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错误分析角度看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向迁移

合集下载

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中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中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中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母语负迁移的定义母语负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因为掌握母语语法结构的习惯而导致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产生错误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习中很常见,尤其是在中文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中的影响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语法规则的错误应用因为中文和英文的语法习惯不同,当中文学生在学习英文语法规则时,经常会出现把中文的语法规则错误地应用到英文中的情况。

比如,中文习惯在句子中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而英文是以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出现,这使得中文学生可能会把宾语放在主语前面,而破坏了英文的语法结构。

词汇选择和用法的错误因为中文和英文的词汇选择和用法也有很大的区别,中文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也会出现选择或者使用词汇不恰当的情况。

例如,中文的单词“成绩”通常翻译为“achievement”,但在英文中,这个词更常用于形容“成就”、“功绩”,而更恰当的翻译应该是“score”或者“result”。

句型结构的错误中文学生在翻译一些英文句子时,也会出现语序、时态、语态、情态动词和非谓语结构等方面的错误,这主要是由于中文的语法结构和英文的语法结构不同所致。

对策分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避免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中的影响:培养英语思维方式为了摆脱中文的母语影响,我们应当积极培养英语的思维方式。

这不仅包括掌握英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更包括了理解英语的文化和习惯。

只有熟练地掌握了英语的思维方式,才能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发生。

纠正语法错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研究英语语法规则,并且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加深对语法的理解。

另外,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工具,比如语法书籍、语法练习题、语法检查器等,来帮助我们纠正语法错误。

增加背景知识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背景知识,包括了解英美文化许多方面的知识。

只有增加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英语中的各种语法规则和词汇,并且更好地应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母语负迁移错误分析

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母语负迁移错误分析

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母语负迁移错误分析摘要:根据二语习得的有关理论,母语迁移是二语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口语中的句法和两种语音典型错误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出现的错误受母语负迁移影响较大,阐明了对今后英语口语教学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负迁移错误分析口语教学1 引言母语迁移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Ellis把“迁移”定义为“对任务a 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的学习的一种假设”。

Odlin则认为迁移是“由目标语和已经学过的语言之间由于相似或相异而产生的影响” (Odlin, 1989: 27)。

在外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是指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而对目的语的习得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2 非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常见母语负迁移错误分析据二语习得有关理论,我们知道学生在习得外语时经历了一个从母语到中介语逐渐向目的语靠近的再创造过程。

Lado在1957年的著书《跨文化语言学》中指出:语言学习者倾向于把母语的特点转移到自己所学习的外语上,所以学习的潜在困难就在于母语和外语的差异。

而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语言迁移总体上是负迁移大于正迁移。

Ellis(1994)调查研究的结论也曾表明“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英语时受母语干扰的错误占51%”。

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掌握的英语还未达到熟练程度,在英语学习和运用活动中常借助母语知识,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尤为明显。

以下就非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常见母语负迁移错误进行分析。

2.1句法结构的负迁移(1)I very like my mother.(2) English is hard. If exam, I don’t know to do.(3)My roommate is tall, honesty, friendly, easygoing.(4)I think they play too much video games is not good.从以上病句可以看出,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不仅在语序上直接套用汉语句式,而且动词缺少必要的形态变化,形容词和形容词之间没有连接词,甚至出现词性混乱的情况。

在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

在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

在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作者:陈菊芳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5年第10期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英语学习中在句法、语音和词汇等方面出现的负迁移现象,然后提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应对母语负迁移的解决策略,最终完成英语学习目标,提高英语习得效果。

关键词:英语母语负迁移现象对策一、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1.句法负迁移句法迁移是二语习得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特殊现象。

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句法运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组、句型结构、句型以及句子语态、时态等方面。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常常喜欢使用与汉语相似的句型结构,而很少使用与汉语结构相差较大的句型结构。

2.语音负迁移由于汉语拼音与英文字母在书写与发音方式上的相似性多于差异性,在朗读英语文章遇到陌生单词时,学生往往就把英文字母看作汉语拼音,按照拼读汉语拼音的方式拼读英语单词。

此外,学生的英语语音基础参差不齐,各地的方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英语发音。

3.词汇负迁移词汇迁移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是最早发生的现象。

由于词的外延意义不同,容易造成负迁移。

如play一词,在play games、play the piano、play a joke等不同短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

