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

【摘要】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既起着积极的作用,又起着消极的作用;既能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又能妨碍第二语言学习者。因此,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正向迁移,又存在着负向迁移。对此,本文探讨了母语迁移的形式和作用,以及对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正迁移;负迁移;母语;第二语言习得

0 引言

从第二语言习得(SLA)学科史上讲,迁移(transfer)是第一个受到极大关注的习得因素,它由行为主义者提出并逐渐为广大SLA研究者所关注、接受、质疑、批判、重新定位。在现阶段,要想否定母语(即L1)迁移是SL A中的重大影响因素这个地位已经不可能了,突破自身局限性的L1迁移又被学者们在认知框架下重新定位。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由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1957)中提出。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Sharwood Smith和Kellerman认为迁移就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crosslinguisitic influence),是中性理论(theory -neutral),与“干扰(interference)”,“借用(borrowing )”,“回避(avoidance)”等概念并提。Kellerman (1987)认为迁移即“导致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元素合并的程式(processes)”。Odlin 则认为迁移是“由目标语和已经学过的语言之间由于相似或者相异而产生的影响”。

1 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

语言迁移研究发现,语言问的相同和差异会产生母语迁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Odlin):

(1)正向迁移。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加速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例如,母语为汉语的人学习英语时,就很容易学会句子的语序“He comes from Beijing”,这是因为,表达同样意义的汉语语序和英语语序相同“他来自北京”。(蒋祖康1999:20)

(2)负向迁移。即母语干扰,“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1997)母语干扰会导致错误出现,延长学习者犯错误的时问,延缓其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的速度。许多实证研究(Ellis 1985:29)表明,母语干扰是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Odlin将负向迁移的结果概括为“过少运用”、“过度运用”、“运用错误”和“误解”。过少运用指学习者很少或根本不使用某一目的语结构,因此又称回避(avoidance)。回避可能是因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某些结构与母语中相对应的结构

差异大而感到困难所致,也可能是因学习者对母语与目的语问的相似表示怀疑所致。“过度运用”往往是学习者为了回避某些难的结构而过度使用一些简单结构。“运用错误” 主要有三种:一是“替代”,即在目的语中使用母语形式;二是“仿造”,即用一种语言结构直接翻译另一种语言结构;三是结构修改,即一种反映纠正过度的错误。“误解”是指母语结构影响学习者对目的语信息所做的解释,这种解释与母语者的解释差距很大。

(3)习得时间不等。语言学家发现,儿童习得母语所花的时间基本相等,大约为5年。但成人习得第二语言所花的时问却相差很大,这表明语言本身有难度差异。语言难度差异与语言距离有关。

2 母语知识的正向迁移作用

对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少数民族学生除外),外语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二语言系统,因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克拉申认为,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控制系统调节自己的语言行为,母语是语言控制系统中的因素之一。根据ZISA小组的发现,第二语言的发展与学习者的策略有关,而迁移就是一种学习策略。

任何新知识或新技能都是在已有知识或技能的基础上获得的,外语学习也不例外。比如在英语中,有清、浊音的对应体系,而在我国普通话中却没有这种对应体系,因为汉语普通话的发音都振动声带。但在我国吴语方言区,比如上海话中,就有[P]-[b],[t]-[d],[k]-[g]这种清、浊音的对应关系,所以操上海方言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清、浊音时就可能产生正向迁移。英语属词形变化复杂的屈折语,这样看来似乎汉语与英语之间没有什么语法迁移可言。其实分类只表明某一种语言的语法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全部特征。英语虽是屈折语,但在某些情况下也用词序或虚词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汉语与英语之间的语法迁移有时是可能的。比如,汉语与英语的语序在陈述句中大体相同,如果将下列汉语句子译成英语,在词序上一般不会发生差错:

(a)昨天老师给我一本书。

Yesterday the teacher gave me a book.

(b)这事使她高兴。

This matter made her happy.

3 母语知识的负向迁移作用

根据一些语言学家的理论,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学习者会犯错误,很多相同的错误都产生在语音、结构和语义三个方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对话及改作业时发现的有关这方面的一些材料。调查研究发现:

(1)在英语里,清辅音和浊辅音分得很清楚,而在汉语里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因此,一些中国学生总是区分不开而造成发音的错误。例如:[t∫] and [d3]

a)有这样一个英语句了:Jane has a golden chain. (珍妮有一条金项链)一些中国学生会把这句话读为:Chain has a golden Jane.

b)[l ] and [ r ] 例如:glass and grass.

在重音的变化上,英语和汉语也不尽相同。在汉语里,重音通常落在两个以上音节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因此有些中国学生也按照汉语习惯把重音放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如:英语中国学生的发音

`basket-ball basket- `ball

`dining-hall dining- `h all

(2)第一语言干扰反映在句法上。如:

I have a book. (我有一本书。)

He has a book. (他有一本书。)

然而一些中国学生会犯这样的错误:

I have book.

He have book.

(3)第一语言干扰反映在语义上。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英语是一种在其形式上有变化的语言,而汉语在形式上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所以一个英语单词的词汇意义很难在汉语里找到一对一的词汇。例如:汉语里的“人”有许多语义,它可以同时相当于英语中的“man”,“person”和“people”等。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再找一些例了。

如:

汉语英语

开车drive a car

开机器operate a machine

所以在学习时一定要避免字对字的翻译,否则会产生歧义。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