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负迁移
高中英语写作的母语负迁移分析和策略

校园英语 / 基础教育高中英语写作的母语负迁移分析和策略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中学/吴彩虹应用语言学认为,外语学习过程存在母语影响目的语的现象,即语言迁移 (language transfer)。
当母语的运用结构和表达习惯与目的语存在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时,有助于学习者掌握目的语,进行知识的内化,对学习的效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习者学习目的语没有负担。
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这种积极作用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不过,当母语与目的语有较大差异时,母语原有的习惯和用法会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干扰(interference)。
由于母语的干扰,错误往往不断出现在二语习得的过程,导致学习困难,妨碍学习效果。
即所谓的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母语的负迁移从二语习得的各个层面困扰学习者,尤其是语言的输出方面,如高中生的写作。
兼有母语思维和表达习惯的干扰,常把母语规则直接引用到英语学习过程中,导致母语负迁移现象产生,造成英语写作中出现错误或中式英语,妨碍了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高中生英语习作的母语负迁移表现1.词汇运用。
任何一种语言都离不开词汇的组织表达,英语也不例外。
英语词汇是书面写作的基本单位,丰富的词汇量和恰当的运用是好的书面表达不可或缺的。
而限于学习环境,高中的学生词汇的积累大多来源于课文,对课外阅读素材少有涉猎,因此往往词汇量不足。
在写作时就一词多用,用词重复,表达方法单一,甚至直译式表达。
如汉语中“看报”,英语应当写成 read a newspaper,而不是 see a newspaper,“看医生”也变成look doctor。
又如,汉语说“学习知识”,英语应写成acquire (gain)knowledge,而不说learn knowledge。
2.语法结构。
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经常不按照英语的句法规则,而直接引用汉语句式,用习以为常的思维去理解或组织英语句子。
母语负迁移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影响与对策

母语负迁移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影响与对策母语负迁移是指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由于母语习得的习惯和规则的影响,而产生一些错误或语言习惯的偏差。
在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可能会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母语负迁移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母语负迁移可能会影响高中生的词汇和句法使用。
学生可能会将母语的词汇、短语或句法结构直接翻译到英语写作中,导致词汇和语法的错误。
中文中的词汇用法和英文中的用法不同,学生可能会直接翻译中文的词汇用法,结果造成句子不自然或表达不准确。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学生在写作时应该积极学习英语词汇和句法结构,并不断与英语语境接触,提高自身的英语语感和感知。
母语负迁移可能会影响高中生的语篇组织和逻辑思维。
有些学生在写作时可能会受到中文写作的习惯影响,习惯于使用中文的逻辑方式来组织英文的写作内容,导致文意不连贯或逻辑关系混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多进行阅读和写作练习,培养英文写作的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
老师也应该提供相关的写作技巧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写作的逻辑特点。
母语负迁移还可能导致高中生在表达方式上的错误。
学生可能会使用中文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英文的意思,导致表达不准确或容易产生歧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多模仿英语原生者的表达方式,并且多与英语母语者进行交流,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
学校和教师也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定期的写作练习和纠错,及时帮助学生纠正语言错误和提高写作水平。
学校还可以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如英语写作课程或辅导材料。
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英语写作比赛和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母语负迁移在高中英语写作中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词汇和句法使用、语篇组织和逻辑思维、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要加强英语学习并培养英语写作的能力,学校和教师也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母语负迁移是指一个人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会自然而然地将使用的母语的语言特性应用到这种第二语言上,最终引起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
母语负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一种双向影响,在其表达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母语负迁移既有利也有弊。
母语负迁移可以为学习第二语言者提供便利,因为学习者可以迅速转移自己在母语习得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技巧,更容易理解新学习内容,并有效使用其已经具备的知识。
例如,日本学生学习英语时,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名词的造词知识,他们可以很快学会英语中的名词构词技巧,从而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英语。
然而,母语负迁移也有它的缺点。
首先,母语负迁移会导致学习者有时不能正确使用第二语言的语法结构,因此,如果学习者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使用母语负迁移形成的语言结构会有一定的歧义,破坏语意。
其次,学习者由于母语的差异,有时会使用第二语言的发音、语调和用法等内容,从而产生出不正确的发音和用法,这样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要应对母语负迁移,教师和学习者都需要采取措施。
首先,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努力控制自己在母语习得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的使用,养成用第二语言思考的习惯,而不是混合母语和第二语言一起思考。
其次,作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在母语习得中潜在的语言特点,进行适当的矫正,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在保证理解和表达准确性的前提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母语负迁移是一种双向影响,可以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便利,但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因此,学习者和教师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纠正母语负迁移的不良影响,最终提高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中的表达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负迁移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负迁移负迁移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