在词的内涵意义上,英汉词汇也大不相同,如dog这个词,在英语中的内涵意义是忠诚、友好和可爱;而在汉语中,狗有时是一个贬义词,表示卑劣和厌恶。

在词汇的搭配上,也常常出现负迁移现象,有的词虽然本义和引申义都相同,但它们的搭配习惯不同。

如汉语“大雨”“大风”中的“大”,不能翻译成big,只能用heavy或strong来表示。

二、汉语负迁移的应对策略1.改善英语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直接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研究分析、错误分析的方法,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的相似处和不同处,适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及时更正,或者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正确的用法,以免学生再次犯错。

从错误分析角度看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向迁移

从错误分析角度看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向迁移
交 际迁 移 和 学 习 迁 移 。正 向 迁 移指 学 习者 母 语 或 其他 先 习 得 语 言 由 于某 些 与 第 二 语 言 之 间 的 相 似 性 或 完 全 一 致 性 对 第 二 语 言 习得 形 成 的促 进 作 用 ; 当母 语 与 目的 语 的某 而 些 特 点 相 异 时 ,学 习者 若 借 助 于 母 语 语 言 的一 些 规 则 , 就 会 产 生 负 迁 移 现 象 。正 向迁 移 有 利 于 外 语 学 习 , 使 语 言 能
习得 。 5 5
山 东广播 电视 大学学报
汉 语 和 英 语 分 属 汉 藏 语 系 和 印 欧语 系 . 因此 两 者 在 词 形 、 法 、 篇 等方 面 存 在 很 大 差 异 。通过 分 析 学 生 作文 中 语 语 的错 误 根 源 , 现汉 语 对 中 国 学 生 英 语 学 习 的 负 面 影 响 主 发


引言
今 错 误 分 析作 为 应 用 语 言 学 的 一 个 辅 助 分 支 活 跃 在 二 语 习得 的舞 台上 。
作 为 二 语 习得 过 程 中 的 重 要 问 题 , 言 迁 移 主 要 有 三 语
语言迁移理论始 于 2 0世 纪 4 — 0年 代 的 美 国 , 行 05 盛
文 化 习惯 来 表 达 思 想 。
语 言迁 移 研 究 离 不 开 对 比分 析 法 f nrsv nls ) c t t eaa i , o ai y s 2 0世 纪 5 0年代 的对 比分 析 理 论 主 要 比较 学 习 者 母 语 与 目
标 语 间 的区 别 , 而 关 注 母 语 对 外 语/ . 学 习 的 影 响 。 但 从 s语 实 践 证 明 , 比分 析 预 测 的 错 误 没 有 得 到 证 实 , 预 测 到 对 未 的 错 误 却 以 各 种 形 式 出 现 了 fasn F e m n & L n L r — re a e o

