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正负迁移作用

合集下载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探究摘要:语言迁移现象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或技能对目标语言知识或技能所产生的自动的潜意识的影响。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强调母语对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而忽视了母语的正迁移。

本文试图在语言迁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文化方面描述外语学习中母语和目标语间存在的多层次的正、负迁移,并建设性地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共性,从而促进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

关键词:语言迁移;普遍语法理论;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论;语言标记理论;二语习得一、前言多年来,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从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迁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因此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的语言学家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Odlin将其定义为母语对目标语影响和母语向目标语的借用,也就是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Schachter则从认知心理学和生成语法角度,把语言迁移看做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即学习者先前所获得的知识都有可能对之后的二语习得产生某种制约,这种制约既是迁移。

Faerch和Kasper则重视语言迁移的心理层面,他们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介语的被激活而最终掌握目的语。

尽管语言迁移的研究是跨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但多数研究还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此语言迁移常被语言学界解释为“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即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有利于目标语言学习的迁移;反之,由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某种形式和规则上的差异而形成的“干扰”被称为负迁移。

任何学习外语的人都易于把母语中的表达运用到目标语学习中来,因此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在外语教学中极为常见。

二、语言迁移的理论依据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假说理论以及近期的语言标记性理论为依据,先后经历了早期的行为主义母语习惯迁移论、中期的心灵主义最低影响度立场论以及近期的认知学迁移制约论。

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送给高考生的励志文案送给高考生的励志文案(精选300句)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越来越多人钟情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文案,文案用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调节心情。

那么什么样的文案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给高考生的励志文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给高考生的励志文案11、十年磨剑三日锋,数载人生在其中。

2、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

3、我品尝着拼搏的快乐,拼搏精彩着我的生活。

4、好好使用我们的大脑,相信奇迹就会来临。

5、努力一定成功,放弃注定失败!6、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地快乐。

7、高三高考高目标,苦学善学上好学。

8、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9、如果你有理想,那么高考无疑是你理想道路上需要迈出的一步。

10、总想赢者必输,不怕输者必赢。

11、根儿向纵深处延伸一寸,小树被狂风推倒的危险就减弱了一分。

12、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

13、相信自己,没有问题。

14、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15、人的潜能是一座无法估量的丰富的矿藏,只等着我们去挖掘。

16、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17、所有的人都是凡人,但所有的人都不甘于平庸。

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只要艰苦努力,奋发进取,在绝望中也能寻找到希望,平凡的人生终将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18、备战高考的路上,难免艰辛,但是,你不是一个人在长战斗。

19、天助自助者。

我们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20、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丰富。

21、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

22、奋力拼搏,誓考重点;争分夺秒,再创辉煌。

23、因为你努力了,即使失败,也是美好的!24、时不我待,争分夺秒备战高考。

25、恐惧自己受苦的人,已经因为自己的恐惧在受苦。

26、丢掉手机,冰封恋情,放下懒惰,收起矫情,“闭关”奋斗从此时!27、漫漫长路,你愿一人独撑,忍受着孤独与寂寞,承受着体力与精神的压迫,只任汗水溶于泪水,可脚步却从不停歇。

试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精)

试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精)

试论母语在⼆语习得中的作⽤(精)⼀、母语迁移作⽤概述教育⼼理学研究表明,迁移是⼀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种学习对另⼀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现象⼴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有正负迁移之分。

正迁移(积极迁移有助于另⼀种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反之,对另⼀种学习产⽣消极影响,导致错误和困难发⽣,就是负迁移(消极迁移。

在第⼆语⾔习得研究领域,母语对第⼆语⾔习得的正负迁移作⽤是众多语⾔学家和⼼理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

根据传统语⾔学的观点,母语只能对英语学习有负迁移(消极迁移即“负⾯”negative影响或起“⼲扰”(interference 作⽤。

这种观点有⼀定的⽚⾯性,没有考虑到语⾔的同⼀性, 较少考虑如何利⽤语⾔共性来促进“正迁移”,提⾼外语学习效率。

笔者认为在⼆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对⼆语习得的正负迁移并存,也就是说母语对⼆语习得既存在着促进作⽤,⼜存在着⼲扰作⽤。

