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负迁移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探究摘要:语言迁移现象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或技能对目标语言知识或技能所产生的自动的潜意识的影响。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强调母语对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而忽视了母语的正迁移。
本文试图在语言迁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文化方面描述外语学习中母语和目标语间存在的多层次的正、负迁移,并建设性地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共性,从而促进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
关键词:语言迁移;普遍语法理论;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论;语言标记理论;二语习得一、前言多年来,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从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迁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因此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的语言学家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Odlin将其定义为母语对目标语影响和母语向目标语的借用,也就是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Schachter则从认知心理学和生成语法角度,把语言迁移看做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即学习者先前所获得的知识都有可能对之后的二语习得产生某种制约,这种制约既是迁移。
Faerch和Kasper则重视语言迁移的心理层面,他们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介语的被激活而最终掌握目的语。
尽管语言迁移的研究是跨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但多数研究还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此语言迁移常被语言学界解释为“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即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有利于目标语言学习的迁移;反之,由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某种形式和规则上的差异而形成的“干扰”被称为负迁移。
任何学习外语的人都易于把母语中的表达运用到目标语学习中来,因此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在外语教学中极为常见。
二、语言迁移的理论依据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假说理论以及近期的语言标记性理论为依据,先后经历了早期的行为主义母语习惯迁移论、中期的心灵主义最低影响度立场论以及近期的认知学迁移制约论。
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送给高考生的励志文案送给高考生的励志文案(精选300句)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越来越多人钟情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文案,文案用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调节心情。
那么什么样的文案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给高考生的励志文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给高考生的励志文案11、十年磨剑三日锋,数载人生在其中。
2、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
3、我品尝着拼搏的快乐,拼搏精彩着我的生活。
4、好好使用我们的大脑,相信奇迹就会来临。
5、努力一定成功,放弃注定失败!6、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地快乐。
7、高三高考高目标,苦学善学上好学。
8、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9、如果你有理想,那么高考无疑是你理想道路上需要迈出的一步。
10、总想赢者必输,不怕输者必赢。
11、根儿向纵深处延伸一寸,小树被狂风推倒的危险就减弱了一分。
12、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
13、相信自己,没有问题。
14、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15、人的潜能是一座无法估量的丰富的矿藏,只等着我们去挖掘。
16、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17、所有的人都是凡人,但所有的人都不甘于平庸。
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只要艰苦努力,奋发进取,在绝望中也能寻找到希望,平凡的人生终将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18、备战高考的路上,难免艰辛,但是,你不是一个人在长战斗。
19、天助自助者。
我们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20、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丰富。
21、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
22、奋力拼搏,誓考重点;争分夺秒,再创辉煌。
23、因为你努力了,即使失败,也是美好的!24、时不我待,争分夺秒备战高考。
25、恐惧自己受苦的人,已经因为自己的恐惧在受苦。
26、丢掉手机,冰封恋情,放下懒惰,收起矫情,“闭关”奋斗从此时!27、漫漫长路,你愿一人独撑,忍受着孤独与寂寞,承受着体力与精神的压迫,只任汗水溶于泪水,可脚步却从不停歇。
二语习得中正负迁移其对策论文

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及其对策【摘要】语言迁移( language transfer)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语系,因而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篇章组织、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
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汉语所产生的负迁移远远大于正迁移,从而阻碍了英语的学习。
【关键词】英语学习母语正负迁移对策一、母语正迁移现象的分类及表现语言的普遍特性体现出母语的正迁移。
在语言普遍的特征的帮助下,汉语的使用有助于英语的学习,学习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这种资源帮助他们审查输入的二语或外语数据,从而中英文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点在而与写的过程中产生了正迁移。
(一)语音正迁移汉、英两种语言都有元音和辅音系统,而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掌握了汉语拼音以后,学习英语语音就相对容易,就能比较容易地学好汉语中没有而英语中有的音。
汉语语调有升调、降调、曲折调,因此可利用汉语语调来促进英语语调的学习。
(二)词汇正迁移1.外来词与拟声词基本相似由于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英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语,而这些外来语多数是拟声词,其发音与汉语意思的发音近似。
