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合集下载

第3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总结]

第3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总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2)了解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

(3)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2.思想教育方面:(1)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和辛亥革命的过程的学习,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仁人志士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不屈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

(2)培养学生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民族独立意识。

(3)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发生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说明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必然,以说到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历史上的巨变,但是最终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3.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资产阶级革命、认识资产阶级革命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考中华民族前途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2)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3)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意义2.教学难点(1)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2)辛亥革命的意义课时分配约用3节课完成教学任务主要内容: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与此同时,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华侵略,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但是也激发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成为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巩固和扩大他们在华利益,加紧对华输出资本,掠夺通商和路矿利权,与此同时伸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的激烈角逐,导致矛盾逐渐尖锐化,这种矛盾的激化集中体现在日俄战争的爆发上。

近代史纲要第3章

近代史纲要第3章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 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目的:
•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历史条件。 • 掌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准备活动、基本 理论及其改良派论战的基本情况。 • 熟悉武昌起义、帝制覆亡、民国建立与 袁世凯窃国的过程。 • 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 • 对辛亥革命进行正确认识和正确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放弃了 改良思想。 •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 命纲领,并筹划发动反清起义。 • 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指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变君主政体为 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 • 以上表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 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 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 式。
经典论述:
清朝的统治,在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情势下,已经不 能维持下去。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为了欺骗人民和 抵制人民的革命,在将近五十年前,清朝统治者宣布 了“预备立宪”,并且公布了一个“宪法大纲”。这 个“宪法大纲”的主要目的是要保存封建专制制度, 虽然在表面上不能不许诺人民一些要求,但是人民不 相信这种许诺是真的,不相信这种“立宪”能使中国 进步。人民抵制了这种骗人的“立宪”。
辛 亥 秋 保 路 死 事
黄花岗起义后就义烈士

念 碑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中国 民国临时政府。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 质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 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 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 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中国近现代史总复习-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总复习-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即名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

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捷径。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只有“兴民全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3.要不要社会革命。

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必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正义性:对于改良派所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

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进步性: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只有通过通过平均地权一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简版)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简版)


同盟会是一个有明确政治纲领和完整组织机 构的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 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已经进 入新的阶段。 •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民族”、“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
对三民主义的辩证认识
民族主义:以“革命排满”、“光复汉族” 为主题的民族主义对于唤起广大群众参加革命具 有极大的号召力,但带有民族复仇主义的局限, 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实现民族真正独立 的主张,甚至还幻想“世界列强赞成中国之革命 事业”。 • 民权主义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 心问题,但它只主义了政体的变革,却忽略了国 体的变革,尤其表现出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幻想, 缺乏反封建的彻底性。 • 民生主义触及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具有 反封建的革命性,但它带有小资产阶级的空想性, 不可能真正解决封建土地所有证问题。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袁世凯和张勋之流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发动“二次革命”和两次护法 战争,讨伐袁世凯和张勋之流的复辟行为。“二次革命”虽然迫使 袁世凯取消了帝制,但护法战争却由于陈炯明的叛乱归于失败。 护法战争的失败,宣告了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的终结,同时也使孙中山深刻认识到,要改造中国,振兴中华,必 须寻求新的力量,探索新的道路。
• 1925年 病危,口授遗嘱、《致苏联遗书》 在《遗嘱》及《遗书》上签字 病逝,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叙述为什么会选择暴力革命
• 他《伦敦蒙难记》中承认,他早期曾投身于‚以和平 之手段、渐进之方式请援于朝廷,俾倡行新政‛的运动, 只是在多次碰壁之后,‚然望治止心愈坚,要求之愈切, 积渐而知和平手段不得不易以强迫‛。 • 1904年,他在题为《支那问题真解》的英文稿中又一 次指出:‚我辈虽有种种不平,而犹欲勉与周旋,乃终不 可得。是以支那人翻然欲该前失,建设东亚平和,以为世 界之平和,必当思适宜之方法以达到其目的。所谓‘欲得 平和不可不决裂者,亦时机拶逼之而出’者也。‛

(完整版)3.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完整版)3.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视频
视频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 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青年运动的方向》, 《毛泽东选集》第2卷
孙中山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894年孙中山上书 李鸿章,提出“人能 尽其才,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货能畅 其流”的主张。
清政府派出考察团赴各国考察立宪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改革官制 改革军制 改革教育 改革经济 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的内容 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废科举,设学堂,派留学 制定商法,奖励工商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仿行预备立宪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武装起义
1911 年 4 月 27 日 , 黄 兴 率 敢 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 革命党人大部牺牲。七十二 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 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 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 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 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 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 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 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 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 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介绍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介绍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1866-1925)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 大先行者。名文,字德 明,号日新,后改逸仙; 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 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 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人能尽其才,地能 尽其力,物能尽其 用, 货能畅其流。
3、资产阶级领导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运动以 及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等。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孙中山说,清政府“可以比作 即将倒塌的房子,整个结构已从根 本上彻底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 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 座房屋免于倾倒吗?”
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说:“我 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 了的。” (1911.5)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909年《民呼日报》发表的反映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权益的漫画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清政府的新政与统治危机
1)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从1901~1905年,清政府陆续颁布30多道上谕, 推行新政,史称“清末新政”。
1901年4月,督办政务处成立,作为推行新政的机 构。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正因为有这些特点,使他们成为中国民主 革命中首先觉悟的成分。因此,资产阶级 革命派的骨干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他们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发起者和 领导者。伟大的辛亥革命正是在资产阶级 革命派的领导下发生的。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的发生是有其客观和 主观历史原因的。把一场伟大的革命简单 归之于某些人物“情绪化”的“激进主义” 思想的产物,归之于某些人头脑中的主观 意愿和人为因素的结果,显然不符合历史 实际,是唯心史观。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都是客观情势的要 求,是历史的必然。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重点和难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论战;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上网原因和教训;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努力,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与前面所讲的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相比,1911年在我国发生的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揭开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论述)(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表现)(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