本⽂从语⾳、词汇、语法三⽅⾯分析⽐较母语对⼆语习得的正负迁移作⽤,并以理论和实证阐述这⼀观点。

⼆、母语在⼆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语⾔是客观现实的编码体系,语⾔具有表达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功能。

⼈类有着共同的⾃然世界,从⽽使语⾔具有同⼀性。

⼈们⽣活在同⼀个物质世界中,各语⾔虽然千差万别, 但语⾔本⾝对客观世界——时间、空间等事物的反映都是同⼀的,即可以⽤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

正是这种“同⼀性”的存在为母语在⼆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提供了可能,为不同民族的⽂化交流,提供了可⾏性。

Cummins在语⾔具有“同⼀性”的基础上,对于母语和⼆语习得的关系提出语⾔相互依赖假设理论:母语是任何语⾔学习的基础,它有学习转移的功效,在⼼理上、社会上及教育上母语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源。

他指出:⼆语习得总是建⽴在母语的基础上,母语⾮但不是学习的负担,反⽽是任何语⾔学习的资源。

从母语学到的语⾔能⼒也可以转移到第⼆语⾔。

Cummins的观点反映了语⾔的同⼀性。

曾有过⼀个很好的形容:母语不是⼀件外⾐,学习者在进⼊教室时可以脱下,弃之门外。

浅析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现象

浅析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现象
修 饰 动 词 作 状 语 。这 样 在 记 忆 汉 语 词 汇 时就 可 以利 用 英 语 中 的词 性 和 词 语 搭 配 知 识 , 减少 学 习 过 程 中 的 阻 力 ; 词 语 搭 配 ② 组 合 方 式 上 也 存 在 一 些 可 取 的 相 似 之 处 , 如 , 手 (e o d 例 二 sc n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研 究 ( eo dL n u g q iio 的 发 端 S c n a g a eAc us in) t 可 以追 溯 到 2 世 纪 6 年 代 末 , 0 0 由发 端 到 发 展 经 历 了 不 同 的历 史 阶 段 。但 在 各 个 阶段 中 , 语 迁 移 现 象 一 直 是 语 言 学 家 和 母 心 理 学 家 分 析 研 究 的 重 要 因 素 。“ 语 ” 常 是 指 学 习者 所 属 母 通 种 族 、 团使 用 的语 言 。一 般 情 况下 , 语 是 儿童 出生 以后 最 社 母 先 接 触 、 得 的 语 言 , 第 二 语 言 学 习 者 而言 , 语 对 其 目 的 习 对 母 语 的 习 得 具 有 重要 影 响 而 产 生 这 些 影 响 的过 程 就 被 语 言 学 家 称 作 语 言 迁 移 现 象 。 R b  ̄L d 在 《 文 化 语 言 学 》 Ln oe ao 跨 ( i— g i i A r s u ue 中 提 出 ,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过 程 巾 , 习 us c co l r ) t sC t 在 学 者 会 把 母 语 的 语 言 形 式 、 义 及 其 分 布 . 同 与 母 语 相 联 系 意 连 的文化迁 移到 目的语 中. 因此 . 两 种 语 言 及 其 文 化 进 行 系 对 统 对 比 ,可 以 预 测 和 描 写 可 能 引 起 和 不 会 引 起 困难 的 地 方 。 按 照L d 的 理 论 .母 语 迁 移 可 以进 一 步 细 分 为母 语 正 迁 移 和 ao 母语 负迁 移 两个 方 面 。当 学 习 者 的 目的 语 与 母 语 结 构 特 征 相 类 似 的 , 会产 生 正 迁 移 , 起 来 比 较 容 易 , 进 二 语 习得 ; 就 学 促 当 目的 语 与母 语 结 构 特 征 有 差 异 时 , 会 产 生 负 迁 移 , 起 就 学 来 比较 吃 力 , 碍 二语 习得 。部 分 学 者 认 为 . 语 对第 二语 言 妨 母 习得 将 产 生 “ 扰 ” it frn e , 此 . 二 语 言 学 习 者 的 任 干 ( e ee c ) 冈 nr 第 务就 是 克 服 母 语 对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的 十 扰 。语 言学 者们 在母 语 负迁 移 方 面进 行 了 大 量 的 研 究 和 对 比 . 旨在 减 少 和 避 免 习得 过 程 巾 的偏 误 。 而 笔 者 认 为 , 言 系统 的 差 异 并 不 等 同 于 语 语 言 习得 的 难 度 , 语 的 正 迁 移 在 二 语 习 得 过 程 中 , 别 是 在 母 特 学 习 者 学 习初 期 , 着 积 极 正 面 的 作 用 。本 文 从 语 音 、 汇 、 起 词 句 法 及 文 化 等 方 面 就 二 语 习 得 过 程 中 母 语 的 正 迁 移 现 象 进 行描述和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正负迁移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正负迁移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正负迁移问题摘要:语言学学者研究发现,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正负迁移作用的分析,协助第二语言的习得者认清学习中母语施加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外语。

