文化意识:了解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减少母语迁 移的负面影响。教师和学习者应该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培养跨文化意识,以更 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环境。
三、结论与启示
2、提倡语境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设置语境化的学习任务,帮助 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目标语言。这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目标语言的实用 性和文化背景,从而减少母语迁移的干扰。
一、母语迁移概述
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规则或模式套用 到目标语言上。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中普遍存在,对二语习得产生重大影响。根据 作用的不同,母语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浅析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现象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研 究 ( eo dL n u g q iio 的 发 端 S c n a g a eAc us in) t 可 以追 溯 到 2 世 纪 6 年 代 末 , 0 0 由发 端 到 发 展 经 历 了 不 同 的历 史 阶 段 。但 在 各 个 阶段 中 , 语 迁 移 现 象 一 直 是 语 言 学 家 和 母 心 理 学 家 分 析 研 究 的 重 要 因 素 。“ 语 ” 常 是 指 学 习者 所 属 母 通 种 族 、 团使 用 的语 言 。一 般 情 况下 , 语 是 儿童 出生 以后 最 社 母 先 接 触 、 得 的 语 言 , 第 二 语 言 学 习 者 而言 , 语 对 其 目 的 习 对 母 语 的 习 得 具 有 重要 影 响 而 产 生 这 些 影 响 的过 程 就 被 语 言 学 家 称 作 语 言 迁 移 现 象 。 R b  ̄L d 在 《 文 化 语 言 学 》 Ln oe ao 跨 ( i— g i i A r s u ue 中 提 出 ,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过 程 巾 , 习 us c co l r ) t sC t 在 学 者 会 把 母 语 的 语 言 形 式 、 义 及 其 分 布 . 同 与 母 语 相 联 系 意 连 的文化迁 移到 目的语 中. 因此 . 两 种 语 言 及 其 文 化 进 行 系 对 统 对 比 ,可 以 预 测 和 描 写 可 能 引 起 和 不 会 引 起 困难 的 地 方 。 按 照L d 的 理 论 .母 语 迁 移 可 以进 一 步 细 分 为母 语 正 迁 移 和 ao 母语 负迁 移 两个 方 面 。当 学 习 者 的 目的 语 与 母 语 结 构 特 征 相 类 似 的 , 会产 生 正 迁 移 , 起 来 比 较 容 易 , 进 二 语 习得 ; 就 学 促 当 目的 语 与母 语 结 构 特 征 有 差 异 时 , 会 产 生 负 迁 移 , 起 就 学 来 比较 吃 力 , 碍 二语 习得 。部 分 学 者 认 为 . 语 对第 二语 言 妨 母 习得 将 产 生 “ 扰 ” it frn e , 此 . 二 语 言 学 习 者 的 任 干 ( e ee c ) 冈 nr 第 务就 是 克 服 母 语 对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的 十 扰 。语 言学 者们 在母 语 负迁 移 方 面进 行 了 大 量 的 研 究 和 对 比 . 旨在 减 少 和 避 免 习得 过 程 巾 的偏 误 。 而 笔 者 认 为 , 言 系统 的 差 异 并 不 等 同 于 语 语 言 习得 的 难 度 , 语 的 正 迁 移 在 二 语 习 得 过 程 中 , 别 是 在 母 特 学 习 者 学 习初 期 , 着 积 极 正 面 的 作 用 。本 文 从 语 音 、 汇 、 起 词 句 法 及 文 化 等 方 面 就 二 语 习 得 过 程 中 母 语 的 正 迁 移 现 象 进 行描述和分析。
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研究浅析

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研究浅析二语习得研究表明,母语的迁移作用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母语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影响母语迁移的因素在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都有体现。
本文将对二语习得中关于母语迁移的已有研究作简单综述。
标签:二语习得;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1. 引言语言迁移问题在二语习得研究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至少一个世纪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研究的中心问题”(Odlin,1989)。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母语知识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是众多语言学家及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寮菲,1998)。
不少外语教学者和学习者认为,运用外语思维有助于学习外语(刘东虹,2002),这已成为一些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如沉默法、自然法、全身反应法,他们想方设法阻止学生使用母语策略,认为使用母语策略会导致负迁移(Cohen,2000)。
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自20 世纪40、50 年代以来,国内外的母语迁移研究者们对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Corde和Krashen (Krashen,1982)把母语看成是一种学习者策略,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母语干扰”不是来自负迁移,而是源于“借用母语”。
当学习者由于缺少必要的第二语言知识而出现交际困难时,就会求助于母语来弥补这种不足。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相似之处就易学,而那些与母语不同之处则难学;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跨语言的差异来确定(Lado,1957)。
上世纪60、70 年代,实证研究开始兴起。
实证研究发现,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具有相似的发展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不总是源于跨语言的差异,也不总能够为对比分析所预测到。
进入70 年代后期至80、90 年代,随着实证研究不断发展,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重新受到重视。
由于语言迁移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语用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所以语言迁移研究不仅注重对比分析,而且关注语言迁移的语用环境、认知心理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