负迁移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以及知识的正确掌握。
由于初中学生已经养成了母语语言的习惯,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势必会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影响。
一、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的表现1、语音和语调的负迁移轻,浊辅音。
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句意义的“语调语言”;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意义的“声调语言”。
这两种语言在音位的数量及组合方式上是不一样的。
英语的轻辅音和浊辅音分得很清楚,而在汉语中没有明显的区别。
因此,中国学生容易造成发音错误。
例如:浊辅音,汉语中没有唇齿音,所以中国学生发带有唇齿音的英语单词就感到有困难。
重音变化。
在汉语中,重音通常落在两个以上音节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中国学生便按照汉语习惯把重音放在最后一个音节。
如外国人习惯把汉字都读成降调,以至于“牛肉粉”听上去成了“牛肉粪”。
长短音变化。
如英语中的长短音|i:|和|i|,|u:|和|u|等在汉语中也是没有这种区分的,造成了我们的英语学习者没有长短音的概念,eat \it 不分,too \to 不分。
这样就造成了听者理解上的困难。
元音因素。
英语和法语中既有元音因素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而汉语中的字除了少数以鼻辅音结尾外,大多数都是以元音结尾的,所以中国学生在初学英语时常常把think 读作thinker等。
2、语法层面上的负迁移语法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又可分为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
词汇方面,由于英汉两个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使得英汉词汇的意义并不完全类同,英语初学者一般都以为任何一个母语词汇都可以再目的语中找到相应的单词,这是因为在最初阶段他们还不了解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汉语中的词汇与英语中的词汇不可能一一对应,即使是大体上对应,但是由于文化背景或是传统风俗的不同,使得意思大相径庭。
高中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改变策略

作时空母语负迁移是英语写作的一大“拦路虎”。
许多同学在进行书面表达时极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干扰,导致错误频出。
对此,笔者就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改变策略,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表现1.词汇的负迁移词汇的负迁移,主要是指受母语思维干扰,出现词义内涵混淆不清、词性不分以及固定搭配错误等。
如:As the popul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an-other serious problem that the earth is faced with is pop-ulation expansion.此句出现词汇搭配不当错误。
在汉语中,“人口”可以与“多”或“少”进行搭配,但在英语中“population”不能与“more”或“less”搭配,只能与“large”或“small”搭配,故上述句子正确的表达应是:As the population is becoming larger and larger,anotherserious problem that the earth is faced with is popula-tion expansion.2.句法的负迁移句法的负迁移,主要体现在:主语缺失、主谓不一致、指代不明、语序不当等方面。
如:In our countryfeels very free.此句主语缺失,正确表达应是:Peoplefeel free in our country.又如:Everything are goingvery well.在英语中,当everything用作主语时,谓语动词应用单数,故正确表达是:Everything is going verywell.3.标点符号的负迁移标点符号作为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写作中必不可少。
然而在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不少同学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习惯性地使用汉语标点符号,导致扣分。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及对策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及对策我国许多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由于不注意使用标准规范的英语,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有些学生在汉语中以某种方式修饰句子的成分,但却在写作中变成了某个中心词;有些学生为了追求美观,一些简单的词或短语没有用英语来写,而是用汉语拼音代替,结果导致了汉语中的同音词、近音词或某些特殊结构的大量出现。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
母语负迁移现象存在的原因1。
社会因素: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国际竞争中,语言已成为重要的竞争力。
而由于很多学生学习动机不纯,急功近利,而英语又是一门外语,他们无法体验到英语在工作生活中的实用性。
所以写出来的英语作文往往缺乏真情实感,更别说感染力和表现力了。
2。
母语负迁移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汉语表达中心词“句子”的负迁移。
主要是汉语中缺少大量的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以及特殊的并列结构等,限制了汉语思维模式下学生使用英语的自由度,使得英语写作受汉语的干扰而出现大量母语负迁移。
以定语从句为例,英语中定语从句主要用来限定名词,而汉语中定语从句主要用来限定成分。
在英语中名词和名词性从句是可以独立出现的,而在汉语中这两类从句总是要连带着出现。
另外,汉语中的状语从句是用来引导先行词或者整个句子的,而英语中的状语从句却起着很重要的连接和引导作用。
3。
母语负迁移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二语者对所掌握语言材料处理和再创造能力的低下。
如果一个学生在进入外语学习之初,其对新学语言系统的处理能力就低下,其母语会影响其新的语言系统的发展。
例如:对中国学生而言,母语一般为汉语,他们学习英语时就很难像他们学习母语那样,能把英语句子当做一个单独的、完整的话题去研究。
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们讨论这些日常话题,那么这些语言知识就会与他们的母语混合在一起。
久而久之,学生们的思维模式、思维过程就被他们所习惯的母语模式同化了。
母语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引言母语负迁移是指母语对于第二语言学习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当一个人学习第二语言时,他可能会将母语的语法规则、语音特征、词汇用法等迁移到第二语言中,从而导致语言表达不准确或不自然。
母语负迁移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常见的障碍,并且在不同语言背景的学习者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形成原因母语负迁移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母语是学习者最早接触到的语言,它在大脑中形成了深深的痕迹。
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往往会将母语中的表达习惯、语法规则等迁移到第二语言中,从而造成负面影响。
2.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往往会受限于母语的思维方式,难以融入第二语言所需的思维模式。
