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表环境的特征达标检测(含答案)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表示发生在某地区的相互关联现象。
各项是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
按因果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每空1分,共10分)( )生存条件恶化( )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土地生产力下降( )人均资源减少( )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人均收人减少( )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答案】i或j a或b e或f j或i c或dg或h b或a d或c h或g f或e【解析】本题看似简单,实际上颇有难度。
稍不留意,就可能选择填充不够准确,因许多选择项的意义相似或相近。
正确答案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是:i和j,a和b,e和f,h或g,f或e。
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相互联系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本题实际上涉及到人口增加与贫困。
环境退化与贫困,人口增加与环境退化之间的三组关系。
譬如人口增加了,人均资源和人均收入就会减少,因而导致贫困。
又因为贫困,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力,或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善,进而导致人口增加。
2.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可是这个大坝建成20多年后,人们发现: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壤肥力持续下降;下游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质恶化;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海岸线内退……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所说的这些现象,是由于哪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A.气候B.土壤C.水文D.生物【答案】C【解析】材料中所说的这些现象,是由于埃及的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是改变了水文要素,答案选C。
【2】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的一系列现象体现了()A.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D.地理要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答案】D【解析】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测评(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测评( 时间 :90 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25 小题 , 每题 2 分, 共 50 分)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域, 包含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域。
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表示图和黄河三角洲景观表示图, 达成第 1~3 题。
1. 三角洲与冲积扇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表形态, 对冲积扇、三角洲散布地点的表达, 正确的选项是()①冲积扇散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域②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邻近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邻近④三角洲只散布在润湿、半润湿地域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2. 以下地貌中 , 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由同样的是()A.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B. 台湾岛C.华北平原D. 喀斯专门貌3.最近几年来 , 因为入海泥沙减少 , 黄河三角洲增加速度显然减缓。
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由不包含()A. 黄土高原增强了水土保持工作B. 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C.黄河入海水量减少, 输沙能力减弱D.黄河入海口的地点不确立分析第 1 题 , 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邻近; 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邻近, 故 C 项切合题意。
第作用 , 所以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由同样的是华北平原, 故 C 项切合题意。
第 3 题 , 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由是黄土高原增强了水土保持工作、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黄河入海水量减少等, 但黄河入海口的地点变化不影响黄河入海泥沙量, 故 D项切合题意。
答案 1.C 2.C 3.D以下图表示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流两岸挨次散布着海拔不一样的四个平展面T0、T1、T2、T3, 平展面上均聚积着河流堆积砾石。
砾石的均匀粒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吞没T0。
据此达成第4~5 题。
4.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展面是()A.T 0B.T 1C.T 2D.T 35.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期间为()A.T 3形成期间B.T 2形成期间C.T1形成期间D.T0形成期间分析本组题主要考察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4地球表面形态练习含答案

训练4地球表面形态一、单项选择题(2020·浙江学考)读某地貌景观示意图,完成第1题。
1.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为()A.风力作用B.冰川作用C.流水作用D.风化作用(2023·浙江湖州高一期末)在我国某山区的谷地河床上有一处长约6千米、裸露的特殊地貌景观(下图),其主要由溶沟、溶槽等多种地貌类型组成。
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四幅景观图中,与该地貌景观成因相同的是()3.该地区地貌的主要特征是()A.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B.全年降水多,河流众多C.岩石透水性差,千沟万壑D.地势起伏小,土壤肥沃(2023·浙江湖州高一期末)2023年4月,甘肃省张掖市发现大面积土林地貌,该地貌是黏土、砂、砾石的松散堆积物,在干燥气候环境中,受季节性雨水的淋蚀、冲刷而成。
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四幅景观图中,最有可能是土林地貌景观的是()5.从类型上看,土林地貌属于()A.风蚀地貌B.风积地貌C.流水侵蚀地貌D.流水堆积地貌橘子洲,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的湘江中心,是湘江下游面积最大的沙洲。
下图为橘子洲景观图。
据此完成第6题。
6.下列地貌与橘子洲成因相似的是()A.黄土高原B.冲积扇C.雅丹地貌D.V形谷2016年9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地中落成启用。
该射电望远镜主要通过捕捉和分析太空中的无线电波来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其超强的灵敏度显著提高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能力。
据此完成7~8题。
7.形成喀斯特洼地的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B.风化作用C.流水溶蚀D.流水堆积8.射电望远镜在捕捉地外文明时通信会出现不稳定甚至中断,其影响主要来自()A.天气B.太阳光C.极光D.太阳风都昌县位于江西省北部,主体为鄱阳湖平原,该平原沿湖分布着南北绵延数百里、高约10米的沙丘,目前都昌县营造了沿湖防护林。
下图为都昌县位置示意图(图1)及都昌县风频图(图2)。
据此完成9~10题。
高一地理地形的特征练习题及答案(1)

高一地理地形的特征练习题及答案(1)练题
1. 请列举地球表面上的四大洲。
答案: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
2. 什么是地球的第三极?