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

乘日、俄相斗之机,(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

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加深了。

2、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10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

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被迫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精品课件
一、武装反清起义及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昌首义前的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1895年)
“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 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精品课件
陆皓东(1868-
1900年,惠州三洲田起义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7年,潮州起义 1907年,惠州七女湖起义 1907年,镇南关起义 1908年,钦州起义 1908年,云南河口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黄花岗起义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 终结
精品课件
讲 授 要 点
一、举起近代民族 民主革命的旗帜
二、辛亥革命 与建立民国
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方案 4.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 封建帝制的覆灭
2.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辛亥革命 的失败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 力,物能尽其用, 货能
畅其流。
•1894年,孙中山上书 李鸿章遭到拒绝,放 弃
精品课件
16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工作
精品课件
17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华兴会: 1903年,湖南长沙、黄兴、宋教仁等
精品课件
光复会: 1904年,上海,蔡元培、章太炎、徐锡麟、 秋瑾、陶成章等。
第三,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强权”,
“地权失平”,必须平均地权,社会革命与政治革
命同时进行,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
精品课件
27
民族革主义命方派面在:主论张战推中翻清表政现府出,但来对的革弱命是点否会招
致帝国主义的干涉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正面回答, 总希望通过有秩序的革命避免动乱和帝国主义干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单项选择题1 、 20 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A 、太平天国革命B 、义和团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2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从根本上说,是()A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的加深B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C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D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增强3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A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B 、民族资产阶级C 、工人阶级D 、农民阶级4 、 1905 年 8 月在日本东京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 、光复会B 、中国同盟会C 、华兴会D 、国民党5 、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A 、民族主义B 、民生主义C 、民权主义D 、民主主义6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A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B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C 、要不要社会革命D 、要不要向西方学习7 、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推举的都督是()A 、孙中山B 、黄兴C 、黎元洪D 、段祺瑞8 、 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正式成立。

它是一个()A 、无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B 、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C 、农民阶级性质的革命政权D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政权9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标志是()A 、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B 、 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成立C 、 1912 年 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D 、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退位10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 、《资政新篇》B 、《中华民国约法》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 、《变法通议》11 、 1912 年 3 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流产。

袁世凯建立的政权性质是()A 、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B 、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 、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D 、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12 、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 、国内外的反动势力过于强大B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C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D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13 、 1913 年 3 月,被袁世凯刺杀的是()A 、孙中山B 、黄兴C 、宋教仁D 、蔡元培14 、袁世凯为得到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的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A 、善后大借款B 、二十一条C 、西原借款D 、《北京条约》15 、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A 、二次革命的失败B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C 、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D 、护国运动二、多项选择题1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A 、地主阶级B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C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D 、工农阶级2 、 1894 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织成立兴中会,提出的革命纲领是 ( )A 、驱除鞑虏B 、恢复中华C 、创立合众政府D 、平均地权3 、 20 世纪初,各种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书刊纷纷出现,主要有 ( )A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B 、《革命军》C 、《警世钟》D 、《猛回头》4 、 1905 年 8 月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 、“创立民国”C 、“平均地权”D 、“创立合众政府”5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是因为()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B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C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D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6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的活动有()A 、二次革命B 、第一次护法运动C 、第二次护法运动败D 、护国运动三、简述题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1 、( 1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 2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 年 4 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并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矛盾,加重了危机。

( 3 )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他们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2 、同盟会的纲领。

1905 年 8 月,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中国同盟会成立。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其纲领。

11 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 16 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一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国家”。

民权主义主要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民生主义主要是用“平均地权”的办法来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达到社会革命之目的。

3 、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1905 年至 1907 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何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展开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这是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4 、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意义?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民清楚的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5 、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权?( 1 )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 2 )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6 、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客观上 :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革命。

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主观上 : 资产阶级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第一,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得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第二,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7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 1 )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 2 ) 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 3 ) 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 4 )推翻任何制度,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四、辨析题1 、 1905 年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具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1 、错误。

( 1 ) 1905 年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其中心思想是反对满族人的统治,建立汉族人当权的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没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 2 )直至 1924 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才赋予民族主义以反对帝国主义的新内容。

2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确。

( 1 )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领导发动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 2 )这个政党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 3 )它以革命的手段,经过武装斗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制定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4 )它虽然失败了但民主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它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错误。

( 1 )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也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 2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大地主大官僚的政治代表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五、论述题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 1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 2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 3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 4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的变化。

( 5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