3.母语教学的负面影响:一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的母语教学可能存在问题,例如错误的发音指导、逻辑习惯的迁移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母语负迁移的产生。
表现形式母语负迁移在第二语言学习者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形式:1.语法错误:学习者往往会将母语的语法规则应用到第二语言中。
例如,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中文中的时间状语后置规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英语中出现“Yesterday I go to the park”的错误表达。
2.发音错误:母语的音系特点常常会影响到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中的发音。
例如,对于德语学习者来说,德语中辅音结束声的特点可能会导致他们在英语中无意识地增加辅音结尾的发音。
3.词汇误用: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往往会使用和母语相似的词汇来表达特定的概念。
这种误用可能导致表达不准确或不自然。
克服母语负迁移的方法为了克服母语负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1.意识到母语负迁移的存在:学习者首先应当意识到自己可能遭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并努力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表达。
2.多接触第二语言环境:学习者应当尽可能地接触第二语言的生活环境,提高对第二语言的输入和理解,进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母语负迁移对写作的影响及改进策略

母语负迁移对写作的影响及改进策略
母语负迁移是指学习一种新语言时,由于母语的语言规则、习
惯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错误使用新语言的现象。
在写作方面,母语
负迁移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文法、拼写、词汇、逻辑等方面,导致其
所写的文字不够准确、明确或符合语言规范。
对于母语负迁移的改
进策略,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了解母语和目标语言的语言差异,掌握目标语言的语言规则;
2. 注重目标语言的语言环境,积极参与听、说、读、写等方面
的活动,以增强语言能力和语感;
3. 多读、多写,积累更多的范文、词汇和语法知识,以提升写
作水平;
4. 规范写作过程,注意文法、拼写和用词准确,避免直接翻译
母语的表达方式和惯用法;
5. 练习写作修辞和逻辑,培养清晰、准确和连贯的表达能力,
提高写作语言规范性和可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人一般将别人的赞美视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在交际中趋于接受,一般会说“Thankyou”;而中国人一般比较含蓄、谦虚,趋向于不正面承认或自我谦虚。
三、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认识
从上述讨论中,可以看出二语习得中母语的干扰涉及到各个层面。对于这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我们一方面要正视它的存在,承认它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要认识到由母语干扰而造成的错误在所难免,使学生从惧怕出错的心理障碍中解脱出来,这样有利于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学习外语的最佳效果。况且,错误的出现也未必只是坏事,在经历母语负迁移的过程中,学生也在经历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将负迁移看作是一种学习策略、交际策略,促使学生内化自身知识结构、逐步向目的语过渡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错误的出现、分析和纠正到新的语言习惯形成或新的假设的成立这一过程,可以视为是学生建构过渡语知识的一种学习策略。母语负迁移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帮助他们克服交际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教师要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可理解性输入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供语言资料的同时,要拓宽语言输入方式和渠道,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各种媒体、途径学习英语,使学生在大量接触、练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亲身体会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使学生逐步形成英语思维习惯。
第三,语言是一种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运用外语进行交际,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因此,教师要重视语言的输出,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意识到自身的语言问题,修正他们不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教师也可以从中得到反馈,认清学生英语学习所处的阶段,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策略,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交流,组织各种英语课外活动,在交际过程中提高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二、语用负迁移
随着二语习得与语用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迁移并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学生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会受到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误用母语的语用规则,这就是语用负迁移。一般认为,与语音、语法知识相比,交际双方更不能容忍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因此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语用负迁移可分为两类:
一、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分类及表现
(一)语言负迁移
在英语学习中,无论学生讲多么流利的英语,都有一点Chinese accent,不可能像本族语使用者那样讲得纯正地道。究其原因,一旦学习者错过学外语的关键期(一般在十二岁以前),学习外语就不可能像学习母语那样能轻松自然。
首先,从发音学角度看,英语是由肺部气流压缩往外送音,感觉比较浑厚;而汉语则一般从口腔发音,感觉比较柔和。所以,中国人讲英语与外国人比,给人一种软绵绵的感觉,从而带上异国口音的标记。这是一种常见的中介语发音特征的僵化现象,在高中阶段尤为突出。
其次,从语音的语言系统看,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字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言”(tonelanguage),这两种语言在音素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相差甚大。第一,英语既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而汉语的字基本以元音结尾。而学生往往在英语辅音后再加一个元音,于是,work被读成了worker,bet被读成了better。第二,有些英语音素在汉语中根本没有,所以,thank,sing,shy常被读成[senk][sin][sai],特别是方言很重的学生。再者,英语中的辅音簇汉语中没有,汉语辅音之间总会隔着一个元音,因此,在读英语辅音簇时,学生倾向于在中间加一个元音。第三,英语中的失去爆破、辅音浊化、连读、重音等,也往往会令学生犯难,容易导致语音方面的迁移。
(一)语用语言负迁移
语用语言负迁移是指学生在交际时套用了母语中的表达方式。如:
老师:
Thanksalot. That’sa great help.
