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浅析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浅析

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浅析

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浅析作者:张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6期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研究规划项目(青年项目),二语习得对母语的反向迁移研究,项目号14C045。

摘要:汉语和英语既是两种人类语言,又是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两种语言在语用和语法上,都有一些类似规律,也是两种语言的共性。

对于母语是汉语的中国学者,在英语的学习上,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常结果会有正迁移现象出现。

但是,英语与汉语的语系不同,汉语属于孤立语,而英语属于粘着语,二者无论在语法和语言以及词汇上,还是文化和思维等相关方面,差异都非常明显。

我国学生通常学习英语,是在掌握一定的汉语后才开始的,所以,通常学习英语中,母语是汉语的负迁移大于正迁移,因此,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必须要重视起来。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母语;负迁移;措施作者简介:张洋(1979.8-),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硕士学历,东北林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语言学、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2学习第二语言,必须要具备牢固的母语基础。

分析和研究学习第二语言领域,无论对于语言学家的讨论,还是心理语言学家的讨论,母语知识对学习外语的影响都至关重要,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有母语迁移现象产生,这种现象主要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

正迁移对于学习第二语言很有利。

但是,若学习的外语与自身的母语差异很大,母语规则与外语的规则就会有很大的差异,负迁移就容易产生。

负迁移会导致学习困难和语言错误,从而阻碍学习第二语言。

因此,学习第二语言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至关重要[1]。

一、汉英两种语言差异以及与母语负迁移之间的关系在世界民族语言中,汉语和英语都存在其中,二者都是信息交流的载体,并且具有许多的共性,都是沟通的主要工具和途径,但是,汉语和英语无论是社会和价值取向以及文化背景,还是思维模式和思想交流都不同,语法、词汇、发音、語篇以及语用等语言系统等也存在一些差异和相似的规律。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探究摘要:语言迁移现象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或技能对目标语言知识或技能所产生的自动的潜意识的影响。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强调母语对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而忽视了母语的正迁移。

本文试图在语言迁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文化方面描述外语学习中母语和目标语间存在的多层次的正、负迁移,并建设性地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共性,从而促进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

关键词:语言迁移;普遍语法理论;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论;语言标记理论;二语习得一、前言多年来,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从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迁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因此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的语言学家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Odlin将其定义为母语对目标语影响和母语向目标语的借用,也就是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Schachter则从认知心理学和生成语法角度,把语言迁移看做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即学习者先前所获得的知识都有可能对之后的二语习得产生某种制约,这种制约既是迁移。

Faerch和Kasper则重视语言迁移的心理层面,他们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介语的被激活而最终掌握目的语。

尽管语言迁移的研究是跨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但多数研究还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此语言迁移常被语言学界解释为“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即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有利于目标语言学习的迁移;反之,由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某种形式和规则上的差异而形成的“干扰”被称为负迁移。

任何学习外语的人都易于把母语中的表达运用到目标语学习中来,因此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在外语教学中极为常见。

二、语言迁移的理论依据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假说理论以及近期的语言标记性理论为依据,先后经历了早期的行为主义母语习惯迁移论、中期的心灵主义最低影响度立场论以及近期的认知学迁移制约论。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正负迁移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正负迁移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正负迁移问题摘要:语言学学者研究发现,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正负迁移作用的分析,协助第二语言的习得者认清学习中母语施加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外语。

关键词:正迁移负迁移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英语多年,还是学不好,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中外学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先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会对后来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好的影响称为正迁移,反之为负迁移。

对不同个体而言,由于生理及心理的上的差异,产生的究竟是负迁移还是正迁移,或者哪一方面更多一点,也不尽相同。

学习第二语言时发现,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母语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从学到的第一个单词开始(hello哈罗),相信很少有小孩不是通过给英语标注相近发音的汉字来学习第二语言的。

这种学习方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施加母语影响,势必会造成中国式英语,形成汉语式思维。

把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看做是汉语式思维惹的祸。

汉语式思维,可以定义为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受到了原有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外语时所运用的思维。

有学者对它做过研究: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按某一固定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

思维定势对思维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它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正迁移,可以加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会使学生在遇到异常或异类问题时,不求创新,形成思维的惰性。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分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

具有十多年牢固汉语基础的人在学习与汉语截然不同的英语时,很自然会受到汉语习惯的干扰。

原来从母语中学到的东西会持续的、无意识地出现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从而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

那些较好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的人,无不是在突破了自己母语的思维定势之后,才能学好其他语言的。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来阐述。