答案:地球的第三极是指南极,也称为南极,是地球上最南端
的洲际陆地。
3. 解释大陆漂移理论。
答案:大陆漂移理论是一种科学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会随
时间的推移而移动,这是由于地球外层岩石层在地幔上运动导致的。
4. 请解释地壳的特征。
答案: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岩石层,具有以下特征:第一,
地壳非常薄,相对于地球来说只占很小的比例;第二,地壳由岩石
和土壤组成;第三,地壳的厚度在大陆和海洋地壳之间存在差异。
5. 请解释地球的脊线系统。
答案:地球的脊线系统是指地壳中的脊线,也称为脊梁,它们
是地球表面上的长而窄的地形隆起。
脊线系统通常位于海洋地壳中,是地球的地壳构造之一。
答案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
2. 地球的第三极是指南极,也称为南极。
3. 大陆漂移理论是一种科学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会随时间
的推移而移动。
4.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岩石层,具有地壳非常薄、地壳由岩
石和土壤组成、地壳的厚度在大陆和海洋地壳之间存在差异等特征。
5. 地球的脊线系统是指地壳中的脊线,它们是地球表面上的长
而窄的地形隆起,通常位于海洋地壳中。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达标检测卷(含答案)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达标检测卷(含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年3月22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张兴良、傅东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在国际上公布了该团队在湖北省宜昌长阳地区的地下岩石中,发现了大量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
该重大发现对解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下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其中甲为岩浆,丁为变质岩)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富含大量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的应为A.甲B.乙C.丙D. T2.下列地质作用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对应正确的是A.①一印尼火山喷发B.②一岩浆岩的形成C.③一煤炭的形成D.④一华山的形成小明一家署假去青海旅游,在柴达木盆地吉乃尔湖附近发现了著名的“水上雅丹”地貌群,大片的砂岩地貌"漂浮”在盐湖中,其形态与北侧陆地上的雅丹群一致,水中部分雅丹出现不同程度的坍塌现象(下图)。
小明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因为吉乃尔湖水面抬升,逐渐淹没北侧的雅丹群,才形成了目前这片“水上雅丹”。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小明发现雅丹垄脊两端高度差异大,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上覆岩石物质组成差异大B.向阳端植被护坡作用明显C.迎风端风力侵蚀强度较大D.当地风向风力年际变化大4.推测水上雅丹出现坍塌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风力侵蚀B.湖水侵蚀C.雨水冲刷D.游客攀爬下图示意滨海某花岗岩景观。
新教材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五单元地表环境的特征单元检测含答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五单元地表环境的特征单元检测一、单选题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区4~11月不同坡向0~5m土层深度土壤贮水量变化图。
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中信息,可推断A.阴坡温度低,植被稀疏B.阳坡光热充足,土壤有机质含量高C.阳坡降水量少,土壤水分少D.阴坡蒸发量相对少,土壤水分较好2.在阳坡土壤形成过程中,土壤与成土因素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地形直接影响土壤水热状况B.成土母质的粒度决定了土壤质地C.暖湿的气候决定了土壤层的厚度D.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玛格丽塔峰是一座头顶烈日的“赤道雪山”。
下图示意玛格丽塔峰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玛格丽塔峰的形成原因是()A.火山活动B.板块水平张裂C.板块挤压抬升D.冰川侵蚀4.该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正确的是()A.B.C.D.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种遥感指标(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数值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
图为汉江上游2001—2017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根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推测图中为夏季的是()A.①B.②C.③D.④6.汉江上游地区的植被类型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最可能是()A.云杉林B.落叶阔叶林C.梭梭林D.沙拐枣林7.2001—2017年汉江上游NDVI指数的变化,反映了()A.地形抬升B.耕地增加C.修造别墅D.气候变暖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和陆地自然带的名称分别是A.G和H 常绿阔叶林带B.E和F 温带草原带C.A和B 冰原带D.C和H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9.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的陆地自然带字母和名称为A.G 热带草原带B.E 热带荒漠带C.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
人教版高二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检测题及答案

○………………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教版高二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检测题及答案(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题号 一 二 总分 分数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50分,共2分)土林是一种特殊地貌景观,西藏阿里地区的土林发育最为典型。
该地土林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粘土等物质组成。
下图示意札达土林景观,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札达土林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岩石风化 B .风力沉积 C .流水侵蚀 D .河湖沉积 2.札达土林得以保存完整的气候、气象条件为( ) A .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 .天气寒冷,暴雨多 C .空气干燥,降水少D .大气稀薄,光照强沉积地层遵循原始连续性定律,即沉积过程中如果没有干扰因素,则原始的沉积地层一定是不间断的。
下图为“某区域沉积地层平面地质图”。