如:hacker——黑客 toefl——托福 sofa——沙发coffee——咖啡拟声词是指以声音为理据的词,多半为模仿人、动植物、机器等发出的声音,所以这类词的发音与它所模仿的声音相似,只要借助汉语意思。
如:hey(嘿)、 hiss(丝丝声)、 buzz(嗡嗡声)、 tick(滴答)2.词语表达方式相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某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是相一致的,所以它们的表现形式基本相同。
如:“blood”一词,本义指血液,可以有如下的表达:cold-blooded(冷血的)、warm-blooded(热血的)等等。
浅析母语对于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

浅析母语对于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摘要】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可能带来负迁移的影响。
本文通过浅析母语对于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分析了影响因素,并结合相关研究案例进行探讨。
针对这一问题,也提出了教学策略和有效应对负迁移的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母语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展望,以改进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克服负迁移的影响,提高二语习得的质量。
母语虽然是学习的基础,但也需要注意如何合理应用,避免对二语习得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 母语, 二语习得, 负迁移, 中职生, 影响因素, 研究案例,教学策略, 应对方法, 重要性, 未来研究1. 引言1.1 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也是他们获取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母语对于二语习得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第二语言的语法规则、词汇和语言结构。
母语对学习者的语言认知和语言理解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母语对于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的发音、语调、语言习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者通过母语的影响可以更准确地模仿和运用第二语言。
母语作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基础,能够为其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提供稳固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学习者更快地融入第二语言环境。
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学习者应充分利用母语优势,善于运用母语知识和技能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
只有真正理解并善用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学习者才能取得更快更好的学习效果。
2. 正文2.1 母语对于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母语对于中职生二语习得的负迁移是一个广泛存在且深层次的问题。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可能会对学习者的目标语言习得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习困难和错误。
这种负迁移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比如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差异。
试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精)

试论母语在⼆语习得中的作⽤(精)⼀、母语迁移作⽤概述教育⼼理学研究表明,迁移是⼀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种学习对另⼀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现象⼴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有正负迁移之分。
正迁移(积极迁移有助于另⼀种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反之,对另⼀种学习产⽣消极影响,导致错误和困难发⽣,就是负迁移(消极迁移。
在第⼆语⾔习得研究领域,母语对第⼆语⾔习得的正负迁移作⽤是众多语⾔学家和⼼理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
根据传统语⾔学的观点,母语只能对英语学习有负迁移(消极迁移即“负⾯”negative影响或起“⼲扰”(interference 作⽤。
这种观点有⼀定的⽚⾯性,没有考虑到语⾔的同⼀性, 较少考虑如何利⽤语⾔共性来促进“正迁移”,提⾼外语学习效率。
笔者认为在⼆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对⼆语习得的正负迁移并存,也就是说母语对⼆语习得既存在着促进作⽤,⼜存在着⼲扰作⽤。
本⽂从语⾳、词汇、语法三⽅⾯分析⽐较母语对⼆语习得的正负迁移作⽤,并以理论和实证阐述这⼀观点。
⼆、母语在⼆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语⾔是客观现实的编码体系,语⾔具有表达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功能。
⼈类有着共同的⾃然世界,从⽽使语⾔具有同⼀性。
⼈们⽣活在同⼀个物质世界中,各语⾔虽然千差万别, 但语⾔本⾝对客观世界——时间、空间等事物的反映都是同⼀的,即可以⽤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
正是这种“同⼀性”的存在为母语在⼆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提供了可能,为不同民族的⽂化交流,提供了可⾏性。
Cummins在语⾔具有“同⼀性”的基础上,对于母语和⼆语习得的关系提出语⾔相互依赖假设理论:母语是任何语⾔学习的基础,它有学习转移的功效,在⼼理上、社会上及教育上母语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源。
他指出:⼆语习得总是建⽴在母语的基础上,母语⾮但不是学习的负担,反⽽是任何语⾔学习的资源。
从母语学到的语⾔能⼒也可以转移到第⼆语⾔。
Cummins的观点反映了语⾔的同⼀性。
曾有过⼀个很好的形容:母语不是⼀件外⾐,学习者在进⼊教室时可以脱下,弃之门外。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正负迁移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正负迁移问题摘要:语言学学者研究发现,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正负迁移作用的分析,协助第二语言的习得者认清学习中母语施加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外语。
关键词:正迁移负迁移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英语多年,还是学不好,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中外学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先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会对后来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好的影响称为正迁移,反之为负迁移。