汉语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负迁移现象探讨

汉语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负迁移现象探讨

汉语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负迁移现象探讨汉语作为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语言之一,其语法结构、词汇和语音特点都与其他语言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在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常常会出现语言负迁移现象。

本文将探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负迁移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对学习的影响。

一、语言负迁移的定义和特点语言负迁移,又称为语言干扰,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由于母语的影响,将母语的语法结构、词汇或语音特点错误地应用到第二语言中的现象。

在汉语二语习得中,语言负迁移表现为学习者将母语的语法规则、词汇或语音特点错误地运用到汉语中,导致语言表达不准确或不自然。

语言负迁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语法结构错误:学习者在汉语句子的构建中,常常会按照母语的语法结构来组织句子,导致汉语句子的语法错误。

2. 词汇选择不当:学习者在选择汉语词汇时,常常会受到母语词汇的影响,选择与母语相似但在汉语中不合适的词汇,导致表达不准确或不自然。

3. 语音错误: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音时,常常会受到母语语音的影响,发音不准确或不符合汉语的语音规律。

二、语言负迁移的原因语言负迁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母语习得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常常会受到母语习得的影响,将母语的语法结构、词汇或语音特点错误地应用到汉语中。

2. 语言接触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常常会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将其他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或语音特点错误地应用到汉语中。

3. 学习环境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语言输入和指导,容易出现语言负迁移现象。

三、语言负迁移对学习的影响语言负迁移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有一定的负面影响:1. 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语言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在汉语表达中出现语法错误、词汇选择不当等问题,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 影响语言的自然性:语言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在汉语表达中出现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律的现象,使语言表达不自然。

3. 影响语音的准确性:语言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在汉语语音发音中出现错误,影响了语音的准确性。

英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英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英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摘要]母语迁移现象在二语习得中非常普遍。

本文分析了母语负迁移对英语习得的影响,从语言及非语言层面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了分析。

旨在引起人们对母语负迁移现象的重视,培养地道的英语思维方式。

[关键词]迁移母语负迁移英语习得一、母语迁移理论“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由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1957)中提出。

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

Sharwood Smith和Kellerman认为迁移就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是中性理论,与“干扰”、“借用”、“回避”等概念并提。

Kellerman(1987)认为迁移即“导致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元素合并的程式”。

Odlin则认为迁移是“由目标语和已经学过的语言之间由于相似或相异而产生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大盛于60年代,产生了“强势说”及随后的“弱势说”,后来又兴起了偏误分析,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一系列关于迁移偏误数量的研究开展开来。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汉语对其英语学习总是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然而,学者们普遍认为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是消极的,母语干扰或阻碍了二语习得的进程。

这种干扰是迁移的一方面,指当母语与目的语结构差异增大时产生的干扰。

具体到本文而言,如果汉语中不存在与英语某一结构对应的结构,或者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对应结构有差异,就会出现负迁移。

Lado也认为语言迁移现象是语言习得的一种主要障碍。

他通过对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第二语言中与母语相似的成分对学习者来说是简单的,与母语相异的成分是很难学的。

也就是说,如果某个英语结构在汉语中有对应结构,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把汉语的这种结构直接转移到英语中去,这就是正迁移。

正迁移能够促进英语的学习,而负迁移则会造成语言错误、学习困难等,中式英语也往往是负迁移的后果。

外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

外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

外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层面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语习得。

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强母语和外语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对比分析,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加视听说训练,重视语篇教学,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外语习得母语负迁移消除对策一、负迁移的定义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当所学习的外语与母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时,往往出现正迁移,能加快掌握外语的速度;当两者的某些特征迥异时,则会产生负迁移现象,即:学习母语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如反应定势(response set)等对外语学习的效率或准确性产生消极影响,这使得外语学习需要的时间和练习的次数增加,甚至阻碍外语学习的顺利进行。

二、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学生学习英语遇到的困难较多。

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既是过程,又是结果,发生在英语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的学习中。

(一)语音层面的负迁移。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有的一个语音系统,特有的一套发音规律。

汉语和英语在音位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音位系统上的差异往往造成了语音方面的负迁移。

由于受汉语的干扰,一些中国学生对某些英语音发不好。

如/v/和/w/音,/n/与/l/音分不清。

另外,英语中的元音有长元音和短元音之分,升调与降调的使用较复杂。

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中,一般是一个辅音后面紧跟元音。

英语中的/b1/、/p1/、/sp/、/st/、/tf/、/dr/等辅音连缀现象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有的学生发不好这些音。