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及其调适

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及其调适

母语对英语学习地负迁移及其调适一般人在学习外语时难免会受到母语等客观因素地影响,常将学习母语地经验迁移到相异地结构上来,结果影响到对目地语地正确理解和运用.因此,不少非英语国家地学生学习英语时,常会遇到一些不利因素地干扰,深刻排查这些干扰因素及其成因,采取有针对性地教案方法与对策,对于提高教案质量将不无裨益.一、英语学习中地负迁移及影响迁移对英语学习地影响通常有正负之分:所谓正迁移是一种学习经验对在另一种学习环境下所起地积极作用;负迁移则是指干扰或阻碍作用.毫无疑义,我们在教案过程中应当尽量放大正迁移作用,帮助学生借助于汉语地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成效;相反,对于负迁移则应尽可能地缩小或消除其影响.1.因母语干扰而产生地负迁移语言学家发现,如果目地语与母语属于相同或相近语系,则掌握该语言相对于不同语系地学习者而言要容易得多,而且具有地相同或相似点越多,已有地学习经验就越能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如果是不同语系,学习者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以往地学习经验迁移到相异结构上来,以致影响到对目地语地学习与运用.因此,非英语国家学生都难免会受到母语或大或小地干扰.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则属于日尔曼语系,两者显然因分属于不同语系而存在明显差异.因而,我国学生受负迁移地影响学习地难度要远超过其他国家地学习者.ellis地研究成果表明,母语为汉语地学生有51%以上因受负迁移地影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犯下程度不同地学习错误.<1)由于语音语调干扰导致发音障碍.汉字发音有声调之分,英语则没有.汉语朗读文章时强调抑扬顿挫,而英语则强调连读、不完全爆破等发音技巧地运用,注重上下文地连接、停顿和音调地合理运用.英语中有些元音在汉语中没有相应地韵母,而汉语中也没有辅音结尾地现象,这些常常导致学生在发音时受到汉语地影响,在英语单词地词尾加上元音或拖音,造成发音错误,或者发音含混,似是而非,久而久之则成为语言交流上地一大障碍.<2)由于词法句法干扰导致文法不通.不同语系地词汇在使用时往往受到使用民族历史传统地影响,既有文化积淀形成地文字规范,也有约定俗成地语言习惯,因而存在着不同程度地差异.如在汉藏和日尔曼语系中都有词类之分,虽然名称相同或相近,但其含义和运用场合却不完全相同.由于词类划分地标准不同,即使相同词类间也存在区别.同时,不同语系地语言在词汇方面相对应地词所包含地词义范围不同,搭配习惯也不完全一样.英文中有冠词,但汉语中则没有;中文里有助词,英语中却没有.在句法中虽然都有谓语、补语等成份,汉语中除动词外,形容词也常成为谓语成份,但英语必须由动词作谓语;汉语地补语是动补,英语则为宾补.此外,因受母语习惯地干扰,学生往往借助汉语思维将句法规则迁移到英语表达上,导致词法和句法错误.<3)由于表达习惯干扰导致语序错误.现代英语作修饰用地定语与被修饰词地位置关系和汉语有着明显差异,汉语中定语无论长短均要求放在被修饰词前,但英语中却有诸多变化.在英语句子中由单词作定语时一般放在被修饰词前,如the beautifulgarden,their sleeping bags,但也有些单词作定语时却被要求后置,如something exciting,heavy enough;在英语中由短语和句子<即从句)作定语时则要求置于被修饰词之后,如many people enjoying the scenery,have the power to make choices about changing the environment,people describe a day in which everything goes wrong as a‘black day’.学生在遇到此类句式时,常不由自主地套用汉语地结构和用法,使语序不合理成为频犯错误之一.2.因新旧知识混淆而产生地负迁移英语教案实践表明,学习英语地最大问题在于新旧知识地脱节<如学后忘前)和知识呆板<如灵活运用能力差).一般说来,学生即使对有些词汇和语法规则在一定场合下地用法已经很熟练,但若置于新地语境中则又可能成为新难点地现象是普遍存在地.学生在接触了do the shopping这一短语之后,常常会依葫芦画瓢地闹出they do not the shopping on sunday之类地笑话.在学了make sb. do sth.<在make后用不带to地动词不定式)句型后,在做选择填空题the workers were made <work)twelve hours a day in the past时,基础较好地学生并没有选取正确答案to work,反而选用了work这一错误答案.前者地错误是先学地do作为助动词<可直接加not)地用法干扰了后学地do作为行为动词<不可直接加not,须借助于助动词do)地用法,后者则是主动语态make句型地用法干扰了所学地被动语态用法所致.又如:学生在学了if引导地宾语从句后,在学习if引导地状语从句时,也常会发生if地不同意义和动词时态差异等前后知识混淆等错误.3.因思维定势影响而产生地负迁移思维定势是指情境变化后,人们仍然沿用原先地思维模式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妨碍思考和问题地解决,这种消极取向同样会对英语学习形成干扰.如在学习了动词“sit,cut,put,get,forget”等现在分词要双写,最后一个字母加“-ing”地构成法后,认为“-t”结尾地动词后面必定要双写,以致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所以常常把“wait,hurt,eat”等动词也双写加“-ing”.同时,受名词所有格地干扰,又有人把他地电脑译成了he’s computer;把它地名字写成it’s name.在学习复合句中地从句,尤其是when,if,what等引导地状语从句、宾语从句等句式时,学生受前面所学地疑问句须用疑问语序地干扰,也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有疑问意义地句子必定倒装,以致形成错误语句.二、英语学习中负迁移地调适在具体教案过程中,教师应当认识到汉语对英语学习地负迁移作用是一个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地客观存在,从而以宽容地态度去对待学生所犯地语言错误,更主要地是帮助学生分析其语言错误产生地原因.1.依据“为迁移而教”原则,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迁移地积极作用迁移是普遍存在地,它对学习地影响实际上就是原有地学习经验在新地学习环境下,与新地学习材料或经验产生类比、整合地过程.一个人地概括水平越高,产生迁移地可能性就越大,对学习地影响效果也就越明显.因此,教师必须研究其对英语学习地影响,引导学生利用迁移地积极作用.实质上,我国古代地教育家对迁移现象早就有所认识.《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在数千年前孔子就要求做到“由此以知彼”.这其中地“举一反三”,正是指利用迁移地积极作用来提高学习成效.当代教育界为此提出了“为迁移而教”地原则,希冀借助“正迁移”来提高教案成效.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正迁移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自动发生地,而是取决于学生地个性品质和主体作用.能否有效地利用正迁移来促进学习,关键在于学生地元认知能否起到自我调节控制地积极作用.研究成果表明:只有当学习者具有强烈地内部动机,并希望通过迁移地积极作用来促进学习时才有可能达到预期地目地.因此,教师应当依据“为迁移而教”这一原则,注意把握迁移规律,不仅要科学设计教案内容,合理编排教案程序,帮助学生认识到迁移影响地两面性;而且要注重激发其学习动机,通过教案指导学生有效地运用正迁移地积极作用,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负迁移地干扰作用.2.注意区分不同语言地异同点,指导学生善于消除负迁移地干扰一般说来,母语地干扰或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学习材料或对象具有共同点.此时,学习材料之间地相同或相似处越多,产生迁移地可能性就越大.第二是表达方式上异同难辨时.此时,往往会出现同一事物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地表达方式,或同一事物其表达方式有同有异地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也极容易产生干扰.第三是思维定势地影响.因为思维活动总是在语言基础上进行地,一般人都习惯于用母语来进行思维,由于思维定势地负作用,难以用目地语来表达原意,而且学习母语地时间越长或者母语地基础越好,这种思维定势就越容易产生影响.所以,学习者总是企图将所接触到地英语知识同化到原有地汉语结构中去,即学习者按照母语地思维方式来认知所学习地英语材料.这样,学生原有地汉语知识就会对现在地学习产生影响,实质上就是使英语学习变成在原来熟悉地汉语地基础上获得另一套符号系统地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教师地正确指导,自然发生“正迁移”地机率是很低地,而更多地学习者是由于“负迁移”地作用导致种种错误地发生.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案过程中引导学生努力区分英、汉两种语言地异同点,帮助其认识并分析错误产生地原因,在以后地学习中注意避免负迁移地影响.对学生中一些典型地、带有普遍性地错误,要注意收集并加强分析,同时列为今后教案指导中地重点内容,以科学地方法和积极地态度帮助他们消除汉语对英语学习地干扰.参考文献[1] ellis,r.1986.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aking it happen:interac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from theory to practice,pp.390-417,white plains,new york:longman.。