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四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图中沉积间断缺失的地层属于( )A .白垩纪B .侏罗纪C .三叠纪D .二叠纪 5.图中沉积间断发生时期甲区域( )A .物种发生大量灭绝B .出现数次冷暖交替C .地势先升高后降低D .蕨类植物高度繁盛苏特西岛位于冰岛以南32千米处,该岛是由于1963年的火山喷发所形成,岛屿形成时四周是由相对松散的火山灰组成的陆地,中部是坚硬的熔岩,总面积为27千方千米,当前岛屿面积仅剩14平方千米。
图1为岛屿位置,图2为岛屿照片。
据此完成6-8题。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测评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其次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的东营、滨州的全部地区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的部分地区。
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和黄河三角洲景观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三角洲与冲积扇是流水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②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旁边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旁边④三角洲只分布在潮湿、半潮湿地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2.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缘由相同的是( )A.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B.台湾岛C.华北平原D.喀斯特地貌3.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削减,黄河三角洲的增长速度明显减慢。
黄河入海泥沙量削减的缘由不包括( )A.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B.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C.黄河入海水量削减,输沙实力减弱D.黄河入海口的位置不确定1题,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旁边;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旁边,故C项符合题意。
第2题,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淮河、海河所挟带的泥沙沉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的形成缘由是流水积累作用,所以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缘由相同的是华北平原,故C项符合题意。
第3题,黄河入海泥沙量削减的缘由是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黄河中游建设水利枢纽、黄河入海水量削减等,但黄河入海口的位置改变不影响黄河入海泥沙量,故D项符合题意。
2.C3.D下图示意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流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积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沉没T0。
据此完成第4~5题。
4.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B.T1C.T2D.T35.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4题,由材料“平坦面上均积累着河流沉积砾石”可知,平坦面是流水积累作用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髙中地理:地表环境的特征达标检测(含答案)(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 5分,共50分)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岀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乂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下图为屮、乙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海拔(米)1.与乙山脉相比,屮山脉自然带谱较丰富的主要原因有()①纬度较高②纬度较低③南北走向④相对高度较大A.©®B. ®®C. ®®D. @®2•乙山脉相同的自然带,南坡较北坡海拔高的主要原因是南坡为()A.阳坡,热量较多B.阴坡,热量较少C•迎风坡,降水较多D•迎风坡,降水较多3.判断图中两座山脉纬度高低的依据有()①基带类型差异②南北坡雪线高度差异③同一自然带海拔差异④同一自然带的相对高度差异A •①® B・®@ C.@® D •③®下图示意某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物或植物叶片。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枫叶①4.图示该山地的四类植物所在海拔山高到低依次是()A.®@®®B. ®®@®C. ®@@® 5•③是樟树叶,樟树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C.华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6•考察队员在屮、乙、丙、丁四地看到的典型自然景观依次是()A•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B•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C•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D•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硕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7.考察队员发现戊地的降水比丁地多,该现象的产生()A.主要是山于两地的大气环流不同B.主要是山于两地距海远近的不同C.会导致自然带出现垂直地域分异D. 会导致自然带出现非地带性现象8. 图中()A. 西部因板块张裂形成高大山系B. 中部地形阻挡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南下C. 东南沿海地区易受到姻风影响D. 东北部海区因上升补偿流形成大型渔场下图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山脉自然植被沿图中M 方向更替,体现了自然环境的()A.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B. 非地带性现象C.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0.垂直方向上屮地植被为森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深度解析)A.热量B.光照C.降水D. 土壤图屮示意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的历史变迁,图中数字表示距今时间(单位:万年),图乙示意该山地附近 某湖泊剖面复原的温暖指数和湿润指数。
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图屮 4 5003 00040 IIP海拔(m)600011 •图示山脉可能是(A.暖湿转为冷干B.冷干转为暖湿C.暖干转为冷湿D.冷湿转为暖干 13•气候趋于冷湿时,该山地垂直带谱的变化是(A.带谱更加复杂B.荒漠面积扩大C.林带界限下移D.草原面积缩小黃山短尾猴栖息地依赖于植物的物候期,其活动的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差异。
下图示意黃山短尾猴各季节栖息地的海拔范圉与林带的关系(图中I 、II 、III 、1\/代表四个季节黃山短尾猴活动的海拔范圉)。