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刘登祥摘要: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种普通的现象。
迁移理论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它源于心理学,又广泛用于语言学研究,对外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现象进行系统的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外语的教和学。
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它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的影响。
”(胡春洞)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有两种:即正迁移(()%*!*+’!"#$%, &’")和负迁移($’-#!*+’!"#$%&’")。
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标语(!#"-’!.#$-/#-’)相似或完全一致时,迁移是积极的,即正迁移。
当母语的特征与目标语的特征之间存在差异时,迁移是消极,即负迁移。
一、迁移理论迁移研究最初出现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对迁移的研究可追溯到01世纪的形式训练说,人们通过语言训练,认为言语能力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语言的学习上去。
与迁移理论有密切相关的还有对比分析研究,早期的行为主义者提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对目的语有影响,主张将母语与目的语进行比较,从中了解之间的差异,并发现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困难。
根据这一理论2#3)提出母语迁移观点。
他认为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
同时,他通过对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差异的程度与学习者学习上的困难程度有密切的联系。
他认为第二语言中与母语相似的成份对学习者来说是简单的;与母语相异的成分对学习者来说是困难的。
2#3)的这一对比分析假说指出了语言迁移现象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比较母语与目标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容易犯的错误和出现的困难。
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研究

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研究作者:赵德艳来源:《科技资讯》2012年第30期摘要: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个复杂而受诸多因素制约的认知过程。
本文通过英汉对比,分析了几十年来在语音、词汇和句法层面上的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其迁移的多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
关键词:语言迁移第二语言习得正迁移负迁移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217-01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现象。
语言迁移虽然是一种“跨语言影响”,但多数研究的还是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所以语言迁移就成了母语迁移的代名词(唐承贤,2003)。
1 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1.1 正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对目标语起促进作用(Gass和Selinker,1994)。
1.2 负迁移负迁移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1997)。
1.3 交际迁移与学习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迁移母语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交际迁移(transfer in communication)和学习迁移(transfer in learning)(戴炜栋,王栋,2002)。
交际迁移只在说话和理解言语时发生,指学习者在应用和理解目标语时求助于母语知识来实现暂时的或个别的交际目的;学习迁移是早在说话和理解话语前就发生了,是指学习者使用母语知识来构建有关的目标语规则的中介语系统(Ellis,1994)。
2 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2.1 语言因素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英语是屈折语,汉语是孤立语,两者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英语的学习中负迁移往往大于正迁移,其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层面(斯琴,赵智芸,2006)。
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语音层面上的影响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母语的口音对外语发音的影响,中国人讲英语或多或少带有中国口音,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之探析

社科学论Soci al S c i e nce The or y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之探析卢晓丹(辽宁科技学院外语系辽宁本溪117004)摘要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心理文化因素和语言文化因素是母语语言知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方面。
母语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文化迁移现象,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本文通过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和语用几个角度的对比解析,阐述了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现象。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母语负迁移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A nal ysi s of M ot he r T ongue N egat i ve M i gr at i on Phenom enoni n Sec ond L anguage A c qui s i t i onL UX i aodan(For ei gn L anguage D epar t m ent,L i aoni ng U ni ver si t y of T echno l ogy and S c i ence,Benxi,L i aoni ng117004)A bs t r act I n t he s econd l angu age ac qui s i t i on pr oces s,t he ps y chol ogi cal cu l t ur a l f a ct or s and l i n gui st i c cul t ur al f a ct or s ar et he key a spec t s t o i nf l uence t he m ot h er t ongue l anguage kno w l ed ge of s econd l anguage a cqui s i t i on.Sec ond l ang uage a cqui-si t i on w i l l gene ra t e nat i ve cul t ur al m i g r at i on phe nom e non,nam e l y posi t i ve and nega t i ve m i grat i on.I n t hi s pape r,pr onunc i—a t i on,voc abul a ry,s ynt ax,di s cour se and pr agm at i cs se ve ra l angl es cont r a s t re sol ut i on,e l a bora t e d negat i ve t r ansf e r of m ot he rt on gue on s econd l anguage acqui si t i on.K ey w or ds s econd l ang uage a cqui si t i on;m ot her t ongue;negat i ve m i g r at i on母语迁移主要分为两种:正迁移(posi t i vet r ansf e r)和负迁移(negat ive t r ansf er)。
第二外语元音习得中迁移作用的实验研究