关键词:正迁移负迁移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英语多年,还是学不好,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中外学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先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会对后来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好的影响称为正迁移,反之为负迁移。

对不同个体而言,由于生理及心理的上的差异,产生的究竟是负迁移还是正迁移,或者哪一方面更多一点,也不尽相同。

学习第二语言时发现,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母语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从学到的第一个单词开始(hello哈罗),相信很少有小孩不是通过给英语标注相近发音的汉字来学习第二语言的。

这种学习方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施加母语影响,势必会造成中国式英语,形成汉语式思维。

把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看做是汉语式思维惹的祸。

汉语式思维,可以定义为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受到了原有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外语时所运用的思维。

有学者对它做过研究: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按某一固定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

思维定势对思维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它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正迁移,可以加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会使学生在遇到异常或异类问题时,不求创新,形成思维的惰性。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分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

具有十多年牢固汉语基础的人在学习与汉语截然不同的英语时,很自然会受到汉语习惯的干扰。

原来从母语中学到的东西会持续的、无意识地出现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从而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

那些较好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的人,无不是在突破了自己母语的思维定势之后,才能学好其他语言的。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来阐述。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梁连洁湖南省保靖县水田河民族中学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presents the functions of a native language in a secondary language acquisition 。

Languages are the direct expressions of the thoughts of human being。

People can think and do some actions in the same or different ways, using their native languages in the secondary language acquisition。

It is transfer of learning。

It consists of two sides, the positive transfer and the negative transfer。

They have effects on language grammar and usage。

It is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he positive transfer does the positive function, and promotes the secondary language。

1。

To compare the native language with the secondary language ,finding out the same points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languages ,it can help the learner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phonetics, how to read and spell words 。

母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中的正迁移-精品文档资料

母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中的正迁移-精品文档资料

母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中的正迁移一、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影响母语对L2语言习得的影响一直是L2外语教育一线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对此,各种理论提出的假设不同,看法不一,但都有共识:母语对L2习得肯定有影响,这种影响的过程叫做“语言迁移”。

20世纪50年代的“对比分析”理论认为语言迁移有正负之分,正迁移起到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习得L2,负迁移为干扰因素,给外语习得者带来困难。

早在1957年,罗伯特拉多在研究跨文化语言学时指出:“学习者往往将祖国的语言和文化中的结构,词义和词序迁移到外国的语言和文化中去。

”凯斯帕给迁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语言迁移是一种语言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发展或使用其中介语。

”而斯加克特则把迁移现象看作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学习者先前获得的知识在学习者对目的语进行假设时产生制约,使其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发生迁移。

面对众说纷纭的现象,奥得林(提出了他对迁移的理解:“迁移是先前习得的目的语和任何其他语言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当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以母语在外语习得中的迁移为理论指导,加入教学实践中汉语在英语课堂中的正迁移作为实例辅佐,得出英语课堂中汉语运用的一点启示。

二、母语在外语习得中的正迁移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母语思维问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影响并不总是消极的,Cohen 甚至在他的新书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中用一章的篇幅谈一语,二语思维问题,他还将一语或二语思维当作学习策略来看待。

从认知的角度肯定了母语对二语的作用,他们认为,语言迁移可作为一种常用,经济而有效地检测母语语言规则影响二语习得的语言的心理过程。

语言迁移是多层面的,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习得技巧等。

在很多情况下,母语是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出现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是学习者主要的学习策略之一。