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回山地申甸0山地績林(3落叶阔叶林回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0常绿网叶林[0马尾松林14. 黃山短尾猴活动的海拔范围为I 时,为()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5. 黃山短尾猴食物供给最丰富的林带是() 距今时间(万年) 0」().2()30.40.50.60.70.80.9 1.0A.太行山B.贺兰山 C •天山 D.秦岭12.距今0. 2万年至今, 该地气候的变化特点是(2踏)1 50(卜 1 000 50()A.常绿阔叶林B.马尾松林C•落叶阔叶林 D.山地矮林图1中岛屿南北部气候差异巨大,图2为该岛屿北部地区传统民居一一草皮屋。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洌部高线—x洋讹图1 图216.推测该岛屿南部的气候特征为()A.温和湿润B.寒冷干燥C.高温多雨D.暖热干旱17.人们最初在屋顶上种植草皮的主要目的是()A.美化居住环境B.削弱太阳辐射C.减轻屋顶压力D.御寒保暖基西米河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中南部,1962年到1971年,被渠化为一条近似直线的人工河道,且当地政府沿河修建了6级水坝。
1976年开始了河道的恢复工程,现在儿乎恢复了河道的自然面貌。
下图为基西米河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8.基西米河渠化河道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加剧B. 土壤盐碱化严重C.泥沙沉积增多D.生物种类减少19.基西米河河道恢复自然面貌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A.发电能力增强B.下渗水量增多C.通航能力增强D.水流速度加快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 米)。
据此回答下题。
20.太白山()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C.乂密乂高的树木出现在针叶林带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带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山地垂直自然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某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见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3分)(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4分)(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3分)(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3分)(1)图中①©③④四地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的产生以为基础;图中⑤®两地的自然带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3分)(2)图中⑨⑩两地位于南美大陆南端的同纬度地区,自然景观却岀现了不规律的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为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2分)(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3分)()A.②地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⑥地的自然带只能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C. 三地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产生是以水分条件为基础的D•当北京盛行西北风时,图中④地草木枯黄(4)描述⑦地的自然地理特征。
(4分)23•某地理兴趣小组为研究地球环境整体演变过程,对湖泊系统进行了模拟,下图为模拟过程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示湖泊系统包括的自然环境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4分)(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示a—b阶段的湖泊系统演变,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分析主要原因。
(4分)(3)到d阶段后,湖泊周围大气环境特征是什么?(4分)24•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庚地所在区域为安第斯山脉。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1)请归纳中、乙、丙、丁四地自然带形状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4分)(2)请分析图示地区西岸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4分)(3)有旅行者在庚地观察到安第斯山脉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说明其成因。
(3分)答案全解全析1.C2. A3.B4.D5.D6.D7.D8.C9.C10. C11.C12. D13. C14. D15. A16. A17. D18. D19. B20. C一、选择题1.C根据图示可知,屮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乙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因此屮山脉纬度较低,② 对;屮山脉海拔较高,相对高度较大,④对。
因此屮山脉自然带谱比乙山脉更丰富,C正确。
2.A乙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光照充足,热量较多;北坡为阴坡,光照不足,热量较少,故相同的自然带南坡比北坡海拔高。
3.B南北坡雪线高度差异主要受光照、降水影响,据此无法判断山脉纬度高低;同一自然带的相对高度差异主要受不同坡向上光热差异影响,据此无法判断山脉纬度高低,因此②④错误,选B。
4.D枫树属于落叶阔叶树种,冷杉属于针叶树种,樟树属于常绿阔叶树种。
乂因在垂直方向上草地所在海拔比森林拓,所以图示该山地的四类植物所在海拔山高到低依次是④©①®,选D。
5.D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选项中只有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亚热带气候区,故D正确。
6.D图中显示,中地位于40° \~60°'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排除A、B。
图中显示,乙地位于30° N、40° N大陆西岸,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内•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寒流影响,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 形成热带荒漠景观,排除C。
丁地位于10° N、20° N大陆西岸,受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形成热带草原景观,选项D符合题意。
7.D戊地和丁地均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受东北信风影响显著,戊地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而丁地位于东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
从询面分析可以看出,两地大气环流是相似的,A错误。
两地均靠近海洋,因此不是两地距海远近的不同导致的降水不同,B错误。
两地海拔相似,两地的差异不是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C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