英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英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英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摘要]母语迁移现象在二语习得中非常普遍。

本文分析了母语负迁移对英语习得的影响,从语言及非语言层面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了分析。

旨在引起人们对母语负迁移现象的重视,培养地道的英语思维方式。

[关键词]迁移母语负迁移英语习得一、母语迁移理论“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由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1957)中提出。

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

Sharwood Smith和Kellerman认为迁移就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是中性理论,与“干扰”、“借用”、“回避”等概念并提。

Kellerman(1987)认为迁移即“导致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元素合并的程式”。

Odlin则认为迁移是“由目标语和已经学过的语言之间由于相似或相异而产生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大盛于60年代,产生了“强势说”及随后的“弱势说”,后来又兴起了偏误分析,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一系列关于迁移偏误数量的研究开展开来。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汉语对其英语学习总是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然而,学者们普遍认为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是消极的,母语干扰或阻碍了二语习得的进程。

这种干扰是迁移的一方面,指当母语与目的语结构差异增大时产生的干扰。

具体到本文而言,如果汉语中不存在与英语某一结构对应的结构,或者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对应结构有差异,就会出现负迁移。

Lado也认为语言迁移现象是语言习得的一种主要障碍。

他通过对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第二语言中与母语相似的成分对学习者来说是简单的,与母语相异的成分是很难学的。