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

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

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作者:王毅来源:《大观周刊》2012年第51期摘要:本文通过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进行浅析,得出如下结论:一个人的母语能力会对他的二语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我们适当地利用好母语,就能促进外语学习和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母语正迁移负迁移二语习得在最近的几十年,双语教学是西方教育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提倡者认为可以适当利用母语促进外语教学,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都开始重新评估母语在二语课堂中的作用,并且努力将母语资源融入到二语教学中,以促进二语学习。

由于母语与第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系统以及功能使用规则上面的相似程度存在着异同,不同外语学习的难度也会因此有所不同。

简要地说,语言迁移就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期学习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影响过程,可以划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如果两种语言比较类似,那么容易产生语言正迁移,反之则会出现负迁移。

一、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1、母语在语音中的正迁移在语音方面,中文里的汉语拼音和英文中的音标都是由音节构成的,其中拼音又可以分为声母和韵母,韵母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单韵母和复韵母,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声母就类似于英语中单词词首的辅音,而韵母则相当与英文中的元音。

此外,就发音方式和发音部位而言,汉语中声母與英语中的辅音也有很多的相似处。

中国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在发英文中的爆破音/b//p//t//d//k//g/;鼻音/m//n/;边音/l/;卷舌音/r/;纯元音/i://u://a:/上不会出现困难,因为汉语中也同样存在上述的音。

因此如果我们能在外语教学中预先比较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语语音系统的发音。

2、母语在词汇上的正迁移(1)词形构造上的正迁移我们汉语中有着大量的偏旁部首,比如说“木,火,亻”等等。

在单独的字(树,烂,伙)中,这些偏旁都带有一定的含义,我们可以通过偏旁推断出字的相关意思。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英语中有很多的词缀,包括前缀,中缀和后缀这些词缀同样含有特定的意思,例如:bi-(双)vice-(副级)pre-(之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
【摘要】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既起着积极的作用,又起着消极的作用;既能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又能妨碍第二语言学习者。

因此,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正向迁移,又存在着负向迁移。

对此,本文探讨了母语迁移的形式和作用,以及对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正迁移;负迁移;母语;第二语言习得
0 引言
从第二语言习得(sla)学科史上讲,迁移(transfer)是第一个受到极大关注的习得因素,它由行为主义者提出并逐渐为广大sla研究者所关注、接受、质疑、批判、重新定位。

在现阶段,要想否定母语(即l1)迁移是sl a中的重大影响因素这个地位已经不可能了,突破自身局限性的l1迁移又被学者们在认知框架下重新定位。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由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1957)中提出。

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

sharwood smith 和kellerman认为迁移就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crosslinguisitic influence),是中性理论(theory -neutral),与“干扰(interference)”,“借用(borrowing )”,“回避(avoidance)”等概念并提。

kellerman (1987)认为迁移即“导致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元素合并的程式(processes)”。

odlin则认为迁移是“由
目标语和已经学过的语言之间由于相似或者相异而产生的影响”。

1 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
语言迁移研究发现,语言问的相同和差异会产生母语迁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odlin):
(1)正向迁移。

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加速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

例如,母语为汉语的人学习英语时,就很容易学会句子的语序“he comes from beijing”,这是因为,表达同样意义的汉语语序和英语语序相同“他来自北京”。

(蒋祖康1999: 20)
(2)负向迁移。

即母语干扰,“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

(唐承贤1997)母语干扰会导致错误出现,延长学习者犯错误的时问,延缓其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的速度。

许多实证研究(ellis 1985: 29)表明,母语干扰是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odlin将负向迁移的结果概括为“过少运用”、“过度运用”、“运用错误”和“误解”。

过少运用指学习者很少或根本不使用某一目的语结构,因此又称回避( avoidance)。

回避可能是因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某些结构与母语中相对应的结构差异大而感到困难所致,也可能是因学习者对母语与目的语问的相似表示怀疑所致。