学生:
Never mind.
(二)社交语用负迁移
社交语用负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实施言语行为时,因为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按母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从而产生了不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的言语行为。如:
(二)词汇负迁移
二语习得中,词汇负迁移是影响高中学生学习外语的一大障碍,词汇迁移现象比较复杂,类别也较多。总体而言,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词语的表达方式不同。一般说来,每一种语言都有它们独特的组词、搭配方式和表达习惯,而外语学习者,尤其是高中学生往往会从词义角度出发,把词汇对等地从本族语翻译成目的语,由于对等翻译造成的带有母语语义的英语词汇例子屡见不鲜。
第四,二语习得不应该只是注重语言知识的培养,也应该把文化教学纳入其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外语思维,降低或最终消除母语干扰对学习的影响。对此,笔者作了如下建议:
第一,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对比分析法,对部分错误通过语言比较加以预测和纠正。对于汉英两种语言差异大的地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予以更多的重视,加大解释的力度,通过更多的操练和巩固使用,使学生用心领会,掌握正确的用法。
问候语:
中国人互相碰面时往往会问“饭吃了吗?”“上哪儿去啊?”,这些都是寒暄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问,如果把它们对等地翻译成英文表示问候打招呼,外国人会感到莫名其妙,并会误认为是邀请他们吃饭,干涉他们私事以及明知故问。
禁忌语:
中国人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问及对方的年龄、职业、收入、婚姻、家庭状况,但如果对外国人问“How old are you?”或“How much do you earnevery month?”,对方会认为是在粗暴干涉他们的个人隐私,从而造成不快。
所以高中学生在写作中,不仅要注意词语的表达方式不同,而且要注意词的内涵意义、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同,否则就会闹笑话。
(三)句法负迁移
虽然英汉句子基本结构都是主语(S)+谓语(V)+宾语(O),但是两种语言的内部结构形式差异常常会导致负迁移的产生。表现为:
第一,汉语为无标记语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而英语相对于汉语而言,语序、形态的变化比汉语丰富和复杂得多。对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在人称和数的变化、时态、人称代词、主谓一致等方面犯错误。
第二,汉语的特点是主题显著,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要体现在主题与述题的关系,而不是主语与谓语的关系,所以在学生二语习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Chinglish的句子。
第三,一般来说,汉语句子重意合,上下文靠意思贯穿,只要能将意思表达清楚,并不讲究形式上的完整,主语、关联词等的省略屡见不鲜。但译成英语,必须加上主语we或you,因为英பைடு நூலகம்讲究主谓宾逻辑和语法的完整。
第二,词的内涵意义、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同。词汇作为人们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其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尽相同。不同的民族文化个性,决定了使用颜色不同的褒贬象征的意义。如,汉语“红”的英译是red,但“红眼病”的英译不是red eyed而是greeneyed(绿眼病);“红茶”不是red tea,而是black tea(黑茶);“黑面包”不是black bread,而是brown bread(棕面包);“红糖”不是red sugar,而是brown sugar。
由于高中学生已经养成了母语语言行为的习惯,因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势必会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影响,即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迁移规律的约束。一般认为,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一致时,容易产生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亦称干扰(interference),则往往产生于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差异,差异越大,干扰也越大。笔者在承认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的同时,认为学生能够在无意识状态下利用母语迁移的积极作用来促进外语学习,同时还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负迁移上,以期能够唤起教师与学生的注意力,使高中学生在二语习得中把负迁移影响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