(二)词汇层面的负迁移。

1.词汇搭配不当。

词的搭配能力是由词的内涵和外延决定的。

一种语言中的词不可能总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相等的对应词。

比如说,学习者在学习“see”这个单词的时候,了解到它的含义是“看”,也许就会以“see”代替英语短语中所有表达“看”的概念的词,如“see a book”,“see tv”,“see a ball game”等,却不懂得“read”与“book”的搭配,“watch”与“tv”、“watch”与“ball game”的搭配。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_李翠霞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_李翠霞

收稿日期 : 2007 9 1 作者简介 : 李翠霞 ( 1968 ) , 女 , 山东单县人 , 菏泽学院外国语系馆员。
2008 年第 2期
继续教育研究
117
结尾的开音节的词, 也有以辅音 结尾的闭音节的 词。 所以操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读除了 /n /, / /以 外其他辅音结尾的英语词时, 总爱在后面添加一个元 音。另外, 汉语中的 斯 , 资 的声母 s , z 和英 语中 [ ], [ ? ] 听起来似乎有点相似 , 许多英语学习者 便不自觉地用 s 代替英语中的 [ ], 用 z 代替 [ ? ]。 把汉语中的发音搬到英语中去, 从而造成语音上的负 迁移。这些也正是为什么中国英语学习者把 th in k 读 成 sink, 把 th ought读成 sor, t 把 th in g 读成 sing, 把 it读 成 ea, t 把 speak 读成 speaker , 把 w ork 读成 w orker ,把 blow 读成 be low 的原因所在。 英语和汉语语音系统的另外一个主要区别是, 英 语是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句意的 语调语言 ; 而汉语 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 声调语言 。英语中的单 词无论被念成平调、 升调或升降调都无法改变其词义; 而汉语的每一个字除了由元音辅音组成之外, 还有一 个附在上面的能区别或改变字义的声调, 例如 qi n ( 牵 )、 qi n ( 钱 )、 q i n (潜 )、 qi n ( 歉 ), 这四个 字尽管音位完全相同, 但是 他们的声调完全不同 ( 分 别为一声、 二 声、 三声和四声 ), 也就形 成了四个不同 的汉语字体。 (二 )母语在词汇层面上的负迁移 英语词汇在概念意义、 内涵意义、 搭配能力等方面 与汉语词汇差别很大 , 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别, 用母语的 思维规律去套用必然会导致母语负迁移。首先, 语言 的独立性决定了一种语言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一 对一的对应词, 例如, facu lty 与汉字 能力 貌似对应, 而 faculty 还有 全体教员 系 科 等意思 , 但是汉 语中的 能力 是不可能有这些意思的。至于文化对 语言的影响 , 实际上文化对词汇的影响是最大、 最明显 的。各个民族往往对某些词汇所赋的内涵意义大相径 庭。例如, 龙 在汉语中是 英雄才俊 , 蓬勃向上 的 象征, 故而有 望子成 龙 龙凤呈祥 之说。而 龙 在英语中的对应词 dragon 则指一种能喷水的怪兽, 是 凶残、 恐怖、 贪婪 的象征。因此在汉译英中 望子成 龙 常被译作 to hope that one s son w ill have a bright fu ture , 同样 亚 洲四小 龙 就被译 作 four A sian ti gers , 而绝不是 four A sian dragons 另外, 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搭配习惯、 搭配范围由 于受到各自语言特征和文化因素的制约或影响, 亦各 不相同 , 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习惯表达方式。例如汉语 中的 看 可以和 电视、 电影、 书刊、 黑板 等搭配, 而 英语中却分别要用动词 w atch , see , read , lo ok a; t 汉语 中的 浓茶 浓烟 在英语中的表达式分 别为 strong tea 和 dense sm oke , strong 和 dense 都表示 浓 。中 国的英语学习者就常把汉语词与词的搭配习惯错误的