第二外语元音习得中迁移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第二外语元音习得中迁移作用的实验研究。
迁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习现象,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迁移理论进行简要回顾,明确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定义和分类。
随后,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包括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方法的运用以及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通过实验研究,本文旨在揭示第二外语元音习得中迁移作用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同时,本文还将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探讨迁移作用在第二外语元音习得中的机制和策略,以期为提高第二外语元音习得效率和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迁移,简单来说,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先前学到的知识、技能或策略应用到新的学习环境中。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迁移现象尤其明显,尤其是在元音习得方面。
元音作为语言的基础元素之一,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其准确习得和掌握至关重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第二外语元音习得中的迁移作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母语对第二外语元音习得的影响、不同语言背景下元音迁移的特点以及迁移对第二外语元音习得的影响机制等方面。
母语迁移被认为是影响第二外语元音习得的关键因素之一。
许多研究表明,母语元音系统会对学习者第二外语元音的习得产生正向或负向迁移。
例如,某些元音在母语和第二外语中发音相似,学习者可能会将这些元音的发音习惯迁移到第二外语中,从而促进第二外语元音的习得。
相反,如果母语和第二外语的元音系统差异较大,学习者可能会面临较大的挑战,产生负向迁移。
不同语言背景下的元音迁移特点也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研究者们发现,不同语言背景的学习者在第二外语元音习得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迁移模式。
例如,英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元音时,可能会受到英语元音系统的影响,产生特定的迁移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习得中关于母语迁移的探究
母语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将影响其方方面面。
本文旨在从理论角度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母语正迁移和负迁移对习得的影响,并指出在教学中正确对待母语迁移,合理利用正迁移,减少和避免负迁移,从而更好地提高二语习得的效率。
标签:第二语言习得;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
1.母语迁移理论
“母语迁移” 中的“迁移” 是来自学习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名词。
但是,现在“迁移”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它早已经成为一种跨语言学的现象,是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重要研究课题。
心理学家将其定义为“学习者之前的语言习得对后来的外语学习和外语行为的影响”。
最早提出“语言迁移”一词的是Robert Lado,他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提出,学习者在主动学习外语或者被动接受外语的时候,他们会倾向于将第一语言及其文化中的形式、意义及它们的分布迁移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去。
而现在普遍为语言学家们所接受的关于语言迁移的定义是Od1in(1987 :27)给出的:语言迁移是由目的语和学习者已经习得的或者还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导致产生的。
事实上,母语迁移就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的语言系统构建中,以母语为起点,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些异同点,将母语中的一些形式、规则迁移到第二语言中,从而或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2.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母语迁移有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之分。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是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是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1)正迁移的影响。
母语正迁移的影响是指由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诸如语言习惯、规则和模式等的相似性或共同性,这些相似性或共同性有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
首先,母语和目的语之间语音的相似性可以产生正迁移,而这些相似性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发音的时候更快更好地掌握发音要领,提高目的语的学习效率。
其次,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的相似性或共同性,也能使母语产生正迁移的影响,而这些方面的正迁移,更有利第二语言系统的构建。
最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在文化上的相似性可以帮助学习者对文化背景和语境有更好的理解,如中日韩就是同源文化。
(2)负迁移的影响。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是指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导致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的干扰和阻碍作用。
若学习者缺乏目的语相应的知识体系,就会高度依赖母语,这时便会产生负迁移。
首先在语音方面,以汉语声调为例,由于汉语声调具有区分词义和词性的作用,且四声声调是汉语独有的,所以母语是其他语言的学习者,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其次,在词汇方面,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母语负迁移。
词汇作为人们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
因此,在理解词汇方面,不仅要注意词语的基本概念,还要探究其文化内涵及联想意义。
最后,在文化方面,由于民族、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的不同,各国文化不尽相同。
而语言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语言本身常常折射文化的内涵。
比如汉语中的“初恋”不能译成“first love”,而是“puppy love”。
3.积极发挥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首先,合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在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中,充分利用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似性或共同性,积极发挥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其次,对于母语的负迁移,在教学中就必须尽量减少和避免,从而更好地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应片面地禁止学习者使用母语,而是应该合理地利用它为目的语的学习服务,扬其长,避其短,从而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如果能利用学生的母语知识,遵循学习的迁移规律,积极发挥母语正迁移的影响,将非常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宫晓伟,王晓静.论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理论[J].中国市场,2011(52).
[2]郑桂芳.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及对策探究[J].大众科技,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