也就是说,如果某个英语结构在汉语中有对应结构,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把汉语的这种结构直接转移到英语中去,这就是正迁移。

正迁移能够促进英语的学习,而负迁移则会造成语言错误、学习困难等,中式英语也往往是负迁移的后果。

浅析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浅析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浅析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摘要:外语学习中,迁移现象非常广泛。

正迁移在语言的习得中起无意识的促进作用,而负迁移则对目的语的习得起阻碍作用。

言语行为的跨语言,跨文化研究不断揭示出学生从母语到目的语的负迁移现象。

本文旨在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系统层面和语用层面上对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母语外语学习目的语负迁移1 引言“迁移”(transfer)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所产生影响的现象。

语言迁移理论提出于50 年代,它是指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在用目的语交际时,由于不熟悉目的语规则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母语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处理目的语信息的现象。

语言迁移有两种: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出现正迁移,正迁移只有通过比较背景不同的成功学习者才能确定,这些比较往往能看出跨语言相似在哪几个方面发生正迁移。

词汇相似有利于外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元音系统相似可以使辨音容易些;句法相似有利于语法习得;写作系统相似有利于学习者较快地提高目的语习作水平。

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不同时,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

负迁移与目的语常规(norms)相异,正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负迁移则阻碍外语学习。

2 外语学习中负迁移的几个层面外语学习中负迁移现象不仅出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系统本身的几个层面上,而且在语用层面上也普遍存在。

2.1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从语言的语音系统的角度来看,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

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句子意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这两种语言在音位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是不完全一样的。

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与词语搭配错误

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与词语搭配错误

汇 , 则 无法 表 达仟 何 东 西。仇 足 即 使 有 了测 汇 印 缺少 正 确 人们 的词语 搭配 知识 , 么所 表 达 的 内容 的准 确度 就 会下 降 , 而造 那 进 成 交流 障碍 。饵 个 语 占都 有 自 己的 语 义 系统 , 而这 个 i 义 系统 ≠ } 和该 语 言仔 在 的文 化 背 景息 息 相 关 。学 习一 门新 的 语 时 , 母 语和 第二 语 的 义化 背 景 就 会 发 牛碰 撞 , 部 分 的 词语 搭 配 错 大 就 是在 母语负 迁 移的 影 响下产 生 的 。


引 言
程 一用 能够 提取 出的 二语 b汇 , 用 白已熟悉 的母 语 搭 方 式米 } l d 套
红 期 的二 语 爿得 的 研 究 巾 , 部分 的沣 意 力 都 放 在 了语 大
法和语 音 的研 究 上 。而 近 些 年来 的研 究 有 了新 的发 现 , 外 语 在
表 达意 义 。 管最 终成形 的足 【的语表 达形 式 ,l 习者 其 实是 I f学 f 用 ¨的语 列汇 和母语搭 配 结构 米表 达母语 思维 。
学 习 者所 犯 的语 言错 误 『 , 法 锵误 只 占了很 小 的一 部分 , 词 I语 J 而 语 搭 错 误 吖以 说 是 外 语 学 习 者语 言 输 出 出现 的重 要错 误 之

三 、 外 语教 学 的 启 示 对
想 要 克服 测语 搭 配 爿得 过 程 『母 语 的十 扰 , 必 须 婴 力l } 1 就 I 深 所 爿得 词汇的 渊汇 知 识深 度 。 列汇深 度 指 的足 学 习者对 所 学 单 的掌 握程 度 , 是和 训 汇广 度相 对 应 的 , 汇 广度 指 的是 学 习 它 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语言迁移理论始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盛行于50~60年代,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迁移研究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了。

“迁移”属于心理学范畴,指在语言学习中母语对目的语或者旧的语言知识对新的语言知识的影响。

与外语学习有关的语言迁移指的是目标语和其他已经习得的语言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即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

语言迁移研究离不开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20世纪50年代的对比分析理论主要比较学习者母语与目标语间的区别,从而关注母语对外语/二语学习的影响。

但实践证明,对比分析预测的错误没有得到证实,未预测到的错误却以各种形式出现了(Larsen-Freeman&Long, 1991;Littlewood,1984)。

20世纪60年代,Pit Corder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奠定了错误分析理论(error analysis)的根基。

与对比分析不同,错误分析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者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和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差别。