浅议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迁移现象

浅议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迁移现象

义的,英语"book"的意思是“装订成册子的纸张 ”,不管上面有 无文字 ;而 汉语“书”的意 思是“有文 字的册子 ”。 因此,当教 师对学生说:"please hand in your books."他要 的是练习本而不 是书。"book"和“书”的外延差别就更大了。
句法迁移 汉语与英语在句法上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它们都有诸 如陈 述句,否定 句,特殊 疑问句 ,感叹句 ,被动语 态等句 法形 式。但由 于汉语属于非 形态语言,动词没 有时态、人称、数和 格的差别 ,因此 ,中 国学生常常忘 记或用错英 语动词的词性 。 例如:中国学生深受沐浴迁移的影响,会把“汤姆喜欢篮球”翻 译成 "Tom like basketball",把“王 芳给 了我 两只铅 笔”会 译为 "Wang Fang gave two pencil"等等类似的现象。 (三)文化迁移 无论是英 语还是汉语 ,这 两种语言都 体现了自 身民族的 历史,文化和 精神风貌等特 点。英语和 汉语这两种 语言所反 映的文化 背景是不同 的,如 果不知道这 两种文化背 景的区别 而一味按 照母语文化 背景知识与 对方进行沟通 和交流,那么 势必就会产生语用交际错误的现象。例如大部分中国人在路 上遇见一些熟人,会经常问到“你到哪儿去?”其实这是很简单 的一句寒 暄的套语,但对西 方人来说会 给人一种粗 鲁无礼的 感觉,因为西 方人认为对方 是在打听自 己的隐私。 这样就会 很容易产生“文化冲突”的现象。 二、正迁移现象探究及启示 在对中国 学生英语学 习的研究方 面,人们往往 更多地关 注汉语的 负迁移进而 忽视了甚至 否认正迁移的 存在。然而 , 根据 图式理 论, “ 图式在 知识的 组织 中起着 中心作 用”(桂诗 春,1991:144)。而所谓图式就是“积集在一 起的知识单元,而 认知是 建筑积 块”(朱曼殊 ,缪 小春,1988:418)。乔姆 斯基认 为一切人类语言都具有共同的特点。 “这种语言的普遍性是学 习人类一切语言的天生能力,是 一切语言的蓝图,是一切语言 都具备的普遍特 征”(刘润清,麦基,王平,1988:226)。汉语与 英语虽然 存在着很大 的差异,但至少从 整体上它们 都属于人 类语言这个大的范畴,因此必然 具备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即存 在着共同的成份,所以在学习英 语时,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发 挥母语的 正迁移作用,努力 参与并模仿,有意 识、有 效地减少 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三、总结 英汉两种 语言中存在 着差异,有意识 地找出它 们之间的 不同或相似之处,在学习中尽量 排除母语的干扰,逐渐养成一 种良好的外语习惯,是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学习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Terence Odlin. (Language Transfer) Cross- linguistic In 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Rod Ellis, 第二 语言习得 概论[M],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 出版社,2002: 22, 305 [3]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 要[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 社,1991:142- 152 [4]朱 曼殊,缪小 春,心理语言 学[M],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 出版社,1 998 : 4 18 - 42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音负迁移 由于英汉两 种语言完全属于 两个不同 的语系,它们在发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对两种 语言中的 一 致性或相似性做 出判断时,在两者 之间建 立等同的关系。绝大部分的二语习得者都承 认语音的负迁移,具体表现为人们在学习外 语时,总会或多或少带着某种母语的口音, 让本族人能很容易地辨认出来。我们在英语 学习过程中经常有意无意地把英语音标的发 音或是某些英文字母的读音汉语化了。尤其 是方言较重的地区, 如两湖 流域,汉 语发 音中的 n/ l 不分 、s / s h不明。 这种习 惯迁 移到英语习得中 ,结果出现了各种 错误, “ni ght ”说成了“l i ght ”而“nos a l a r y 变成了 “l ows a l a r y” 。何善 芬指出 英汉 语音结构的四点差异容易造成汉语语音的负 迁移:(1)因为汉语中没有英语的辅音连 缀,汉语的声母 之间总存在一个韵 母,学 生在读英语时, 总习惯在辅音连缀 之间加 一个元音。(2)英语单词常以辅音结尾。 而汉语主要是以韵 母和n/ ng结尾 ,因而中 国学生读英语单 词时习惯在辅音后 加一个 元音。(3)英语单词的中 音位/ l / 常出现 在辅音前,而汉 语中没有这种现象 ,学生
根据母语迁 移的理论,在第 二语言的 习得过程中,迁 移是指母语的特征 被转移 到第二语言。当 这两种语言相近时 ,便产 生了正迁移,即 学习者的母语使用 习惯直 接影响第二语言 的习得并对其产生 了积极 促进的作用。而 当发生迁移的两种 语言的 结构相去甚远时 ,便产生的负迁移 ,或称 作干扰发生而出现错误。在外语学习中,母 语的负迁移对语音、语义、句型、语法形成 干扰,使学习者在母语的影响下难以掌握地 道的外语;另外,母语的文化迁移也阻碍外 语学习,学习者可能会用自己的文化习惯去 套用外语的文化习惯,从而产生语用错误。