对不同个体而言,由于生理及心理的上的差异,产生的究竟是负迁移还是正迁移,或者哪一方面更多一点,也不尽相同。
学习第二语言时发现,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母语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从学到的第一个单词开始(hello哈罗),相信很少有小孩不是通过给英语标注相近发音的汉字来学习第二语言的。
这种学习方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施加母语影响,势必会造成中国式英语,形成汉语式思维。
把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看做是汉语式思维惹的祸。
汉语式思维,可以定义为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受到了原有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外语时所运用的思维。
有学者对它做过研究: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按某一固定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
思维定势对思维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它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正迁移,可以加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会使学生在遇到异常或异类问题时,不求创新,形成思维的惰性。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分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
具有十多年牢固汉语基础的人在学习与汉语截然不同的英语时,很自然会受到汉语习惯的干扰。
原来从母语中学到的东西会持续的、无意识地出现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从而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
那些较好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的人,无不是在突破了自己母语的思维定势之后,才能学好其他语言的。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来阐述。
论二语习得中的母语正迁移

似 性 , 可 以 推 测 出 汉 语 会 向 英 语 发 生 正 迁 移 , 促 进 学 习 者 的 英 达, 其意义在上下文中是完全相等的。如一些专有名词。学生在
语学习。
记 忆 这 些 单 词 时 , 可 以 借 助 汉 语 的 理 解 加 速 掌 握 。为 了 让 学 生
陈月红( 1989) 曾对中, 英, 法三国的学生进行判断测试, 发 更 灵 活 地 记 忆 单 词 、扩 大 词 汇 量 , 教 师 还 可 以 利 用 汉 语 中 形 声
一书的不完全统计就至少有 17 种说法, 这一方面说明语言迁 结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习惯差异。有的甚至认为难度和差异
移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这个课题上 成正比, 差异越大, 难度越大, 甚至得出了语际距离等于难度这
的 研 究 还 不 是 成 熟 , 大 家 的 认 识 还 没 有 达 成 一 致 。笔 者 在 这 里 一 公 式 。Harris(1954)写 了 一 篇 名 叫“ 迁 移 语 法 ”( Transfer gram-
定义:
论似乎也注重语言共性, 但那主要是指适用于人类一切语言的
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 或者没有完全习 高度抽象化的普遍语法。该理论认为中介语的发展就像第一语
得的) 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言习得的发展一样是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目标
根据 Odlin 的定义, 迁移不仅仅是传统的迁移研究中所指 语的习得不受母语的影响, 从而否定了母语在二语习得的正迁
研究也说明了母语知识的正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习 产 生 较 为 广 泛 的 迁 移 。在 前 一 种 学 习 中 获 得 的 知 识 , 之 所 以
母语知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正负迁移

母语知识在小学英语中的正负迁移——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识到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
母语和二语的相同之处对学习二语带来的积极意义是“正迁移”,而母语和二语之间的差异对学习二语所引起的干扰则被称为“负迁移”。
本文着重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角度分析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负迁移影响,旨在在外语学习中充分利用语言的共性,引导正迁移,增强二语学习者的信心和学习效率。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对另一种条件下学习的影响, 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等。
迁移存在于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学习中, 同样也存在于语言学习中, 就语言迁移而言, 既包含不同语言之间的迁移, 即语间迁移,如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迁移; 也包含同一语言的内部迁移,如英语语法知识之间的迁移。
如果先行学习对后续学习起促进作用, 则称为正迁移, 如起干扰或抑制作用, 则为负迁移。
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的迁移, 认识迁移是有条件的、有规律可循的, 对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和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培养学生成熟的迁移能力, 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课题以探索母语知识对英语教学的正负迁移为中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研究:(一)分析母语环境下小学生灵活利用母语正迁移的促进作用(二)探索课堂教学中防止母语负迁移的干扰作用(三)研究课堂上英语母语化的教学实施充分利用先行知识对后续学习的影响, 形成正迁移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 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
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他还明确指出, 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竭力避免母语中介作用或迁移作用是不现实的, 也是无效的。
也就是说中国学生要学习英语, 不能不受来自母语的语言习惯的影响。
因为母语作为原有的经验, 是新的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上的准备, 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Conclusion……………………………………………………………………………16
Bibliography………………………………………………………………………….....17
Positive and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t last, my thanks would go to my whole family for their continuous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s.