20世纪60~70年代,错误分析理论达到鼎盛时期,但其自身研究范围的局限性和方法论方面的弱点使其日渐衰落。

现今错误分析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辅助分支活跃在二语习得的舞台上。

作为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语言迁移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语间迁移和语内迁移;交际迁移和学习迁移。

正向迁移指学习者母语或其他先习得语言由于某些与第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或完全一致性对第二语言习得形成的促进作用;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异时,学习者若借助于母语语言的一些规则,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

正向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能使语言学习者更快地理解目的语,尤其是在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负迁移则会妨碍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

研究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迁移效应,学生习作是行之有效的样本,因为这种书面形式是学习者语言输出的载体,具有极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近年来,许多从事英语教学研究的学者一直在关注学生的写作错误。

本文主要以错误分析的视角为切入点,从迁移的角度展开论述,通过研究学生英文写作,探讨汉语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二、对汉语负迁移的分析从错误分析角度看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向迁移王淑君(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从错误分析角度阐述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面影响,以唤起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迁移意识。

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许多错误的成因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学习者应积极利用母语的正面效应,尽量避免其负面影响,促进外语习得进程。

关键词:正向迁移;负向迁移;母语;目标语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40(2010)01—0055—03收稿时间:2009-12-10作者简介:王淑君(1976-),女,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英语教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教学法、二语习得。

55汉语和英语分属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因此两者在词形、语法、语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通过分析学生作文中的错误根源,发现汉语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汉语对词汇学习的干扰1.构词法方面的错误汉语中,很多词都没有词形变化,一种形式有时可用作多种词性,如:(1)他过度追求名利,结果却身败名裂。

(追求———动词)(2)取得本研究的突破是他一直不懈的追求。

(追求———名词)而在英语中,却必须分别用pursue(动词)和pursuit(名词)来表述。

2.汉语负迁移导致的语义误用英汉两种语言在互译时并非完全对等,这种翻译的非对等性会导致某些词汇的误用。

如:(3)He was so thrilling to hear that he had passed the entrance exam.(thrilling-thrilled)他得知自己已通过入学考试非常激动。

英语中表示“激动的”有thrilling和thrilled之分,但仅凭汉语译文体现不出二者差别(前者表示主动,后者用于指人的思想感情),因此仅凭译文很容易将两者误用。

3.汉语对词汇搭配的干扰英语中的某些表达方式涉及到前后词汇的搭配问题,但由于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来自汉语的思维和习惯用法会造成负迁移。

如汉语中有“狼吞虎咽”的说法,英语中却将其译为“eat like a horse”,同样,“物美价廉”也会让很多学习者自然地想到“expensive/cheap price”(正确的表述是a high/low price)。

(二)汉语对语法学习的干扰1.汉语对时态学习的负面影响汉语中用某些标志词表明时态,如:昨天我见到了他。

(过去式)而英语中除了时间状语外,还体现在时态变化上。

上句相应的译文为:I saw him yesterday.许多学习者对此认识不够,于是就有“I see him yesterday.”的说法。

2.汉语对附属子句学习的干扰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定语从句的学习上。

汉语中通常将名词的修饰成分放于其前,而英文则把中心词放在修饰成分的前面,这种语言差异现象导致了中国学生在定语从句的学习方面难度加大,汉语对其负面影响体现在学生通常习惯于采取“回避”策略,以减少犯错误的机率。

3.从“流水句”看汉语的负面影响学生习作给老师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之一是其作文中的流水句。

流水句是由一系列语法完整的句子组成的,其间的连接词比较松散,这种句子一直持续不断地接下去,不会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俞理明,2004)。

汉语中两个表达完整意义的句子只需用逗号连接就可以了,而英语是形合的语言,两个句子间必须用连接词来连接。

因此,学生习作中出现下面的错误就不足为奇了。

(4)It is sunny today,many volunteers gather at the school gate,they are to help those pupils learn English.正确规范的方式表达为:It is sunny today.Many volunteers gather at the school gate and they are to help those pupils learn English.以上运用错误分析理论似乎得出这样的结论:既然多种错误类型都属语际错误,汉语对学生写作的影响好像完全是负面的。

但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点:汉语对英语学习同样具有正面促进作用,这种积极影响体现在英汉两种语言间的某些共性上,这对英语学习是非常有益的,如某些相同的发音、词汇习得方式,相似的句型、句式结构、语序等等,(郭纯洁,刘芳1997,文秋芳,郭纯洁1998)。