作者 简介: 伍燕杰( 1982—), 女,西安 外事学院 外国语学 院讲师,研究 方向:英语教学 ,英语语言学 及应用。
161 2010年6月 网络财富
的爷爷去世已经三年了。)另外,英汉两种 语言在数量概念上有所差异,英语中的名词 经常要涉及到人称及单、复数的变化。初学 者往往会写出诸如下面的句子:We c aught 3 f i s he s / The r e i s ma ny des k i n t he
c l a ss r oom。
四、语用方面负迁移 从广义上来看,语用学主要关系到语言 的使用和语言的交际环境,即语言所产生的 字面意义和蕴含含义,以及所产生的效果。 由于对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缺乏认识,中国 学生在语法上往往 能讲出正确的句子 但是 从实际交 际的角度看,就 有些不得体。例 如,A:I don’t l i ke chi l l i oi l ,i t ’s t oo hot 。B:Why ? You coul d wai t unt i l i t cool s down. ( 说话者大概是不知道chi l l i oi l 为何物,只是由hot 去猜测或许是某种太 热、太烫的东西) 。另外,将“我昨天被偷 了”说成“I wa s st ol en ye st er da y”, “吃药”说成“t o eat t he medi ci ne ”, “看书”说成“t o see t he book ”,“点 名”说成“t o cal l your na me ”都犯得是 类似的错 误。显然,错误 的发生完全是受 母语的影 响,将中文和英 语生硬对译而引 起的。 在 英语学习中,迁移 现象很广泛,母 语对英语 学习的影响也一 直是二语习得研 究的焦点 。因此,在英语 教学中,教师应 该合理利 用迁移规律,有 意识地进行汉英 对比,增 强两种语言的可 辨别程度,从而 提高学生 对英语的掌握能 力。另一方面, 在我们的 英语教学中应加 强文化教具,提 高学生的“文化交流”素质,创设更多的环 境和背景使学生们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思 想、和行 为模式,从而减 少母语负迁移的 影响。
西部高校论坛 ·网络财富
Forum of Western p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temet fortune
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浅析
伍燕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西安外事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摘要】母语负迁移现象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四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的分析,并提出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母语负迁移;英语教学
在读这类单词时 ,会在后面一个辅 音前加 一个元音。(4)中国学生在读鼻腔爆破音 / t n/ ,/ dn/ 时,也常在两个辅音 之间加一 个元音。
二、语义表达负迁移 语义表达负 迁移也是语言迁 移的一个
重要方面。它 是由英汉两 种语言在不同 的 文 化 环境 中 的 历史 发 展中 所 形 成的 语 义 场 差 异造 成 的 。比 如 中国 学 生 都知 道 汉 语 词“重 ”(z hong),在 英语 中的对 应 词 是“he a vy”,但 是却不 一定 能够清 楚 “heavy”的其它意义。我们可以说:aheavy box; 也可以说:a heavy smoker ( 大烟鬼) ; a hea vy r e ade r ( 冗长的读物); he a vy f i r e( 猛烈的大火) ;he avy r ai n( 大雨) ; he avy t r af f i c( 繁忙的交通 );等等 。 另如,The pr i ce of t he s hi r t i s e xpe ns i ve ( 应 为hi gh) 。在 汉语中 ,谈 及 价 格,我们可以用 高、低、贵、贱, 但在 英语中,一般只用hi gh或l ow。再如,“亚 洲四 小龙”这一词汇 ,很多人把它翻 译成 t he Four Li t t l e Dr a gons of As i a ,但 dr agon这个词在西 方是贬义词,是邪 恶的 象征 ,所以,“亚洲 四小龙”应该翻 译成 t he Four Li t t l e Ti ger s of Asi a。
三、语法特征负迁移 在英语习得过程 中,语法特征的 掌握 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英语是形合语言,注 重句 子结构的形式完 整和逻辑合理, 而汉 语是 意合语言,其句 法关系主要靠词 序和 语义 表达,因此两者 之间又存在许多 差异 比如 词序、主谓一致 以及动词的时、 式、 体、态等。比如,“教室里有四名学生”很 多人不假思索地说成:“Ther e have f our st udent s i n t he cl assr oom. ”而不知道使用 “t her e be 句型”。还有英语中很多只需要 单个使用的连词,中国学生会根据汉语习惯 成对出现。例如,“因为. . . 所以…”句式 经常被译为“be cause …s o…”,以及“尽 管…但是…”句式常被译为 “a l t hough… but …” 。还有 ,由 于汉语 的动 词没有 持 续性 和终止性的区别 ,学生们经常把 终止 性动词用于表示持续的完成时态中,如Hi s gr andpa has di ed f or t hr ee year s.(他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 006. [2]王慧 .二 语习得 中的语 言负迁移 及其纠 正[J].科技信 息,2009 (25). [4]E llis,R:T 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