Abstract
Languagetransfer is a general phenomenon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SLA).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argetlanguage, peopleoften transfer some rules and experience of mother tongue into SLA. Because ofdifferent culture,there are inevitably some language phenomena that are not suitable for targetlanguage. Wecall them negativetransfer. Thenpositive transfer can encourage target language learning.Becauseitwill not obstruct SLA, people do not pay more attention toit. Thisessay willanalyzemother tongue’s positive transfer and negative transfer influence on SLA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phonetic, lexicalaspect and sentencepattern.It is aimed to make students know twolanguages’ similaritiesand differences detailedly and learn target language well.
IV.Lexical Transfer
4.1Positive Transfer
4.1.1 Similar Classification ofWords……………………………………………7
4.1.2 Similar Word-Formation Rules…………………………………….............7
论文分类号:H0-0
2013届学士学位毕业论文
题目: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负迁移
系 别 专 业:外国语学院英语
研 究 方 向:语言学
学生姓名:
学 号:2011010431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2012年12月10日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Language
关键词:语言迁移;负迁移;正迁移;文化差异
Contents
Abstract............................................................................................................................i
5.2 NegativeTransfer
5.2.1 No Variation in Verbs’Morphologyand Tense…………………………..12
5.2.2 ToUse Active Voice to Express Passive Voice…………………………..12
5.2.3 Zero-Subject Structure…………………………………………………...13
Key words:languag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positive transfer; cultural difference
摘 要
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将学习母语时的规则和经验运用到其中,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会出现并不适用于目标语学习的迁移现象,称之为二语的学习,所以人们并没有完全注意到对它的使用。本文将从语音、词汇、句法等语言结构方面来比较分析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双重作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分清两种语言的异同处,更好的学习目标语。
Then I feel grateful to all the teachersin theCollegeof Foreign Languages of Suzhou University who once offered me courses andbenefitgreatly from them. Any progress that I have made is the result of their selfless devotion.
I. Introduction of Language Transfer
The study of Language Transfer Theory can date back to the year of 1950s. It is based on Universal Grammar Theory, Behaviorism Stimulus-Response Theory,ContrastiveAnalysis Hypothesis Theory of Chomsky and the recent Language Symbolic Theory .Then it respectively went through the early Behaviorism Transfer Theory of Mother Language Habit, the middle Position Theory of Mentalist minimum influence and the recent Cognitive Theory of Transfer Restriction. Since 1960s, the research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egan to cover so wider realm that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pedagogy are allusingit which makes it an interdisciplinary rising discipline. In terms of mental linguistics and application linguistics, language transfer is not only a simple language phenomenon but a complicated cognitive process. Therefore linguists at different times and fields may give different definitions. Odlin defines itasthe influence of mother language on target language andthat borrowsfromtarget language. It also refers to the influencewhichis caused b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arget language andtheacquired languages or learning languages. Schachter, however, from the angl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generative grammar, regards language transfer as the restrictiononlanguage learning. That is to say,knowledge acquired beforemayrestrict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this restrictionis transfer. Then Faerch and Kasper focus on the mental aspect of language transfer. They consider it as a mental process during which interlanguage is activated and target language is acquired finally. Though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transferplaces emphasis oninteractionamong cross-languages, most researches still think it’s the influence of mother language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or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s a result, language transfer is always named as “Mother Language Transfer”.
4.2.3 Confusionof Characteristic of Word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