“过度运用”往往是学习者为了回避某些难的结构而过度使用一些简单结构。

“运用错误”主要有三种:一是“替代”,即在目的语中使用母语形式;二是“仿造”,即用一种语言结构直接翻译另一种语言
结构;三是结构修改,即一种反映纠正过度的错误。

“误解”是指母语结构影响学习者对目的语信息所做的解释,这种解释与母语者的解释差距很大。

(3)习得时间不等。

语言学家发现,儿童习得母语所花的时间基本相等,大约为5年。

但成人习得第二语言所花的时问却相差很大,这表明语言本身有难度差异。

语言难度差异与语言距离有关。

2 母语知识的正向迁移作用
对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少数民族学生除外),外语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二语言系统,因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克拉申认为,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控制系统调节自己的语言行为,母语是语言控制系统中的因素之一。

根据zisa小组的发现,第二语言的发展与学习者的策略有关,而迁移就是一种学习策略。

任何新知识或新技能都是在已有知识或技能的基础上获得的,外语学习也不例外。

比如在英语中,有清、浊音的对应体系,而在我国普通话中却没有这种对应体系,因为汉语普通话的发音都振动声带。

但在我国吴语方言区,比如上海话中,就有[p]-[b], [t]-[d],[k]-[g]这种清、浊音的对应关系,所以操上海方言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清、浊音时就可能产生正向迁移。

英语属词形变化复杂的屈折语,这样看来似乎汉语与英语之间没有什么语法迁移可言。

其实分类只表明某一种语言的语法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全部特征。

英语虽是屈折语,但在某些情况下也用词序或虚词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
关系,汉语与英语之间的语法迁移有时是可能的。

比如,汉语与英语的语序在陈述句中大体相同,如果将下列汉语句子译成英语,在词序上一般不会发生差错:
(a)昨天老师给我一本书。

yesterday the teacher gave me a book.
(b)这事使她高兴。

this matter made her happy.
3 母语知识的负向迁移作用
根据一些语言学家的理论,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学习者会犯错误,很多相同的错误都产生在语音、结构和语义三个方面。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对话及改作业时发现的有关这方面的一
些材料。

调查研究发现:
(1)在英语里,清辅音和浊辅音分得很清楚,而在汉语里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因此,一些中国学生总是区分不开而造成发音的错误。

例如: [t∫] and [d3]
a)有这样一个英语句了:jane has a golden chain. (珍妮有一条金项链)一些中国学生会把这句话读为: chain has a golden jane.
b) [l ] and [ r ] 例如:glass and grass.
在重音的变化上,英语和汉语也不尽相同。

在汉语里,重音通常落在两个以上音节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因此有些中国学生也按照汉语习惯把重音放在最后一个音节上。

如:
英语中国学生的发音
`basket-ball basket- `ball
`dining-hall dining- `h all
(2)第一语言干扰反映在句法上。

如:
i have a book. (我有一本书。


he has a book. (他有一本书。


然而一些中国学生会犯这样的错误:
i have book.
he have book.
(3)第一语言干扰反映在语义上。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英语是一种在其形式上有变化的语言,而汉语在形式上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

所以一个英语单词的词汇意义很难在汉语里找到一对一的词汇。

例如:汉语里的“人”有许多语义,它可以同时相当于英语中的“man”,“person”和“people”等。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再找一些例了。

如:
汉语英语
开车 drive a car
开机器 operate a machine
所以在学习时一定要避免字对字的翻译,否则会产生歧义。

如:汉语英语
消除代沟 destroy generation gap
刻薄的嘴 sharp mouth
从以上的例了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字对字的翻译和所要表达的英语意思根本不一致,因此会产生许多歧义和误解。

4 结束语
从前面的讨论不难看出,母语迁移研究仅仅比较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是不够的。

要确定母语迁移是否真正发生、何时发生、如何发生以及发生的程度,需要考虑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对二者进行比较。

另一种方法就是要比较两组或多组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最好是其中一种母语有目的语的这一结构而其它母语没有这一结构,同时将横向比较与双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结合起来。

在我国外语教学环境下,广大的英语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在应用英语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汉语进行思维,然后再翻译,这样母语迁移就不可避免。

因此,我们从事母语迁移研究对了解外语学习的特点、指导外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月红.中国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4):11-16.
[2]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寮菲.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与
研究,1998(2).
[4]唐鹏举.概述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j].广西大学
学报,2006,10.
[5]王建丽.母语负向迁移与英语写作[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3).
[6]王跃洪.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
[责任编辑:王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