这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畴,因此在这里不做赘述。

由此可见,外语写作是一个母语和外语都参与的双语思维过程,一般情况下,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母语,取决于他的外语水平高低。

具体说,学习者水平越高,对母语的依赖越少;水平越低,越依赖于母语(Lay1982;Uzawa &Cunning1989;Kobayashi&Rinnert1992;郭纯洁,刘芳,1997)。

三、汉语负迁移的对策那么如何减少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呢?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一方面使其意识到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负面迁移也不可小视,从而让学生树立“负迁移”意识,能主动、自觉地尽量避免来自母语的负面作用。

其次,鼓励学生尽量多地接触目标语语境下的语言形式,感受纯正、地道的语言特色,加强语言语感的训练,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克服外语学习中环境中目标语资料来源不足的缺陷。

再次,母语对外语/二语的影响是复杂的,对某些由母语引起的语际错误不必“谈错色变”,语言习得是一个不断完善、进步的过程,新的语言项目的学习有时会帮助学习者自然意识到并纠正前一阶段中学习的不足。

四、本文的局限性首先,语言迁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有些错误的56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出现是许多因素交织的结果,将其单纯地归结为语际或语内错误未免有些武断和绝对,Flick就曾主张不应将某些错误出现的根源简单地归咎于学习者母语的负迁移(Flick,1979:60)。

因此,本文中提到的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只能认为是某种角度上近似推测的结果。

想要了解某些错误的真正成因,还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学习者外语学习进程中其它语言项目的影响,语言交际环境的制约,对错误与“不适当”概念不同的界定标准等。

其次,上文提到的“回避”策略也是研究母语负迁移的一大阻碍。

当学习者对某个语言项目感到生疏或不自信时,他们往往会使用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手段,即交际策略,使交际得以继续进行。

回避策略就是其中较多使用的一种交际策略,其具体表现是:在语言输出形式中,学生较熟悉的句式出现率高,犯错数量也相应减少,而那些超出其能力范围的语言项目则很少出现,显然,回避掩盖了语言习得的真实进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回避是母语负迁移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种情况下,分析母语负迁移的的信度和效度就会大打折扣。

再次,应该从宏观、全面的角度分析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迁移效应。

所以对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角色定位,也应客观、公正。

本文只关注了其负面效应,难免偏颇,在今后的研究和教学中,宜对其正面效应做进一步细致、系统的阐述。

五、结语对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目的是指导学习者的外语(二语)习得,学习者应积极利用母语的正向迁移,尽量避免负向迁移,加快语言学习进程。

参考文献:[1]马丽娣.语言迁移理论发展与第二语言习得关系探究[J].美中外语,2009,(8).[2]Larsen-Freeman,D.&Long,M.AnIntroductionto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London:Longman,1991.[3]Littlewood,W.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classro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4]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5]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1997,(4).[6]文秋芳,郭纯洁.母语思维与外语写作能力的关系:对高中生英语写作看图作文过程的研究[J].现代外语,1998,(82):44-56.[7]posing processes of adult ESL learners:a case study.TESOL Quarterly.1982,(16):406-7.[8]Uzawa,K.&A.Cumming.Writing strategies in Japa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Lowering or keeping up the standards.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89,(46):178-94.[9]Kobayashi,H.&C.Rinnert.Effects of first language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Translation versus direct composition. Language Learning.1992,(42):183-215.[10]Flick,W.A multiple component approach to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Anderson(Ed.),The acquisition and use of Spanish and English as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s.Washington D.C.:TESOL,1980.[11]CarlJames.Errorsinlanguagelearningand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2]王文宇.母语思维与英语写作—中国学生英语写作思维过程研究[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A Study at Chinese Negative Transfer in EFL fromError Analysis PerspectiveWANG Shu-jun(Shandong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Jinan Shandong250014)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other language’s negative transfer to target language,the paper attempts to arouse the awareness of Chinese EFL learners.Transfer is a complex notion and some errors arise from many factors.Therefore,learner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positive transfer and avoid negative transfer as much as they can to push their EFL learning.Key words:Positive transfer;Negative transfer;Mother language;Target language从错误分析角度看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向迁移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